恶寒候
经曰:阳虚生外寒。盖阳气不能外卫,所以恶寒。宜用参 之类,甚者加附子。
病久而恶寒者,亦宜解郁。丹溪云:恶寒非寒,明是热证,亦有久服热药而得者。河间谓火极似水,热甚而反觉自冷,实非寒也。有用解热剂而少愈者,盖辛能散,郁火暂开耳。
丹溪医案治一壮年恶寒,自用附子药多,用吐痰法及养血清热而愈。
又治一饮酒人恶寒颤栗,湿热内郁,以黄 二两,干葛一两煎,饮之,大汗而愈。
卷之十六
病机
《肉经》曰:夏至后病热为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又曰:因于暑汗,烦喘,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又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难经》云: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肝为躁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戴氏曰: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名曰暑风。
戴氏曰:暑乃夏月炎暑也。有中、有伤、有感冒三者。轻重之分:咳嗽而发寒热,汗出不止,为元气内虚,肺气不固,暑邪直入,内乘金土,名曰中暑。东垣谓避暑热于深堂大厦之中,得之为中暑。
身热头疼,烦躁不宁,或身如针刺为伤暑。腹痛水泻或恶心有痰为冒暑。有伤暑,邪舍于荣卫,至秋凉后遇风寒,闭固不出,发而为疟。有伤暑而即病者,则以暑剂。虽为霍乱吐泻之证作,亦只治暑为本,以人参、白虎、六和等汤之类是也。
陈无择云:暑热自病归心,使人噎闷,昏不知人。入肝则眩运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满痿 ,入肾则消渴。虽有五脏之殊,大抵审虚实加减补益,兼以清解二法,为治则同也。
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重是也。
洁古老云:静而得之为中暑,亦深堂避暑得之之意同。其病多头痛恶寒,身体拘急,肢节疼痛而烦,肌肤大热而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通越故也,以大顺散主之。动而得之为中热,则是农夫行人于日中劳役太过而得之者,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大渴引饮或大泻,无力以动者是也,以白虎汤主之。
脉候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盖寒伤形而不伤气,所以脉盛;热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甲乙经》)
中暑与热证相似,但热证脉盛,中暑者脉虚,以此别之耳。
脉浮自汗,或浮大而散,或洪大无力,或虚而迟中得洪缓,皆为伤暑之脉也。
治法
太阳中 者,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利,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少有劳,身即热,口开,口扳,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即暑也。)
太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出,身热而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活人书》谓:自汗,恶寒,身热而渴,面垢,手足冷,脉微弱无力者,中 也。宜人参白虎汤。)
太阳中 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散主之。
丹溪云:夏火大热,损伤肺金,壮火食气,病暑者,多是不足之证。所以用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孙真人生脉散之类。足可以审前圣立方之旨矣。
丹溪有夏月伏阴在内之论。谓人与天地同一橐龠,天地之气升亦升,降亦降,浮亦浮,沉亦沉。子月一阳生,寅月三阳生,此气之升也,人之气亦生也。巳月六阳生,阳尽出于地上矣,此气之浮也。人之腹属地气,于此时亦浮于肌表,散于皮毛,腹中之阳亦虚矣。故夏至后,六阳外泄,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虚冷者,其误甚矣。前人治暑用大顺散、桂苓丸等剂,盖因凉亭、水阁、水泉、瓜果之伤,故不曰病热而曰病暑,不用辛热,病何由安?非为伏阴在内而用之也,火令之时,流金烁石,何阴冷之有?世人不察,妄谓伏阴,而用温热,为世通弊。若谓夏月伏阴在内,宜服温热剂,则冬月阳在内,宜服寒凉。然则孟子冬日饮汤、夏日饮水,亦不足信欤?
药方
(东垣)清暑益气汤 治夏月暑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倦怠,胸满气促,肢节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顿,心下痞胀,小便黄数,大便溏泻;或痢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
人参 黄 升麻 苍术(一钱) 白术 神曲(各五分) 陈皮 炙甘草 黄柏 麦门冬 当归 干葛 五味子 泽泻 青皮(各二分)
上水煎服。(《内经》)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伤卫,故身热自汗,以黄 ,人参,甘草补中益气,为君:陈皮,归身甘辛微温,养胃气,和血脉,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除湿;升麻、葛根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盛,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偕甘味泻热补水。
虚者,资其化源,以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庚金为佐也。此病皆因饮食失节,劳倦所伤,损其脾胃,乘暑天而作也。汗大泄者,津脱也。加五味子十粒、炒柏五分,知母三分。湿热乘肝肾则痿弱无力,加酒 知母,大泻秘涩血中伏火也。加当归身、生地黄、桃仁、麻仁(各一钱)以润之。
(《 方》)十味香薷饮 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利。
香薷(二钱)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白扁豆(炒去壳) 陈皮 浓朴(姜炒。各一钱) 木瓜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局方》)人参白虎汤 治脉虚暑热,发渴。
人参(钱半) 知母(二钱) 石膏(五钱) 甘草(一钱)
上水二盏,粳米一合,同煎。
(《东垣》)人参益气汤 治暑热伤气,四肢倦怠,嗜卧,手指麻木。
人参(一钱二分) 黄 (二钱) 白芍药(七分) 甘草(一钱) 五味子(三十粒)柴胡(六分) 升麻(五分)
上水煎服。
生脉散 治暑脉微而渴汗。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各等分)
上水煎服。
竹叶石膏汤 治暑热烦躁。
石膏(一两) 半夏(二钱) 人参 麦门冬(各二钱) 甘草(二钱) 竹叶(二十个,揉碎)
上姜三片,水煎服。
(《局方》)香薷饮 治一切暑热腹痛,或霍乱吐利,烦心等证。
香薷(一斤) 浓朴(制) 白扁豆(炒。各半斤)
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黄连香薷饮
黄连(四两) 香薷(一斤) 浓朴(半斤)
每服四钱,如前服。
香连丸(方见痢疾门)治暑热泄泻,腹痛后重。
白虎汤 治暑渴。
石膏(五钱) 知母(二钱) 甘草(二钱) 粳米(二钱)
上作一服,水煎。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五物香薷饮驱暑和中。
香薷(二钱) 浓朴(姜制) 白扁豆(炒。各二钱)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十分)
上水煎,不拘时服。
益元散 五苓散(并见泻泄门) 辰砂五苓散(本方加辰砂。)
通苓散 治伤暑,潮热,烦渴,小便不利。
麦门冬 淡竹叶 车前穗 灯心
上等分,水煎服。
(子和)桂苓甘露饮 治伏暑发渴,脉虚,水道滞。
桂(一钱) 茯苓 人参 泽泻 白术 甘草 干葛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两) 藿香 木香(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宣明》)桂苓甘露饮
茯苓 泽泻(各一两) 白术 石膏 寒水石(各二两) 滑石(飞,四两) 猪苓 桂(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
缩脾饮解伏暑,除烦渴,消暑毒,止吐泻霍乱。
白扁豆(炒) 干葛 甘草(各四两) 乌梅肉 砂仁 草果(各二两)
上每服四钱,水煎冷服。
冷香饮子 治伤暑 ,霍乱腹痛,烦躁,脉沉微或伏。
附子(炮) 陈皮(各一钱) 草果 甘草(炙。各钱半)
上水盏半,姜十片,煎八分,去渣,井水顿冷服。
大顺散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干姜 甘草(各五钱) 杏仁(去皮尖) 桂(去粗皮。各二钱)
上先将甘草用沙炒,次入姜,却下杏仁炒,过筛,去沙净,合桂为末。每服二三钱,汤点服。
二气丹 治伏暑伤寒,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
硫黄 硝石
上等分,于银石器内,文武火炒,令鹅黄色,再研细,用糯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时,新汲水下。
消暑丸 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和。
半夏(醋煮,一两) 甘草 茯苓(各二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白汤下。
(《集成》)姜朴汤 治夏秋暑热,过食冷物。茶水以伤其内,过乘凉风以伤其外,致恶寒发热,胸膈饱闷,饮食不进,或吐泻,此内外俱寒冷也。
干姜(炮) 浓朴 人参 白术 白茯苓(各一钱) 陈皮 枳实 羌活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服。
一方:以新胡麻一升,炒黑,取摊冷,碾为细末,以新汲水调三钱。凡着热,不得外以冷物逼,得冷即死。
一方,治中暑发昏。以新汲水滴入鼻孔,用扇扇之。重者,地浆水灌则醒。若与冷水饮,即死。
一方:治暑月伤热。用车轮土五钱,冷水调,澄清服之。
一方:治旅途中暑者。移至阴处,急就道上掬热土于脐上作窝,令人尿其中,冷,用生姜大蒜细嚼,热汤送下。
一方:治中暑。用小青叶,先以井水浸,去滓,控干,入砂糖擂汁,灌之立效。
一方:治中暑热 渴死者。用路上热土、大蒜等分,研烂,水调去滓,用清汁饮之即活。
卷之十七
病机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湿热伤脾。诸颈项强,皆属于湿。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湿盛则濡泄,湿气甚者为着痹。声如从室中言,此中气之湿也。
《原病式》曰:诸劲强直,积饮,痞膈中满,下体重, 肿,肉如泥而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要略》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利其小便。
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冷所致也。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能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也。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即愈。
陈无择云:脾虚多病湿。内因酒面积多,过饮汤液,停滞腻物,烧炙膏粱过度,气热熏蒸,浊液不行,涌溢于中,此湿从内作;外因坐卧湿地,雾露阴雨所客,澡浴为风所关,涉水为湿所郁。郁于表腠则发黄。故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此湿从外生,可见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故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
湿邪自外而感者,为表邪郁热,故发寒热,身如熏黄,皮肤着痹。清湿袭虚,而上为头痛,鼻塞而烦;入骨节为重痛,足趺浮肿;脉浮缓。湿邪由内作者,为里结滞,故霍乱吐利。重则发痉强直,轻则痞膈中满,怠惰嗜卧,沉重无力。流滥关节则烦痛,注于经络,屈伸不得,气不能统则发肿,肉如泥,按之不起,其脉多沉。
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声如从室中言。湿热不已,熏蒸于上,则头重,目黄而鼻塞也。故东垣云:湿淫所胜,助风以平之,为湿邪之袭于上者也。
经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足 肿而膝重,无力以行。腿脚麻痹,腰腿为之不利也。又曰:腰重如带五千钱,皆湿邪之着于下者也。
脉候
《脉经》曰:沉而缓、沉而细、微缓者,皆中湿。脉浮为风湿。浮而缓,湿在表也;沉而缓,湿在里也。脉沉细迟微为寒湿,为湿痹,脉滑疾,身热,烦喘,胸满口燥,发黄者,为湿热;洪而缓者,皆湿热自甚而痛也。
治法
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湿病本不自生,因脾热内虚,怫郁不能宣行,故停滞而生湿也。况脾气虚弱之人,易于感冒,岂但水不流而后为湿故?人只知风寒之威严,不知暑湿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故治湿之法,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经曰: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苈、木通治之。又云:葶苈木香散下神芎丸,下水湿,消肿胀,理脾胃,无出乎此也。
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又云:湿热不攘。此盖湿郁为热,故身体疼痛而烦,肢节强直而肿。或脉浮者,名曰风湿,当微微发汗,使风湿俱从汗出。若大发汗,则风去而湿尚存,两胫逆冷,胸腹满,头目痛,多汗,妄言、脉阳濡弱,阴急小,是名湿温,因伤湿而复伤暑也。湿热相搏,而成此疾,不可发汗。汗则必不能言,及耳聋,不知痛痒,乃是重湿证。虽有寒热,然湿热证多,湿寒证少,故不宜骤用姜、附大热之药。戴人论湿证,而以湿热为原,风寒为兼,深得《内经》之旨也。丹溪亦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
有脾胃素弱,内蓄痰饮,外冒风露,相搏上冲心胸,令人涎潮壅塞,口眼 斜,半身不遂,昏不知人。与中风相似,但脉沉涩或沉而细。不可作中风治,谓其脾土好干恶湿,而被湿热相干,则有是疾。若作中风治之,脾元愈虚,痰湿愈甚,必致危笃。
湿从外入者,宜汗散;湿在上者,亦宜汗散;湿从中起者,宜疏利二便,分轻重用之。
在下者,宜淡渗,以利小便;腹胀脚肿甚者,舟车丸下之。
湿热内深发黄,茵陈汤下之。或佐以防己、黄 。
一身尽肿痛,或无汗,是湿流关节,邪气在表,宜五苓散加桂、苍术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热燥津液少,内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损津液也。宜防风白术甘草汤主之。
湿郁者,越曲丸主之。
肥人多湿,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散风行湿最妙。
苍术治湿为必用之药,上下部皆可用。
身如被杖,湿伤热血分也。
《局方》用燥剂,为散湿郁也。湿得燥则豁然而收。燥湿宜羌活胜湿汤、平胃散。
湿胜气实者:宜神佑丸、舟车丸,虚者,桑白皮、茯苓、人参、葶苈、木香、白术之类;去湿与热,须用黄芩、栀子为主。
下焦湿肿及痛,膀胱有火邪者,酒防己、黄柏、知母、栀子、草龙胆、苍术之类;湿病,外不热,内不渴,小便自利者,术附汤主之。
湿病,脉缓弱,昏迷肿痛,身重自汗,失音,下痢不禁,用白虎汤、葱白、干姜、附子、白术。
肥白人沉困怠情者,多虚,宜参、 、二术、二陈、浓朴之类。
黑瘦人多热,宜芩、连、白术、茵陈。
湿气胜者为着痹,(详见风痹门。)湿盛则濡泄,(见泻泄门。)湿注生痰,(见痰饮门。)湿为痰疟,(见疟门)。湿郁为疸证,(见疸门。)湿热成痿,(见痿门。)湿为脚气。(见脚气门。)
药方
二术四苓汤 治诸湿肿满,一身尽痛,发热烦闷,二便不利。
白术 苍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黄芩 羌活 芍药 栀子仁 甘草(各等分)
水三盏,姜三片、灯心一撮,煎服。
(《金匮》)防己黄 汤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痛。
防己 黄 (各二钱) 白术(一钱半) 甘草(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胃气不和加芍药,喘加麻黄。
上水冲,加桂枝。下寒加细辛。
除湿汤 治中湿。身体重着,腰腿酸疼,大便溏,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 苍术 浓朴 茯苓(各钱半) 陈皮(七分) 藿香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七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大橘皮汤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泻,小便不利。
橘皮(五分) 木香(磨汁) 滑石(二钱) 槟榔(五分)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各二钱) 官桂 甘草(各三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湿气停滞。
苍术 浓朴 陈皮(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
(《局方》)五苓散 治湿邪郁滞,小便不利。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各一钱) 肉桂
上为末,汤调服。
茵陈五苓散 治湿热发黄,本方加茵陈一倍煎。
(《元戎》)加味五苓散 治湿热身痛。
葶苈木香散
葶苈(一两) 木香(五钱)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各五钱) 木通(三钱)滑石(二两) 桂枝 甘草(各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宣明》)桂苓甘露饮 治湿热内甚,烦渴泻利,小便涩,大便急,霍乱吐下,头痛口干。(方见暑门。)
(东垣)清燥汤 治湿热太甚,肺金受邪,寒水生化之源绝,则肾亏痿厥之证作,腰以下痿弱,不能行走;或踝膝皆肿,口干泻利。(方见痿证门。)
羌活胜湿汤 治脊痛,项强,腰如折,项如拔,上冲头痛。此足太阳经不行,此药主之。
羌活 独活(各钱) 本 防风(各钱半) 荆子 川芎 炙甘草(各四分)
上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麻黄白术汤 治湿胜,身烦痛。
麻黄(二钱) 白术 桂枝(各一钱) 杏仁(七枚) 炙甘草(五分)
水煎服。《金匮》减桂加薏苡,名麻黄杏仁薏苡汤。
(《局方》)五积散 治湿外伤,或冒风寒,郁为湿热,身体重痛。(方见中寒门。)
(东垣)升阳除湿汤 治感湿作泻,小便不利,身有有。
升阳除湿防风汤 治风湿相搏,一分痛。(二方并见泻泄门。)
除风湿羌活汤 治同前。
羌活(五分) 防风 升麻 柴胡 本 苍术(各一钱)水二盏,煎服。
越曲丸 治湿郁。(方见郁门。)
(《金匮》)桂枝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身痛不能转侧,烦而不渴、不呕,脉虚浮而涩。
桂枝 生姜(各二钱) 附子(一钱) 甘草(炙,钱半)
上水煎服。小便自利,去桂加白术。服后其人如冒状,勿惊怪。
(《和剂》)渗湿汤 治坐卧湿地,雨露所袭,身重脚弱,关节疼痛,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绁。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附子(炮) 干姜(炮) 桂枝 芍药(等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羌附汤 治风湿相搏,身微肿,手足掣痛,不能屈伸。
羌活 附子(炮) 白术 甘草(等分)
上水煎,不拘时服。
生附汤 治受湿腰痛。
附子(生) 干姜 浓朴 白术 苍术(酒浸) 茯苓(各一钱) 牛膝 杜仲(制。各钱半) 炙甘草(五分)
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神佑丸(方见痰饮门。)治湿郁喘闷,二便秘涩。
舟车丸 治诸湿肿满。导水丸(二方并见水肿门。)
(子和) 川散 治湿痰留注,二便不利,身肿气高。
大黄(煨) 郁李仁(各二两) 芒硝 甘遂(各半两) 黑丑(取头末,四两)
上为末,姜汤调下五分,空心临卧服。
白术酒:治中风,口噤,不知人。
白术(一两) 酒二盏,煎一盏服。不饮酒者,水煎。
搐鼻法:治伤湿鼻塞,烦痛,黄肿。瓜蒂一味,为末,口含水吹一字入鼻中,鼻流出黄水,效。
一方:治一切风湿痹,四肢拘挛,疼痛。用苍耳子去刺为末三两,水二盏半煮二盏,去渣,呷服无时。
一方:治风湿。用樟木皮屑煎水洗,效。
一方:白槟榔为末,每服一钱,蜜汤调下,日三服。
一方:治湿入肾经,腰痛不能伸。以鲜五加皮同三白草根捣烂煎酒,空心服,三次而愈。
一方:治湿热小便不利。茵陈蒿同木通煎服。
一方:治湿。煮赤小豆,食一日,禁饮食。服豆与汤,即通利而湿去。
一方:治寒湿气,疼痛不已。用姜汁半碗,米醋一盏,水胶四两,熬成稠,入肉桂末、花椒末、皂角末各二两,搅成膏,以绢摊贴患处。
〔附〕身重证
病机
《内经》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体重烦冤。
运气身重,一曰湿制肾虚而重。又云:太阳所至为身重。又云:太阴之从体重中满。又云:岁土太过,湿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又云:土郁之发,民病身重是也。二曰湿热少阳司天之政,四之气炎暑间化,民病满身重是也。三曰寒湿太阴司天之政,三之气感于寒湿,民病身重是也。四曰风木制脾虚而肿,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又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体重烦冤。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病身体皆重是也。五曰金燥肝虚而重。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民病体重烦冤是也。
治法
仲景云:夏月中风湿,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除风胜湿去热之药治之。又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又云: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腹中冷如在水中,形如冰状,反侧不得;小便自行,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始得之,腰以下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东垣云:身重者,湿也。补中益气汤加去桂五苓散主之。
夜卧不能,谓之湿身重是也。小柴胡汤、黄 芍药汤主之。
药方
(东垣)参术汤 治脾肾虚弱,元气不能充畅,四肢沉重,食后昏闷。
黄 (一钱) 人参 炙甘草 陈皮 青皮(各五分) 当归 酒黄柏 升麻 柴胡(各三分) 神曲(七分)
上水二盏,灯心十根、枣一枚,煎八分,食前热服。
甘姜苓术汤 治肾冷湿,腰重不能起。
甘草 干姜(各五钱) 白术 茯苓(各一两)
上咀,以水五盏煎至三盏,作三服。
防己黄 汤 小柴胡汤 黄 芍药汤(并见伤寒门。)
(《局方》)五积散 治湿盛身重。(方见湿门。)
经云:脾病者,身重,肉痿,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又云:脾病者,身重,寝汗出,憎风,取其经,少阳、太阴血者。(盗汗也。)
卷之十八
病机叙论
《内经》云:溺黄赤,安卧者,疸病。
《巢氏病源》云:黄胆之病,此由酒食过度,脏腑不和,水谷相并,移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瘀结不散,热气郁蒸,故食已如饥。令身体、面目、及爪甲、小便尽黄而欲安卧。若身体多赤黑,多青皆见者,必寒热身疼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
渴而疸者,其病难治;疸而不渴,其病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微热。
又云:黄胆者,一身尽痛,发热,面色洞黄七八日;壮热,口里有血,当下之,法如肫肝状,其人少腹内急;若其人眼睛涩痛,鼻骨痛,两膊及项强,腰背急,即其患黄,多大便涩、但令得小便快,即不虑死。不用大便多,多则心腹胀,不食,此由寒湿在表,则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烦郁不得消,则大、小便不得通,故身体、面目皆变黄色。
一曰黄胆,二曰黄汗,三曰谷疸,四曰酒疸,五曰女劳疸。
黄汗疸为病,身体俱肿,汗出而渴,其汗能染衣,黄如柏汁,此由脾胃,有出入水,或风所闭,热结而成黄汗也。
黄胆即前酒食过度,脏腑不和,水谷相并,结于脾胃,风湿相搏,热气熏蒸云云,而成黄胆。
谷疸之证,食毕即头眩,心中怫郁不安,遍身发黄,此脾胃有热,因饥过食所伤胃气所致也。
酒疸之证,身目发黄,心中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此由饥中饮酒大醉,当风入水所致。其证心中懊 ,面热,不能食,时欲呕吐者是也。
女劳疸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不利,此由过于劳伤,极于房室,大热大劳而交接所致也。
丹溪云:疸证不必分五种,同是湿热,如 酱相似。
《略例》云:内伤劳役,饮食失节生黄,只用建中、理中足矣,不必用茵陈。
新病必须消导,久病从谷疸治之。
(详见本门)
脉候
《脉经》曰: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皆发黄也。脉浮者,宜汗之、吐之;脉沉者,宜下之,利之。《要略》曰:寸口脉,浮而缓,则为风,缓则为脾疸,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不行,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寸口近掌无脉,口鼻黑色,不治。
治法
一身尽痛而黄者,湿邪胜,在表也。伤寒,当汗不汗则生黄,邪在表也,并宜汗之。不痛,干燥,热胜而黄,脉沉弦者,邪在表也,宜先下之。上膈烦闷,其脉浮,或欲呕者,宜先吐之。原发黄证,皆其湿热郁结,必表里分消疏利之,立愈矣。
黄胆多为脾湿不流并积热而成。此病目睛、皮肤、小水皆黄。必须利小水乃为捷径。小水一清,而黄即退。
疸证虽有五种,总为湿热不散。身热身痛,发黄,小便涩,当渗利之,以五苓散、茵陈、黄连之类。
轻者,小温中丸;重者,大温中丸。热多加黄连,湿多加茵陈,五苓散加食积药。
疸而渴者,难治;疸而不渴音,易治。
疸病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为疾。剧者为难治。
寸口无脉,鼻出冷汗,腹膨,形如烟熏,摇头直视为难治。环口黎黑,油汗发黄为脾绝。死,不治。凡五疸,久久变黑者,皆难治。
疸证服解利之药,久而不愈,及口淡怔仲,耳鸣脚软,憎寒发热,小便浊,皆为虚甚,宜四君子汤,吞八味丸,不可强服凉药,通利以致脾气虚弱,肾水枯涸,必至危笃。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则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腹满者,多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药方
加味五苓散 治湿热郁滞为疸。烦渴引饮,小便不利。
山茵陈 山栀子(各一钱) 白术 赤茯苓 猪苓 泽泻 黄连(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水二盏,灯草十根,煎八分,食远温服。
(《活人》)茯苓渗湿汤 治黄胆寒热呕吐而渴,身目俱黄,小便不利,食少。
白茯苓 泽泻 茵陈(各五分) 栀子仁 黄芩(各八分) 青皮 陈皮 防己(各五分) 白术 苍术(各一钱) 枳实 黄连(各九分)
上水煎服。
茵陈汤 治疸证发热,大小便涩。
茵陈 栀子仁(各二钱) 赤茯苓 葶苈(各钱半) 枳实 甘草(各五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秦艽散 治五疸,口淡耳鸣,脚热发寒热,小便白浊。
秦艽 当归(酒洗) 芍药 白术 官桂 赤茯苓 陈皮 熟地黄 小草 川芎(各一钱) 半夏(七钱) 炙甘草(五分)
上分二帖,每帖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小温中丸 治黄胆与食积,又可制肝燥脾,脾虚须用白术汤使。
针砂(十两,醋炒七次,令通红,另研) 苦参(夏加冬减) 白术(五两) 山楂 (各二两) 吴茱萸(一两,冬加夏减) 苍术(半斤) 川芎(夏减) 神曲(各半斤) 香附米(一斤,童便浸一宿,炒)
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盐汤下。
大温中丸
针砂(十四两,制如前) 陈皮 苍术 青皮 浓朴(姜制) 三棱(醋煮) 莪术(醋煮) 黄连 苦参 白术(各五两) 生甘草(二两)香附子(一斤,制如前)
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盐汤下。
必效散 治黄胆通用。
葶苈(隔纸炒) 草龙胆 山栀子 茵陈 枳实 甘草(各五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柴苓栀子汤 治黄胆,清解之剂。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各八分) 陈皮 炙甘草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猪苓 泽泻 山栀(各七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食远服。
(叔和)硝石矾石散
二味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大麦粥汁和服,日三服,取汗愈。若小腹满急,小便不利,用滑石、石膏各三钱,入粳米一撮,同煎服。
(《金匮》)桂枝加黄 汤 治黄汗身肿汗出,出已辄轻,久久必身 ,胸中痛,腰以下无汗,不能食,烦躁,小便不利。
桂枝 苍术(各一钱) 甘草(五分) 黄 (二钱)
水煎,加姜枣,食粥,以助药力。
黄 散 治汗黄身肿,发热不渴,汗出染衣,色黄。
黄 (蜜炙) 麦门冬 茵陈 赤芍药(各一钱) 石膏(二钱) 豆豉(一撮) 甘草(炙,五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芍桂酒汤 治汗出入水,水从汗孔入而成黄汗。
黄 (五两) 芍药(三两) 桂(二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斗,水七升,煎三升,温服一升。空心服至六七日,乃解。苦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茵陈栝蒌散 治黄胆。
茵陈(二钱) 木通 山栀(各钱半) 大黄(炮一钱) 石膏(二钱) 栝蒌壳(一钱半)
上水二盏,姜三片、葱一茎,煎八分,食前温服。
(《金匮》)小半夏汤 治黄胆,小便色不异欲利,腹满而喘。
半夏(炮七次,姜汁拌) 每服三钱,入姜十片,水煎服。
栀子滑石汤 治黄胆腹满,小便不利,面赤自汗,为里实,当下之。
大黄 黄柏(各二两) 栀子(十五枚) 滑石(四两)
上水六升煮四升,去渣澄清,更取一升顿服。
一曰病黄胆,发热烦满,胸满口燥者,以病发,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劫大发而黄,壮热在里,当下之。
黄连散 治黄胆,大小便秘涩壅热,累效。
黄连 大黄(酒炒。各二两) 黄芩(酒炒) 炙甘草(各一两)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温水调下,日三服。先用瓜蒂散搐鼻,所下黄水即服黄连散。
搐鼻瓜蒂散 治黄胆,小便、身如金色,兼治酒疸。
瓜蒂(二钱) 母丁香(一钱) 黍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五分)
上为细末,每用夜卧。先含水一口,却于两鼻孔中搐入半字。至明日取下黄水便服黄连散。病轻者,五日效;重者,半月效。
葛根汤 治酒疸。
葛根(六钱) 枳实(麸炒) 山栀子 豆豉(各三钱) 甘草(五分)
上咀作二剂,每剂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服。
白术汤 治酒疸。因下后变成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韭状。皮肤不仁,其脉微而数。
桂心 白术(炒。各三两) 豆豉 葛根 杏仁(去皮尖) 炙甘草(钱半) 枳壳(麸炒,三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酒蒸黄连丸 治酒疸发黄,小便不利。
川黄连(去须净,二斤) 好酒(五升)
上将黄连以酒煮干为度,研为细末,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煎二陈汤,加葛根、茵陈,煎汤送下。又疗伤酒过度,热毒下血,大便泄泻,温米饮下。
如神散 治酒疸,积毒不散,发黄,久积流入清气道中,用此吹鼻。
苦葫芦子 苦瓜子(各七粒) 黄黍米(三百粒) 安息香(皂角子大,二粒)
上为细末,以一字吹入鼻内,滴出黄水一升,吹勿过多。或过多者,即以黍米穣烧灰,麝香少许吹鼻内,立止。
谷芽枳实小柴胡汤 治谷疸食已即饥而头眩,心中郁怫不安,饥饱所致蒸疸而黄。
谷芽 枳实 浓朴(各一钱) 山栀 大黄 柴胡 黄芩(各六分) 陈皮 半夏 人参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茵陈蒿汤 治谷疸,寒热不食,食即头眩,久久黄色为谷疸。
茵陈(九钱) 大黄(四钱半) 山栀(钱半)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服。
谷疸丸 治饥饱失宜,蕴热发黄。
苦参(二两) 龙胆草(一两) 牛胆(一枚)
上二味为末,以牛胆汁入,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下。一方不用牛胆,用猪胆加山栀(五钱) 人参(七钱) 大麦饮下。
滑石散 治女劳疸病。
滑石(两半) 枯矾(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大麦粥汤食前调下,以小便出黄水为度。
胆矾丸 治男妇食劳黄胆疰癖。
胆矾(三钱) 黄蜡(一两) 肥枣(五十枚)
上用瓷石器内,先下米醋,次下矾、枣,慢火熬半日,取枣,去核,次下蜡,再慢火熬一二时,成膏,入腊茶末二两和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茶清送下。
枣矾丸 治食劳疸,身目皆黄色。
皂矾(不拘多少,砂锅 令通红,醋点赤红用) 红枣(煮烂,干)
上为细末,枣肉捣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无择)养劳汤 治五疸虚弱,脚软心悸,口淡耳鸣,微发寒热,气急,小便白浊,当作虚劳治之。
黄 当归 桂心 甘草(炙) 橘皮 白术 人参(各一两) 白芍药(三两) 生地黄 五味子 茯苓(各二钱) 远志(五钱)
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三枚,煎七分,空心服。
小建中汤 治虚人疸证。(方见虚损门。)
罗谦甫云:六月时雨淋漓,人多病瘟疫。一人因劳役过度,渴饮凉茶及食冷物,遂令腹痛,肢节亦疼,身体沉重,腹满不食。以为外感伤重,通圣散服,添身体困甚。医治之以百解散发其汗。越四日,以小柴胡汤二服后加烦躁;抵六日,以三一承气汤下之,烦躁又甚;又投白虎加人参汤、柴胡饮子之类,病愈增。又易医,用黄连解毒汤、朱砂膏服至十七日后,病势稍增传变,身目似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之而痛;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谵语自汗,小便利,大便秘,面不赤,命予治之。诊其脉紧细,按之虚空,两寸脉短不及本位。此证得之因热而饮冷,加以寒药过度,助水乘心及木侮土。先因其母,凌传于子。经云:传所不胜,乘其所胜也。时复淋雨,乃寒湿相合,此证阴证发黄明也。予以茵陈附子干姜汤主之。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住以苦辛;湿淫所胜,治以苦热,以淡渗之,以苦燥之。附子、干姜辛甘大热散黄治寒,故以为主;半夏,草豆蔻辛热,白术、陈皮甘温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生姜辛温以散之,泽泻甘平以渗之,枳实微苦寒泻其痞闭,茵陈微苦寒,其气轻浮,佐以姜附,能去肤膜间之寒湿而退其黄,故为佐使也。
煎服一剂,前证减半,再服悉去。又以理中汤服之。数日气得平复。或者难曰:发黄皆以为热。今暑隆盛,又以热药治之,何也?予曰:理所当然。热因寒用,非为时也。始虽阳证,过用寒凉,如为湿热,终为寒湿,非急反者,不能治也。
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因服寒药过度,身目俱黄,皮冷心下痞,眼涩不开,自汗,小便利。
熟附子(三钱) 干姜(炮二钱) 茵陈(钱半) 草豆蔻(一钱,面包煨) 茯苓(五分)枳实 泽泻(各五分) 白术(五分) 半夏(制) 陈皮(三钱)
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服。
黄胆久久变为黑疸,身黄额黑,或身面俱黑是也。酒疸下之,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韭状;大便黑,皮肤不仁。虽有白术汤治,法多难愈。
一方:治黄疽变成黑疽,医所不治者。用土瓜根,不拘多少,捣取汁一盏。空心作一服,不愈再服。
《食疗》方:治黄胆。用生茅根一握,细切,以猪肉一斤同煮,以熟为度,食肉饮汁愈。
又方:用好罗纹秦艽一两,咀作二帖,用好酒一盏,煎至半盏。空心服,得利止。
又方:用萝卜子炒为末。白饮调下方寸匕,日三服。
一方:治黑疸多死。急用栝蒌根捣汁六合,顿服。当有黄水从小便中出。如未出,更服之。
一方:治黄胆。以丝瓜连子烧灰存性,为末。因面病,面汤下;酒病,酒汤下。数服愈。
一方:以梅树根酒煎服,效。
一方:治疸。用麻黄一把,去节,以绵裹,用酒五盏,煎服半盏,去渣,不拘时温服之。
又治伤寒证发黄胆,宜汗之则愈。冬月酒煎,春夏用水。
一方:治急心黄胆。以百合蒸,和蜜食之效。一种红花者,名山丹,不可食;白花者,即百合也。
一方:治疸,皮肤眼目如金色,小便赤。取青小麦捣汁。每服一盏,空心服。或取青麦苗捣汁,不拘时多服良。
一方:以野苎根煎汤服。多服止渴,解毒极好。
一方:用葛根一味,加白豆蔻五粒,酒煎空心服,效。
《外台秘要》:取杨枝一握细捣,水一钟,煎半钟,不拘时服。
一方:取东引桃枝煎服。忌女人鸡犬见之。
黄肿病即世俗所谓黄胖,起于食积湿郁而成。由脾湿不行,积滞所致。丹溪用大小温中丸俱效。(大温中丸、小温中丸二方并见前疸证门。)
粉矾平胃丸 治脾胃积滞,湿郁黄胖,而似浮肿。
苍术(米泔浸) 白术(各二两) 浓朴(姜汁炒,半两) 陈皮(一两) 甘草 砂仁(各五钱)皂矾(二两,用粉制)
上为末,除皂矾另制。用红 米粉一升,先将皂矾砂锅内炒,去烟尽,再下粉,炒香熟为度,取起,和前平胃末一处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日二服。姜汤吞下。忌面食生冷。
紫金丸 治黄胖,理脾胃,进饮食。
紫金皮 针沙 陈皮 青皮 香附子 苍术 浓朴(姜汁炒) 三棱 砂仁(各一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白汤下;或酒与川椒汤下俱可。忌牛肉、鱼、面。
一方 用平胃散加神曲、麦芽、砂仁、皂矾制,如前服。
(《纲目》)绿矾丸 治黄胖。
绿矾(六两,以米醋铁杓内炒七次,干为度,放地上出火气) 南星(一两,咀,炒黄色) 曲(一两,炒黄色) 大皂角(一斤,铁锅水煮烂,操出浓胶,滤去渣,净汁入锅,加枣肉再熬成浓胶,和前药用) 红枣(六两,蒸,去皮核,入皂角胶内用)
上前三味为细末,和入皂角及枣胶内捣匀,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清晨下床每用姜汤下,夜卧上床再服。
忌油腻煎炒。如身上发红斑,急煎枣汤解之自愈。
枣矾丸 治黄胖。
皂矾(五两) 枣肉(三两) 干蒸饼(三两)
上为末,用生姜自然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二服。上矾味酸,以泻肝:枣味甘,以补脾也。
卷之十九
病机叙论
经曰:诸涩枯涸,干劲揭皴,皆属于燥。又曰:燥胜则干。又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原病式》曰:涩,物湿则滑泽,干则涩滞,燥湿相反故也。如人身中外涩涩,皆属燥金之化也。故秋脉涩。涩,燥也;或麻者,亦由涩也。枯,不荣旺也。涸,无水液也。干,不滋润也。劲,不柔和也。春秋相反,燥湿不同故也。
经曰: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于寒湿,故反同其风热也。故火热盛则金衰而风生,缘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寒。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主也。然阳实阴虚,而风热太甚,以胜水湿,金受火制,因而成燥。
燥乃二阳阳明燥金肺与大肠之气之为病也。夫金为阴之主,为水之源,因受火热,则为燥气之化。寒水生化之源竭绝于上,而不能下滋肾水,灌溉周身,充荣血脉,则内外燥气之化而为病,皆由此也。有因火病克伐太过,有因吐利而亡津液,或预防养生误食金石,或房劳致虚,补塞燥剂;有食味过浓,辛热太多,醇酒炙肉,皆助火而损真阴。日渐煎熬,血液衰耗,使燥热转深而燥病偏作。在外则皮肤皴揭,在上则咽鼻焦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躁,在下则肠胃枯涩,津不润而便难,在手足则为痿弱无力,在脉则涩而微,此皆阴血为火热所伤,而肾水失生化之源也。
刘河间分大便秘结或消渴之类为燥病之里证;身热、皮肤燥涩干疥、爪枯之类为燥病之表证。而于阳结、阴结、气盛、血少、痰郁、风热可得而悉。
大法:身表热为燥在表,渴饮水为热在里。
肝气自甚则风胜,加之燥热则病。筋脉劲强紧急而口噤也。
燥热太甚而脾胃干涸,则成消渴。(详见本方。)
风、热、燥并,郁甚于里,故烦满而或秘结。(详见秘结门。)
风、热、燥甚,而筋缓不收,为痿痹。
脉候
脉紧而涩为燥。或浮而弦为风燥。或芤而虚为血少而燥。
治法
经曰: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为病,皆由血液衰少,肾水不充。故诸贲郁病痿,皆属肺金燥气之化也。夫秋深火热,火行物燥,甚则木叶萎落,故治法当以甘寒滋润之剂,能生血胜热。阴得滋而火得制,液能润而燥能除。源泉下降,精血上荣,如是则气液宣通,内神茂而外色泽矣。经云:燥者润之。非滋阴血之谓欤?经曰: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则滋阴养血治燥之意也。
燥病虽为风热之化,施治当审轻重之分,以养血润燥为主,加佐辛凉可也。若或纯用辛凉驱风,苦寒泄热,不无逐末而忘本,世多此弊而燥愈增。
丹溪云:皮肤皴揭坼裂,血出大痛;或肌肤燥痒,皆火烁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汤去川芎加麦门冬、人参、天花粉、黄柏、五味子之类治之。
药方
(虞氏)生血润肤饮 治燥证。皮肤坼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浓,反而莫能搔痒;又或岁金太过,或秋深燥金用事,久晴不雨,皆为燥,并患燥病,服悉愈。
川当归(酒洗) 生地黄(同上) 熟地黄 黄芩(一钱) 天门冬(钱半) 麦门冬(一钱)五味子(九粒) 黄 (一钱) 栝蒌仁(五分) 桃仁泥(五分) 酒红花(一分) 升麻(二分)
上水二盏,煎一盏,食后温服。如大便结燥,加麻仁、郁李仁(各一钱)
(东垣)导滞通幽汤 治大便结燥,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气不得下。治在幽门,以辛润之。
当归 生地黄 桃仁(各一钱,另研) 红花(三分) 升麻 熟地黄(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上水煎,调槟榔末五分服。加大黄名当归润燥汤。
(《元戎》)桃仁四物汤 治血涩秘结不通。
桃仁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白芍药 大黄(各等分)
上水煎或丸服俱可。
(《拔萃》)六味地黄丸 治下焦燥热,小便短数,阴虚火旺,燥热劳瘦,并治。
(丹溪)大补阴丸 治燥热。(二方并见火门。)
清气化痰生津甘露丸 治咽干,燥渴,多痰而咳。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同上) 橘皮(盐水拌) 天花粉(各二两) 人参(一两)知母(盐水炒一两二钱) 枯梗(一两) 粉草(五钱)
(《 仙》)琼脂膏 治血虚皮肤枯燥,消渴等证。
生地黄(鲜者二十斤洗净,细捣取真汁去渣) 鹿角胶 真酥油(各一斤) 白砂蜜(二斤,煎一、二沸,掠去面上末) 生姜(二两,捣取真汁)
先以文武火熬地黄汁数沸,以绢滤,取净汁,又煎二十沸,下鹿角胶,次下酥油及蜜,同煎良久。候 如饧,以瓷器取贮,每服二、三匙,空心温酒调下。
琼玉膏 治证同前及肺热咳嗽,燥甚。(方见咳嗽门。)
天门冬膏 治血虚肺燥,皮肤坼裂及肺痿咳血。
天门冬(鲜者不拘多少)
上洗净,去皮心细捣绞取汁,澄清以布滤去渣,用砂锅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温酒调下。
地仙膏 治诸燥证。
山药(一斤为末) 杏仁(一升去皮尖) 牛乳(二升)
上以杏仁捣细,入牛乳、山药,拌匀绞汁。用新瓮瓶密封,重汤煮一日。每服一、二匙,空心温酒或汤下。
(《证治》)活血润燥生津饮
麦门冬 天门冬 生地黄 熟地黄 天花粉 当归 栝蒌仁 麻仁泥 粉草(各等分)
上咀,水煎温服。
(东垣)润肠丸 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燥不通,全不思食,乃风燥血秘,以此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矣。
麻子仁 桃仁(各一两。去皮尖,另研) 羌活 当归尾 大黄(煨) 皂角仁 秦艽(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匀,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白汤下。
麻仁丸
郁李仁 麻子仁(各六两) 大黄(二两,各生半炒) 山药 防风 枳壳(炒。各七钱半)槟榔 羌活 木香(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白汤下。
(《机要》)秦艽丸 治血弱筋燥,阴虚不能养荣,手足不能润动,爪甲干燥,风热甚。(方见风门。)
(子和)脾约丸 治风燥秘结。(方见本门。)
(东垣)生液甘露饮(一名清凉饮子)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燥,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
和血益气汤 治口燥便秘,舌上赤脉,此药生津除燥,长肌。
辛润缓肌汤 治肌裂,皮肤诸燥涩不润泽。(三方并见消渴门。)
活血润燥丸 治风秘,血秘,常常结燥。
润肠丸 治结燥。(二方并见秘结门。)
卷之二十
病机叙论
经曰:诸热瞀螈,皆属于火;诸痛疮痒,皆属于心;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又曰:诸热瞀螈,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痒,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螈,暴病暴死,皆属于火。
《原病武》曰:瞀,昏也;螈,动也。热甚则神气昏,心惕跳,肉 动,皆火然也。
暴喑,无声也。金受火邪,浊而不鸣也。金清则善鸣,火盛则金浊,难鸣而喑也。冒,昏冒也;昧,暗昧也。火气闷热则神昏暗而不清爽也。躁,躁动烦闷也;扰,扰乱也。凡火甚则烦心不眠,坐卧不宁,神志不定是也。狂越,狂乱而乖越,言语错乱,行止失常也。骂詈,恶声以辱人也。惊骇,闻声则惊,惕然而恐骇,皆火邪盛,正气无主也。 肿疼酸,足附近 有肉处,热胜则肿,风胜则动。疼,痛之轻浅;痛,则疼之甚也。酸,似疼非疼,其间侧侧然酸髓而似疼痛之意也。乃肝木之火,故似酸也。如醉甚之甚,手足股腕皆为之酸髓者是也。
气逆冲上,火气炎上也。禁栗如要神守,战栗摇动而形体丧失保守之神也。嚏呕,鼻中气痒而作声也。火烁肺金而邪气出鼻窍,故痒碍而喷嚏也。疮疡,为心火之炽于皮肤也。喉痹,热客上焦,咽喉肿痛,吞津有碍而不仁之谓也。耳鸣,肾水不滋,火炎上窍而有声,如闻钟鼓蝉鸣之类是也。
呕涌液,食不下:火气炎上,胃膈热甚,则传化失常,故呕溢而上也。目昧不明,为热气郁瘅也。平白目无所见,皆热气郁之甚也。暴注 螈:暴注,卒然而泻也,热甚则流通,而卒成水泻之类; 螈,动跳也。暴病暴死,火性疾速,如热气郁怫之久,则一时心神昏闷,筋骨不用,卒然僵仆倒地而死,皆火之为也。
经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故气得壮火则耗散;气食少火,故气得少火则长生。犹言少火滋养其气也。
《原病式》曰:五脏之志过度,则劳伤本志。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所谓阳动阴静,故形神劳则燥不宁。静则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如卒暴匮仆,多因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故善为心火之志,病笑者,火之甚也。五志过极,皆为火也。
《玉机微义》曰: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暴,何者?盖能燔灼焚燎,飞走狂越,消烁于物,莫能御之。游行于三焦虚实之两途,曰君火也,犹人火也。曰相火也,犹龙火也。火性不妄动,能不远于道,常以禀位听命,营运造化生存之机矣。夫人在气交之中,多动少静,欲不妄动,岂可得乎?故凡动者,皆属火化。火一妄行,元气受伤,势不两立。偏胜则病,移害他经,事非细故,动之极也,病则死矣。经所谓一水不胜二火。夫火出于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阴脏腑之火根于五志之内,六欲七情激之,其火随起。
盖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为君主,自焚则死矣。
丹溪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故谓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者,皆相火助之为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
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位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肾肝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或曰:相火,天火所动,何东垣谓元气之贼?又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然则如之何则可使之无胜负乎?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则万事出。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阴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君火之气,经以暑与热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此善美乎火者。人心听命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彼五火将寂然不作。而相火者,惟有裨补造化而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或曰:《内经》相火,注言少阴少阳矣,未曾言及厥阴、太阳,而吾子言之,何也?曰:足太阳、少阴,东垣常言之矣。治以炒 ,取其味辛能泻水中之火是也。戴人亦言胆与三焦寻火,治肝和胞络都无异,此历指龙雷之火也。予亦备述天之火皆生于动,如上文所云者,实推展二公之意。或曰:《内经》言火者不一,往往于六气中见之。言脏腑者,未之见也。二公岂他有所据耶?子能为我言之乎?经曰: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动而为变者,岐伯历举病机十九条而属火者五,此非相火为病之出于脏腑者乎?考诸《内经》,少阳病为螈 ,太阳病时眩仆,少阴病瞀暴喑,郁冒不知人。非诸热瞀螈之属火者乎?少阳病恶寒鼓栗,胆病振寒,少阴病洒淅恶寒振栗,既阴病洒淅振寒。非诸振鼓栗,如丧神守之属火者乎?少阴呕逆,厥气上行;膀胱病冲头痛;太阳病厥气上冲胸,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少阴病气上冲胸,呕逆,非诸逆冲上之属火者乎?少阳谵妄,膀胱病狂颠疾,非诸躁狂越之属火者乎?少阳病 肿善惊,少阴病瞀热以酸,肿不能久立,非诸病 肿、疼酸惊骇之属火者乎?《原病式》曰: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动也;诸气愤郁,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盛也;诸痛疮痒,属于心火之用也。是皆火之为病,出于脏腑者然也。注文未之发耳。以陈无择之通达,且以暖炽论君火,日用之火言相火,而又不曾深及,宜乎后人之不无聋瞽也,悲夫!
病湿热相火者多。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
因心火为之。心者,君火也。火旺则金燥,水亏为火独存。
气有余便是火。(非真气之有余,乃火邪之为气。)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从脐起者,阴火也。
热从脚下起入腹者,虚之极也。盖相火起于九泉之下,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加降火药服之。以附子末津调,贴涌泉穴,引火下行。若壮实人有此证,是湿郁成热之候。或有冒雨途行受湿而得此证者,不可误作阴虚治。只宜苍术、黄柏、牛膝、防己丸之属。阴虚火动者,难治。(脉数无力者是也。)
饮酒人发热者,难治;不饮酒人,因酒发热者,亦难治。
烦躁者,气随火升也。
东垣云:有元气虚损而热,有五脏热,有内中外而热。轻手扪之,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手按之。筋骨热甚者,热在筋骨也。不轻不重而热,热在肌肉也。又云: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热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昼夜不分,是重阳无阴也。亟泻其阳,峻补其阴。
两手大热为骨厥,如在火中。灸涌泉穴,五壮立愈。
脉候
脉浮大而虚为虚火,沉而实大者为实火,洪数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于左关为肝心火,见于右关为脾火,见于两尺为肾经相火。男子两尺洪大者,必遗精,阴火盛也。
凡病痰火,脉沉细而数者,难治。病热有火者,可治,脉洪是也。无火者,难治,沉细是也。
无故而脉洪大者,必病进也。平人脉数者,必有疮疡作也。
治法
经曰: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治之奈何?
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注:取之阴阳,则壮水之主,益火之原是也;求其属者,则求水火,以取心肾之阴阳是也。)
经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又曰:郁,发之。
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沃之,甚热之气,汗而发之,发之不尽,则逆取之。
虚火可补。参、术、生甘草之类。(谓之虚者,正气虚也。)实火可泻。黄连解毒之类。(谓之实者,邪气实也。)人火正治,龙火反治,郁火可发,当看在何经。
风寒外束,可发。轻者可降,重则从其性而升之。
人壮气实火盛,颠狂者,可用正治。(药用硝、黄、冰、水之类是也。)
人虚火盛狂者,以生姜汤与之。若投以冰水之类正治,立死。
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须温散。
火急甚者,必缓之,生甘草兼泻兼缓,参术亦可。
补阴则火自降,炒黄柏、熟地黄之类。
轻手接之,热甚而烙手;重手按之,不觉热,此病在肌肉之下,宜发之,东垣升阳散火汤、火郁汤之类。
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温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水温折,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噫!泻火之法,岂止如此。虚实多端,不可不察。以脏气司之: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芍药泻脾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耳。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火不两立。阳虚之病,以甘剂除之,如黄 、人参、甘草之属。若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日以煎熬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真阴失守,无根之火为阴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右肾衰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补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葛根之属。不明诸此,而求火之施治,何所根据?
棠溪李济之常病目,及居省掾,每服补肝散,以致睛胀,但见KT 槛横排,几至丧明,令涌泻五七次,继服凉药,方始如故。
丹霞朱僧氏张宗出家,病三阳蓄热,常居静室,不敢见明。明则头痛如锥,每置冰于头上,不能解其热。历诸医,莫能辨其病。后治之七日而愈,用汗吐下三法而已,后用凉物清镇之,平复如故。
一人素嗜饮酒得病,医用酒 丸热药后,目睹天,但见红色,遂成龙火,卒不能救。
治暴热病在心肺,积热病在肾肝,虚热不能食,自汗,气短,属脾虚,以甘寒温而行之。
实热能食,口干舌燥,便难,属胃实,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
火郁为热,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宜用火郁汤。
心热,汗之,心神烦乱,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镇心火。(以朱砂安神丸。)
骨蒸劳热,乃五脏齐损,病患憔悴,发热盗汗,下血,宜养阴血。
肺热者,轻按之瞥瞥见于皮毛,日西甚。其证喘咳,洒淅寒热,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白虎地骨皮散。
心热者,微按之热见于血脉,日中甚。其证烦,心痛,掌中热而死,黄连泻心汤、导赤散、朱砂安神丸。
肝热,胁下、骨上热,寅卯间热甚,脉弦,四肢困热,便难,转筋,筋痿,泻青丸,柴胡饮子。
胸中烦热,实者用栀子、黄连;虚热用参 、麦门冬、茯神、芍药、竹叶、竹茹;若脉坚实而数者,神芎丸下之。
阴虚发热,四物汤加炒 、知母,乃降火补阴之妙剂。甚者,加龟板,兼气虚加参 、白术;手心热属热郁,宜用火郁汤或栀子、川芎、香附、神曲丸服。
平旦潮热,热在行阳之分,肝气主之,白虎汤加黄芩。日晡潮热,热在行阴之分,肾气主之,地骨皮、牡丹皮、知母、黄柏。潮热用芩连,生甘草,辰戍时发热加羌活,午时加连,未时加石膏,申时加柴胡、升麻,夜加当归身,有寒加参术、黄 。
上焦湿热,须用酒芩泻肺火,如虚热,加知母、当归、天冬保肺。
中焦实热与痛,须黄连以泻心火,中气脾虚,不能转运,有郁热者,黄芩、葛根、白术以代之。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实热者切当。若虚烦须用补药为主,人参、白术、黄芩、芍药、麦冬、大枣之类。
下焦湿热及膀胱经有火邪者,须用汉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或八正散。
肥白人火,药中必兼痰火药,如白术、茯苓、星、半、滑石之类。
瘦黑人有热,必兼火药,当归、桃仁、牛膝之类。
药方
黄连泻心火,栀子佐之;柴胡泻肝火,川芎佐之;黄芩泻肺火,须用片芩,用桑白皮佐之。若鼠尾条芩,止能泻大肠之火。石膏,泻脾中之实火,虚者忌之。芍药,泻脾火。(冬月必须酒炒,制其性之寒酸也。)木通,下行泻小肠火。黄芩、黄连,以猪胆汁炒泻肝胆之火。
黄柏、知母,泻肾火,又退劳骨蒸之火。连翘泻六经之邪火。玄参泻无根之游火。青黛,泻五脏之郁火。人中白,泻肝火。黄柏加郁金大能泻膀胱之火。小便降火极速。山栀仁能降火从小便出,其性能曲屈下行,人所不知。
(《局方》)泻心汤 治心火,心经蕴热。
川黄连(为末)
或汤或散,任服。
导赤散 治心火并小肠火。
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各等分)
入竹叶水煎服。
茯苓散 治心经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
茯苓 麦门冬 通草 升麻(各八分) 紫菀 知母(各一钱) 桂心(四分) 赤石脂 淡竹叶(十片) 大枣(二枚)
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泻青丸 治肝火。
当归 龙胆草 川芎 山栀 防风 大黄 羌活(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左金丸 治肝火。
黄连 吴茱萸(各一两,泡浸半时,焙干用)
上为细末,粥丸,煎白术、陈皮汤下。
泻白散 治肺火,大肠火。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细末,水调服。
清金丸 治肺火。
黄芩(炒)
为末,滴水丸,白汤下。
(《正传》)麦门冬汤 治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胁胀满,上气喘急,五心烦热,渴而烦闷。
麦门冬 天门冬 桑白皮(各七分) 五味子(九粒) 紫菀茸 贝母(各六分) 桔梗 甘草(各五分) 生地黄 淡竹叶(各一钱)
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集成》)朱砂凉膈丸 治上焦虚热,咽膈有气,如烟抢上。
黄连 栀子(各两) 人参 茯苓(各五钱) 朱砂(三钱) 片脑(三分)
上为末,蒸饼丸,朱砂为衣,水下。
(《医林》)橘皮汤 治肺热、气喘,息贲。
橘皮 麻黄 紫苏(各七分) 柴胡(五分) 母姜 杏仁(各一钱) 石膏(二钱)
水煎服。
生姜泻肠汤 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舌生疮。
生姜 橘皮 竹茹(各五分) 生地黄(钱半) 白术 茯苓 黄芩 栀子(各一钱)朴硝(二钱) 桂心(五分)
水二盏,枣一枚,煎八分服。
泻黄散 治脾火。
山栀(一两) 藿香(七钱) 石膏(五钱) 防风(四钱) 甘草(三钱)
上为末,蜜酒拌,略炒服。
泻热汤 治脾火,面黄目赤,季胁痛满。
半夏 母姜(各一钱) 白术 枳实(炒) 茯苓 栀子(各七分) 杏仁 细辛 芒硝 生地黄 淡竹叶(各八分)
水煎加姜服。
石膏丸 泻胃火并食积痰火。
石膏( )
上为细末,醋糊丸,绿豆大,清米饮送下。
(东垣)滋肾丸 降肾火黄柏(二两、酒拌,阴干) 知母(同上) 肉桂(一钱,去粗皮)
上二味,气味俱阴,故能补肾以泻下焦之火。桂与火邪同体,故以寒因热用。
凡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
上为细末,熟水为丸,百沸汤温下。
大补丸 治阴火,补肾水。
黄柏(盐酒炒褐色)
为细末,粥丸。血虚,四物汤送下;气虚,四君子汤下。
补阴丸 治消渴,骨热,补肾水,真阴不足。
六味地黄丸 治肾虚,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下血。(二方并见虚损门。)
(河间)凉膈散 泻三焦、六经诸火。加黄连名清心汤。
大黄 朴硝 甘草(各一钱) 连翘(钱半) 栀子 黄芩 薄荷(各五分)
上水盏半,煎入蜜一匙,和匀服。
三补丸 泻三焦火,加大黄,去黄连,名三黄丸。
黄芩 黄柏 黄连为末,滴水丸服。
(东垣)升阳散火汤 治男妇四肢、筋骨、肌表俱热如火,扪之烙手。此因血虚或胃虚,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火郁即发之。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芍药 人参(各六分) 炙甘草(一分) 柴胡(三分) 防风(三分)生甘草(二分)
水盏半,姜三片,煎热服。忌生冷。
泻阴火升阳汤 治肌肤烦热,面赤,食少,喘咳痰盛,上关脉缓弱,或弦,或浮而数。
羌活 炙甘草 黄 苍术(各一分) 升麻(八分) 柴胡(钱半) 人参 黄芩(各七分)
黄连(酒炒五分) 石膏(五分)
上水煎服。
黄连解毒汤 治一切火热毒,狂躁烦心,口燥舌干,热势之甚者,及吐下后,热不解,而脉洪,喘急,郑声,目赤,睛痛。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栀子仁汤 治发热,潮热,狂躁,面赤,咽痛。
栀子 赤芍药 大青 知母(各一钱) 升麻 柴胡 黄芩 石膏 杏仁 甘草(各二钱)
豆豉(百粒)
上水煎温服。
(《宣明》)防风通圣散 治表里俱热,壅滞躁闷。(方见风门)
防风当归饮子 治烦渴发热,虚烦,火证。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一两) 滑石(三两) 大黄 当归 芍药 防风(各五钱)
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通口服。如有痰嗽,加半夏;若泻,减大黄。
滋阴降火汤 养血降火之圣药也。
当归 地黄(凉血用生,补血用热) 天门冬(去心) 白芍药(薄荷汤炒) 白术(各一钱)麦门冬(去心) 炙甘草(各三钱) 知母 黄柏(蜜炙) 远志(去心) 陈皮(洗)川芎(各六分)
上咀,姜三片,水煎服。气血虚加人参、黄 ;嗽加五味、阿胶;痰加栝蒌、贝母;吐血加丹皮、藕节;骨蒸热加地骨皮。
(《直指》)黄芩汤 治心肺蕴热,口疮咽痛,膈闷,小便淋浊不利。
泽泻 栀子仁 黄芩 麦门冬(去心) 木通 生地黄 黄连 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前温服。
桂苓甘露饮(方见霍乱门) 治胃受湿热,头痛,身热,烦渴,吐泻,口干。
紫雪 治内外烦热不解,口中生疮,狂易叫走,解诸热毒、药毒、邪热,小儿惊痫百病。
黄金(百两) 寒水石 磁石 石膏 滑石(各三斤) 以上五味,用水一石,煮至四斗,去渣,入下项药:炙甘草(半分)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青木香 沉香(各五钱) 丁香(一两)升麻 玄参(并锉细末,各一斤) 以上再煮至一斗五升,入下项药:硝石(四升,芒硝亦得,每升得七两七钱半) 朴硝(提净者十斤) 以上入前药汁中,微火熬,柳枝不住手搅。候有七升,抛放水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项药搅令匀:朱砂(研,三两)麝香(当门子,一两二钱)
上药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钱或二钱,冷水调下,大人小儿临时以意加减,并食后服。
大金花丸 治中外诸热,寝汗切牙,睡语惊悸,溺血淋秘,咳血衄血,瘦弱,头痛,骨蒸,肺痿,劳嗽,去大黄加栀子,名栀子金花丸。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黄 栀子(等分)
上为细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凉水下。
(《御药》)神芎丸 治一切热证,常服除痰消饮,清头,自利咽膈,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利而愈。神强,体健,省病。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黄连 薄荷 川芎(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丸,小豆大,温水下三十丸。
当归龙荟丸 治肾水阴气,风热湿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神志不能,荣卫壅滞,头目昏眩,肌肉 螈,咽 ,胸膈不利,肠胃燥涩,躁扰狂越,骂詈惊骇,火热等证。
当归 龙胆草 大栀子 黄连 黄柏(各一两) 青黛(五钱) 木香(一钱) 麝香(五分)黄芩(一两) 大黄 芦荟(各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
瓜蒂散 三圣散(二方并见风门。)
上治一切风热、积热或火炽者。寸口脉滑而有力,胸中实满,烦冤气上而不化,面赤痰盛,骂詈惊骇,并宜吐之。
调胃承气汤(泻胃火。)当归承气汤(泻脾胃肝火,二方并见伤寒门。)
卷之二十一
病机叙论
至真要大论篇:帝曰:愿闻病机?岐伯对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病喘逆,转筋反戾,小便混浊,诸腹胀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 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汗,皆属于热。
呕吐酸者,肝之味也。由火盛制金,金不能平木,则肝气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暴注,卒暴注泄也。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下迫,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喘逆,火气逆上也。病热则气甚而息粗,热火为阳,主乎急数。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转筋反戾:由热气燥烁于筋,则挛螈转缩而痛。火主燔灼,燥动故也。或以为寒客于筋者,误也。大抵内热甚而外被风寒禁固,则内热愈郁,不得疏散而反转戾者有矣。故转筋,以帛包裹得暖即止。甚则以热汤渍之,而使腠理开泄,阳气疏散则愈。而俗反疑为寒者,此也。夫筋骨多因热甚,霍乱吐泻,所以致脾胃土衰,则肝木自甚,而热燥于筋,故转戾也。小便混浊,天气热,水混浊,寒则水清,水体清而火浊故也。又如清水以火煎之,自然浊也。诸腹胀大有声,鼓之如鼓:热为阳气发动,充胀如鼓。寒主收敛,阳气热盛,故如是也。痈,浅而大也。疽,深恶也。疡,头小,疮也。
疹,浮,瘾点也。皆热胜,血郁于肤腠者然也。瘤气,赤瘤丹毒,热盛气也。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核,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则自消也。吐下霍乱,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致霍乱。吐泻,火性燥动故也。或云:吐泻属寒。若寒者,不渴,而脉沉迟。热者,必渴,而脉急数,故犯暑热而作吐泻者多也。瞀,昏也。热气甚则浊乱昏昧也。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肤腠闭密而郁结也。肿胀,热胜于内,则气郁而为肿也。阳热气盛则肿胀也。鼻塞,窒塞而不通利也。火主 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 胀,则窒塞也。或谓寒主闭藏,而鼻塞为伤风寒而然也。殊不知由内热甚,外受风寒,则热郁结不通,故为窒塞而流清涕。火热亢极则反兼水化制之故也。鼽,鼻出清涕也。
盖金热极反化水液,如心热极而反汗出也。衄,为阳热怫郁于足阳明而上热盛,则血妄行为鼻衄也。血溢,血上出也。心养于血,故热甚则血涌而妄行。血泄,为热客下焦而大小便出血也。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 ,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故也。身热恶寒,此热在表也。邪热在表而浅,邪畏其正,故病热而反恶寒也。如热甚生痈肿疮疡而恶寒者,亦由邪热在于表也。战栗,摇动也。火之象也。或言战栗亦有寒者,盖寒栗亦由火甚似水,实非寒也。惊,心卒动而不能也。火在于动,故心火热甚也。惑,疑惑犹豫,浊乱而志不一也。象火参差而惑乱也。志者,肾水之神也。悲,肺金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激动而兼水化也。笑,为心之志也。喜极而笑者,犹燔灼火喜而鸣笑之象也。故病笑者,火之甚也。谵,多言也。言为心之声,犹火燔而声鸣也。故心热则多言而不自知也。妄,虚妄也。火为阳,故外清明而内浊昧,其手动乱,故心火热甚,则肾水衰而志不精一,虚妄见闻而自为问答,则神志失常如见鬼神是也。衄蔑血汗,血出而汗浊也。热气上甚,则血溢亢极,则燥而汗浊,害承乃制,则色黑而为紫也。
经曰:阳胜则热,热胜则肿。
阳胜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饮冷也。
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于火者,是人阴气虚,阳气盛,当内烁也。又曰:人身非常热,热而烦满者,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三阳之病发寒热,病热而有所痛者,是三阳之动也。
人数醉,若能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热气与谷气相搏,或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 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水黄者,少腹中有热也。
《内经》曰:阴虚生内热者,因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阳盛则外热者,因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泄,故外热。
东垣曰: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躁,夜亦然,是重阳而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
卒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其脉浮紧而涩,为风寒客于荣卫,六经传变之异。此皆自外而入,故张仲景主于《内经》所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此《伤寒论》之所由作也,自外而入内热者然也。有所劳倦,谷气衰少,脾气下陷,头痛发热。其或发热恶寒,寒热间作;或蒸蒸燥热,发于肌肉之间。
始得之,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仁。风寒而生寒热,亦与伤寒相似。此李明之主于《内经》劳倦形气不足,《脾胃论》之所由作也,自内而之外热者然也。
阳气怫郁为诸热。经云: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反戾,水液混浊,腹胀有声,鼓之如鼓,郁结转甚,而恶寒如战栗惊骇之类,此刘守真主于《内经》病机着为《原病式》。非内非外,专为郁结积热者然也。
董氏曰:积热者,热毒蕴内,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夫人之生也,阴平阳秘,神气以宁,而自无热之可积。盖昧者 情纵欲,因致积热,皆出于心。热甚则伤血,或有体气素实,一时感触热毒之气,郁积脏腑之间,或在心肺之内,令人口苦,咽干,涎唾稠粘,眼涩多眵。
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热燥相合,故口舌生疮,小便秘涩。此积聚之热,非伤寒伤风之热证也。有嗜酒面煎炙,雄、附峻补,皆能有热,谓之积热。有积温成热,遂成前证,不可不察。
王安道曰:人之所赖以生者,气也。气者何?阴阳是也。夫阴与阳,可以和而平,可以乖而否,善摄与否,吉凶于是乎分。不能善摄者故偏寒偏热之病,莫逃乎乖否之余。虽然,寒也,热也,粗工为之而弗难。设积热沉寒,良工犹不能以为计。且以积热言之:始而凉和,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则因热而从之,从之不愈,则技穷矣。故王太仆曰: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曰: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此治积热之本之论也。《内经》曰:身热脉数,或燥而不恶寒者,瘅疟也。(疟门。)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中湿门。)汗出而身热者,风也。(伤风门。)《要略》曰:发热身痛,而身如熏黄者,湿也。(瘅证门。)发热恶寒,脉来浮数者,瘟病也。身热,头痛,自汗,多眠,阳脉浮滑,阴脉弱,风温也。(伤寒门。)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暑门。)四肢发热者,或口舌燥而身热,咽干。盖心生火,大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土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或身热体重,走注疼痛,盖湿热相搏,风热郁而不得伸也。
脉候
《内经》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诸浮不躁者,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王注云:病热而脉数,按之不鼓,乃寒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形证是寒,按之而脉气鼓击于指下盛者,是为热盛拒阴而生病,非寒也。)
平人气象篇曰:病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大奇论曰: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脉经》曰: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尺寸脉俱虚,是谓重虚。《脉经》阴数多热,数为热极,数脉为虚为热,数洪,热烦。脉来如悬钩浮为热,滑数,心下结,热盛。紧而数,寒热俱作。沉细滑疾者热。
脉数盛滑紧者,病在外热;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
寸口脉浮大而病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寸口脉实,热在脾肺。数为吐,为热在胃口。关脉滑数,胃中有客热,缓而滑,为热中。《难经》曰:病热之脉,阴阳俱浮,浮之滑,沉之散涩,发热恶寒。脉浮数者,瘟病也。身热,头痛,自汗,多眠,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风温也。《活人书》云: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壮热,恶风,自汗。寸口脉浮,胸痞满,有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热病不得汗,而脉躁盛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治法
《病机机要》曰: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有暴热而为热者,乃久不宣通而致也。有服温药而为热者,有恶寒战栗热者。及其治也,小热之气,凉以取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发之不尽,则逆制之。制之不尽,求其属以衰之。苦者治脏,脏属阴而居内;辛者治腑,腑属阳而在外。故内音下之,外者发之。又宜养血益阴,其热自愈。
东垣曰:发热恶热,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者,或无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汤证也。此血虚发躁,当以当归补血汤主之。又有火郁而热者,如不能食而热,自汗气短者,虚也,以甘寒之剂泻热补气。非如能食而热,口舌干燥,大便难者,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非泻热补水之比。当细分之,不可概论。如言烦躁,虚烦亦与实烦不同。如伤寒烦者,为真阳内郁,阴中伏阳之证,与阴虚燥热,病本亦异。
东垣曰:仲景论内外不足发热、自汗之证,大禁发汗。若饮食劳倦,杂病发热,身汗,表虚之证认作有余,便用发汗,则表益虚也。
心热者,微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上,轻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热,少加力按之,则全不热,是热在血脉也。其证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哕,以黄连泻心汤、导赤散。实则泻心汤,虚则朱砂安神丸。肺热者,轻手乃得,微按全无,日西热甚,乃皮毛之热,其证必见喘咳。寒热轻者,泻白散,实则凉膈散,虚则人参白虎汤。
肝热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热,当寅卯间尤甚。其脉弦,四肢满闷,便难,转筋,多怒多惊,四肢困热,筋痿不能起于床者,泻青丸。实则柴胡饮子。
脾热者,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热在肌肉,过夜尤甚,其证必怠情,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泻黄散。实则调胃承气汤,虚则人参黄散。
肾热者,轻手重手俱不热。如重手按至骨分,其蒸热手如火,其人骨苏苏如虫蚀,其骨困热不任,亦不能起于床,实则滋肾丸,本滋阴法也。无实不可泻。气实脉盛,身热烦扰,宜三一承气汤、凉膈散等药下之。热在中,四顺清凉饮,在下八正之类。夜热多,或有汗,或鼻衄,身热而便难,四物去芎加黄连、生地、地骨皮之类。日热多,热在气分,柴胡饮子、白虎汤。有轻手按之热甚,重手取之不甚热,此热在肌表,宜清之。竹茹、竹叶、地骨皮、麦门冬之类。有神气怫郁而热,宜清神散。热在上而阴水不升,阴火腾沸,宜升阳泻火法,虚者补之。初病阳证而失于下,至变似阴,而不可用白虎汤之类。有食伤太阴而热,或停食而下之,痰液不散,郁结成热,宜导开之。因积滞而蓄热,当先损积而热自退。有丹毒热肿,气郁结滞,并可解散,随证用药。此候欲发疮毒,分六淫治。坠浮留之火,须紫雪、朱砂、琥珀、犀角之类。阴虚精滑,元气脱者,用滋阴药,燥者润之。(方法见燥门。)有蓄血证者,宜下之。汗下后,元气虚而下陷,阴阳之气揭薄而不起,为虚热,宜与来复丹、灵砂丹之类。
汗下后,脉燥、身热、大渴饮水不已者,先掘井泉,取水饮之。有郁冒诸风为热,宜防风通圣散,川芎、石膏之类。有肺燥郁热,或火乘之者,宜清之,白虎汤加地骨皮。元气不足,胃气下陷为热,宜补中益气汤,血虚者加血药。从治,药使酒煎,或湿热为佐使;反治,蜜煎鸟头之类。其候欲发斑疹、身热者,升麻汤之类发之。
阴虚发热者,难治;饮酒人发热,难治。手足心热,属热,火郁汤。脉数而无力者,便是阴虚也,四物汤加炒黄柏、黄芩、龟板;兼气虚加人参、黄 、黄芩、白术。
药方
凉膈散 治三焦六经积热。加黄连名清心汤。
黄连解毒汤 治热毒烦闷,口燥呻吟,蓄热内甚,诸不能退。
大金花丸 治一切热证。中外诸热,寝汗切牙,睡语惊悸,溺血淋秘,衄血瘦弱,头痛,骨蒸,肺痿、咳嗽,去大黄加栀子,名栀子金花丸。
神芎丸 治心经积热,风痰壅滞,头目赤肿,咽膈不利,大小便 涩。一切风热之证,并宜服此。
黄芩汤 治心肺蕴热,口疮咽疮,膈闷,小便不利。
泻心汤 治心经蕴热。
茯苓散 治心经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
泻白散 治肺热。
泻青丸 治脾经郁热。
泻黄散 治脾经热,口臭,咽干。(上方并见火门。)
人参泻肺汤 治肺经积热,上喘咳嗽,胸膈胀满,痰多大便涩。
人参 黄芩 栀子仁 枳壳(炒) 薄荷 甘草 连翘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 大黄 桔梗(各等分)
每服七钱,水二盏煎八分,食后通口服。
天门冬散 治肺壅脑热,鼻干烦躁,大便秘涩。
天门冬(去心) 桑白皮 升麻 大黄 枳壳(麸炒) 甘草(各八分) 荆芥(一钱)
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半夏汤 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热泻病。
半夏曲 黄芩 军姜(炮) 远志(去心) 茯苓 生地黄(各八分) 黍米(一合)酸枣仁(微炒研八分)
长流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赤茯苓汤 治膀胱实热,小便不通,口苦干,咽肿不利。
赤茯苓 猪苓 葵子 枳实 瞿麦 木通 黄芩 车前子 滑石 甘草(各等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三黄汤 治积热结滞,大便秘涩,心膈烦躁。
黄连 黄芩大黄(煨。各十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煎八分,空心服。
龙脑鸡苏丸 除烦热,郁热,肺热咳嗽,吐血鼻衄,血崩下血,热脉消渴,惊悸,解酒毒,膈热,口臭口疮,清心明目。
薄荷叶(一两六钱) 生地黄(六钱) 麦门冬(四钱) 蒲黄(炒) 阿胶(炒。各二钱)黄(一钱) 人参 木通(各二钱) 银柴胡(同木通浸二日取汁入膏) 甘草(钱半)
上为末,用蜜三两,炼过后,下地黄汁等药,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嚼汤送下。
利膈散 治脾肺有热,虚烦上壅,咽喉生疮。
鸡苏叶 荆芥穗 防风 桔梗 牛蒡子(炒) 人参 甘草(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沸汤点服。咽痛,口疮甚加僵蚕一两。
三黄丸 治三焦积热,咽喉肿闭,心膈烦躁,小便赤涩,大便秘结。
黄连 黄芩 大黄(各十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热水送下。
既济清神散 益肾水,降心火,清上实下。
桔梗 黄芩 川芎 山栀 当归 羌活 白术 茯苓(各七分) 知母 甘草 薄荷(各五分)
上水盏半煎七分,入蜜二匙,调匀服。
地黄煎 治积热。
地黄汗(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各四两) 葳蕤(四两) 栝蒌根 生姜汁 生地骨皮 生麦冬汁 白蜜(各二升) 石膏(八两) 竹沥(三合)
上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汁三升,去渣,下竹沥、地黄、麦门冬汁,慢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至出六升。初服四合,日三服,夜一服,加至五七合。四五月,作散服之。
玄明粉 治三焦邪热,脏腑秘涩。(方见制法备录篇。)
香连丸 治膈热并大肠热,解酒毒,浓肠胃。(方见痢疾门。)
(《良方》)碧雪 治一切积热,咽喉口舌生疮,心中烦躁,咽物妨闷;或咽闭壅塞;及天行时热,发强昏愦。
芒硝 朴硝 硝石 马牙硝 青黛 石膏( 飞过) 寒水石(水研飞) 甘草(各等分)
上将甘草煎汤二升,去渣,却入诸药,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搅,令消溶得所,却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候冷,结凝成霜,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含化津咽,不拘时候。如觉喉壅闭塞,不能吞物者,即以小竹筒,吹药入喉中,即愈,频吹之。
消毒犀角饮 治大人、小儿内蕴邪热,痰涎壅盛,腮项结核,口舌生疮,遍生疮疖,已溃未溃,并宜服之。
犀角(磨汁) 防风(各一钱) 鼠粘子(炒,二钱) 荆芥穗(一钱) 甘草(炙,钱)
水二盏煎一盏,食后温服。
人参败毒散 参苏饮 葛根解肌汤 九味羌活汤 (以上方通治伤风伤寒发热,解肌。
方见伤寒门。)
(河间)六神通解散 治发热头痛,身热,脉洪,无汗。
麻黄(一钱) 甘草(一钱) 黄芩 苍术(各一钱) 石膏 滑石(各钱半)
水二盏,姜葱同煎一盏,温服。
大金花丸(方见火门)调胃承气汤 三一承气汤(方见伤寒门。)
当归承气汤 治燥热,里热,郁热为病,或皮肤枯燥,咽干鼻干,或便溺结秘,俱效。
当归 大黄(各三钱) 芒硝 甘草(各一钱)
水二盏、姜一片,煎服。
(《宣明》)四生丸 治一切积热,痰热,风秘,积热,常服,顺肌肤耐老。
大黄 牵牛(各一两) 芒硝(五钱) 皂角(六钱)
上为末,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白汤下。
(《袖珍》)积热金花丸 治三焦积热烦躁,脏腑秘结。
大黄(一两) 牵牛(五钱)
上为末,薄荷汤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汤下。
八正散 治热,脏腑膀胱热痛,淋涩不通。(方见淋浊门。)
(《宣明》)双解散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防风通圣散(方并见伤寒门。)
柴胡饮子 治一切积热,肌骨蒸热,往来寒热,及伤寒发热汗不解,骨蒸,肺痿喘嗽。
妇人余疾,经水不通,皆治。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当归 芍药 大黄(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煎一盏,食后服。
防风当归饮子 治脾肾真阴虚损,肝心风热郁甚,阳盛阴衰,一切虚热壅滞,悉能宣通气血,调顺饮食。
防风 当归 柴胡 大黄(各一钱) 人参 黄芩 芍药 滑石 甘草(各七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
洗心散 治风热痰滞,心经积热,口苦唇燥,眼涩大便涩,小便赤。
当归 芍药 白术(各一钱) 防风 荆芥 麻黄 大黄 甘草(各七分)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人参白虎汤(方见伤寒门。)清心莲子饮(方见淋症门。)
(《良方》)清气散 治风热壅盛,上膈烦闷。
川芎 羌活 柴胡 前胡 茯苓(各八分) 人参 独活 青皮 白术 枳壳 甘草(各七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元戎》)四物二连汤 治血虚、虚劳发热,五心烦热,昼则了明,夜则发热。
当归 生地黄 白芍药(各一钱) 川芎 黄连 胡黄连(各八分)
水盏半,加姜煎。
(《宣明》)四顺清凉饮子 治血热壅实,面赤蕴结,烦闷。
大黄(蒸) 赤芍药 当归 甘草(各一钱)
水盏半煎八分,食后通口服。
朱砂安神丸(方见惊悸门。)至宝丹(方见中风门。)
牛黄膏 治热入血室,发狂心热,不认人者。
牛黄(一钱) 朱砂 郁金(各三钱) 脑子(五分) 甘草 牡丹皮(各二钱)
上为末,炼蜜丸,皂角子大,新汲水化下。
(东垣)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门)治内虚,脾胃下陷,食不知味,五心烦热。
升阳益胃汤(同上)十全大补丸(方见虚门。)
(东垣)滋肾丸(方见火门。)补阴丸 六味地黄丸(治肾虚发热,新久憔悴,骨蒸盗汗,五脏不足,黄瘦脱血。三方并见虚损门。)
黄连香薷饮(治暑热方,见暑门。)
七情郁结而热者,火郁汤(方见暑门。)
《圣惠方》:治热烦满闷,不能食。用?草生捣汁,服三四合效。
一方:治心经留热,烦躁,用梨汁顿服,一碗即止。
一方:治发热,口干,小便涩。用甘蔗捣汁饮之。
一方:治热毒。用鸡蛋清三个,蜜一合,和服之愈。
一方:治五脏伏热如火,烦闷而烦,用凝水石为末极细,每服挑一钱,水调下。横理者为凝水石;顺理者为寒水石。
《食医心镜》:治热攻心,烦躁恍惚。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三服。
一方:治时热毒,心神烦躁。用蓝靛一匙,以新汲水一盏调服。
一方:治胸中燥热,或渴而躁。用葛粉四两,先以粟米半升,水浸一宿,漉去湿,拌匀煮粥食之。
一方:治诸热用六月雪煎汤,日三服。
卷之二十二
病机叙论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散,不散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阴阳应象论曰: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故曰: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夙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闷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热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甚不休也。寒气稽留,热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而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按之则热气至,即按而摩之而使之热,则热气至也,导引是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夙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原病式》曰: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 瘕 疝,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水液澄澈情冷,吐利水液清冷而不混浊,此为病寒,则水谷不化,故吐利清冷也。
为腹硬坚。按之应手,谓之 也。寒则血气凝故也。故削坚积,非辛热药不能除。瘕为腹中虽硬,忽聚忽散,无有常准,以其病瘕,未成 也。血不流而寒博,故成瘕也。 疝,少腹控卵肿急绞痛也,寒主拘缩故也。寒极而土化制之,故肿满也。经言丈夫 疝,谓阴气连少腹急痛也。故言妇人少腹肿胀,肝经足厥阴之脉也。经注曰:寒气聚而为疝也。
坚痞腹满急病,寒主拘缩,故急痛也。寒极则血凝泣,而反兼土化制之,故坚痞而腹满也。有热腹满坚痞者,当从热制之也。
下利清白水,寒则清净也。食已不饥,胃热则消谷善饥,故病寒者,食虽已而不饥也。
胃膈润泽而无燥热故也。
吐利腥秽,肠胃大寒而传化失常,金寒则水冷,故吐利腥秽也。热则酸臭,寒则腥秽,理之常也。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阴水上于清净,故病寒则四肢逆冷而禁止坚固,舒卷不便利也。
人身贵乎阴阳和平,而无偏胜则无偏疾。沉寒痼冷之证,乃是真阳耗散,脾胃虚弱,失于调理,以致胃寒。又啖生冷粘腻难化之物,经年累月,积久而成痼冷,渐伤脾胃,因而渍积脏腑,以成痼疾。但有寒冷触犯,速然而作,以致手足厥冷,畏冷憎寒,饮食不化,或呕吐涎沫,或大便洞泄,米谷不消,或小便频数,或肚腹绞痛,或逢寒咳嗽,或 疝大作,皆其证也。
东垣云:脾胃不足,劳役形体,中焦不能营运,传为寒中,故吐利清谷,宜附子理中汤之类。以葱白煎羊肉汤服之愈。凡真气衰微,胃气不实,不可食生冷寒凉。若食寒凉,愈至肠胃虚寒,呕吐涎沫,水谷不化,肠胃常痛,腹冷如冰,皆阳虚阴盛之所为也。张仲景有阴毒,虽不曰痼冷,即寒冷所伤,手足冷,脐腹痛,呕吐下利,身如被杖,脉微欲绝,此由肾气虚寒,脾家伤冷,内外皆阴,阳气不守,遂成阴毒。至于唇口手足俱青,寒气冲心,烦躁闷乱,精神如失,脉沉而伏匿,多不治也。
脉候
脉沉而迟者,为脏寒痼冷;微而涩者,为血虚。寸脉微迟者,阳乏,久而不起,必成痼冷;尺肺沉迟者,肾气虚寒,主腰足清冷如冰。痼冷病,脉绝不至者死。痼冷病,脉微迟,心中烦躁者死。
治法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反治之法,寒者热之。
丹溪云:阳虚则恶寒,用参 之类,甚者,加附子,以行参 之功。
虚劳冬月恶寒之甚,气实者,宜利,宜解表,柴胡、干葛之类。肾经积冷,下元虚惫者,宜安肾丸之类。
《仁斋直指》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人之处世,饮食为上,汤药次之。惟其口腹不充,嗜欲无节,所以脏中停寒而成沉痼。男子流精,女人下带,骨寒脑冷,气乏血衰,呕吐恶心,久泄注下,皆其证耳。治疗之法,惟贵乎温补,不宜太刚,养气血之剂,佐以姜桂,甚加附子为愈。若夫热剂刚燥,急欲回阳,吾恐肾水易涸,虚火烛炎,难保其生,知者审之。
药方
附子理中汤 姜附汤 沉附汤 真武汤并治痼冷阳虚,腹痛吐利,寒战。(方并见伤寒门。)
十全大补汤 治诸虚百损。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芍药 地黄 黄 肉桂(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空心服。甚者加附子五分。
八味丸 治下元冷惫,腰脚酸重,虚劳消渴。
熟地黄(四两) 山药 山茱萸(各二两) 肉桂 熟附子(各一两)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两半)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盐汤下。
(《澹寮》)附子茴香散 治气虚积冷,心腹绞痛,泄泻食少。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炙甘草(各七分) 干姜(炮) 附子(制。各五分) 肉豆蔻 茴香(各四分) 木香(三分) 丁香(五粒)
水盏半,盐少许,煎七分,空心服。
(《和剂》)沉香荜澄茄散 治内挟积冷,脐急痛,引腰背,面色萎黄,脏腑自利,小便滑数,小肠气痛并治之。
附子(制) 荜澄茄 茴香 葫芦巴 木香 补骨脂 肉桂 巴戟天 川乌 桃仁川楝子 沉香(各等分)
(《和剂》)三建汤除痼冷,接元气。
椒附丸 治积冷,脐腹引痛,时有盗汗。(二方并见诸虚门。)
(《济生》)复阳丹 治阳虚阴盛,手足厥冷,暴吐大下,脉细,羸瘦,伤寒阴证。
川乌(制) 附子(炮) 天雄(制) 钟乳粉(各一两) 阳起石( ,四两)朱砂(另研,一两)
上为末,酒煮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麝香鹿茸丸 治真元虚惫,精血耗少。
熟地黄 山药(各三两) 杜仲(炒) 鹿茸(酒炙,各两半) 五味子 肉苁蓉 牛膝(酒洗) 沉香(半两) 麝香(五分)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食前盐汤下,四十丸。
附汤 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黄 (蜜炙,半两) 附子(制,三钱)
水二盏,姜十片,煎一盏服。
附参汤 治真阳不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眩晕,但是阳虚气弱之证,并宜服之。
人参(三钱) 附子(制,二钱)
水二盏,姜十片,煎一盏,无时服。
茸附汤 治精血俱虚,荣卫耗损,潮热自汗,怔仲惊悸,肢体倦乏。
鹿茸(去毛,酒炙) 附子(制。各二钱)
水二盏、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服。
黑铅丹 治真元虚惫,阳气不固,三焦不和,冷气刺痛,饮食无味,腰背沉重,膀胱久冷,夜多小便,女人血海久冷,赤白带下,及阴证、阴毒,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急用枣汤吞二百粒,即便回阳。此药大能升降阴阳,补虚益元,坠痰除湿破癖。(方见头痛门。)
养正丹 升降水火,接助元阳,治咳逆翻胃,痰结头眩,腹痛腰疼,霍乱吐泻。(方见头晕门。)
金锁正元丹 治真气不足,元阳虚冷,遗精白浊,呕吐腹痛,足膝无力,酸疼拘急,面黄神倦,一切虚弱,并宜治之。(方见泻泄门。)
来复丹 此药合二仪,配阴阳,夺天地冲和之气,乃水火既济之方,可冷可热,可缓可急,善治荣卫不交,滋养心肾,能升能降。上实下虚,气闭痰逆,心腹冷痛,脏腑虚滑不问男妇老幼,危急之证,但有胃气,无不获安。补损扶衰,救阴助阳,神功不可尽述。
舶上硫黄(透明者佳,一两) 太阴玄精石(一两,研细,水飞) 青皮(二钱)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入盘内,以微火温炒,用柳木篦子不住手搅,令阴阳气相入,不可太过,恐伤药,再研极细,方入药) 陈皮(去白) 五灵脂(研细水飞。各二钱)
上五灵脂为末,入青皮、陈皮末,和匀;又次入玄精硝黄和匀,好酒醋煮,糊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送下。小儿惊风欲绝,研碎米汤调下;大小伏暑闷乱,紫苏汤下。妇人产后血晕,恶露不止,醋汤下。
赤白带,小腹痛,男子疝气,诸痛不辨阴阳之证,悉宜服之。
安肾丸 治肾经积冷,下元虚惫,目暗耳鸣,四肢无力,夜梦遗精,小便频数。常服壮元阳,益肾水。
桃仁(去皮炒,四十八两) 肉桂(去粗皮,十六两) 白蒺藜(炒) 巴戟天(去心)肉苁蓉(酒浸,炙) 破故纸(炒) 茯苓 白术 石斛 萆 (各四十八两) 川乌(制,十六两)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
接真汤 治阴病,手足厥冷,腰腹疼痛,真气不足,衰惫欲绝。
沉香(二钱) 丁香(一钱) 麝香(五分) 附子(制,三钱)
水二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空心温服。
灵砂 治诸虚痼冷厥冷,神效。
水银(三两) 硫黄(一两)
炼朱砂作水银,即此砂也。就于市肆赎之,研为末,糯米糊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加至十五丸,空心,人参枣汤下,或盐汤下。疝气偏坠,木肾肿疼,炒茴香入酒煎,温下。虚劳咳嗽,入姜乌梅,紫苏煎汤下。盗汗,小便多,牡蛎入盐汤下。呕逆翻胃,丁香木香汤下。
疟不已,桃柳枝煎汤下。腹满腰痛,莪术汤下。遗精白浊,茯苓汤下。走注遍身风,嚼葱白酒下。妇人血气痛,延胡索煎汤下。小儿惊风,人参薄荷汤下。
(《百一》)雄朱丹 治宿寒痼冷,饮食呕逆,久则羸弱,变为劳瘵。
雄黄 朱砂(各二两)
用瓷盒一个,先以牡丹皮二两,烧烟,内外熏黄,入雄砂于内,以酽醋和腊茶作饼封盒口,以赤石脂固济盒缝,又用赤石脂和泥,又固一重,外用盐泥纸筋,又固一层,用糠火慢煨,令干。次以炭火 通红为度,退火埋土地中,过宿去火毒,取研入后药。
丁香 荜茇 赤石脂 胡椒 附子 白术(各一两) 乳香(与石脂同研) 官桂 木香(各五钱)
上为细末,和前药又研匀,以清酒二升二分,熬去一分,入附子末煮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
(《秘方》)兜肚方 治腹中寒积,痼冷不散,用之神效。兼丹田、神阙,令人有子。
男妇皆可用,有孕勿用。
檀香 排草(各一两) 沉香 丁香(各五钱) 丁皮 广零陵香 马蹄辛 白芷(各六钱)甘松 附子 乳香(各二钱) 麝香(九分)
上十二味,为末,和揉艾铺绵中,用帛做成兜肚,以线钉定,勿令移动,外又 夹。
裹肚及小腹,初裹一夜,日去之,渐渐至二夜一去,又渐五夜一去,方可常裹。
保真膏 治一切虚冷证,及无子,肾衰,阳事不举不固,贴丹田及肾,命门穴,久久贴之,大有功效。(方见秘验门。)
(《良方》)落洗法 治下元虚寒,一切冷病,腰腹冷痛,崩漏带下。
椒目 川乌 细辛 干姜 官桂
上等分,为粗末,煎汤,热洗下部为妙。
灸法
治肾与膀胱俱虚痼冷,灸百壮愈妙。
胃俞(二穴,在命门穴对脐,各开一寸五分是穴。)
三阴交(二穴,在足内踝踝上四指,当足 中是穴。)
气海(一穴,在脐下。)
简方
一方:治一切冷气。胡椒三十七粒擂,酒服之。
一方:治下元虚冷。以胡椒、破故纸等分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一方:治心腹冷气痛。用大菖蒲二三寸,捶碎,同吴茱萸煎汤下之。或细嚼菖蒲三寸,热酒下亦效。
一方:治冷气,少腹常痛。以艾叶干姜等分为末,蜜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酒吞下。
一立:治冷疝,少腹寒痛,引入阴囊,渐肿,用花椒炒碎,承以帛裹囊一寸浓。须臾热气通而愈,不热易之。
一方:治妇人少腹寒痛。用川乌为末,好醋摊绢上贴之。
卷之二十三
病机
经脉别论曰: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流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平人气象篇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即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
玉机真藏篇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灵兰秘典篇岐伯曰: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六节藏象篇曰: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能化槽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饮食劳倦则伤脾。脾伤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又曰:病在脾,愈于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日 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又云:脾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百骸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又云:脾胃虚,则元气不足,而诸病变生。又云: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春甫读东垣诸论,详明《内经》论百病皆由上、中、下三焦元气虚惫,及形气两虚,则百病变生。东垣发挥脾胃不足而不能充实三焦,百病之所由生也,故着《脾胃论》、《内外伤辨》,叮咛恳切,以祛千载之惑,诚有功于生民,发《内经》之秘,开世医之盲也。奈何今之医者习矣不察,惟执成方指病用药,如刻舟求剑何异哉?
病之疑似,虚实悬壤。不察元气,不知脾胃致病之源,而惟以瞑眩之药攻病之标,反伤元气。甚至脾胃大坏,谷气绝亡,恬不知觉,而犹谓病之不去,是吾忧也。殊不忧绝谷则死,与病愈之迟速,孰为重轻?世医之昏庸,学术不工,反致误人之命有如此。噫!孰从而知之?此春甫所以克己用功,私淑老人之旨,超脱凡俗,极登万仞,探本穷源,深得脾胃元气之妙,故投之所向,无不如意。
非敢狂妄自矜,实有以得其要领者,所以发辞不觉自露圭角,好生君子幸其鉴诸。
汉张仲景着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观其少阳证,小柴胡汤用人参,则防邪气之入三阴,或恐脾胃稍虚,邪乘而入,必用人参甘草固脾胃以充中气,是外伤未尝不内因也。至于阳毒升麻汤、人参败毒散、化斑汤、黄连汤、知母葛根汤、白通汤、理中汤、炙甘草汤、橘皮汤、五味子汤、栝蒌根汤、建中等汤,未尝不用参 以治外感,可见仲景公之立方神化莫测。
或者只以外伤是其所长,而内伤非所知也。此减不知公之论也。何今世之医不识元气之旨!惟见王纶《杂着》戒用人参之谬说,执泥不移,乐用苦寒攻泄病之标,以至误苍生,死于非命,抑何限耶?
间有病家,疑信相半,两弗之从,但不速其死耳,直以因循俟其元气自尽,终莫之救而毙者,可谓知乎?况斯世斯时,人物剧繁,禀气益薄,兼之劳役名利之场,甚至蹈水火而不知恤,耽酒色以竭其真。不谓内伤元气,吾弗信也。观其杂病,稍用攻击而脾胃遂伤,甚则绝谷而死者,可以类推矣。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中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 也。叔和云:多食亦饥者虚,此之谓也。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情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若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落,从黄 建中汤。脉虚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
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二味加正药中。
以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 ,秋冬加桂。如腹中急缩,或脉弦,加防风;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狭或气短者亦加之,腹满气不转者勿加。
虽气不转,而脾胃中气不和者勿去,但加浓朴以破滞气。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芍药。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狭及急缩者去之,及诸酸涩药亦不可用。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甘草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腹痛觉寒,加桂。怠惰嗜卧有湿,胃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自汗加白术。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黄连,心烦乱亦如之。
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汗多津液竭者勿加之,是津液还入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闭塞不通,加炒黄柏、知母。小便涩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涩者加泽泻。且五苓散治口渴而小便不利,无恶寒者不得用桂。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证,用炒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
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只治窍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脏热者用钱氏方中导赤散。中满而腹胀者加浓朴。气不顺加橘皮。气滞加青皮一、橘皮三。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 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更加甘草一半。腹中刺痛,或周身痛者,或里急者,腹中不宽快是也。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虚也,血虚即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皆加当归身。头痛者加川芎。若头痛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地黄。
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
法虽根据证加减,立方料病,不根据《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
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
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经言: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脾胃肺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苦舌干咽干。盖心主火,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病患自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烦渴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经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也。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佐。
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注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
或多怒者,风热下陷于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之府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或妄见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四肢满闭转筋,皆肝木太盛而为邪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怒,或作肾痿,或为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升,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
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故邪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脾为涎,入肺为痰为嗽为涕为嚏,为水出鼻也。一说下元土盛克水,至督任冲三脉盛,火旺煎熬,令水沸腾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于口也。下行为阴汗,为外肾冷,为足不任身,为脚下隐痛。或水附木势,而上为眼涩,为眵,为冷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寡于畏也。
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以火酒二制为之使,引苦甘寒药至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奇,奇而至偶者也。(阳分奇,阴分偶。)
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按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道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毛皮,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
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是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病患饮入胃,遽觉至脐下,便欲小便。由精气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则心火上攻,使口燥咽干,是阴气太盛,其理甚易知也。况脾胃病则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虚;无是,则非也,亦可作明辨矣。
太阴阳明论云: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曰:阴阳易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得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从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阴阳应象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玉机真藏论曰:脾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又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调经论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又气交变大论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
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 ,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又云:岁土不及,风乃大行,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 酸,善怒。又云:咸病寒中,复则收政严峻,胸胁暴痛,下引小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民食少失味。
五常政大论曰:有太过不及,太过者,薄所不胜乘所胜也;不及者,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
仲景云: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水谷尽而神去。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卫消,神无所根据。又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和。血温卫和,得尽天年矣。
脉侯
《内经》曰:脾胃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善者不得见,恶者可见。其来如水之流,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啄,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为食塞胸中,宜吐之。寸口洪大,按之反涩,尺脉亦微而涩,或寸口紧如转索,左右无常,或滑而数者下之。或浮而滑,凡脉沉,病若伤寒者,宿酒,宜下。短疾而滑,酒病。
浮细而滑,伤饮。气口紧盛,或浮细而滑疾,皆伤饮食。
关沉而滑为食不消。上关沉迟为脾胃虚寒。右手脉紧盛者伤食。两关弦大者,主脾胃饱胀。腹饱胀而脉细者危,浮大者可治。
上关脾胃所主,其脉缓大为土气冲和,百病不生。但有浮沉洪细长短滑涩,则各司其病,宜按脉对证而调治之。如脾胃脉弦而紧者,则是木邪刑土,脾胃有积,或痛或胀。(宜保和丸中加柴胡、川芎、骨皮之类,制肝木也。)洪大者则胃中有火。(治宜泻黄散承气汤之类。)
滑大者则是痰饮。(宜二陈橘半枳术丸之类,气不利上急者可吐。)涩者则是气血两虚。
(宜八珍汤或异功散加当归、生地黄之类。)短涩之脉,若在前短为外,以候胃,主胃弱病;(不思食,恶心呕吐,或恶闻食气者皆是也。)在后短为内,以候脾,主脾病。(胸膈作胀,食下不化反泄泻之类皆是也。)
治法
百凡治病,胃气实者攻之则去,而疾恒易愈;胃气虚者攻之不去。盖为本虚,攻之而胃气益弱,反不能行其药力,而病所以自如也,非药不能去病也,主气不行药力故也。
若峻攻之则元气伤而病益甚。若不知机,攻尽元气则死矣。如虚热者服寒凉之药,而热反盛何也?经曰:服寒而反热者奈何?岐伯曰:不味旺味,是以反也。胃气实者,虽有病,不攻自愈。故中医用药亦尝效焉。观夫藜藿野人尝病不药自愈可知矣。故云;治病不察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
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于四傍,荣养气血者也。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病补脾之源。盖土生火,兼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
且湿热相合,阳气日以虚。阳气虚则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并于肾肝,是有秋冬而无春夏。春主升,夏主浮。在人则肝心应之,弱则阴气盛,故阳气不得经营。经云:阳本根于阴,惟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即阴气不病,阳气生矣。传云:履端于始,序则不愆。正谓此也。
四气调神大论云: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在人则缘胃虚以火乘之,脾胃为劳倦所伤,则气耗而心火炽动,血脉沸腾则血病而阳气不治,阴火乃独炎上而走于空窍,以致燎于周身。反用热药以燥脾胃,则谬之谬也。
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表里之谓也。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无所禀而后病。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其所生病之先后虽异,其受邪则一也。胃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皆禀血气滋养于身。脾受胃之禀,行其气血也。脾胃既虚,十二经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其右关脉缓而弱,本脉也。而本部本证脉中兼见弦脉,或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风药以泻之。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洪大,或见肌热烦热,面赤而不能食,肌肉消一二证,此心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心火之药。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浮涩,或见气短气上,喘咳痰盛皮涩一二证,此肺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兼泻肺之体及补气之药。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沉细,或见善恐欠之证,此肾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肾水之浮,乃泻阴火伏炽之药。
经云:病有逆从,治有反正。除四反治法,不须论之。其下云:惟有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其注者以阳明在上,中见太阴;厥阴在上,中见少阳为说。予独谓不然。此中非中外之中也,亦非上中之中也,乃不定之辞,盖欲人临病消息酌中用药耳。以手足阳明厥阴者,中气也,在卯酉之分,天地之门户也。春分秋分,以分阴分阳也,中有水火之异者也。况乎厥阴为十二经之领袖,主生化阴阳;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之气,诸经皆禀之。言阳明厥阴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两之中,在斤则有斤之中也。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
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科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夫四时阴阳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矣。又云: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无冀其胜也。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黄,不失气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有病则从权,过则更之。
经禁者,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首,行于背,表之表。风寒所伤则宜汗,传入本则宜利小便,若下之太早,必变证百出,此一禁也。足阳明胃经行身之前,主腹满胀大便难,宜下之。
盖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禁发汗利小便,为重损津液,此二禁也。足少阳胆经行身之侧,在太阳阳明之间,病则寒热往来,口苦胸膈痛,祗宜和解。且胆者无出无入,又主生发之气。下则犯太阳,汗则犯阳明,利小便则使生发之气反陷入阴中,此三禁也。三阴非胃实不当下,为三阴无传本,须胃实得下也。分经用药,有所据焉。
病禁者,如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之病,则凡饮食及药,忌助阴泻阳。诸淡食及淡味之药,泻升发以助收敛也。诸苦味皆沉,泻阳气之散浮,诸姜、附、官桂辛热之药,及湿面酒火料物之类,助火而泻元气,生冷硬物损阳气,皆所当禁也。如阴火欲衰而退,以三焦元气未盛,必口淡,如咸物亦所当禁。
药禁者,如胃气不行,内亡津液而干涸,求渴饮以自救,非渴也,乃口干也;非温胜也,乃血病也,当以辛酸益之,而淡渗五苓之类,则所当禁也。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发汗;咽痛,禁发汗利小便。若大便快利,不得更利;大便秘涩,以当归、桃仁、麻子仁、郁李仁、皂角仁和血润肠。如燥者,则所当禁者。吐多,不得复吐,如吐而大便虚软者,此上气壅滞,以姜、橘之属宣之。吐而大便不通,则利大便,上药则所当禁也。诸病恶疮及小儿斑后大便实者,亦当下之,而姜橘之类则所当禁也。又如脉弦而服平胃散,脉缓而服黄 建中汤,乃实实虚虚,皆所当禁也。
人禀天之湿化而生胃也。胃之与湿,其名虽二,其实一也。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亦当泻湿之太过也。
胃之不足,惟湿物能滋养。仲景云:胃胜思汤饼,而胃虚思汤饼者,往往增剧。湿能助火,火旺郁而不通,主大热。初病火旺,不可食以助火也。察其时,辨其脉,审其病而后用药,四者不失其宜则善矣。
阴阳应象论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脏,躁则消亡。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乃混言之也。分之为二,饮也,食也。
饮者,无形之气也。(饮亦不可谓无形也,伤饮者当利小便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脾,病则为喘咳,为肿满,为水泻。轻则当发汗利小水,使上下分消其湿,解酲汤、五苓散、生姜、半夏、枳实、白术之类是也。如重而蓄积肿满者,芫花、大戟、甘遂、牵牛之属利下之。此其治也。
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食亦不必谓血也,消导之使不停也。)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又云:食伤太阴厥阴,寸口大于人迎两倍三倍者,或呕吐,或痞满,或下利肠 ,当审寒热轻重而治之。轻则内消,(枳术丸、保和丸之类是也。)重则阴下,(感应丸、集香丸之类是也。)如伤寒物者,半夏、神曲、干姜、三棱、广术、巴豆之类主之;如伤热物者,枳实、白术、青皮、陈皮、麦芽、黄连、大黄之类上之。亦有宜吐者,阴阳应象论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属主之。然而不可过剂,过剂则反伤脾胃。盖先因饮食自伤,又加之以药太过,故脾胃复伤而气不能化食,愈难消矣,渐至羸困。
故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八。凡毒治病,不可过之。此圣人之深戒也。
治饮食伤,当问病患从来禀气盛衰,所伤寒物热物,是喜食之耶,不可顿服破气之药;若乘饮困而伤之耶,当益胃气;或为人所勉劝强食之,宜损血而益气也。(损血益气,则消导之而助脾胃之气。)
诊其脉候,伤在何脏,可与对病之药,岂可妄泻天真生气以轻丧身乎?
且如先食热物而不伤,继之以寒物,因后食致前食亦不消化而伤者,当问热食寒食孰多孰少,斟酌与药,无不当矣。譬如伤热物二分,寒物一分,则当用寒药二分,热药一分,相合而与之,则荣卫之气必得周流。更有或先饮酒而后伤寒冷之食,及伤热食冷水,如此不等,皆当验其节次所伤之物,约量寒热之剂,对证与之,无不取效。
凡医者治饮食伤,不问虚实,遽用集香感应等丸大热药之类下之。大便下则物去,遗留食之热性、药之热性,重伤元气则七神不藏。经云热伤寒,正此谓也。其人必无气以动而热困,四肢不举,传变诸病,不可胜数,使人真气日以衰矣。
若伤生冷硬物,世医或用大黄、牵牛寒药投之,随药下而所伤之物去矣,遗留食之寒性、药之寒性,重泻其阳。阳去则皮肤筋肉血脉无所根据倚,便为虚损之证。论言及此,令人寒心。
夫辛薄之药味,无故不可乱服,非牵牛而已。至真要大论云:五味入口,各先逐其所喜攻。
攻者,克伐泻也。辛味下咽,先攻泻肺之五气。气者,真气元气。其牵牛之辛辣猛烈,伤人尤甚。饮食所伤肠胃,当以苦泻其肠胃可也。肺与元气何罪之有?用牵牛之罪有五,此其一也。
况胃主血,所生病为所伤物者,有形之物也,皆是血病,泻其气,其罪二也。且饮食伤之于中焦,止合克化消导其食,重泻上焦肺中已虚之气,其罪三也。食伤肠胃,当塞因塞用,又曰寒因寒用,枳实、大黄苦寒之物以泄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牵牛散泻真气,大禁四也。殊不知《针经》有云:外来客邪风寒伤人五脏。若误泻胃气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若内伤脾胃,而反泻五脏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今内伤肠胃,是谓六腑不足之病。反泻上焦虚无肺气。肺者,五脏之一数也。虽不即死,若更旬日之间,必暗损人寿数。谓如人寿应百岁,为牵牛之类朝伤暮损,其元气消耗,不得终其天年。故经云:安谷者昌,失谷者亡,此之谓也。
《病源》云: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不能磨之,则经宿不消,令人腹胀气喘,噫气醋心,时复憎寒壮热头痛,如疟之状,又似外感伤寒。寸口脉浮大,按之涩,尺脉亦微而涩者,则宿食不消也。
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只宜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
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病者往往服酒 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复重泻之,况又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亏,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谓元气消亡,七神何根据?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无越上下分消其湿,葛花解酲汤主之。
丹溪曰:伤食必恶食,气口脉必紧盛,胸膈必痞塞,亦有头痛发热者,但身不痛耳。
凡饮食停滞不化而发热者,气口脉(即右寸也)必紧盛,或右关短而滑也。痞恶食,或噫气作酸,或恶闻食气,或欲吐不吐,或恶心,或短气痞塞,或胃口作疼,或下按之则痛,此皆食停之候。如停食而又感寒者,则两寸俱大也。外证头痛身热拘急,中脘痞闷,或呕吐,或痛者,宜藿香正气散,或人参养胃汤加香附、砂仁之类。若因食肉伤,加山楂;米面伤,加神曲麦芽;生冷肉食果子之类伤,加草果、砂仁、青皮、枳实,酒食伤,加葛根、紫苏、砂仁、乌梅、枳实。若憎寒壮热者用此二方。若以发热无汗,必须先解其外,以十味芎苏散汗之;身体疼痛发热者,人参羌活汤加葛根、葱白、生姜以汗之,然后消其食也。
如食在膈上,未入于胃者,可吐之。如不可吐,则消导之,待食下入胃,变化糟粕,外证以解,乃可下也,宜三物浓朴汤。热多者,大柴胡汤加浓朴下之。
治挟食伤寒,不可先攻其食,且先发散寒邪,次与消导。尤宜究其所伤之物,分其寒热轻重而施治。如初得,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宜瓜蒂散。轻则内消,缩砂、神曲是也;重则下之,承气汤是也;寒则温之,半夏、干姜、三棱、莪术是也;热则寒之,大黄、黄连、枳实、麦芽是也。
积饮不行,或大饮而气逆,或寒冷而伤肺,病则喘咳痰涎水肿。轻则取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解酲、五苓、半夏、术、壳之类;重则蓄积为满,三花、神佑之属,须各从其类也。
恶食者,胸中有物,宜导痰补胃,二陈加白术、川芎、苍术;闻食气则呕者,二陈加砂仁、青皮。
忧郁伤脾,不思饮食,炒黄连、酒炒芍药、香附加青绿豆九米姜汁浸炊饼为丸。
越曲丸,治食郁。(方见郁门。)
食后感寒,宿食不消,用丁香、砂仁、荜澄茄以温之。
食不消,须用枳实、神曲。若壮热,以黄连、枳实消导之;弱者,以白术、陈皮、山楂、神曲、麦芽补而泻之。
东垣曰: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拒抗,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宜用白术为君,人参、黄 为臣,甘草、芍药为佐,黄连为使。
心火亢,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黄连为君,黄柏、地黄为臣,芍药、知母、石膏、黄芩为佐,甘草为使。
肝木乘脾胃之位,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闷,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宜柴胡、羌活、桂、芍药、茯苓、猪苓、泽泻、黄柏、细辛、本、活石。
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精神少而渴,情惨惨而不乐,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宜用人参为君,黄 陈皮为臣,白术、芍药、桂、桑白皮、五味子为佐,桔梗引。用青皮破滞气,甘草、木香调和。
若嗜卧懒语,洒淅恶寒者,宜补中益气汤。
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及三脉为邪,则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践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冷,腹阴阴而痛,妄见妄闻,腰脊背胛皆痛。宜干姜、乌、附、苍术合五苓散之属是也。
治案
丹溪治一妇人,因宿食伤,腹大痛连及两胁,以香附末汤调探吐而愈。
一人好酒,每早呕吐,以栝蒌、贝母、炒山栀、石膏、 香附、姜制山楂、神曲各一两、枳实、姜黄、萝卜子、连翘、石 各半两、升麻二钱半为末,姜汁浸炊饼丸白汤下。
一人因吃面发热头痛,咳嗽有痰,以苍术一钱半,陈皮一钱、羌活、茯苓、黄芩、川芎、甘草各三分,姜?水煎。
一人啖马肉过多腹胀,服大黄、巴豆益甚。脉寸口促,二尺脉将绝,曰胸有新邪,故脉促,宜引之上达。今反夺之,误矣。意以涌剂饮之,置堂中座,使人环旋,顷吐宿会,仍以神芎丸服之遂愈。
药方
(东垣)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不快。
藿香 丁香 人参(各一钱五分) 橘红(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一片煎七分,和渣温服。
温胃汤 治服寒药过多,以致脾胃虚弱,胃脘痛。
人参 黄 陈皮 浓朴(姜制) 砂仁 益智仁 甘草(炙。各五分) 白豆蔻 干姜 泽泻 姜黄(各四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温和渣服。
四君子汤 理脾胃之主药,补虚进食,此其人之本欤!
人参 白术(土炒) 白茯苓 甘草(炙)
上各等分,每服五钱,水钟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拔萃方》加陈皮一味,名异功散,快脾利气最妙。
六君子汤 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用此最当。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陈皮 半夏(姜制)
上各等分,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钟半煎八分,温服。
治中汤 治脾胃不和,呕逆霍乱,中满虚痞或泄泻。
人参 白术(炒。各一钱) 甘草(炙) 干姜(炮) 青皮 陈皮(各五分)
上水盏半、姜枣煎七分服。如呕甚,加半夏、丁香,名丁香温中汤。
理中汤 治脾胃虚寒,或痛不思饮食。恶冷甚者加熟附子一二片煎。(名附子理中汤,方见伤寒门内。)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助脾胃。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甘草(炙) 山药(炒) 白扁豆(炒。各一斤) 莲子(去皮心)砂仁 薏苡仁(炒) 桔梗(炒。各半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服,或饮汤亦可。
(《三因》)养胃汤 治脾胃虚寒,呕逆恶心,腹胁胀疼,肠鸣泄泻,或有外感寒热如疟,骨节烦疼,并皆治之。
藿香 浓朴(炒) 半夏(制) 茯苓(各钱半) 草果仁 陈皮 人参 附子(制三片)白术(炒。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食远服。
(《千金》)大养胃丸 治脾胃虚弱,停寒留饮,膈塞气噎,翻胃吐食,常服养脾壮气,多进饮食。
人参 白术(炒) 白 豆(炒) 陈皮 三棱(炮) 砂仁(炒) 甘草(炙) 肉豆蔻(面包煨) 莪术(炒) 茴香(炒) 良姜 茯苓 益智仁 胡椒 木香 藿香 薏苡仁(炒)红豆 丁香 山药(炒) 枳壳(麸炒) 神曲(炒) 麦芽(炒) 桔梗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远细嚼白汤或酒下。
(《三因》)补脾汤 治脾胃虚寒,泄泻腹满,气逆呕吐,饮食不消。
人参 茯苓 陈皮 浓朴(炒) 白术(各八分) 甘草(炙) 干姜(炮) 草果 麦芽(炒。各五分)
上水盏半煎七分,空心温服。
(本集)大健脾丸(又名百谷丸)此方健脾养胃,滋谷气,除湿热,宽胸膈,去痞满。
久服强中益气,百病不生,元精炯炯,长寿之基,其在是矣。凡人皆因劳倦思虑恼怒、饥饱酒色湿热,浸以侵脾,则脾不能健运精微之气,而胃失所基,则亦因之而遂病矣。盖胃司纳受,其所以运化饮食之精气,分布四脏,充达四肢,荣养百骸,实脾运之功也。若脾脏一亏,则胃气不行,纵多纳谷,终是作胀,必至呕吐泄泻。四脏百骸皆失荣养,则诸病变生,攻治罔效,甚则绝谷而死矣。观此则知脾土为一身之枢机,故机息则神去而气散矣。
欲长生者何所恃哉?亦恃谷气而已矣。故经曰:得谷者生,失谷者亡。予制大健脾丸以辅东垣补中益气汤,出入服之,万无一损。补中益气,因其内伤劳倦,即病内外发热,胃气下陷,用以升提胃气,救元气之已亏,是必用之剂也。若于平居不甚劳伤,胃气不陷,内外不热,只宜服大健脾丸,以防护而保助之,则自无伤损下陷之病至。且便于寻常日用,而无煎煮烦难之弊也,不有羽冀东垣之功矣乎?
人参(清河者,二两,饭上蒸) 白术(无油者,三两,土炒) 枳实(一两,饭上蒸)广陈皮(二两,米泔洗) 青皮(一两,米醋炒) 白茯苓(二两,饭上蒸) 半夏曲(一两,炒) 谷芽(一两六钱,炒) 山楂肉(一两,饭上蒸) 川黄连(一两六钱,用吴茱萸半两,浸炒赤色去萸) 广木香(半两,不见火) 白豆蔻仁(半两,炒)
上末,长流水煮,老米荷叶汤滴丸,绿豆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汤下。
(《本事》)温脾散温中开胃进食,利气散寒。
白术 陈皮 砂仁 浓朴(制。各一两) 良姜 桔梗 白芷 茴香(炒) 木香 麦芽 香附子 青皮 甘草(各半两) 红豆 干葛(各三钱)
(《御药》)参苓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胀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或自利,或霍乱,或嗝气反胃,并宜服此。
苍术(制,半斤) 浓朴 陈皮(各五两) 甘草 人参 茯苓(各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
一方枣肉丸胡椒大,每服五十丸,姜汤空心下。常服一剂,和胃调气,化宿滞消痰癖,散四时风寒瘴气最妙。
(《选方》)八味理中丸 治脾胃虚寒,饮食不化,胸膈痞闷,或呕吐泄泻。
人参(一两) 白术(炒,四两) 白茯苓(二两) 甘草(两半) 干姜(炮,一两) 砂仁(炒)神曲(炒。各两半) 麦芽(炒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每两分作十丸。空心用一丸,姜汤嚼下。
(《拔萃》)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开胃进食。
木香(三钱) 人参(三钱半) 干姜(钱半) 枳实(八钱) 白术(两半) 陈皮(四钱)
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胡椒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丁香透膈汤 治脾胃不和,虚寒恶心痰逆,或呕吐饮食不进。
人参 白术(各一钱) 陈皮 半夏(制) 浓朴(制) 甘草(炙。各六分) 藿香 砂仁(炒研) 肉豆蔻(面包煨) 白豆蔻 丁香 木香 香附子(炒) 沉香(各三分)草果(三粒) 神曲(炒) 青皮 麦芽(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温服,忌生冷。
八珍汤和脾胃养气血之要药。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 当归(八分) 川芎 芍药 砂仁(各五分)
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仁斋》)豆蔻橘红散温脾养胃,升降阴阳,和三焦,化宿食。
白豆蔻 人参 丁香 木香(各半两) 白术(炒) 浓朴(炒) 陈皮 半夏(制。各一两)干姜(炮) 神曲(炒) 藿香 甘草(炙。各半两)
上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健脾散通中健胃,消食快气。
人参 白术(炒) 藿香 丁香 砂仁(炒) 肉果(煨) 神曲(炒)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橘皮汤调下。
人参开胃汤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此药助胃进食。
人参 橘红 丁香 木香 藿香 神曲(炒) 麦芽(炒) 白术 茯苓 砂仁 莲肉 浓朴(炒) 半夏(姜制) 甘草(炙。各七分)
人参启脾汤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此药最效。
人参 白术(各一钱) 茯苓 半夏(制) 藿香 砂仁(各五分) 橘红(七分) 神曲(炒)麦芽(炒) 黄连(微炒) 甘草(炙,四分) 木香(三分磨)
口渴加干葛一钱。头痛加川芎(五分)。腹胀加苍术(一钱)。恶心呕吐加白豆蔻(五分)。
启脾丸 治脾胃不和,气不升降,中满痞塞,心腹膨胀,肠鸣泄泻,不思饮食服此。
人参 白术(炒) 青皮 陈皮 神曲(炒) 麦芽(炒) 砂仁 干姜(炮) 浓朴(炒。各一两)甘草(炙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细嚼,米饮下。
香砂理中丸 治脾胃虚弱,感寒停饮,心腹卒痛,手足厥冷,呕吐清水,饮食不进。
人参 白术(炒)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两) 木香 砂仁(炒。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胡椒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汤下。
(秦家)二十四味养胃丸 治风冷寒湿邪气,腹胀痞满刺痛,吐逆吞酸,肠鸣泄泻,羸困倦无力,不思饮食,一切脾胃之疾宜服此。
丁香 沉香 木香(各钱半) 附子(制,六钱) 陈皮 大腹皮 神曲(炒。各半两)麦芽(炒) 肉桂 白术(各两半) 浓朴(炒,三钱) 诃子(煨,一两) 人参 茯苓(各四钱)砂仁(八钱) 荜澄茄 白附子(炮) 良姜(油炒) 红豆 胡椒 荜茇 干姜(炮) 甘草(各二钱) 生姜(十四两,切焙干)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白汤下。
胃爱散 治脾胃久虚,中焦气滞壅上,或有冷涎上潮,或呕吐恶心,或胸腹疼痛,不思饮食。
人参(一两) 白术 茯苓 丁香 甘草(炙。各一钱) 肉果(制,三个) 黄 干姜(各半两)
上用白米二盏,同研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一片,煎七分,通口服。如脏腑不调,加丁香十四粒、石莲肉七粒同煎。
谷神丸健脾消食益气,进美饮食。
人参 青皮 香附子(炒) 三棱 蓬术(炮) 砂仁 陈皮 神曲 麦芽(炒)枳壳(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老米粉打糊丸,如胡椒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米饮下。
(东垣)白术丸 治伤豆粉湿面酒腻之物。
白矾(枯,三分) 黄芩(二钱) 橘皮(七钱) 神曲(炒) 半夏(制) 白术(炒)枳实(麸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熬饼为丸,如胡椒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素食多用干姜,故加黄芩以泻之。
(东垣)草豆蔻丸 治秋冬伤冷物,胃脘常心而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
炒盐(五分) 干生姜 青皮 陈皮 麦芽(炒) 黄芩(冬不用) 半夏(制) 神曲(炒。各半两) 草豆蔻(面包煨去皮取仁) 白术(炒) 枳实(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胡椒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易水张洁古常云:脾胃虚弱,不可用峻利之药。凡用利药,一时称快,病去之后,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尝制一方,枳实一两,麸炒黄为度,白术二两,土炒。
只此二味,荷叶包烧饭为丸。以白术甘温,补脾胃之元气,其味苦,除胃中之湿热,利腰脐间血。故先补脾胃之弱,过于枳实克化之药一倍。枳实味苦寒,泄心下之痞闷,消化胃中所伤。此药下胃,不能即消,须待一两时辰许食则消化。是先补其虚,而后化其所伤,则不峻利而损真气。当是之时,未悟用荷叶烧饭为丸之理,老年味之始得,可谓奇矣。荷之为物,中空象震,震者动也,运动不息之意也。脾胃之气运动不息,而干健之功成矣,复何患之有哉?
甫按:枳术二味亦平剂耳。白术一味健脾,尚不能成功,又加枳实消导,其功益缓。
今人久服之,脾胃终无强健之日。脾胃大虚,须得补中益气之剂,方能奏续,况原方用煨饭作丸且大,殊为难消。今改以汤滴小丸,甚易化也。
枳术丸强胃消痞满化食。
白术(二两,炒) 枳实(一两,炒)
上为细末,荷叶煮老米饮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不拘时白汤下。用白术之意,不敢求速,消导令其胃气强,而后食化不复伤也。因证加味法开于下。
东垣加陈皮一两,名橘皮枳术丸。
伤冷物者,加半夏一两,名橘半枳术丸。
元气素弱,饭食难化,食多则腹中不和疼痛泻泄,此虚寒也,加人参、炒芍药、炒神曲、炒麦茅各一两,砂仁、木香各半两。
有痰之人,胸膈郁塞,吞酸噎气,及素有吐酸之证,或有酒积,或泻或结。此皆温热也,加姜汁炒黄连、炒芍药、陈皮各一两,石膏、生甘草各半两,砂仁、木香各二钱,川芎四钱。
只饮食饱闷,痞塞难消者,加神曲、麦芽、山楂各一两;如有食积痞块在腹者,再加黄连、浓朴、栝蒌各半两;坚硬者再加醋煮莪术、昆布各三钱。
伤冷食不消,腹疼溏泄者,加半夏、砂仁、干姜、神曲、麦芽各半两。
有恼怒伤食,气滞不通,加川芎、香附(各一两),木香、黄连(各半两)。
胸膈不利之人,过服辛燥之药,以致上焦受伤,胃脘干槁,呕吐鬲噎反胃者,加姜炒黄连、炒栀子(各半两),白芍药、当归(各一两),桔梗、生甘草、石膏(各半两)。胸膈顽痰,大便燥结者,加芒硝(半两);素有痰火湿热者,加半夏、陈皮、白茯苓(各一两),姜炒芩连(各半两)。
能食者但食后饱闷难化,此胃火旺脾阴虚也,加酒炒白芍药、石膏( 。各一两)、人参(七钱)、生甘草(半两)、炒黄连,炒香附、木香(各四钱)。
年高人脾虚血燥,易饥易饱,大便结燥,加白芍药、当归(各一两)、人参(七钱)
升麻、甘草(炙。各四钱)、山楂,麦芽,桃仁(去皮尖。各半两)。
(《直指》)加味枳术丸 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胸膈膨闷,酒伤食积,气滞腹满。
常服则进食宽中,和畅脾胃。
白术(泔浸土炒,二两) 枳实(麸炒,一两) 神曲(炒) 麦芽(炒杵去皮) 陈皮 山楂 香附子(炒。各一两) 砂仁(炒,半两)
如前法丸服。
枳术二陈汤 治脾胃痰饮,胸膈不利。
枳实(炒,半两) 白术(炒) 半夏(制) 茯苓 陈皮(各八分) 甘草(炙,五分)
水盏半,姜枣煎,温服。
凝神散 治胃虚燥热口干,或泄泻,收敛胃气,清肌表。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山药 白扁豆(炒。各八分) 梗米(一撮)淡竹叶(十个) 地骨皮 麦门冬 生地黄(各五分)
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呕吐恶心,不思饮食。
苍术(制,三钱) 浓朴(制) 陈皮(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食远服。一方加草果,名草果平胃散。或为细末,每服二钱,盐汤调下。
(丹溪)保和丸消滞宽胸进食。虚者煎补脾药送下。
山楂(二两) 萝卜子(炒,半两) 半夏(制) 陈皮 茯苓 神曲(炒。各一两)连翘(三钱)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胡椒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加白术二两,名大安丸。
(仁斋)加味保和丸消痰利气去湿热,扶脾胃,进饮食。
山楂 神曲(炒) 半夏(制) 茯苓(各三两) 陈皮 连翘 萝卜子(各二两)白术(炒,五两) 苍术(泔浸) 枳实(各一两) 香附子(酒浸) 浓朴(炒。各二两)黄芩(去朽酒炒) 黄连(酒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作面糊为丸,胡椒大。每服五十丸,渐加至七八十丸,食后茶汤任下。
(东垣)和中丸 治病久虚弱,厌厌不能食,脏腑或秘或溏。此胃气虚弱也。此药和中理气,消痰去湿热,浓肠胃,进饮食。
白术(炒,二两) 浓朴(制) 陈皮 半夏(制。各一两) 木香 槟榔 枳实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姜汁和,蒸饼为丸,如胡椒大。每服三五十丸,食远或食前白汤送下。
安胃丸温中补气,安胃进食。
白术(炒,二两) 茯苓(一两) 陈皮 青皮 砂仁(炒) 麦芽(炒。各半两)木香 干姜(炮。各二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丸,如胡椒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白汤下。
嘉禾散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五嗝五噎,并皆治之(方见嗝噎门。)
木香启中汤补脾胃,进饮食,宽膈顺气。
木香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陈皮 半夏(制) 枳壳(炒) 香附子(炒) 砂仁 白豆蔻 甘草(炙。各七分)
上咀,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葛花解酲汤 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恍惚,胸膈不利,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涩。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白豆蔻 葛花 砂仁(各一钱) 陈皮 青皮 猪苓 泽泻(各七分)神曲(炒) 木香(磨。各五分)
上咀,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稍热服,取微汗,酒病去矣。或为末,姜醋汤调服亦可。
附子黄 草果饮 治脾胃虚寒呕吐,不思饮食。(方见反胃呕吐门。)
丁香煮散 治胃虚呕吐不食。(方见吐门。)
泻黄散 治脾胃壅滞不食,口内生疮,心烦口渴。
防风 藿香 石膏( ) 砂仁 山栀仁 甘草(各七分)
上水盏半、灯心十根、枣一枚,煎七分,食后服。
胃苓汤 治脾胃湿热,小腹胀满,或大便泄泻,小便不利,或寒热不定,并皆可服。
白术(一钱) 茯苓(八分) 猪苓(五分) 泽泻(七分) 桂(三分) 苍术(七分) 浓朴(五分)陈皮(七分) 甘草(三分)
水盏半、姜二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
大黄泻热汤 治脾脉厥逆,大腹中热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疰脾急痛。
大黄(半两) 茯苓 泽泻 黄芩 陈皮 细辛 芒硝 甘草(各一钱)
上除黄硝外,水三盏煎二钟,去滓入黄煎三沸,再入硝,分二服。
(东垣)备急丸 治脾胃不快,胸膈胀满,心腹百病,卒痛如锥,用此解急。气暴逆者并治。
大黄(一两,为末) 干姜(五钱,炮为末) 巴豆仁(五钱,去油研为粉)
上合一处研匀,炼蜜捣末丸,黍米大。二丸温水下。实者加一丸。孕妇勿服。如饮食停在胸口作痛而胀,兀兀欲吐者,探吐之。
枳实导滞丸 治伤湿热之物不化,而作痞满闷乱。
枳实 白术 神曲(各三钱) 泽泻(二钱) 大黄(一两) 黄芩 茯苓 黄连(各五钱)
上为细末,蒸饼丸,如胡椒大。每服七十丸,白汤下。
(凡湿热饮食伤者,枳实导滞丸极效。用黄芩、黄连以清其热,茯苓,泽泻以行其湿,枳实消痞满化宿食,白术补脾行湿,大黄涤荡攻下,又能去热物之伤,故用得效。若非东垣之圣,乌足以与此?何世医不察所伤寒热,悉皆用之,然则寒物所伤者不宜此。)
(《局方》)木香槟榔丸 治气滞宿食胀满。(方见积门。)
(秘方)化滞丸理诸气,化诸积,夺造化,有通塞之功;调阴阳,有补泻之妙。久坚沉痼,磨之自消;暴滞积留,导之立去。
南木香 丁香 青皮 陈皮(去白) 黄连(各二钱半) 京三棱 莪术(煨。各五钱)半夏曲(二钱)
上八味晒干,共研为细末。
巴豆(去壳滚汤泡,逐一擘开去心膜,以圆器盛,用好醋浸过一顷,慢火熬至醋干,称六钱重研细。将前药末和之再研,令自干,后入乌梅肉膏。巴豆若干,止用梅四钱五分)乌梅肉(用火焙干为细末,称五钱重用米酷调略清,慢火熬成膏,和巴豆粉入药)
上通和匀了,入白面八钱重,水调得法,慢火调糊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人盛者十丸。五更空心用陈皮汤下。不欲通者津下。但知所积物,取本汁冷下。停食饱闷,枳壳汤下。因食吐不止,津液咽下即止。妇人血气痛,当归汤下。赤痢冷,甘草汤下。白痢冷,干姜汤下。心动,石菖蒲汤下。诸气痛,生姜陈皮汤下。小肠气,茴香酒下。若欲推荡积滞,热姜汤下。仍加数丸,未利再服,利多不止,饮冷水一二口即止利。此药得热即行,得冷即止。小儿疳积,量大小,饮汤下。妊娠勿服。
快活丸 治宿食不消,致伤脾胃。
大黄(生用) 槟榔 陈皮(各二两) 青皮(二两半) 三棱(醋煮) 萝卜子(炒)香附子(制) 蓬术(各四两) 黑牵牛(半斤) 麦芽(半斤,用巴豆三钱同炒黄色去巴豆)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食前淡姜汤下。
感应丸 治宿食积滞,腹痛,胸膈痞闷。(方见积利门。)
倦怠嗜卧门
病机
胃主生气,脾主运动。脾胃一虚,则谷气不充,脾愈无所禀。脾运四肢,既禀气有亏,则四肢倦怠无力以动,故困乏而嗜卧也。亦有食饱过伤,以致脾难运化,每食饱后,则困倦而瞌睡。此则食后暂有之,消化之后则不然也。若此者,当补脾胃而兼之消导可也。若是脾胃俱虚,饮食少进,形气衰弱,常常倦怠者,当大补脾胃,以滋其化源,而克伐消导之剂则又不可轻用轻犯也。久久滋补,脾胃一健,而精神斯足矣,何倦怠之有哉?
丹溪云:有因脾胃受湿,沉困无力,倦怠嗜卧者,用二陈、苍白术、六君子汤之类为主,本兼虚者,升阳除湿汤之属。
肥人倦怠,多是气虚有痰,宜四君、二陈加苍术之类及益胃汤。瘦人是热,黄芩、白术之类。饮食太过转运不及者,宜加味保和丸及和中汤之属。
脉候
脉沉微无力者为虚倦怠。右关脉细濡者属湿。右关脉弦者有食积,脉滑大者属痰火怠惰。
药方
(仁斋)加味保和丸 治食饱后即倦怠嗜卧。(方见脾胃门。)
六君子汤、二陈汤(俱见前。)
(东垣)益胃汤 治头闷,劳动则微痛,不喜饮食,四肢倦怠,烦躁短气,口不知味,肠鸣大便微溏黄色,身体昏闷,口干不喜饮冷。
人参 黄 (各五分) 苍术 白术(各一钱) 陈皮 半夏 升麻 柴胡(各六分)当归 黄芩 甘草 益智仁(各五分)
上水盏半煎八分,食前稍热服。忌生冷硬物酒面。
生姜和中汤 治食不下,口干虚渴,四肢倦怠。
人参(八分) 苍术 白术(各一钱) 陈皮 葛根 升麻 柴胡 本 羌活(各五分)生黄芩(一钱) 酒黄(五分)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三分)
上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一盏,食前稍热服。
升阳除湿汤 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泄泻无度,小便黄,四肢困倦。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麦芽 猪苓 泽泻(各五分) 益智仁 神曲 防风 羌活 升麻(各三分) 苍术(制,一钱)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空心服。
内伤门
李东垣以饮食劳倦为内伤不足之病,谓因饥饱不调伤损脾胃所致。盖人之所借以生者,脾胃为本,必赖饮食滋养。若调养失宜,劳役过伤,失其所养,则脾胃气虚,不能升达,陷郁为热,亦与外感发热相似。人多误以内伤混作外感处治,故东垣着《脾胃内伤论》,制以补中益气汤,非为饮食有余之立法也。王安道谓其不着饮食有余之伤,以为白璧微瑕之诮,其亦责备之过也。然则内伤专言其虚,而胃气下陷主于升补,不可混言。饮食有余之伤,可用消导。今以有余之伤,别为脾胃一门,不得附于劳倦不足中也。学人宜于各类求之。
病机
黄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谷气衰少,形气不盛,下脘不通,上焦不行,胃气热,热气蒸胸中,故内热。
又曰:病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太阴阳明论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即内伤也。)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
此见内伤外感阴阳虚实之不同也,岂容不辨内外虚实之证而处治哉?
平人气象篇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也。
通评虚实篇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李束垣曰:历考《内经》,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由生也。《内经》之旨,皎如日星,犹恐后人有所未达,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又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队。故宗气积于胸中,上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乎此。圣人谆复其辞而不惮其烦者,仁天下后世之心亦倦倦矣。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闻,溃溃乎若坏都。故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劳。病从脾胃生者,一也。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从脾胃生者,二也。
六节脏象篇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胆气不升,则飧泄肠僻,不一而起矣。病从脾胃生者,三也。经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脾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此谓之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
岂特四者,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圣人旨意,重见叠出,详尽如此,且垂戒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是言之,饮食起居之际,可不慎哉?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肥肉削,即食 也。叔和云:多食亦饥,此之谓也。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神少而生大热,有时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泻泄,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也,此为内伤。
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着《内外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以清气、荣气、元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哀,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升之令不得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证,苟误认作外感有余,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故制补中益气汤而除中热也。其义详着在后。
四十九难曰:适饮食劳倦则伤脾。又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养生之道也。若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是致脾有伤也。夫脾者,为胃行其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脾既虚,则转输失职,而饮食不磨。食不磨则胃必因而病。故有心腹痞满,兀兀欲吐不吐而恶食,或飧泄,或为肠 ,口不知味,四肢倦怠,发热憎寒。可见脾伤胃亦伤。此盖谷气相通而事同一体者也。
夫饮食劳倦,内伤脾胃皆自汗,乃足阳明也。燥火津液不能停,故汗出小便数也。
邪之大者,莫若中风。风者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虽然,无虚邪,则风寒不能独伤人。
必先中虚,贼邪得入矣。至于痿厥逆皆由汗出而得之也。且冬阳气伏藏于水士之下,如非常泄精,阳气已竭,则春令何从而得?万化俱失所矣。在人则饮食劳役,汗下时出,诸病遂生。予所以谆谆如此者,盖亦欲人知所慎也。
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之气皆绝于外。
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生发耳。后有脾胃已受劳役之疾,饮食又复失节,耽病日久,事息心安,饱食太甚,病乃大作。
暨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伤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
按阴阳应象论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是八益之邪,乃风邪伤人筋骨。风从上受之,风伤筋,寒伤骨,盖有形质之物受病也,系在下焦肝肾是也。肝肾者,地之气。《难经》云:肝肾之气已绝于内,以其肝主筋,肾主骨,故风邪感人,则筋骨疼痛。筋骨之绝,则肝肾之本亦绝矣,乃有余之证也。又云: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是七损之病,乃内伤饮食也。《黄帝针经》解云: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湿从下受之,谓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也,系在上焦心肺是也。心肺者,天之气,故《难经》解云:心肺之气已绝于外,以其心主荣,肺主卫。荣者血也,脉者血之府,神之所居也。卫者元气也,神之别名,卫护周身,在于毛皮之间者。肺绝故皮毛先绝,神无所根据。故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荣卫失所,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皮毛之绝,则心肺之本亦绝矣。盖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以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证也。
谓受病之人,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饱食内伤者极多,外感者间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反泻心肺,是重绝其表也,安得不死乎?古人所谓实实虚虚,医杀之耳。若曰不然,请以众人之耳目闻见者证之。
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受敌者凡半月。围解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
既而病死者继踵不绝。部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乃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两三月,胃气亏之久矣。一旦饱食太过,感而伤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非唯大梁为然。远在真 兴定间,如东平,如太康,如凤翔,解围之后,病伤而死,无不然者。余在大梁,凡所亲见,有发表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气下之者,俄而变结胸发黄,又以陷胸汤及茵陈汤下之,无不死者。盖初非伤寒,实内伤也。故着《内外伤辨》,推明前哲之余篇,历举近世之变故,庶几同志者审其中,触类而长之,免后人横夭耳。(东垣)
外伤寒邪之证,与饮食失节劳役形质之病不同,及内伤饮食,俱有寒热。举世尽将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不足之病,作外伤寒邪有余表实之证,反泻其表,枉死者岂胜言哉!皆由不别其寒热耳,今细为分解之。
外伤寒邪,发热恶寒,寒热并作。其热也翕翕发热,又为之拂拂发热,发于皮毛之上,如毛羽之拂,明其热在表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皮肤毛腠,阳之分也,是胃之元气所滋养之分也。以寒邪乘之,郁遏阳分,阳不得升,故发热也。其面赤,鼻气壅塞不通,心中烦闷,稍以袒露其皮肤,已不能禁其寒矣。其表上虚热止此而已。其恶寒也,虽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终不能御其寒。一时一日,增加愈甚,必待邪传入里,作下证乃罢,其寒热齐作,无有间断者也。
内伤饮食不节,或劳役所伤,亦有头痛项强腰痛,与太阳表证微有相似,余皆不同,论中以辨之矣。内伤不足之病,表上无阳,不能御风寒也。此则常常有之。其躁热发于胃间者,间而有之,与外中寒邪略不相似。其恶寒也,盖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肾肝,此痿厥气逆之渐也。若胃气平常,饮食入胃,其荣气上行,以舒于心肺,以滋养上焦之皮肤腠理之元气也。
既下流,其心肺无所禀受,皮肤无阳,失其荣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寒,或居阴无日处便恶之也。此常常有之,无间断也。但避风寒,及温暖处,或添衣盖,温养其皮肤,所恶风寒便不见矣。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而燥热,上彻头顶,傍彻皮肤,浑身燥热作。须待袒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解。彼外伤恶寒发热,岂有汗出者乎?若得汗则外伤愈矣。以此辨之,岂不如黑白之易见乎?
当内虚而伤之者,躁热也。或因口吸风寒之气,郁其阴火,使咽嗌不通。其吸入之气,欲入,为膈上冲脉之火所拒,使气不得入。其胸中之气为外风寒所遏而不得伸,令人口闭目瞪,极则声发于外,气不得上下,塞于咽中而气欲绝。又或因哕因呕因吐而躁热发,必有所因,方见此证。其表虚恶风寒之证复见矣。表虚弱,又为阴火所乘,躁发须臾而过。其表虚无阳,不任风寒复见矣。是表虚无阳,常常有之,其躁热则间而有之。
此二者不齐作,躁作寒已,寒作躁已,非如外伤之寒热齐作无有间断也。
百病俱有身热,又谓之肌热,又谓之皮肤间热。以手扪之方知者是也,乃肌体有形之热也,亦须皆待阴阳既和,汗出则愈矣。慎不可于此上辨之,以其虚实内外病皆有之,故难辨耳。只根据先说病患自觉发热恶寒之热,及躁作之热上辨之为准矣。
或有饮食劳倦所伤之重者,三二日特与外伤风者相似,其余证有特异者。若不将两证重别分解,犹恐将内伤不足之证,误作有余外感风邪。虽辞理有重复处,但欲病者易辨医者易治耳。
外感八风之邪,乃有余证也。内伤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其内伤亦恶风自汗,若在温暖无风处,则不恶矣。与外伤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颇相似,分之,特异耳。
外感风邪,其恶风自汗,头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夜增加愈甚。直传入里作下证乃罢。语声重浊高厉有力,鼻塞不通,能饮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痛,不能动摇,便着床枕,非扶不能起。
内伤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然亦恶风,居露地中,遇漫风起却不恶也,惟恶窗隙些小贼风。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饮食,三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谷之味,小便频数而不渴。初劳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黄,大便常难,或秘或结,或虚坐,只见些小白脓,时有下气,或泄黄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结而不通,若心下痞,或胸中闭塞,如刀蠡之痛。二者亦互作不并出也。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必脐下相火之势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阳明之经逆行,乱于胸中,其气无止息,甚则高喘。热伤元气,令四肢不收,无气以动,而懒倦嗜卧。其外感风寒俱无此证,故易别耳。
内伤劳役,饮食所伤,其证之显必在口。夫口者,坤土也。脾气通于口。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必口不知谷味,亦不知五味。伤食必恶食,腹中不和,不欲言,纵勉强对答,声必怯弱。口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无,即阴证也。
外伤风寒,其证必显在鼻。经曰:鼻者,肺之外候。肺气通于天。外伤风寒,则鼻为之不利。声浊不清,其言壅盛有力,口中知味而和。伤寒则面赤鼻壅塞而干,伤风则鼻流清涕而已。
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之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之病,则手背热,而手心不热。内伤挟外伤者,则手背手心俱热。
内伤饮食劳倦者,心肺之气先损,热既伤气,四肢无力以动,故口鼻中皆短气,少气不足以息,或喘,懒语。人有所问,十不欲对其一,纵言之,亦怯而无力,其声低微。
此其内伤气少不足之验也。
外感风寒者,心肺元气初无减损,又添邪气助之,使鼻气壅塞不利,气不能出,并从口出。
但发一言,必前轻而后重,其言高厉而有力。伤寒则鼻干面赤,伤风则鼻流清涕。其声嗄,其言虽响,如从瓮中出,亦前轻后重而有力。此皆外伤气盛有余之验也。
内伤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伤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里方罢。
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不卫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既为热所乘,无气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
外伤风寒,是肾肝之气已郁于内。肾主骨,为寒;肝主筋,为风。故中风伤之病,便着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摇动,乃形质之伤。经云:寒伤形,又云:筋挛骨痛,此之谓也。
内伤劳役,初病伤重者必渴,以其心火炽上,克于肺金,故渴也。内伤病久必不渴,是邪气在血脉中,有湿故不渴也。
外感风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化,邪气传里,始有渴也。
内伤劳役及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三者俱恶食,口不知五味五谷,以其内伤于脾故也。
外感伤寒中风俱能食而不恶食,口中和,以其无内伤,则心气和脾气通故也。
脉候
右寸脉大于左寸为内伤。右寸气口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续。此饮食失节,劳役过甚,大虚脉也。
右关脾脉大而数,数中显缓,时一代也。此不甚劳役之脉也。
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但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此饮食不节寒温失所之脉也。
右关脉沉而滑,此宿食不消脉也。
东垣曰: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愚按脉辨内外伤以人迎气口,诚是也。何则?人迎为胃之动脉,当主内伤;气口为肺之动脉,当主外伤。外伤风寒,风寒伤皮,皮腠司于肺,故气口主之。内伤脾胃,脾胃主乎中气,故人迎主之。古有人迎气口之辨,即胃脉与肺脉,而主于内伤外感,各指其所司也。若只以气口手脉辨之,惟以两关之脉辨之可也。右关脾胃以主内伤,左关肝木以主外伤。外伤风寒,内应肝木;内伤元气,内应脾胃。只以左右气口辨之,斯为至理。)
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故外感风寒,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者,急甚于弦,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手少阴心火之脉,丁与壬合,内显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感风寒,则人迎脉缓而大,或大于气口一倍,或两倍三倍。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薄肺。经曰:侮所不胜,寡于畏者是也。故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也。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数者,心脉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也。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沉而滑。经曰:脉滑者,有宿食也。
治法
或因劳役,肾间阴火沸腾。事闲之际于阴凉处解脱衣服,更有新沐浴于背阴处坐卧,其阴火下行,还归肾间,皮肤腠理极虚无阳。为寒凉所遏,表虚不任风寒,自认外感风寒,求医解表,以重绝元气,取祸如反掌。苟幸而兔者,致虚劳,气血皆弱。其表虚之人为风所遏,亦是虚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间,特与外中贼邪有余之症颇相似处,故致疑惑,请医者只于气少气盛上辨之。其外伤贼邪,必语声高厉而有力,若是劳役所伤,饮食不节,表虚不足之病,必短气气促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亦易见也。
内伤饮食,付药者、受药者皆以为琐末细事,是以所当重者为轻,利害非细。殊不思胃气者,荣气也,卫气也,谷气也,清气也,资少阳生发之气也。人之真气衰旺,皆在饮食入胃。胃和则谷气上升。谷气者,升腾之气也,乃足少阳胆手少阳元气始发生长万化之别名也。饮食一伤,若消导物的对其所伤之物,既消则胃气愈旺,五谷之精华上腾,乃清气为天者也。精气神气皆强盛,七神卫护,生气不乏,精益大旺,气血周流,则百病不能侵,虽有大风苛毒,弗能害也。此一药之用,其利溥哉!
易水张先生尝戒不可用峻利食药。食药下咽,未免药丸施化,其标皮之力始开,便言空快也,所伤之物已去。若更待一两时辰许,药尽化开,其峻药必有悍性,病去之后,脾胃安得不损乎?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当时用枳术丸一药,清化胃中所伤,下胃不能即去,须待一两时辰许,食则消化。是先补而后化其所伤,则不峻利矣。因用荷叶烧饭为丸,荷叶一物中央空虚,象震卦之体。震者动也。人感之,生足少阳甲胆也。甲胆者风也,生化万物之根蒂也。《左传》云: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人之饮食入胃,荣气上行,即少阳甲胆之气也。其手少阳三焦经,人之元气也。
手足同法,便是少阳元气生发也。胃气、谷气、元气、甲胆上升之气,一也。异名虽多,止是胃气上升者也。
若内伤脾胃以辛热之物、酒肉之类,自觉不快,觅药于医者。此风习以为常。医者亦不问所伤,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热药之类下之,大便下则物去,遗留食之热性、药之热性,重伤元气,七神不炽。经云:热伤气,正谓此也。其人必无气以动而热困,四肢不举,传变诸疾不可胜数,使人真气自此衰矣。
若伤生冷硬物,世医或用大黄牵牛二味大寒药投之,物随药下,所伤去矣,遗留食之寒性、药之寒性,重泻其阳。阳去则皮肤筋肉血脉无所根据倚,便为虚损之证。论言及此,令人寒心。夫辛辣气薄之药,无故不可乱服,非止牵牛而已。至真要大论云:五味入口,各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克伐泻也。辛味下咽,先攻泻肺之正气。正气者,真气元气也。其牵牛之辛辣猛烈,夺人尤甚。饮食所伤,脾胃受邪,当以苦味泻其肠胃可也。肺与元气何罪之有?夫牵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况胃主血,为物所伤。物者,有形之物也,皆血病。血病泻气,此其二也。且饮食伤于中焦,止合克化消导其食。重泻上焦肺中已虚之气,此其三也。食伤肠胃,当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实、大黄苦寒之物以治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牵牛散泻真气,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针经》有云:外来客邪风寒伤人五脏,若误泻胃气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若内伤脾胃,反泻五脏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今内伤肠胃,是谓六腑不足之病,反泻上焦虚无肺气。肺者五脏之一数也,为牵牛之类朝损暮损,其元气消耗,此乃暗中折人寿数,犯大禁五也,良可哀哉!
又曰:胃恶热而喜清,大肠恶清冷而喜热。两者不和,何以调之?岐伯曰:调此者,衣服饮食亦有适宜。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 。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辟。详见本经。是必有因用,岂可用俱寒俱热之食药致损者欤?
经云:内伤者,其气口脉反大于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经用药。又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如但食不纳,恶心欲吐者,不问一倍二倍,不当止与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以物探去之。若所伤之物去不尽者,更诊其脉,问其所伤,以食药去之,以应塞因塞用,又谓之寒因寒用。泻而下降,乃应太阴之用。其中更加升发之药,令其元气上升,塞因塞用,因曲而为之直。何为曲?内伤胃气是也。何为直?而生发胃气是也。因治其饮食之内伤,而使生气增益,胃气完复,此乃因曲而为之直也。
若根据分经用药,其所伤之物,寒热温凉,生硬柔软,所伤不一,难立定法,只随所伤之物不同,各立治法,临时加减用之。其用药又当问诸病患从来禀气盛衰,所伤寒物热物。是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破气药;若乘饥困而食之耶,当益胃气;或为人所勉劝,强食之,宜损血而益气也。诊其脉候,伤在何脏,方可与对病之药,岂可妄泄天真生气以轻丧身宝乎?
且如先食热而不伤,继之以寒物,因后食致前食亦不消化而伤者,当问热食寒食,孰多孰少,则药亦宜合其寒热而与之,则荣卫之气必得周流。但凡一一对证与之,无不取验。
丹溪曰:世之病,内伤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邪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皆当以补元气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如虚气甚者,补中益气汤少加附子,以行参、 之功;挟痰者,补中益气加半夏,更以竹沥姜汁传送。
戴氏曰:凡内外兼证,或内伤重而外感轻者,为内伤挟外感证,治宜先补益而后散邪,或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治,加散邪药,当以六经脉证参究,加本经药各治之。或外感重而内伤轻者,为外感挟内伤证,治法宜先散邪而后补益,或以辛凉等解散药为君,而以参、术、茯苓、芎、归等药为臣使,是其治也。
有内伤发斑,因胃虚热甚,虚火游行于外,亦有痰者,火则补而降之,痰热则微汗而散之,切不可下。
内伤烦躁,因血少不能润,理宜养阴。烦躁不得眠者,六一散加牛黄。似伤寒烦躁不绝声,汗后复热,脉细数,五七日不睡,补中益气汤倍人参,用竹叶同煎。甚者加麦门冬、五味子、知母。似伤寒至五七日,汗后烦躁吃水者,补中益气加附子。似伤寒三战后,劳乏烦躁昏倦,四君子汤加当归、黄 、知母、麦门冬、五味子。甚者脉细数无序,三更后吃水至天明,此乃元气虚,加竹沥大剂服之。
内伤病舌黑燥便泄,食在大肠,烦躁夜不安,宜防风当归饮下之。内伤病退后烦渴不解者,有余热在肺,参、苓、甘草少加姜汁冷服,虚甚者用人参汤。
药方
(东垣)补中益气汤 治内伤劳役,元气下陷发热,一切内虚,口不知味,四肢无力,倦怠嗜卧,蒸蒸发热者,服一二剂气利微汗而愈。
黄 (热甚者,一钱) 人参(一钱) 白术 当归(各七分) 陈皮 甘草(炙。各五分)升麻 柴胡(各二分)
上咀,水二盏煎一盏,去渣温服。伤重者二服而愈。
按东垣立方本旨云: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 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上喘气短,损其元气,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白术、甘草,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升麻柴胡以引之。黄 、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干,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
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也。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 。 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固之则愈。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顶痛脑痛加 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头痛有痰,沉重惰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 肘臂外后 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七分)、本(五分)、甘草(五分)、益元气而泻火邪。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
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粒)。
嗌痛项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干咽干者加干葛(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粒)、麦门冬(五分)。
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五分),秋凉亦加之。
夏月天温咳嗽加佛耳草、款冬花(各五分)。
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黄 ,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痰或气涩,加青皮、木香(各三分)、陈皮(五分),此三味为法。
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各五分),夏月加黄芩、黄连(各五分)。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仁、草豆蔻是也。
心下痞闷加枳实、黄连(各一钱)。腹中痞加枳实、木香、砂仁(各五分)、浓朴(七分)。
如天寒,少加干姜或桂。
能食而心痞者,加黄连、枳实(各三分)。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各八分)。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腹中痛加白芍药(五分)、甘草(三分)。如恶寒冷痛,加中桂(五分)。
夏月腹痛,不恶寒,恶热者,加黄芩、甘草(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也。如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
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也,以理中汤主之。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能泻湿,干姜辛热,能于土中泻水,芍药味酸,能于土中泻木。
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加五分),甘草(三分)。脐下痛加熟地黄(五分)。
如不已,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
朱砂安神丸 治内伤虚火上炽,心神不宁,夜不得寐。
朱砂(五钱,另研水飞为衣用) 甘草(五钱五分) 黄连(酒洗,六钱)
当归(二钱半) 生地黄(二钱)
上除朱砂四件共为细末,汤泡蒸饼丸,如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或廿丸,津咽下。食后或温水凉水少许送下。
《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以甘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身补其血不足,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调中益气汤其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一涩,其证四肢倦怠,肢节烦痛,难以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口失滋味,大小便清利而数,或饮下便泻,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咽不通。
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耳鸣耳聋,目中溜火,热拥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
人参(五分) 黄 (一钱) 苍术 甘草(各五分) 柴胡(此味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下溜乃补,从阴养阳也) 升麻 橘红(如腹中气不得转运,更加一分) 木香(各二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温服。宁心绝思,药必神效。盖病在四肢,血脉空腹在旦也。
时显热躁,乃下元阴火蒸蒸发热,加生地黄(二分)、黄柏(三分)。
大便虚坐不得,或了而不了,腹中逼迫,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三分)。
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亦加茯苓(二分)、苍术(一钱)、泽泻(五分)、黄柏(三分)。
胃气不和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
有痰加生地黄(二分),以制半夏之毒。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阴脾经所作也。
兼躁热,加黄柏、生地黄(各二分)。
如无以上证,只服前药。
春夏腹痛加白芍药(三分)。
恶热而渴,或腹痛者,便加芍药(五分) 生黄芩(二分)。
如恶寒腹中痛,加桂心(三分),去黄芩,名桂枝芍药汤。
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药,盖其性大寒也。只加干姜(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姜制之。
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厥逆。《内经》曰:逆气上行,满脉去形。明七神昏绝,离去其形而死矣。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加吴茱萸(五分)。
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此病随四时为寒热温凉,宜以酒 、酒连、酒知母等分为细末,热汤为丸,每服二百丸,空心白汤送下。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膳压之,使不令胃中停留,直至下焦,以泻冲脉之邪也。
大抵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
升阳顺气汤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即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人参(三分) 黄 (一钱) 半夏(六分) 甘草(炙二分) 草豆蔻(四分) 神曲(炒)升麻 柴胡(各三分) 当归身 陈皮 黄柏(各四分)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去渣食前温服。
夫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参、 、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凡治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
升阳补气汤 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能寒热,早饭后转增昏闷,频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懒倦动作,五心烦热。
浓朴(姜炒,三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药 独活 防风 甘草(炙) 泽泻(各五分)柴胡(一钱二分) 生地黄(七分半)
上咀,作一服,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去渣食前温服。腹胀及腹中窄狭,加浓朴一倍。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直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燥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升故也,当以升阳益胃主之。
羌活 独活 防风(各三分。以秋旺故以辛温之药泻之) 柴胡 白术 茯苓(渴者不用)泽泻(各四分) 黄 (钱半) 人参 半夏(制) 甘草(炙。各六分) 黄连(二分) 陈皮 白芍药(各五分)
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盖为脾胃虚则肺最受邪,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上咀,作一服,水一钟、姜三片、枣一枚,煎一钟,去渣温服。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去茯苓、泽泻。
如方喜食,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脾胃之气不得转运升发也。
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可以少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毋劳役,使气复伤。若胃气稍强,少食加果以助药力。经云:五果为助是也。
参术调中汤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
白术(五分) 黄 (四分) 桑白皮 陈皮(去白) 人参(各二分) 麦门冬 青皮(去穣)甘草(炙) 地骨皮 白茯苓(各二分) 五味子(十二粒)
上咀,作一服,水二钟煎一钟,温服,早饭后忌劳役多言。
双和散 治虚劳少力,补血益气。
川芎 当归 熟地黄(各一两) 芍药(二两) 黄 (一两) 官桂 甘草(各七钱)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温服。
当归补血汤 治肌肤燥热,因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
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汤证,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
此病得之劳役。
黄 (一两) 当归(二钱,酒浸)
上咀,作一服,水钟半煎八分,食前温服。
(节斋)杂着方 治劳苦用力过多,预服数帖,防后发热。
人参 黄 (炙。各钱半) 陈皮 白术(各一钱) 麦门冬(去心,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甘草(炙,七分) 甚者加附子(四分)
上作一服,水钟半,加姜枣,煎八分,温服。
茯神汤 治劳心思虑伤损精神,头眩目昏,心虚气短,惊悸烦热。
茯神(去心) 酸枣仁(炒研) 人参 当归(各一钱) 麦门冬(去心,八分) 五味子(十五粒) 芍药 生地黄 川芎 陈皮 山栀仁(炒) 甘草(各六分)
上水钟半,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东垣)门冬清肺饮 治脾胃虚弱喘促,精神少,或衄血吐血,宜服此。
紫菀茸(一钱) 人参 黄 当归 芍药 麦门冬(各七分) 甘草(五分) 五味子(九粒)
上作一服,水钟半煎八分,食后温服。
宽中喜食无厌丸(一名宽中进食丸)滋形气,喜饮食。
白术(炒) 神曲 麦 (面炒黄,一两) 半夏(制) 猪苓(各七钱) 泽泻 白茯苓 橘红(各三钱) 草豆蔻(湿面裹煨) 砂仁 人参 干姜 甘草(炙。各三钱) 青皮 枳实(各一钱)木香(一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饮下。
卷之二十四
病机
至真要大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经脉篇曰:足太阴脾之脉,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
脉解篇曰: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也。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厥阴之病,少腹坚满。厥病呕,病食不下,入而复出。厥甚,寒气入脾,食毕而吐。)
《灵枢经》曰:人之哕,盖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寒气邪气谷气俱还入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又曰:胃气逆为哕。
又曰:病深者其气哕。
刘河间曰: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
杨仁斋云:胃气不和而呕吐,人所共知。然有胃寒有胃热,有痰饮有宿食,有风邪入胃,有气逆冲上,数种之异,可不究其所自来哉?
丹溪曰:呕为火气炎上,特其一耳。有气逆者,有寒气郁于胃口者,有食滞胃脘,而新食不得下而反胃者,有胃中有痰而呕者,有久病胃虚不纳谷者。
东垣发明呕吐哕者,俱属于胃。胃者,总司也。究其三者之源,皆因脾胃虚弱,或因寒气客胃,加以饮食所伤,而致胃气上逆,或呕或吐或哕者,皆阴火之邪上冲,而吸入之气不得入,故食不下也。邪气冲之,火逆胃中而作者也。
呕者,阳明也。阳明多气多血,故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之。药以生姜为主。或有形质之物为病者,因而越之,可为上焦气壅表实而言之,非以泻气而言之也。
吐者,太阳也。太阳多血少气,故有物无声,为血病也。有食入即吐,以橘红主之。有食已则吐,有食久则吐。
哕者,少阳也。少阳多气少血,故有声无物,气病也,以姜制半夏主之是也。
《机要》曰:吐有三因,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气,主纳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
是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其脉浮而洪,其证食已即吐,渴欲饮水,大便结燥,气上冲胸而发痛。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长,其证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以毒药去其积,木香、槟榔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
其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以毒药通其秘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
脉候
脉浮而洪者为气逆。沉而迟者为寒。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呕而不食。寒气在上,嗳气在下,二气相争,但出而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即死,宽缓即瘥。
脉阳紧阴数,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然。
关脉浮大,风伤胃。关上脉数,其人即吐。
寸口紧为寒,芤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噎。
脉弦者虚,胃虚无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变为反胃。寒在于上,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故痛而吐。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厥者难治。
治法
胃虚呕吐,恶食不思食,兼寒者恶寒,或食久还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迟而微涩。此皆虚寒者也,宜藿香安胃汤、理中汤,甚者丁香煮散温补。
胃中郁热,饮食积滞而呕者,则恶食恶寒,烦闷膈满,或渴喜凉,闻食则吐,服药亦吐。
脉洪大而数。此皆实热者也,宜竹茹汤,麦门冬汤清之。
若食积多者,用二陈加神曲、麦芽、黄连、保和丸之类消导。
无病之人,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府。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干暑者六和汤、五苓散之类,犯寒者藿香正气散、理中汤、五积散之类。
久病而吐者,胃虚不纳谷也,六君子汤加丁香、豆蔻、调中益气汤之类。常常恶心呕吐清水,有热而有痰也,宜用二陈汤加苍术、浓朴、黄连、生姜之类是也。呕家多服生姜,生姜为呕家之圣药也。朱奉议治呕吐,以生姜、橘皮、半夏主之。
有形质之物滞于膈中,并膈上有痰者,宜先吐之,则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是也。
丹溪云: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二陈加炒栀子、黄连、生姜。
胃虚呕吐,不能纳谷,生姜、参、 、白术、香附之类。
肝火出胃,逆上而呕者,抑清丸。
夏月呕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
吐蛔而呕,以锡灰、槟榔末米饮调下。
呕吐而食不得进,为胃风也,清呕则愈。呕而心下痞,半夏泻心汤。呕逆上气者,陈皮竹茹汤。似呕不呕、似哕不哕无赖者,生姜半夏汤。多酒而呕吐者,宜砂仁、豆蔻、连、茱、干葛、解酲之类。
久病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生姜、人参、白术、黄 、香附治之。凡痞满短气而呕,宜补中气,止可用调中益气汤。恶心吐清水者,有热有痰有虚,皆用生姜,随证佐药治之。
胃中有痰有热者,二陈汤加姜汁炒黄连、黄芩。挟虚者加人参、白术。又云:胃虚呕者,二陈汤加砂仁、藿香、白术。
痰饮为患,或因多食生冷,脾胃不和,以致呕吐恶心,或头眩,或胃脘懊 不快,或发寒热,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煎服。心下痞而痛者,加草豆蔻仁。
痰热恶心呕吐气盛者,导痰汤加砂仁、竹茹、姜炒黄连。
女子呕吐甚者死,以其阴在上故也。
诸大吐渴饮水者死,以童便饮之妙。
凡呕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漏气呕者,身背皆热,肘臂酸疼,气不续,膈间闷,食入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由风邪客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主之。
走哺者,下焦实热,小便不通,气逆不续,呕吐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主之。
药方
藿香安胃散 治一切呕吐不止。
藿香 半夏(制) 陈皮 浓朴 苍术(各一钱) 甘草(炙,三分)
水盏半、姜七片、枣三枚,煎七分服。
藿香安胃汤 治胃虚而呕。
藿香 人参 陈皮(各一钱) 丁香(五分) 生姜(十片)
水煎服。
一物汤 治卒吐暴逆,虚弱困乏无力,及久病患呕吐,饮食入口即吐者。
黄 人参(一两,擘破)
水一大碗煎五分,服之。(再以参汁煮粥,服之而愈。)
加味二陈汤 治呕吐,冷热不调,气逆冲上。
陈皮 茯苓 半夏曲(各一钱) 甘草 藿香 砂仁(各五分) 白术 神曲 人参(各七分)
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白术汤 治胃虚痰气呕吐。
白术(一钱) 半夏曲(二钱)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槟榔(一钱) 木香(五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七分服。
大藿香散 治七情伤感,气郁于中,眩运痞闷,呕吐不食。
藿香(洗) 人参(各五分) 半夏曲 白术(各一钱) 白茯苓 陈皮(各七分) 桔梗(五分)枇杷叶(炙去毛,五个) 官桂(三分) 甘草 木香(各三分)
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加味七气汤 治气郁呕吐。
半夏 浓朴 人参 茯苓(各一钱) 官桂(五分) 甘草(炙,五分)
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理中汤 治脾胃虚寒呕吐,有痰气加半夏、生姜、陈皮。(方见伤寒门。)
治中汤 治胃中虚,过伤生冷腥脍,吐逆不止。(方见寒门。)
养胃汤 治胃虚寒,不思饮食,反胃呕吐。(方见反胃门。)
草豆蔻汤 治呕吐,和中调胃。
草豆蔻 藿香(各五分) 陈皮 枳壳(各七分) 白术 山药(各一钱) 桂心 丁香(各二分)
水盏半、姜五片、枣三枚、粟米少许,煎七分,食前温服。
三圣散 治胃寒呕逆不食。
半夏(大者,七枚,先以锥子穿透心,用麻绳穿通,于井花水内浸七日,一日一换,为散烘干用) 丁香(四十九枚) 胡椒(四钱)
为细末。大人用生姜汤调一字。小儿箸头点生姜汁后,点药于口内立愈,甚者三次。
丁香煮散 治胃虚寒呕吐不食。
丁香 红豆 甘草(炙) 干姜(炮) 青皮 陈皮 川乌 良姜(各五钱) 胡椒(七粒)益智仁(五粒)
水二盏,盐一捻,煎七分,空心服。
丁香半夏丸 治胃寒呕吐吞酸。
丁香(一两) 红豆 半夏(制。各二两) 白术(二两) 陈皮(三两)
为末,姜汁打糊丸,胡椒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紫沉香丸 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与寒气相假,故吐又痛。
半夏曲(一钱) 代赭石(三钱) 砂仁 乌梅肉 丁香 槟榔(各二钱) 杏仁 沉香 木香 陈皮 白术(各一钱) 肉豆蔻(炮) 巴霜(五分)
上为末,醋糊丸,胡椒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竹茹汤 治胃中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食。
葛根(二钱) 半夏(三钱) 炙甘草(一钱) 竹茹(一丸,弹子大)
水二盏、姜五片、枣二枚,煎七分,细细服。手足心热者和中。
一人病伤寒得汗,身凉数日,忽呕吐,药与饮食俱不下。医者皆进丁香、藿香等药,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后余热留胃中,证与竹茹汤相合。亟煎一服与之,遂安。
麦门冬汤 治烦热呕逆,食下即吐。
麦门冬 竹茹 茅根 生姜 人参(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盏半煎七分服。
竹茹二陈汤 治胃中有热,膈上有痰,呕吐不已。
竹茹(二钱) 陈皮 半夏 白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水二盏,姜七片,煎八分服。
香茹饮 治伏暑呕吐。(方见暑门。)
和中枳壳汤 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
枳壳 白术 半夏(各钱半) 陈皮 茯苓 桔梗 浓朴(各七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调木香、槟榔末一钱。食远温服,其功如神。
荆黄汤 治暴呕吐热气逆上者。
荆芥穗(二钱) 黄芩(一钱) 甘草(六分) 大黄(二钱)
水煎,调槟榔末一钱服。
调胃承气汤 治胃中热壅,宿滞不行,大便秘结,呕吐。(方见于伤寒门。)
半夏曲芽汤 治饮食积滞,痰涎壅盛,呕吐不已。
半夏 陈皮 茯苓 枳壳 槟榔 神曲 麦芽 香附子 浓朴 苍术 甘草(各等分)
姜五片,枣一枚煎。
玉浮丸 治一切呕吐。(方见反胃门。)
姜橘汤 治病后或虚弱之人一切呕吐,不纳药食。
橘红(四钱) 生姜(七钱一块,略打破,湿纸包煨,取出再打碎煎)
水盏半、枣一枚,栗米一撮,煎七分,温服,细细呷完即愈。
大枳壳丸 治酒食所伤,胸膈胀满,心腹疼,痰逆呕吐,噫气吞酸。
茯苓 白术 浓朴 枳壳 人参 木香 青皮 半夏 陈皮 三棱(炮) 莪术(炮)槟榔 神曲 干姜(炮) 麦芽 大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胡椒大。每服百丸,食后姜汤下。
《食医心镜》:治呕吐,陈粟米一合,姜汁一杯,水二碗,煮熟取饮服。
《肘后方》:治卒干呕不止,捣生姜、葛根取汁服一升效。
一方:用甘蔗汁温服半升,三服效。
《千金方》:治干呕,空心饮羊乳一杯效。
《衍义方》:治呕逆食不下,以生滑石末温水调下二钱。
姜蜜汤 治呕吐,取姜汁一盏,煎滚收贮,白蜜半斤炼熟亦收贮。每服姜汁一匙、蜜二匙,沸汤调服,日夜五七次妙。
苏合香丸 治冷气呕吐不止,姜汤调下神效。(方见风门。)
沉香均气散 治呕吐日久,服药不效,人倦少食,或间而作吐。
砂仁(炒) 沉香(另研,二钱半) 橘红(五钱) 紫苏(三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远姜汤调下。
《心统》云:吐属寒,用砂仁豆蔻;呕属火,用姜汁炒黄连加柿蒂。(痰加竹沥。)
孙真人食忌:治呕吐,白槟榔一枚锉、陈皮炙一钱,水一盏煎服。
一法:正坐,两手向后捉腕摩肋,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除腹冷、宿气积、胃口冷,饮食进退吐逆不下。
一偃卧展胫,两手左跷两足踵,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腹中食呕。
一坐直舒两脚,以两手挽两足,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以两手直叉两足底,脚痛舒,以头枕膝上,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灸法
中腕(一穴,在脐上四寸,以草度鸠尾至神阙中折是穴,炙三七壮,治呕吐不思饮食。)
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
吞酸门
病机
《内经》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又曰:少阳之胜呕酸。
《原病式》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胜金,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
如热天饮食则易于酸矣,是以肝热则口酸也。
或以吞酸为寒者,盖谓伤生冷硬物而噫气吞酸,故俗医主于温和脾胃。岂知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盖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而为热,故伤寒热在表,以麻黄汤发散,使腠理开通,汁泄热退而愈也。
凡内伤冷物者,或阴胜阳而为病寒,或寒热相搏,而致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亦有内伤冷物而反病热,得汗泄身凉而愈。或微而吐,为中酸,俗谓之醋心,法宜温药以散之,亦犹解表之义耳。若久吞酸不已,则不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气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枯滑油腻者,谓令气郁不通畅也,宜食淡味菜蔬,能令气通畅也。所谓从寒治者,如斯而已。若谓本寒而用热药,岂不误耶?
丹溪曰:或云吐酸,《素问》明以为热,东垣又言为寒,何也?予曰:吐酸与吞酸不同。吐酸是吐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之既久,不能疏散,故从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郁积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之不止,咽之不下。
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可暂解,非寒而何?《素问》言热,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言其末也。但不言外得风寒,而作收气立说,又泻肺金之实,谓寒药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汤、加减二陈汤,俱犯丁香,且无治湿热郁积之法,为未合经意。
脉候
脉浮紧为热郁于内,寒束于外。脉微迟者从寒治。脉数者热之甚也。洪而数为热痰在膈,时吐酸水,欲成反胃也。
治法
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夫久病患脾胃虚弱,属郁者多。此吐酸宜从东垣安胃之治,是则热因热用之法也。或谓东垣以吐酸寒,诚不知东垣者也。予观前人立论,如《局方》以温热之剂治酸,不能使人不致疑于寒,是未审经旨专为热证也。知此热者,惟刘河间一人耳。
丹溪云:凡吐酸吞酸,皆属于热,必用吴茱萸顺其性而折之,炒黄连、炒栀子为必用之药。此则火以病酸而出治也。故只从寒味,须用茱萸,亦顺其火而折之者也。知东垣者,其惟丹溪乎?
吞酸证有火郁宿食痰饮,所因不同,故有吐酸吞酸之异。食郁有痰,二陈汤加南星、黄芩治之。
药方
(《发明》)安胃散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酸水,不得为热。
人参(二钱) 藿香 丁香(各一钱) 陈皮(八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服。
加减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吐酸头眩,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丁香(九粒) 半夏(姜制) 茯苓 陈皮(去白) 甘草(五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七分服。
(丹溪)茱萸丸 治吞酸自利。
吴茱萸(一两泡过为末) 六一散(一两)
上以粳米饭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下。
(《三因》)曲末丸治中脘宿食留饮,酸蜇心疼,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 陈皮 苍术(制炒)
上为细末,生姜汁另煮,神曲糊丸,姜汤下。一方有砂仁无神曲。
连芩茱萸丸 治湿热吐酸。
黄连(一两,炒) 黄芩(炒) 吴茱萸(汤泡。各五钱) 苍术(泔水浸,七钱) 陈皮(一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津下。
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麦芽,治吞酸宿食不化。
吞酸门 吐清水证
有五因,有因湿、因痰饮、因寒、因宿食、因虫。明知恣食生冷瓜果而作者,为寒湿也;胸膈间漉漉有声者,痰饮也;饮食后而吐清水者,宿食也;但犯寒而作者,胃寒也;心腹时痛而作亦吐清黄水者,虫也。宜类辨而治之,大抵二陈汤加苍白术为必用之主药。
二术二陈汤 治一切呕吐清水如注。
苍术(土炒) 白术(土炒) 半夏(滚水泡七次姜制) 陈皮(去皮) 伏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稍热服。虚寒者加人参煨干姜;痰饮加南星,倍半夏;宿食加神曲、砂仁;有虫者以治虫法。
又方 治吐清水。
苍术 白术 茯苓 陈皮 滑石(炒)
等分,水煎服。
嘈杂门
病机
《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夫恣食湿面鱼腥生冷,以及烹饪浓味等物,朝伤暮损而成清痰稠饮,滞于中官,故谓嘈杂,嗳气吞酸痞满,渐久而成翻胃膈噎之证是也。夫嘈杂之为证也,倏尔腹中如火发,腔内空空,若无一物,似辣非辣,似饥非饥,似痛不痛,而有懊 不自宁之状,得食暂止者是也。其证有兼嗳气,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而成膈噎,此其由也。
丹溪云:有食郁,有热郁,久热甚而致于嘈杂,乃火动其痰也。用二陈汤加姜汁炒黄连、炒栀子为必用之药,多加青黛。
脉候
两寸脉弦滑,胸中有留饮。寸脉横者,膈上有横积。右关弦急甚者,木乘土位,将成反胃。关脉浮涩者为郁。
治法
总是痰因火动,令人心嘈如病饥,实非饥也。肥人痰多,宜多加半夏、苍术;瘦人热多,宜多加姜炒黄连、栀子。
湿痰气滞不喜食,用三补丸加苍术、香附、半夏之类。
有食郁而热,二陈汤加神曲、香附、炒黄连。
治嘈杂用痰火药过多不动者,须从治之,痰火药中加红豆蔻、黄连,多加姜汁炒。
药方
三圣丸 治嘈杂神效。
白术(炒,四两) 黄连(炒,五钱) 橘红(一两)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二陈汤(方见痰门。)
三神丸(方见虚损门。)
曲末丸 治痰饮嘈杂吞酸。(方见吐酸门。)
香连丸 治嘈杂火郁,瘦人尤宜服。(方见痢门。)
术连丸 治嘈杂。
白术(四两,土炒) 黄连(一两,姜炒)
上为末,神曲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软石膏丸 治嘈杂嗳气。
软石膏( ) 半夏(制) 南星(制) 香附子(炒) 栀子仁(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和中汤 治虚火嘈杂。
人参 白术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黄连(钱半,姜炒) 大枣(二枚)
水盏半,加粳米一撮,煎八分,温服。
恶心证
戴氏云:恶心者,无声无物,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气至咽而复转,如人畏怕,心中兀兀不自宁也。
虽曰恶心,实非心病,皆胃口之病也。宜用生姜为君,生姜大能开胃口豁痰。
丹溪云:恶心证多是胃中有火有痰有虚,宜六君子汤加姜汁黄连之类。亦有胃受寒而恶心者,宜用丁香、理中之属。
药方
大半夏汤 治胃中痰火恶心。
半夏 茯苓 陈皮(各等分)
水盏半、姜七片,煎八分,食后服。
小半夏茯苓汤
半夏(三钱) 茯苓(二钱)
水盏半、姜七片,煎八分,或入姜汁,和入煎一二沸,热服。
理中汤 治胃中虚寒作恶。(方见脾胃门。)
嗳气证
(《内经》名噫气俗作嗳气,今从之,即饱气有声出是也。)
病机
《内经》曰:心为噫。又云:太阳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为噫,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又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也。
曰:少阴之复,噫哕是也。(此热伤心之所致也。)又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善噫。
又曰:太阳之复,唾出清水,及为哕噫是也。(此寒伤心之所致也。)
丹溪曰:嗳气为胃中有痰有火。春甫谓嗳气多是胃气不和,窒塞不通则嗳气。何以见之?凡人食饱后多有嗳气,由饮食饱则胃不舒畅而致然也。噫气苦非食后,则为胃虚而不和。丹溪谓痰与火,特一端耳,医者察之。
脉候
右关弱短,左关滑大,此脾虚肝盛也。寸脉紧而噫者属寒,寒在上焦,胸中不得而噫。寸口脉弱而缓者,阳气不足。
趺阳脉微而涩,微无胃气,涩则伤脾。寒在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气不行,食已自噫,胃气不通,为闭塞之病。
药方
十味保和汤 治胃气虚而滞作嗳。
人参 茯苓 陈皮 半夏(姜制) 白术(各一钱) 藿香 香附子 砂仁(各六分)木香 炙甘草(各三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温服。
(《本事》)枳壳散 治心下痞闷作痛,多噫气如败卵。
枳壳 白术(各五分) 香附子(一两) 槟榔(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不拘时。
(丹溪)半星丸 治痰火气嗳。
半夏(制用姜) 南星(同上) 软石膏 香附子 栀子(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为丸服。
针灸法
脾经穴(经云: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腹胀善噫,视其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中脘
馨气证
病机
馨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病头痛恶风憎寒,心腹胀满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气,或四肢浮肿。若胃实,热食停滞,脉滑数,宜下之;若脾脉浮大,按之反涩,尺脉亦微涩,宜温而消之。
《杂着》以枳术丸加姜炒黄连、炒芍药、陈皮、甘草、石膏、砂仁、木香、川芎之类。
腹中窄狭证
病机
丹溪云:腹中窄狭,肥人是湿痰流灌,脏腑不升降,宜燥湿,二陈汤加苍术,开郁气用香附。瘦人是热气熏蒸脏腑,宜二陈加黄连、栀子之属。
春甫治此,用开郁之药多效,惟痰与火被郁则窄。
药方
加味二陈汤 治腹中窄狭如缚。(方见痰门)
六郁汤 加合证之药最效。(方见郁门。)
善悲证
病机
悲属肺经曰:在藏为肺,在志为悲。又云:精气并于肺则悲,是也。
运气悲皆属寒水攻心。经曰: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纪,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
又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善悲数欠。又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善悲时眩仆。又云: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恐善悲,治以诸热是也。
《原病式》云:悲属金,肺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心火主于热,善痛。故悲痛苦恼者,心神烦热,肺金燥乱,而非清净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热亢极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药方
甘麦大枣汤 治脏躁善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申。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补脾气。
《本事方》治一妇人,数次无故悲泣不止。或谓之有祟,祈禳请祷备至,终不效。
予记《金匮》有案云: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数欠申者,甘麦汤治之,尽剂而愈。
针灸法
心 (穴在背。经云: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其 也,灸七壮,勿饮凉冷。)
厥阴经穴经云:厥阴根于大墩,结于玉英,终于膻中。厥阴为阖,折则气绝而善悲。
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
妊娠四五个月,脏躁善悲伤,每昼日惨戚泪下,数欠申,象如神灵,祷与医皆无效,用仲景甘麦大枣汤,一投而愈。
善太息
(即长舒气而有声也。汉贾谊谓太息者是也,俗谓之叹息。)
病机
《内经》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又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视足少阳脉之陷下者灸之。又云:胆足少阳之脉,是病则口苦善太息,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
运气善太息皆属燥邪伤胆。经云: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病善太息。又云:阳明之复善太息,呕苦。又云少阴司天,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太息是也。
针灸法
《内经》云:善太息,取心胆二经灸刺之。
《甲乙经》云:色苍苍然太息,如将死状,振寒溲白,大便难,中封主之。
脾虚令人病寒,不乐好太息,商丘主之。
凡好太息,不嗜多食,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取公孙及井 。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饮,多不嗜卧;虚则 胀,腹中气满,热痛不食霍乱,公孙主之。
(本集)补心通气散 治忧思郁结长太息。
人参 石菖蒲 橘红 米曲 当归 姜栀子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香附(八分)
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和剂)温胆汤 治惊想得之而太息者。(方见惊悸门。)
卷之二十五
病机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瘟疫当推运气所发。
巢氏《病源》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寒,此四时正气之叙也。冬时严寒,万物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寒毒藏于肌肤中,至春变为瘟病,至夏为热病。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瘟病者,皆由冬时触冒之所致也。凡病伤寒而成瘟者,先夏至日为病瘟,后夏至日为病暑,其冬复有非节之暖,是为冬瘟。冬瘟为病,非其时而有其气者。冬气严寒,君子当闭密,而反发泄于外者,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
丹溪云:众人病一般,此天行时疫。
瘟病者,春时天道和暖,患壮热、口渴而不恶寒者是也。
瘟疫病者,其病与时气瘟热等证相类,皆由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瘟疫病,无少长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瘟疠病。
黄瘟者,由邪气郁结不散,或失于汗解,或汗后不解,犹邪热深郁于胃中,小便不利,举发为黄,遍身如橘枳,故曰黄病。
一日太阳受病,邪在皮肤,故头项强腰脊强;二日阳明受病,邪在肌肉,故身热鼻干不得眠;三日少阳受病,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病,故咽干腹满;五日少阴受病,故口热舌干而引饮;六日厥阴受病,故烦满而阴陷;七日六经传变,法当愈。其不愈者,邪气未除而欲再传经,重受病也。
巢氏云:凡瘟毒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作劳妄动伤力,并食猪、羊、鸡、犬、鱼脍、炙爆、肥腻、生果、面食,硬涩难消之物,停积肠胃,膈闷腹胀便秘,或大吐大下,重复发热病作,不可救也。
评热论篇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不治。(此阴阳交错而血气不循,乱经妄走,而热所以不息也,故死。)
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瘟病新瘥,未平复而相交合,因而病复者,名为阴阳易也。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阳易;妇人病新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着与人,如换易也。
其证身热头重,四肢拘急,小腹 痛者,即死。其病势缓者,违岁月亦死。
脉候
太阳脉大,阳明脉弦长,少阳脉弦数,太阴脉弦细,少阴脉沉,厥阴脉微缓。脉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瘟疫。病瘟而脉洪大者,可治。脉洪而数者,危。两寸浮大按之无力者,宜补。兼表大热而脉沉涩细小,足冷者,不治。瘟病四五日,体热腹满而吐,脉来细而强,十二日死。瘟病二三日,头痛腹满,饮食如故,脉直而疾,八日死。瘟病八九日,头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不牒牒按之不鼓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瘟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自出,脉坚强急者生,虚软者死。瘟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
治法
瘟因春时温气而发,初非伤寒于表也。此因郁热自内而发于外,故宜辛平之剂以发散之,况时令已暖,更不可用麻黄,所以与伤寒发表不同也。
凡瘟病,发于三阳者多,而三阴者少。脉浮,头痛发热者,太阳也,宜人参羌活散加葛根、葱白、生姜、紫苏汗之。自汗身痛者,九味羌活汤。脉尺寸俱长,鼻干不眠而躁者,阳明也,宜葛根解肌汤、十味参饮汗之。
脉尺寸俱弦数,胸胁痛而耳聋,少阳也,小柴胡汤主之。
大头瘟为天行邪气客于太阳、阳明、少阳之经,头目俱肿而为病也。太阳病发于头上,并脑后下项,及目后赤肿者是也,治宜荆防败毒散,羌活、 本行经。阳明病发于鼻额,并二目不开,及面部者是也。或热气喘、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不利,脉数大者,普济消毒饮。
若内实热者,防风通圣散间服之。少阳病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头角红肿者是也。若肌热日晡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痛,胸胁满闷,小柴胡汤加消毒之药。
三阳经俱受邪,并发于头面耳鼻者,以普济消毒饮或通圣散、消毒散,外用清凉救苦散敷之。
治大头瘟不宜速,攻则邪气不伏,反攻于内而伤人也。且头空虚之分,既着空虚,则无所不至也。所以治法当先缓而后急,则邪伏也。缓治以清热消毒,虚者兼益元气,胃虚食少者兼助胃气,内实热盛者大便秘结,以酒浸大黄下之,乃宣热而泄其毒也。此为先缓后急之法。若先从鼻肿,次肿于目,又次肿于耳至头上,络脑后结块,则止不散,必出脓而后愈。
虾蟆瘟,天行邪气客于少阳,颈项并腮俱肿,大如虾蟆样者,故名虾蟆瘟,宜用风热药解毒丸间下之,外以侧柏汁调蚯蚓粪敷之。大头虾蟆之候,尽因风热温邪在于高颠之上,宜败毒散加羌活、黄芩、酒浸大黄随病加减,不可峻用降药。虽有硝黄之剂,必细细呷之。大抵攻之太峻,则邪在上,自如无过之地,及受其害也。
疫病,发狂妄语,身大热而赤者,调胃承气汤下之。
疫病,发热头痛身疼,见风恶寒,脉浮数者,必得大汗而后愈。用以羌活神术汤。(方见伤寒门。)天气温暖加麻黄、葛根,烦躁加石膏。
秋月感瘟疫者,宜白虎汤加苍术。
疫病,头汗出而发黄者,五苓散倍加茵陈。汗下后余热不解,不可复攻,惟以柴胡清之。
烦躁而渴者,宜白虎汤、水渍法。
陶尚文治疫,只在少阳者,小柴胡加防风、羌活微发之而愈。经阳明者,柴根二方合服之。若见太阳证,大便泄者,以小柴胡汤去黄芩。对五苓散,尤当看脉寒热,若无寒去桂留芩。
小便不利,是膀胱本病,小柴胡加五苓散去桂用。
入太阴,无热证见者,用理中汤。此证必腹痛而泻,明日泻止痛止。仍用小柴胡和之。入少阴、厥阴之经,用阴证伤寒传经法治。
如看疫病未知端的,且先以败毒散治之,看归何经,再随经施治,无不效者。
春感清气,无汗恶寒发热为瘟疫,通用升麻葛根汤。
春感清气,发热而渴不恶寒,解肌汤,葛根、黄芩、芍药、麻黄、桂枝、甘草、大枣煎服。
春瘟,发热身痛咳嗽口渴,脉浮洪而热甚者,小柴胡汤加桂枝。治嗽加五味子。渴去半夏加天花粉、人参。脉实渴宜大柴胡汤下之。渴加知母、石膏。
瘟病,尺寸脉俱浮,素伤于风,因而伤热,风热相搏,其证四肢不收,身热自汗头痛,喘息发渴昏睡,或体重不仁,慎勿发汗。汗之则谵语烦躁,目昧无精光。病在少阴、厥阴二经,宜萎蕤汤、人参败毒散、葛根龙胆汤、小柴胡汤,甚者,栝蒌葛根汤。脉浮身肿汗出者,汉防己汤;误汗者,防己黄 汤。
四时伤寒疫疠,或伤风有汗,或风温身肿,体痛恶风口干,日晡潮热,脉实,并用人参败毒散。夏因热而反感寒,夏及秋初而为暴寒,折于盛暑,热结四肢,则壮热头痛,宜金沸散治之。
瘟疫六七日不解,以致热入血室,反发黄,身如烟熏,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以砭针刺曲池出恶血,仍以通圣散兼散兼下如汗如黄水粪如黑膏者而速愈。
凡瘟疫病,八九日而热不退,发斑发黄及气饱逆上等证,虽大便通而脉不甚浮紧者,率可以承气五苓合服而下之。
瘟疫病,发狂不知人,大柴胡汤加当归;泄者,三黄石膏汤、柴苓汤。疫病,胸膈满闷,小柴胡加枳实、橘红、黄连;大便不通,大柴胡汤微利之,不可峻下;作渴者,小柴胡加石膏、知母;湿温加苍术白虎汤;发黄者,柴苓汤去桂用,未退,用茯苓渗湿汤。
药方
治疫证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用大黄、黄连、黄芩、桔梗、苍术、防风、滑石、香附子、人中黄等分为末,神曲糊丸,每服五七十丸。气虚四君子,血虚四物,痰二陈汤送下。热甚加童便。
一方用人中黄一味,饭丸白汤下,六七十丸多效。
制人中黄法(俗多谓人中黄,人粪是也。人多有以粪汁清顿服二三碗而病随愈。但恐秽臭特甚,不能下咽,故丹溪制此人中黄法。冬月以竹筒一段,割去青,两头留节,一头打通一窍,以大甘草为末,内竹筒中以木塞其孔周密,投粪缸中浸二三月,取出晒干,收贮待用。大能治瘟疫毒。)
败毒散 治四时瘟疫。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白茯苓 人参(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一盏,温服。或为细末,沸汤点服。此药治伤寒、瘟疫、风温、风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痛。不问老人小儿皆可服。或岭南烟瘴之地,或瘟疫时行,或人多风痰,或处卑湿之地,脚气痿弱,此药不可缺。日三服,以效为度。
活人心统方
苍术(米泔浸一宿) 麻黄 黄芩 干葛 川芎 升麻 甘草(各等分) 葱白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春加柴胡、防风、薄荷;夏加石膏、滑石、黄连;秋加羌活、前胡、枳壳;冬加姜、桂、白芷、细辛。
藿香正气散 治时行瘟疫,头痛发热,恶心不快。
九味羌活汤 治同前。(方并见伤寒门。)
凡瘟疫初起之时,用正气羌活二汤皆可服。未病之先觉有时行,或三四日服一帖,则邪气自不犯。
六神通解散通治疫病,甚有奇功。
苍术(二钱) 麻黄 黄芩 石膏 滑石(各一钱) 甘草(五分) 豆豉(十粒)
水二盏,姜七片,葱头二个,煎服。
杂着方 治岭南春秋时月,人感山岚毒气,发热恶寒,膈满不思食。此毒气从鼻口入内,当清上焦,解内毒,行气降痰。不宜发散。
黄连(姜汁炒) 升麻 苍术(盐水炒,钱半) 浓朴(姜炒) 黄芩(酒炒) 木香 枳实 半夏(泡七次) 桔梗 柴胡 木通(各一钱) 生甘草(五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七分,食前热服。
羌活升麻汤 治温暑之月,时行瘟热病,宜清热解毒,兼治内外。
羌活 升麻 葛根 白芍药 人参 黄芩(各一钱) 黄连 石膏 甘草 生地黄 知母(各七分)
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羌活柴胡汤 治一切时行感冒、疫气、岭南瘴疟。
羌活(一钱) 柴胡 苍术 黄芩 陈皮 半夏 枳实 甘草(炙) 川芎(各七分)
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稍热服,取微汗。
十神汤 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
升麻葛根汤 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发热头痛。
柴胡升麻汤 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体痛头疼,鼻咽干咳嗽,吐涕稠粘。(并见伤寒门。)
圣散子 治冬行瘟疫。(方见瘴气门。)
(运气)五瘟丹
黄芩 黄柏 黄连 山栀 香附子 紫苏 甘草梢 大黄
上七味生为末,将大黄三倍煎滚汤去渣,和丸药,如鸡子大,朱砂、雄黄为衣,金箔贴。
每一丸取泉水七碗浸化,可服七人。前药乙庚年黄芩为君,丁壬山栀为君,丙辛黄柏为君,戊癸黄连为君,甲巳甘草梢为君。为君者,多一倍也。余四味与香附、紫苏为臣者,减半也。
(东垣)普济消毒饮子
元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干舌燥,俗云大头伤寒。诸药难治,终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耳。须用下项药,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尽,良愈。活者甚众,时人皆曰天方,谓天仙所制也。遂刻诸石,以传永久。
黄芩(半两,酒炒) 黄连(半两,酒炒) 人参(三钱) 陈皮(去白,一钱) 甘草(二钱)连翘(一钱) 玄参(二钱) 僵蚕(七分,炒) 升麻(七分) 柴胡(八分) 桔梗 板蓝根 马勃(各一钱) 鼠粘子(一钱)
上为末,服如上法,或加防风、川芎、薄荷、当归、细辛,水二盏煎一盏,食远稍热服。如大便硬,加酒煎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热甚以砭针刺之。
(《蕴要》)荆防败毒散 治天行时疫,发散瘟邪。
荆芥 防风 羌活 独活 前胡 枳壳 人参 茯苓 薄荷 甘草 川芎 牛蒡子桔梗(各等分)
水煎服。内热加黄连,渴加天花粉。
(《活人》)生庵金汁治时疫热病,伤寒发狂,谵语晦昧,并治中蛊恶毒疔疮,毒气入腹欲死者,服之即愈。冬月内用好人粪置篾囊中,其囊约大可盛粪一桶。先于囊中安纸五七层,纸上加细黄土约二寸浓,方可加粪于囊中。囊悬置于缸上,俟其粪滴清汁于缸内,沥月余,将清汁收贮瓷坛中,约有一斗,加入蜂蜜一斤和匀,密封坛口,外以箬裹埋于土地中,以土盖之约入土一尺许。次年二三月取用,治热病瘟病神效。每用一碗,顿服之。
如擦恶疮,将鸡翎扫之。醮汁疮上即消。
治瘟疫初作,必先服心统方、升麻柴胡汤、六神通解等汤热服,被覆取汗;如不汗,再一服,有汗为度;如难汗,可用麻黄一握,煎沸汤一盆,令病患仰卧曲膝,将沸汤盆放曲膝下空处,却将夹被连头覆之,汗即出,俟周身透足底 然为度。
三黄石膏汤 治疫疠大热而躁。
石膏(生,三钱) 黄芩 黄柏 黄连 豆豉(半合) 麻黄(八分) 栀子(五枚,打碎)
水二盏,煎一盏,连进三四盏则愈。
(太无)神术散 治四时瘟疫,头痛项强,寒热身痛,专主山岚瘴气。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石菖蒲 藿香(各一钱)
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服。减菖蒲加香附,名神术散气散。
黄连解毒汤 治时疫以经汗解,或因饮食复剧,大热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睡。(方见火门。)
竹叶石膏汤 治时病伤寒疫疠,表里俱虚,发热心烦,已得汗解,内无津液,少气欲吐。(方见暑门。)
升麻葛根汤
升麻 芍药 葛根 甘草(各等分)
上水煎。甚加玄参去芍药、葛根,名升麻汤。
人参白虎汤 治热毒疫深,内外结热,舌卷鼻黑如煤,狂言面赤,发斑如锦。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宜阳毒升麻汤。(方见伤寒门)。瘟毒发斑,身无热,烦渴大便实者,宜调胃承气汤。(方见伤寒门。)
黑奴丸 治阳毒发斑,烦躁大渴,时瘟疫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或数,面赤目胀,身疼热躁,狂言欲走,口噤难言,为坏伤寒。医所不识,弃为死人。心前温暖,灌下即活。
麻黄 黄芩 釜底煤 灶突墨 梁上尘 小麦奴 大黄 芒硝(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弹子大。新汲水化开服,饮水尽足当发寒,寒已汗出乃瘥。若时顷不出汗再服一丸,须见微利。若不大渴不可服。
(亦可与伤寒发黄方参用)
(《杂着》)茵陈栀子汤时气发热,变为黄病,所谓瘟黄,宜泻湿利水。
茵陈 栀子(炒) 黄芩(炒) 白术 白茯苓 白芍药 浓朴 葛根 木通(各钱半)木香 人参(各一钱)
加姜水煎服。
(《良方》)茵陈散 治热病发黄,目如金色,小便如血,心烦闷,口苦干,头痛。
茵陈 栀子 木通 天花粉 柴胡 秦艽 麦门冬 甘草(各等分)
水盏半,竹叶十个,煎七分温服。
茵陈五苓散 治瘟疫热郁发黄,身如烟熏,眼珠皆黄,小水不利,宜用此。大便秘结加大黄。脉浮弦,身体痛,往来寒热,时有咳嗽、鼻干、胁痛、无汗、嗜卧、身目悉黄、小水短者,用小柴胡加栀子主之。本方调益元散亦可。(以上诸方见伤寒门。)
大柴胡汤 治瘟疫内热,大便难,病后五六日,不恶寒反恶热。
大承气汤 治瘟热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烦满,少阴口干舌燥。
调胃承气汤 治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呕哕谵语。(三方见伤寒门。)
(《直指》)大青丸 治时行瘟疫发热,上膈结热。
薄荷 栀子 黄芩 黄连 甘草(各三钱) 连翘(六钱) 大黄 玄明粉(各八钱)
上为细末,用青蒿自然汁为丸,绿豆大,雄黄为衣;治杂病发热者,朱砂、青黛为衣。
每服五六十丸,白滚汤送下。
(子和)浚川散 治湿热发黄,大小便不通。
(《圣惠》)舟车丸(二方见积聚门)
(东垣)二黄汤 治大头天行时疫。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生甘草(各等分)
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温服徐徐呷之。如未退加鼠粘子、芒硝煎,时时细服,毋令饮食,后未已,再服取大便。邪气已,即止前方。宜加引经药,阳明渴加石膏,少阳渴加栝蒌根,阳明行经升麻、芍药、葛根、甘草,太阳行经甘草、荆芥、防风,并与上药相合用。或云头痛,酒芩;口渴,葛根;身痛,羌活、防风、芍药俱宜加之。
(《集成》)通圣消毒散 治时行疫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鼻塞口干舌燥,内外有热,或咽喉肿痛不利,或内实大便不利,烦躁,脉洪数。
防风 荆芥 牛蒡子 甘草 川芎 当归 芍药 黄芩 薄荷 栀子 桔梗 滑石麻黄(憎寒拘急无汗,脉浮数者用之) 连翘 芒硝(便实者加之) 大黄(酒浸之能上行,内实大便坚硬用,内虚便溏者不可用)
上水煎温服细呷之。
漏芦汤 治时毒头面红肿,咽嗌堵塞,水药不下。若脏腑素有积热,发为肿毒疙瘩,一切红肿恶毒。
漏芦(二钱) 升麻(钱半) 大黄(酒浸,量轻重用之) 黄芩(酒洗,五分) 生甘草(一钱) 蓝叶(如无,用青黛) 黑玄参 牛蒡子(炒研) 苦梗 连翘(各一钱)
水煎服。大利结者加芒硝。
清凉救苦散 治大头瘟肿甚者,以此药敷之。
芙蓉叶 霜桑叶 白蔹 白芨 大黄 金线重楼 黄连 黄芩 黄柏 白芷 雄黄芒硝 山茨菰 赤小豆 南星(等分)
上为末蜜水调敷肿处,以翎频扫之。
万病解毒丸(方见中毒门。)
生薄荷汁磨服半锭,半锭磨敷肿处。
绿散 治疫病咽喉肿痛。
青黛 硼砂 山豆根 消石 冰片 紫河车 玄明粉(等分)
为末,吹入喉。
甘桔汤 治冬温咽喉肿痛。(方见咽喉门。)
萎蕤散 治冬温头面肿。
萎蕤(二钱半) 麻黄 杏仁 白薇(各一钱) 石膏(钱半) 川芎 羌活 甘草 甘菊花(各一钱) 青木香(五分)
水二盏煎一盏,日三服。
石苇散 治瘟疫小便不通。
石苇(去毛) 瞿麦(各一两) 木通 甘草(炙) 条黄芩(各半两) 葵子(三合)
加灯心水煎空心温服。
鸡子清饮 治热病五六日壮热之甚,狂言欲走。
鸡子(二枚,取清) 芒硝(细研) 寒水石(细研各)
上先新汲水一盏,调芒硝等末,次下鸡子清搅匀,分二服。
一方:瘟热八九日后,已兼汗下,热不退,口渴咽干欲饮水者,即以六一泥(即蚯蚓粪)
不拘多少擂新水饮之。又方以晚蚕砂擂水滤清与饮之。热甚者,以青布凉水浸过,略掐干,置患人胸上,以两手心按之良久,布热易之。须臾当汗如水出,皆凉汗也。而或患人作战,皆欲汗欲愈。若寒战以被覆之,汗出后则不战而愈。
一方:治天行疫疠,宜东引桃枝叶锉煎汤浴澡以席围出汗。
一方: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降真香烧焚,大避邪气,屡验,亦能召鹤。小儿带之能避恶邪。
一方:治疫疠时行用赤少豆,以新布囊盛之,置井中三日夜取起,举家用井水面东立,男子吞下三十粒,女人吞下二十粒,连服三日止,而疫不敢染。
并治邪病,用枣一枚,咒曰:华表柱。念七遍,望天罡取气一口,吹枣上,令病患嚼吃,汤水任下。此三字鬼之祖名也。
宣圣避瘟丹(孔平仲云:邪气氤氲,未尝不流行而为病。故轸念世人,设此方以济世,使趋吉避凶,不致夭横。孔氏继今六十余代用之。)法以腊月二十四日五更初,取井花水,在平旦第一汲盛净器中,量人口多少漫乳香,至岁旦五更,令温暖,从小至大,每人以乳香汤饮之,香一小豆块吞下,则一年不患时疫。
卷之二十六
病机
《内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
启玄子曰: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
滑氏曰:木性本条达,火性本发扬,土性本冲和,金性本整肃,水性本流通。五者一有所郁,斯失其性矣。
达、发、夺、泄、折,将以治其郁而遂其性也。
王安道曰: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本气自病郁者,皆郁也,岂惟五运之变能使然哉!郁既非五运之变可拘,则达之、发之、夺之、泄之、折之之法,固可扩而充之矣。可扩而充,其应变不穷之理也欤!且夫达者,通畅也。
如肝性急怒气逆, 胁或胀,火时上炎,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则用升发之药,加以厥阴报使而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及不因外风之入,而清气在下为飧泄,则以轻扬之剂,举而散之。凡此之类,皆达之之法也。王氏以吐训达,不能使人无疑。以其肺金盛而抑制肝木欤?则泻肝气举肝气可矣,不必吐也;以为脾胃浊气下流,而少阳清气不升欤?则益胃升阳可矣,不必吐也。虽然,木郁固有吐之之理,今以吐字总该达字,则凡木郁皆当用吐矣,其可乎哉?至于东垣所谓食塞肺分,为金与土旺于上而克木。夫金之克木,五行之常道,固不待夫物伤而后能也。且为物所伤,岂有反旺之理?若曰吐,去其物以伸木气,乃是反思木郁而施治,非为食伤而施治矣。夫食塞胸中而用吐,正《内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义耳,不劳引木郁之说以及之也。
四郁皆然。
戴氏曰: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不得变化,故传化失常,而郁病作矣。大抵诸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药杂乱而成郁,故凡病必参郁治。
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郁怫,诸病生焉。郁证大率有六:曰气郁,胸胁疼痛,脉沉而涩;曰湿郁,周身走痛或关节疼痛,遇阴而发,肺沉而细;曰热郁,瞀闷烦心尿赤,脉沉而数;曰痰郁,动则喘息,脉沉滑;曰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沉而芤;曰食郁,嗳酸腹饱,不喜饮食,左手脉平,右手脉紧。或七情之邪郁,或寒热之交侵,故为九气怫郁之候;或两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疾。又如热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 ,食郁而成痞满,此必然之理也。
脉候
郁脉多沉伏,或结或促或代。
《诊家枢要》云:气、血、食、积、痰、饮,一有留滞于其间,脉必因之而止节矣。
但当求其有神,何害之有?夫所谓有神者,即经所谓有胃气也。
治法
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滑氏云:调气过折以其畏,此治郁之法也。谓欲调其气,当即其过者而折之以其所畏。盖以郁之为郁也,或内或外,或在气或在血,必各有因。治之之法,或汗或下,或吐或利,各当求其所因而折之。夫如是,郁岂有不畏乎?故下总之曰:所谓泻之之义可见矣。不必执以达之为吐,发之为汗云也。
王安道曰:如水郁折之,折者,制御也,伐而锉之也,渐杀其盛也。如肿胀之病,水气淫溢而渗道以塞。夫水之所不能胜者土也。今胃气衰弱,不能制之,故反受其侮。治当实其脾土,资其运化,俾可以制水而不敢犯,则渗道达而后愈。或病势既旺,非上法所能遽制,则用泻水之剂伐而锉之。或去菀陈 ,开鬼门,洁净府,三治备举迭用,以渐平之。王氏所谓抑之,制其冲逆,正欲折锉其泛溢之势也。夫实土者,守也,泄水者,攻也,兼三治者广略而决胜也。守也,攻也,广略也,虽俱为治水之法,然不审病之虚实久近浅深,杂焉而妄施,其不倾踣者鲜矣。夫五郁之病,故有法以治之,然邪气久客,正气必损。今邪气虽去,正气岂能遽乎哉?苟不平调正气,使各安其位,复其常于治郁之余,则犹未足以尽治法之妙,故又曰:然调其气。苟调之,而其气犹未服而或过,则当益其所不胜以制之,如木过者,当益金,金能制木,则木斯服矣。所不胜者,所畏者也。故曰:过者折之以其畏也。夫制物者,物之所欲也;制于物者,物之所不欲也。顺其欲则喜,逆其欲则恶。今逆之以所恶,故曰所谓泻之。)
诸病久则气滞血凝而成郁结,治之虽各因其证,当兼之以解散,固不可不知也。郁滞一开,则气血通畅,而诸病各自以其方而易愈也。今之病久,每每用本病之药而不奏效者,皆其郁之之故也。医者殊不悟此,治之弗效,妄变他方,愈变愈讹,而病剧矣。此郁之为治也,亦不容以少缓,当为医者之熟知也。
何氏曰: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男子得之,或变为虚怯,或变嗝噎,气满腹胀等证;妇女得之,或为不月,或为堕胎,崩带虚劳等证。治法必能内养,然后郁开,按证调理。
心郁者,神气昏昧,心胸微闷,主事健忘者是也。治心郁者,当加黄连、菖蒲、香连丸之类。
肝郁者,两胁微膨,或时刺痛,嗳气连连有声者是也。治肝郁者,宜用青皮、川芎、吴茱萸、左金丸之属。
脾郁者,中脘微满,生涎少食,倦怠嗜卧,四肢无力者是也。治脾郁宜用苍术、半夏、砂仁、神曲、陈皮、越鞠丸之属。
肺郁者,毛皮枯涩,燥而不润,欲嗽而无痰者是也。治肺郁者,桔梗、栝蒌、杏仁之类。
肾郁者,小腹微硬,腰腿重胀,精髓亏少,淋浊时作,不能久立者是也。治肾郁者,宜用苍术、茯苓、肉桂、小茴香、青娥丸之类。
胆郁者,口苦,身微潮热往来,惕惕然人将捕之是也。治胆郁者,宜用竹茹、生姜、温胆汤之类。
大抵七情六淫,五脏六腑,气血痰湿,饮食寒热,无往而不郁也。治之宜各求其属而施之,则无不愈者。
药方
气郁用木香、青皮、香附为君,抚芎、橘叶为臣,槟榔、浓朴为佐使。血郁用桃仁、牡丹皮,索为佐使。痰郁用海石、栝蒌为君,南星、贝母为臣,香附、陈皮、玄明粉为佐使。食郁用神曲、砂仁、麦芽为君,山楂、香附为臣,陈皮、半夏为使,生姜、甘草为佐。湿郁用苍术、茯苓为君,羌活、川芎为臣,茵陈、猪苓为佐使。热郁用黄连、山栀为君,青黛、条芩为臣,甘草、干葛为佐使。诸郁药,春加防风、紫苏,夏加苦参、黄连,秋冬加吴茱萸。凡郁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令食在气上,气升则食降。余仿此。
妇女诸郁,须以川芎、香附子。苍术、抚芎、香附子总解诸郁。
香附子(气温味辛苦,能横行胸臆,故能解诸郁。必用童便浸,焙干用,否则燥。)抚芎(即HT 芜芎 苗头小个是也。其气味辛,行荣而上走,故能散郁。) 苍术(善能走散,佐以防风、 本能上行,佐以香附、牛膝能下行,故能散郁。)
(丹溪)六郁汤能解诸郁。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炮) 苍术 抚芎(各一钱) 赤茯苓 栀子(炒,各七分)香附子(一钱) 炙甘草(五分) 砂仁(研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温服。气郁加青皮、木香、槟榔、紫苏、干姜,倍香附、砂仁。
湿郁加苍术、白术。热郁加黄芩,倍栀子。痰郁加南星、枳壳、小皂荚。血郁加桃仁、红花、牡丹皮。食郁加山楂、神曲、麦芽。
茭山五郁汤解诸郁。
香附(君) 川芎 青皮(臣) 栀子 神曲(佐) 甘草(使)
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对证加药,法如六郁汤。
(丹溪)越鞠丸解诸郁。
神曲(炒) 香附(制) 苍术(浸) 芎 山栀(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温水下。
(东垣)火郁汤 治五心发热,属火郁。(方见火门。)
升阳散火汤 治热郁。(方见火门。)
(丹溪)升麻二陈汤 治痰郁火邪在下焦,大小二便不利。此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陈皮(去白) 抚芎 茯苓(各一钱) 半夏(一钱半) 升麻 防风 甘草 柴胡(各五分)
水盏半姜三片,煎一盏温服。
(《心统》)香连丸 治久郁心胸不快,痞塞烦痛。
川黄连(姜炒) 香附子(制。各四两)
上为末,神曲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
(《集成》)芍药香附丸 治久病阴虚,气郁内热夜甚。
芍药(炒) 香附子(制。各一两) 苍术(五钱) 片芩(三钱) 甘草(二钱)
上为末,蒸饼丸服。
(《集成》)润喉散 治气郁夜热,咽干哽塞。
桔梗 川芎 香附子(各三钱) 紫河车(四钱) 百药煎(七钱半) 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舐服。
苍莎丸 治气郁。
苍术 香附子(各四两) 黄芩(一两) 木香(五钱)
上为末,蒸饼丸,姜汤下。
(《局方》)本香槟榔丸 治气郁食郁,胸膈痞满,大便结滞。(方见积聚门。)
(丹溪)加味二陈汤 治食郁痰滞,胸膈不快。
苍术(米泔浸) 白术(炒) 陈皮(去白) 半夏(泡) 茯苓 川芎 香附子(各八分) 枳壳 黄连(姜炒)甘草(各五分)
水盏半煎八分,食前稍热服。
左金丸 治火郁。(方见积门。)
青娥丸 治肾郁腰腿足膝无力,膀胱不利。(方见虚损门中。)
渴胆汤 治胆郁口苦惊悸,健忘不寐。(方见惊悸门中。)
香连丸 治火郁气逆,腹痛吞酸。(方见痢门。)
(丹溪)生韭饮 治食郁久则胃脘有瘀血作痛,大能开提气血。
生韭(捣自然汁一盏,温加酒一二杯同服。)
上先以桃仁速皮细嚼数十枚后,以韭汁送下。
羌活胜湿汤 治湿郁肩背强,腰如折。(方见湿门。)
医案
一男子年三十,房后骑马渡溪,遇深渊沉没复起,混衣坐马行十五里抵家。次日憎寒壮热,肢节酸痛如疟状。医作虚以补中气治,又作劳治,以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服之,反加满闷不食。召予诊。六脉皆洪缓,重按若牢,右手为甚。作湿郁处治,用平胃散加苍术、白术、半夏、茯苓、川芎、香附、砂仁、防风、羌活、加姜,煎服三帖,诸病皆减。后以茯苓渗湿汤倍加白术,服二十帖全安。
一室女因忤意,郁结在脾,半年不食。但日食熟菱、枣数枚,遇喜亦食馒头弹子大,深恶粥饭。此为脾郁,非枳实不能散,治温胆汤去竹茹与之,数十剂而安。
一女许婚后,夫出二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多向床里坐卧。此思想气结也,药难独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使其木气升发,而脾气自开,木能制土故也。俾激之,大怒而哭,良久令解之,与药一剂,遂思食。予曰:病虽愈,得喜方已。乃设曰:夫回。病果不复作。
一少妇,因逆意不食,膈满,累月惫甚,巳午间发热面赤,酉间退热,小便数而点滴。脉沉涩而短,经水按月,惟数滴而已。予曰:此气郁血虚,中宫却因食滞生痰。遂用补泻兼治,参术为君,陈皮、茯苓、红花为佐使,浓煎食前服。少顷药行,吃粥半盏;少顷,与神 丸减轻粉、牵牛,细丸津下十五丸。昼夜二药各进四服,食进热退,七日愈。
卷之二十七
病机
《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云:岁金太过咳逆,金郁之发咳逆,少阴二气咳逆。《金匮》治咳逆,皆指肺金及火为病也。
《千金方》云:咳逆上气者为病肺,脉数,数者是心火刑于肺金也。
《格致余论》云:咳逆者,俗谓之呃逆是也。呃逆病即气逆,自脐下直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书曰:火炎上。东垣谓火与元气不两立,又谓为元气之贼是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况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乘之,此则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火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之也,虚之甚也。
咳逆乃干咳之渐进,无痰有声,连连不绝,其气自丹田而逆,上出于咽喉,如有所击逆而然也。亦有咳声出咽,复有还声吸入咽内,此所以为咳逆证也。呃逆者,即下文云入声是也。有咳、呃兼声击发,连续千万之声而不已者,服药不效即用吐法,吐出痰涎立已。
《难知》云:夫咳逆证,《活人书》断为哕逆,其说似是而实非也。盖哕者,干呕也。
若有物直出,则为吐;呕物旋出,则为呕;无物出,则为哕。咳逆者,则水渍于肺而心痞,或连续不已而气逆,或喜笑过多而气噎,或咽饮错喉而气抢,或急食干物而气塞,皆能作咳逆之声,连续不绝,俗谓之呃忒是也。大抵咳逆者,不顺之义;呃忒者,差错之义。二者皆气不得下,为火热托之而上,至咽喉噎而止也。人或以纸捻鼻,嚏之而止,或诈冤盗贼,因恐而止,或鼻热闻食香调气而止,皆抑之骇之而使气下也。
若哕者,出声也。哕出其气,哕声尽,然后吸,吐哕门中详言矣。呃逆者,入声也。气逆入喉,逆声尽,然后呼也。出入呼吸,其大不同。呕秽者,本于胃;呃逆者,本于肺,何难辨哉!
《活人书》云:咳逆,仲景所谓哕是也。哕为胃寒所生,伤寒本虚攻其热必哕。又云: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后汗出者,因得哕。所以然者,胃气虚寒故也。宜橘皮干姜汤、羌活附子汤、半夏生姜汤,退阴散之属主之。此仲景治哕之方也。《活人书》误以咳为哕,故以热作寒治。仲景之言哕,非以为咳逆之谓也。咳逆从热,而哕从寒。《活人》以咳逆为哕,夫安得不用热药?盖辨证一差,故其用药必反。若非《难知》力辨其失,后学将孰从而知之?
《难知》云:《活人书》以咳逆为哕,谓若可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是因邪气在胃,故断为哕,是则然矣。抑不思咳逆是足阳明失下,传手太阴。《活人书》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标,炎上至极高之分而咳逆也。合而观之,哕与咳逆同一热也;分而言之,哕为本为胆为胃为中,咳逆为标为心为肺为上。
若标因应见上,当其标不必名哕。哕不言作哕,使后人只见胆胃本,而不见心肺标也。
凡伤寒热病,阳明实,过期而失下,清气不得升,浊气不得降,以致气不宣通而发呃者甚多。或因饮食太多,填塞胸中,而气不得升降者。或有痰闭于上,火起于下,而气不能伸越者,不可不审。若此者皆实证也,宜详辨而施治之。
脉候
右关脉弦者,木乘土位,难治。尺脉大为阴火冲上。脉微而迟者,为寒。肺脉散者,死。脉代者,死。脉结或促或微可治。脉浮而缓者,易治。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难治。
治法
咳逆证,古方多作胃寒,故用丁香、柿蒂、姜、附热剂,此亦一偏也。咳逆有虚有实有火,今其气自下冲上而作声,非气而何?大抵伤寒杂证汗吐下后,过服凉剂,胃气虚寒者,或亦有之,惟此可从温补,亦不宜用热剂。除此之外,就因病后必是发热,失于汗下,热郁既久,以致阴虚。虽汗下之,亦失其时,致火亢极。故虽退热之后,尚有火伏阴中,而承胃虚冲上,连声逆吸,而为咳呃之证也,竹茹、麦门冬、橘皮之类。便秘以承气汤下之。
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药以降火、清痰、顺气,不效者,必须吐法,以人参芦煎汤入煨盐少许饮之,少顷,探吐胶固痰涎,其咳立已。
实者病伤寒失下,大便秘结而咳逆,速以寒剂下之。若因饮食过伤,或因痰饮停宿,或因暴怒气逆而得此证,皆为形气俱实,用子和涌法极效,人参芦尤佳。
咳逆要审有余不足。如丹溪治一老人,患滞下后发咳逆,用参术汤下大补丸而愈。
又治一女子怒后作呃,用人参芦吐之而愈。
易老云:咳逆者,火热奔急上行,而肺金不纳。便秘者,大承气汤下之;便软者,泻心汤主之。
吐利之后作呃者,生姜、半夏、橘皮、竹茹之类。虚弱者,加人参、白术;脉微迟者,加姜、桂、丁香、柿蒂。
无故偶然作呃,此缘气逆,宜小半夏茯苓加枳实汤。便秘者,承气汤,或用萝卜子汤调木香调气散服。
作呃自利者,以滑石、甘草、黄柏、芍药、参、术、陈皮、竹沥。
内伤呃逆,用补中益气汤加丁香。痰呃用二陈加枇杷叶姜汁制服之。伤寒呃逆舌强短者,桃仁承气汤下之。
治验
子和吐武篇云:凡病在上者,皆宜吐。然自胸以上,大满大实,病如胶漆,微汤微散皆儿戏也。若非吐法,病安能除?曾见病之在上者,诸医用药尽其技而不效,余以涌剂少少用之,辄获微效。可见吐法必可用于上,宜乎其效之速也。
治一妇人,头重壮热面红,寒热往来,干呕咳逆,胸胁痛不能转侧,耳鸣食不下。先以涌泻,复服益元散,加青黛、薄荷末调二三服,前证俱减。戴人诊之曰:此病常欲痛哭为快,妇曰:然,常有此,不知何谓。戴人曰:少阳相火凌烁肺金,金受火制,屈无所告。肺主悲,故欲痛哭而为快也。再加归、芍、黄连解毒汤数剂全瘥。
丹溪治一女子,性躁味浓,暑月因大怒而咳逆发,举身跳动神昏。视其形气俱实,曰:膈上有痰,怒气连郁,痰热相搏,气不得降,非吐不可,以人参芦煎饮,大吐顽痰数碗,昏睡一日而安。人参入手太阴,补阳中之阴,芦则反是,大泻太阴之阳。女子暴怒气上,肝主怒,肺主气,怒则气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咳逆而神昏。今痰尽气降火息,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
药方
橘皮竹茹汤 治吐利后胃虚咳逆膈热者。
橘皮(去白) 竹茹 人参(各钱半) 甘草(炙,六分)
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小半夏茯苓汤 治气逆而呃。
大承气汤 治便秘呃逆。
小柴胡汤加柿蒂治伤寒发热呃逆。(以上方并见是寒门。)
麦门冬竹茹汤 治胃热多渴,咳逆呕哕不进食。
麦门冬 竹茹 陈皮 半夏 人参 白茯苓(各一钱) 枇杷叶(四个,去毛,炙) 甘草(五分)
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正泻心汤 治咳逆大便软。黄连解毒汤、益元散加青黛、薄荷治咳逆作渴,小便不利。(方并见积热门。)
(严氏)柿蒂散 治胃虚寒呃。
柿蒂 丁香(各二钱)
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半夏生姜汤 治咳逆呕哕欲死。
半夏(半两) 生姜(一两)
水二盏、煎八分,作二服。
橘皮干姜汤 治咳逆不止。
橘皮 通草(各一钱) 干姜(炮) 肉桂(五分) 人参 甘草(炙,三分)
水盏半,煎八分服。
(《三因》)丁香散 治咳逆。
丁香 柿蒂(各一钱) 甘草(炙) 良姜(各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不拘时服。
木香调气散 治气逆而呃。(方见气门。)
理中汤 治胃中呃逆。(方见伤寒门。)
人参白术汤(方见消渴门。)
大补丸(方见虚损门。)
羌活附子汤严氏治吐利后呃逆,四肢逆冷,二便清利,脉沉而迟。(方见伤寒门。)
(《良方》)丁香柿蒂散 治吐利,及病后胃中虚寒,咳逆至七八声相连,收气不回者,难治。
丁香 柿蒂(各五分) 人参 半夏 橘皮 茯苓(各一钱) 生姜(二钱) 良姜 甘草(各五分)
水二盏煎八分,乘热顿服。
(《良方》)丁香汤 治咳逆呕哕。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各一钱)
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服。
(《宝鉴》)炙甘草汤 治中气虚而呃逆。
炙甘草(五分) 人参 麦门冬(各一钱) 生地黄 阿胶(各七分) 生姜(五片)麻子仁(一钱) 桂枝(五分) 大枣(三枚)
水二盏煎八分服。
稀涎散 治痰涎胶固喉中,咳逆不已。
半夏(十四枚) 猪牙皂角(炙)
上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温服。不能饮者,灌之,须臾探吐。
(秘方)青白散吐咳逆不已。
青黛 白矾 乌梅肉(焙。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齑汤调服,先饮齑汤一杯,次服药探吐。
人参芦汤 治虚人咳逆吐痰者,用此。
参芦(三钱)
水一盏煎五七沸,温饮之,探吐。
仓盐汤 治咳逆并一切痰证,仓卒用之最妙。
仓盐(一两,用湿草纸裹煨红,取出用)
上以河水二碗,砂锅入煨盐,煎五七沸,放温顿饮之,少顷探吐。
一方:治咳逆不止,用柿蒂十五枚,白盐梅半个,水一盏煎六分,不拘时温服。
一方:治寒呃呕哕,用吴茱萸,泡过,青橘皮去白,各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服。
一方:用川椒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汤送下。
一方:治呃逆久不愈,连连四五十声者,用生姜捣汁一合,加蜜一匙温热服。
一方:用陈皮、枳壳各二钱煎服。
治咳逆服药不效者,用硫黄、乳香等分,以酒煎。令患人以鼻 之效。一方用雄黄一味煎酒 。
针灸法
两乳穴(治咳逆立止。取穴法:妇人以乳头垂下到处是穴;男子及不垂者,以乳头下一指为率,与乳头相直骨间陷处是穴。男左女右灸一处,艾炷如小麦大,火着即咳逆止。
灸三壮不愈者,不可治。)
膻中 中脘 气海 三里
〔附〕梅核气证
病机
梅核气者,似呃逆而非呃逆,系痰气窒塞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梅核之状,故俗谓之梅核气。江南之地比比云之,故从而附此。盖湿热痰气郁结而然,治法不外开郁顺气消痰而已。
治方
有用吐法而愈者。药用二陈汤加川芎、香附、山栀、枳壳、槟榔、浓朴、条芩之类。
(《仁斋》)加味二陈汤 治梅核气不能饮食。
半夏(制) 陈皮 茯苓(各一钱) 甘草(三分) 黄芩 枳壳 萝卜子 苏子(各八分)山栀(一钱) 白豆蔻仁(少许)
上水二盏、姜二片,煎八分,食远徐徐服。
(《秘方》)法制硝糟汤 治梅核气如神。
腊糟(不下水者,一斤) 朴硝(净者,半斤)
上二味和匀,用新瓷罐收贮密封,置净处。每遇患者,只取二三匙,煎汤一盏,徐徐饮之自愈。不愈再服,无不神效。
嗝噎门
病机
《内经》曰:三阳结谓之嗝,又曰:少阳所至为呕,涌溢,食不下。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巢氏《病源》云: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也,是以成噎。此由忧思所致。忧患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使塞而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针经》云:怒气所至,食则气逆而不下,劳气所至为咽噎喘促,思气所至为中痞,三焦闭塞,咽嗌不利。
丹溪曰:大率属血少气虚有痰,血液枯槁,则痰涎凝滞,咽喉窒塞,食不能下,或食下则胃脘当心而痛。此皆血少痰凝之明验也。
张鸡峰云:嗝噎是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者可治。此言深中病情。
丹溪曰:嗝噎病属血虚气虚,有痰有火。血属阴,阴主静。内外两诤,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气滋养,阴血自生,肠胃津液传化合宜,何噎之有?若血干涸则肠胃枯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入亦不多,名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曰嗝,又曰翻胃。所因不同,病出一体。
严氏云:五嗝五噎由喜怒太过,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饮食不下。盖留于咽嗌者则成五噎,结于胸膈者则为五嗝。其病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妨碍饮食。
治法宜调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均,气顺痰下,则病无由作矣。
愚谓嗝噎始因酒色过度,继以七情所伤,气血日亏,相火渐炽,几何不致于嗝噎?夫血液渐亏,则火益甚,而脾胃皆失其传化,饮食津液凝聚而成。痰积于胃口,渐而致于妨碍道路,食斯不能入,而成五嗝噎者是也。经曰:三阳结谓之嗝。三阳者,少阳相火也。结者,凝积而不降散也。今夫火积而痰凝,是故嗝噎因之而作也。故经曰:少阳所至为呕涌噎,食不下,亦深切也。古方多以热剂治嗝噎,不亦误耶?或者以热治翻胃犹可也。殊不知嗝噎之证,断乎无寒。或云嗝噎因气郁,故用辛热以散之,所以不得不用热剂也。予曰:夫气郁者,气虚而郁者也,非实也。
兹因气虚而郁热,若用辛热耗气,则是虚者益虚,热者益热,其何以为救治之道哉?
病之初作,每见悉用辛香燥热劫之,愈而复作,愈劫愈深,至于危困。
五嗝者,思、忧、喜、怒、悲也。五噎者,忧、思、气、劳、食也。
思嗝则中脘多满,噫则醋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忧嗝则胸中气结,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喜嗝则五心烦热,口苦生疮,倦甚体痹,胸痛引背,食少入;怒嗝则胸膈逆满,噎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气;悲嗝则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中雷鸣,绕脐痛不能食。忧噎胸中痞闷,气逆时呕,食不下;思噎心悸喜忘,目视KT KT ;气噎心下痞,噫哕不食,胸背痛天阴手足冷,不能自温;劳噎气上嗝,胸中塞噎,支满背痛;食噎食急多胸中苦痛,不得喘息。
脉候
《难经》曰:脉格则吐逆。《脉经》曰:紧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涩者反胃。《金匮》曰:病患肺数,数则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今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肺弦者虚也,胃气虚寒,朝食暮吐,变为反胃,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反胃。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沉缓而无力,或大而弱为气虚,数而无力,或涩小为血虚。
数而有力为热,寸关沉,或伏或大而数滑是痰。
寸关脉沉而涩是气,紧而滑吐逆。
《千金》云: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反胃,故尺为微涩也。
治法
《玉机》云:嗝噎之证,皆由气逆成积,自积成痰。痰积之久,血液俱病,以其病在咽膈,故以嗝噎名病。虽有五嗝五噎之分,其为治之理则一。严氏为治气痰之说,亦治其本之道也。夫世多以香燥之药开胃助脾,故有可愈,是则治其标而已,气与痰也,若之何哉!
嗝噎多因饮食不节,痰饮停滞,或因七情过用,脾胃内虚。而古方不察病因,悉指为寒,用辛燥大热之药治之。七情之火,反有所炽;脾胃之阴,反有所耗。是以药助病邪,日以深痼。治此疾也,咽嗌闭塞,胸膈痞闷,此属气滞。然有服耗气药过多,中气不运而致者,当补气而自运。大便结燥如羊粪,此属血虚。若服通剂过多,血液耗竭而愈结,法当补血。有因火逆上,食不得入,关脉洪大有力而数者,为痰饮阻滞,而脉结涩者,当清痰退热,其火自降。亦有脾胃阳大衰,脉沉细而寒者,当以辛热之药温其气,仍以益阴之药养其血,斯故合两全而治之,审矣。
凡食下有碍,觉屈曲而下微作痛,此必有死血有痰然也,宜竹沥、姜汁入药服。
张子和治膈上有痰者,先以瓜蒂吐之,后用大黄、皂角、黑丑、朴硝等分为末粥丸服。
有因咽塞不宽快,项背转侧不便,似有嗝噎之证,饮食不下,先呕心痛,心痛未发,一身尽黄,先以川芎、桔梗、山栀、细茶、姜汁、齑汁吃,吐痰一二碗,后用导痰汤加羌活、黄芩、红花,人壮可服。
治嗝噎当润养津血为主,降火散结,童便、韭汁、竹沥、姜汁、牛羊乳。气虚入四君子,血虚入四物,有热入解毒,有痰入二陈,切忌香燥之药,宜薄滋味。
子和云:小肠热结,则不善渗;大肠热结,则后不通;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必反而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宜先润养,因而治下。或痰涎上阻,轻用苦酸,微微涌之。
不治证
嗝噎证,年高者不可治,以其气血俱虚故也。(余见未满六旬,按法治之而守戒慎者,亦愈。惟不忌浓味并房劳忧思者,必危。)粪如羊粪者,不可治。(大肠无血故也。)吐痰如蟹沫者,不可治。(戴氏曰:气血俱虚者,则口中多唾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不治。)
腹中 嘈,痛如刀割者,不治。治噎大法,用人参、黄 以补元气,御米、粟米解毒实胃,竹沥、姜汁以清痰散结,牛羊乳、韭汁以养血润液,蜜汁、当归以润燥。用此数者为主治,其余因证而增损之,无不愈者。
丹溪云:凡治嗝噎反胃,悉当用二陈汤加姜汁、竹沥、童便、韭汁之类为主。(愚谓半夏用之豁痰,其性甚燥,嗝噎证多因燥气所成,为津液干槁所致,半夏必是痰盛者,少少用之,无痰不可用。)嗝噎病,肥胖之人鲜有之。间病者用二陈加人参、白术之类。血虚瘦弱之人,用四物合二陈加桃仁、红花、韭汁、童便、牛乳、羊乳之类,盖不可缺。
七情郁结而成嗝噎,二陈合香附、抚芎、木香、槟榔、栝蒌、砂仁之类。嗝噎大便结燥之甚,必用大黄,乃急则治其标之法也,仍用四物汤加桃仁、童便、韭汁,多饮牛羊乳为上策,但不可服人乳。盖人乳为饮食浓味,烹饵之火及七情之火皆存于中,故不可服也。
饮酒人患嗝噎,以二陈加黄连、砂仁、砂糖、驴屎入内服。胸膈有热加土炒黄连、黄芩、桔梗、栝蒌之类。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须臾即吐,此为反胃。所谓胃可容而脾不能传送故也,或大小肠秘结不通,食返而上奔也,二陈加桃仁、酒蒸大黄以润之。脾不磨者,加神曲、砂仁、麦芽之类,以助消导。丹溪治一人嗝噎,照常法服药,每日仍饮牛乳中加姜汁、韭汁,日三四次,或口干与甘蔗汁少许而愈。
又治一人,服金石药而益甚,以御米、竹沥作粥送下而不吐,复以长流水煮粥少加竹沥服,以四物汤加陈皮益血顺气。
一人咽膈间常觉有物闭闷,饮食妨碍,脉涩稍沉,形色如常,乃饮酒所致,以韭汁每服半盏日三服,至二升愈。
一人不能顿食,惟频顿细食,一日忽咽膈壅塞,大便结燥,以四物汤加白术、陈皮、桃仁十二粒研煎沸饮之,令多食诸血以助药力,至五十帖便润,七十帖而食进,不百帖全愈。
药方
(严氏)五嗝散 治五嗝五噎。
人参 半夏 桔梗 白术 白豆蔻 木香 沉香 干姜 杵头糠 荜澄茄 甘草(各三分)枇杷叶(五个,炙,去毛)
上水二盏姜七片,煎七分服。
生姜汁煎 治噎食不下,咽喉壅塞,胸膈烦闷。
生姜汁 白蜜 牛酥(各五两) 人参 百合(各二两)
上药入铜铫中,以慢火熬膏,不拘时每用一匙,用人参百合汤调下或咽下。
(《和剂》)五嗝宽中散 治七情四气伤于脾胃,以致阴阳不和,遂成嗝噎,一切气逆并治。
青皮 陈皮(各半两) 丁香 木香 砂仁(炒) 白豆蔻(各一钱) 浓朴(姜炒)香附子(童便浸炒) 甘草(各六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盐汤点服。
参茯膏 治五嗝五噎,呕逆食不下。
人参 陈皮 白茯苓 生地黄 麦门冬五味以水一斗煎成膏,入丁香、沉香末各二钱,蜜半碗,姜汁一杯和匀,每服二匙,粟米饮下,有痰加竹沥。
沉香散 治五嗝五噎呕逆,饮食不进。两服顺气清痰,宽中进食。
沉香(三分,磨) 茯苓 木通 白术(土炒)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大腹皮(洗)当归 芍药(各六分) 木香(磨) 紫苏 槟榔 白芷 甘草(炙) 枳壳(各四分)
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人参豆蔻汤 治嗝噎宽中顺气。
人参 白豆蔻(各五分) 白术 陈皮(去白) 半夏曲(各八分) 藿香 丁香(各三分)浓朴(姜炒) 萝卜子(炒研) 当归(各八分) 甘草(炙) 石菖蒲(各五分)
水盏半、姜三片、粟米一撮,煎七分服。
春雪膏 治五嗝五噎,豁痰开结。
真绿豆粉(一斤) 真薄荷叶(六两,同豆粉和匀安于密甑中,上以瓦盆盖密,勿令泄气,蒸一时,待冷取下,以豆粉风辣为佳) 沉香(五钱,另研) 白硼砂(五钱) 冰片(五分)砂仁(五钱,另研) 真柿霜(四两)
上为极细末,不时舌上舐服。若然碍滞,又服姜蜜汤。
白蜜(炼熟,半斤) 姜汁(一合) 竹沥(一碗,和蜜熬二三沸)
上以瓷瓶收贮,窨土地上,不时调白水细呷之。
绿云散 治嗝噎,化痰降气。
人参 当归 天门冬 陈皮 甘草 昆布 紫苏子 萝卜子 丁香(各等分)
水五升煎膏五合,入炼蜜五合和匀,加青黛四两和成剂。不成剂,再加柿霜搜和丸弹子大,金箔、朱砂各半为衣,日服金箔丸,夜服朱砂丸,不时噙化。喉中不清,服姜蜜汤。
枇杷叶煎 治五噎立效。
枇杷叶(拭去毛,炙) 陈皮(去白,各三钱) 生姜(半两)
水盏半煎七分,作二次温服。
五噎散 治胸膈痞闷,诸气结聚,胁肋胀满,痰逆恶心,不进饮食。
枳壳(麸炒) 青皮 大腹皮 半夏曲 丁香 南星(制) 干姜(炮) 麦芽(炒) 草果 白术(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时服。
栝蒌实丸 治胸膈痞满而痛,喘急妨闷。
栝蒌实(另研) 枳壳(麸炒) 半夏(制) 桔梗(炒。各一两)
上为末姜汁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淡姜汤下。
嘉禾散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五嗝五噎。
白茯苓 砂仁 薏苡仁(炒) 枇杷叶(拭去毛,姜汁炙) 桑白皮(炒) 沉香(磨汁)五味子(各五分) 木香(磨汁) 青皮 谷 (炒) 藿香 杜仲(姜汁炒断丝) 随风子 石斛(酒炒) 大腹皮(洗) 陈皮 半夏曲(炒) 神曲(炒) 槟榔(各三分) 白豆蔻 丁香 人参 白术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五噎入柿干一个,嗝气吐逆入薤白三寸、枣五枚同煎。
(《发明》)人参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逆喘满,利脾胃壅滞,治嗝噎圣药。
人参 当归 藿香(各一两) 木香 槟榔(各七钱) 枳实(炒) 甘草(各八钱)浓朴(姜炒) 大黄(酒浸。各二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温水送下三十丸。
昆布丸 治嗝噎妨塞,饮食不下,大便秘结。
昆布(洗) 麦门冬 天门冬 诃子(各两半) 木通 川大黄(微炒) 川朴硝 郁李仁(泡,去皮微炒) 桂心 百合(各一两) 羚羊角(镑) 杏仁(泡,去皮尖,麸炒黑)紫苏子(微炒) 射干(各半两) 柴胡 陈皮(去白) 槟榔(各一钱)
上为末,炼蜜和匀,捣五百杵,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热酒下。夜饭后用绵裹弹子大一丸噙化。
利膈化痰丸、滚痰丸 治嗝噎大便结燥。(二方并见痰门。)
调胃承气汤 治膈逆不大便。(方见伤寒门。)
化滞丸、木香槟榔丸 治宿食不化,胸膈妨闷,噎塞不通。(一方见积聚门。)
(《良方》)导气散 治膈气噎塞,不入饮食。
虎额王字骨(醋炙) 荜茇(炒) 人参 羚羊角(镑) 浓朴(姜制。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水调令睡服。
润肠膏 治嗝噎大便结燥,饮食良久复出。
威灵仙(鲜者捣汁,四两) 生姜(同上) 真麻油(二两) 白砂蜜(四两,煎沸去沫)
上入砂锅搅匀,慢火煎如饧收贮,时时以匙挑服之。一料未愈,再服一料,决效。
夺命回生丹 治五嗝五噎翻胃呕吐,不进饮食,此药多有神效。
丁香 川芎 白姜(炮) 南木香 肉桂 人参 神曲(炒。各半两) 诃子(七枚,取肉)砂仁(二十一粒) 莪术 粉草(炙。各七钱) 大草果(二枚,取仁) 巴豆(十四枚,去壳心膜,不去油,冷水浸一宿,另研如膏留钵中)
上日干为末,入乳钵内,和匀巴豆膏,再筛过入丸盒内,以油纸盖盒口,却用黄蜡和松脂熔,如法封固盒缝。每以十二月上辰日,或初八黄道生气天月二德日修合,于高地爽处埋土地三尺深,至次年六月中伏节择吉日取,向当风处摊去湿气,以不漏丸瓶收贮密封。壮人每服半钱,临睡沸汤调半盏顿服,仰卧片时,徐以温白粥压下。若弱人只服一字,二三服即能进食,止呕吐续以宽中散、丁沉透膈汤、橘皮煎丸、浓朴煎丸等兼进助胃气。忌生冷、鱼腥、粘腻、硬物,一两月全愈。孕妇不可服。
紫苏饮子 治嗝噎上气咳逆,因怒未定便夹气饮食,或食饮毕便怒,以致食与气相逆,遂成嗝噎之候。
真苏子(炒) 诃子(煨) 萝卜子(微炒) 杏仁(泡去皮尖麸炒) 木香(五分) 人参(各一钱)青皮 甘草(炙。各二钱)
上咀分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服。
苏青丸 治嗝噎反胃皆效。苏合丸、青州白丸子,二药同和姜汁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淡姜汤送下。
(《选要》)透膈汤 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胸膈满闷,噎塞不通,噫气吞酸,胁肋刺胀,呕逆痰涎,饮食不下,并皆治之。
木香 白豆蔻 砂仁 槟榔 枳壳(麸炒) 浓朴(姜炒) 半夏(制) 青皮 陈皮(去白)大黄(酒蒸) 朴硝 甘草(炙。各七分)
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食远服。
沉香开嗝散 治五嗝五噎,痞满呕吐,寒滞心腹,刺痛胀满。
沉香(磨) 三棱 莪术 白豆蔻 荜澄茄 砂仁(炒) 草果 益智仁 白姜 丁香(为末) 人参(各七钱) 丁皮(五钱) 木香(磨) 茯苓 香附子(炒) 藿香 半夏曲 青皮 陈皮(各一两) 甘草(炙,一两二钱半)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食远服。
十嗝散 治十般嗝气:风、冷、气、热、痰、食、水、忧、思、喜嗝。
人参 茯苓 官桂 枳壳(麸炒) 神曲(炒) 麦芽 干姜(炮) 诃子(煨) 三棱(炮)莪术(炮) 陈皮 甘草 白术(各一两) 浓朴(姜炒) 槟榔 木香(磨。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白汤调服。如脾胃不和,腹胀满闷,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盐少许,煎七分服。
(《正传》)大力夺命丸 治嗝噎不下食,及翻胃等证。
杵头糠 牛转草(各半斤) 糯米(一升)
上为细末,取黄母牛口中涎沫为丸,如龙眼大,入锅中慢火煮熟食之。加砂糖一二两尤佳。
(《直指》)枳术二陈汤 治痰气、食嗝、翻胃、嘈杂等证。
白术(土炒,一钱) 黑枳实(麸炒) 陈皮(去白。各八分) 茯苓 香附子(童便浸炒)半夏(制) 黄连(姜汁炒) 槟榔 白豆蔻(各五分) 青皮 吴茱萸(泡) 甘草(各三分)
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气虚者,加人参、黄 。血虚者,加当归、地黄。有郁加神曲、抚芎。
(《御药》)五膈丸 治流饮停膈不消,胸膈痞塞,食不能下。
木香(一两) 陈皮(二两) 大黄(酒蒸) 牵牛(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温水送下。
通中散 治五嗝五噎,胸中不利,脏腑壅滞。
牵牛(微炒,一两半) 木香(一两) 槟榔(三钱) 干姜(炮) 桂心(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以热酒调服,空心服后,续饮热茶一二钟,投之,得利二三行,下恶物是效。
(秦川)剪红丸 治嗝噎变成翻胃,服此吐去瘀血及下血效。
雄黄(另研) 木香(各五钱) 槟榔 三棱(炮) 莪术 陈皮 贯众(去毛)干漆(各一两,炒烟尽) 大黄(二两半)
以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芫花(一两,酷煮) 巴豆(二十粒,去油) 甘遂(一两,面包煨)
以上三味为细末,面糊丸,梧桐子大,候干,每丸用薄红罗包住,丝扎系定剪断。用前药五十丸,内加一丸,五更同服,白汤送下,妇人醋汤下。
卫生易简方
一方:治嗝气,用大鲫鱼一尾,自死者可用,活者不用。割腹去肠杂留鳞,用大蒜去净皮薄切片,填入鱼腹中,仍合定为一尾。用湿纸包定,以麻皮缚之,却用熟黄泥浓固干,以糠火煨熟,取出去鳞刺骨,将肉入《局方》平胃散末,捣和为丸,梧桐子大,晒干收贮,勿今泄气。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一方:治胸中气噎,食不得下,喉中如有肉块。用昆布一两,洗去咸水,小麦二合、水三盏煎熟,小麦烂去渣。不拘时每服一小盏,仍取净昆布不住口含之二三片,津咽下,有效。
一方:治胸膈气滞,食噎不下,以手中布包杵头糠,时时拭齿,刮舂米杵头细糠煎汤呷之亦可。
一方:治男妇嗝噎极效。用鸡嗉子两个,带宿食,用纸裹,外用黄泥固济,炭火烧烟尽为度,取出去泥,嗉子内宿食不可动。木香、丁香、沉香各一钱,共为细末,用大枣煮熟,去皮核研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一方:用马瓠儿烧存性,陈米汤送下。(即野田瓜子,北方多有之。)
一方:用吴茱萸、黄连、贝母、栝蒌子、牛转草作丸服。
一方:黄连(三钱,姜汁炒)、山楂肉(二钱)、保和丸(二钱),同为末糊丸,麻子大,胭脂胚为衣,人参汤入竹沥下五十丸。
一方:用隔年炊饭干,不拘多少,以急流顺水煎煮,糜烂取浓汁,时时饮之。待能食后,复用调脾胃之药。
《金匮玉函》方:治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芦根五两锉,水三盏煎二盏,不拘时温服,时时服之尤效。
《外台秘要》方:用羚羊角屑一味,不拘多少,为末,米饮调服方寸匕,以角磨水亦佳。
一方:用白猪肚连食烘干为末,每服二三钱,酒调下。
一方:治噎食,用丁香一钱,炼卤梅取肉,以下香末为膏,噙化愈。
一方:治嗝气噎食服药无效,巧妇窠烧灰为末,每服三钱,酒调下。一窠可治一人,甚验。
槿花散:用千叶白槿花阴干为末,老米汤调送一钱,三五口不转,再将饮调药送之。
灸法
膏肓(二穴,在背第四椎两旁各开三寸是穴,灸至百壮,以多为佳,灸时手搭膊上。)
膻中(一穴,在两乳间陷中,仰卧取之,灸七壮,禁针。) 中脘(一穴,在脐上四寸灸七壮。)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两筋间,灸三七壮。) 膈俞(二穴,在背七椎下各开一寸半,灸七壮。) 心俞(二穴,在背五椎下各二寸半,灸七壮为度。)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灸七壮。) 乳根(一穴,在乳头下一寸六分,灸七壮。)
卷之二十八
病机
巢氏《病源》云:荣卫俱虚,气血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则脏冷。脏冷则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其气逆而成反胃也。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来寒热,甚者食已即吐。其脉紧而弦,紧则为寒,弦则为虚,虚寒相搏,故食已则吐,名为反胃。
《金匮》云:病患脉数,数则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肺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反胃,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玉机微义》云:反胃之证,其始也,或由饮食不节,痰饮停滞,或因七情过用,脾胃内虚而作。古方不察病因,悉指为寒,用香燥大热之药治之。夫此药止能散寒邪行滞气,其于饮食痰积勿能祛逐。七情之火反有所炽,脾胃之阴反有所耗。是以药助病邪,日以深痼。
脾气渐虚,不能运化,故食久而复出,有实时吐出,皆为正气不完。辛香之药,尽是治标,当扶助正气,健脾和胃,是为治本,而疾可瘳。
凡浩饮过食生果冷水,或饮食失度,脾胃有湿热之伤,渐渐运化失职,此为翻胃之所自来也。其始则皆湿热郁滞,或吐或利,以致血液干枯,则大便秘涩。甚则闭结不通,必反上行。脾困既久,变而虚寒者有矣。不察新久,概言胃寒,峻用乌、附辛热之剂,乌乎宜乎!
脉候
《难经》云:脉革则吐逆。
《金匮》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反胃。脉紧而涩,其治难。
《千金》云: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食。设言未止者,此为反胃,故尺为微涩。
《脉经》云:紧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涩反胃。
治法
翻胃病,多是损伤胃气,不能纳谷,故食入即吐。有思虑顿食,并浩饮伤脾,不司运化,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原物之完出,故有脾胃二经分治。此又不可不察也。夫脾胃之气不充,则阴阳失其升降,所以浊气在上则生 胀,而邪气逆上则呕而吐,是为反胃。故调气养胃,则阴升阳降;传化合时,则无反胃之患。致于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此又以健脾消导兼治之也。反胃之病,治法不外于斯矣。
夫翻胃病,其始皆成于湿热,既久,或吐下相延,寝成虚寒者,理固所有也。食毕即吐,脉洪大或数,此为热也,宜清胃。《金匮》甘草汤、荆黄汤之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迟而沉或涩而微,此为中寒,宜养胃汤、安脾散之类。或胃中饮食不消导,惟宜辛热,遂不察其热候,概以热助热,而卒莫之能救,岂非药之误耶!
药方
(《金匮》)大半夏汤 治反胃呕吐,不受饮食,食入即吐。
半夏(二升) 人参(三两) 白蜜(一斤) 白术(四两)
姜汁半盏,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升半温服。
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即吐者。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病机》)荆黄汤 治暴吐者,上焦热气所逆也,脉浮而洪。
荆芥穗(一两) 人参(半两) 甘草(二钱半) 大黄(三钱)
上作二服,水煎,调槟榔末二钱空心服。
青镇丸 治上焦吐,头痛有汗,脉弦。
柴胡(二两) 黄芩(七钱半) 甘草(两半) 人参(五分) 青黛(二钱半)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食后下。
金花丸 治吐食而脉弦者,由肝乘于脾而吐,宜治风安脾。
半夏(制,二两) 槟榔(二钱) 雄黄(二钱半)
上为细末如上法丸,姜汤下,从少至多,渐次服之。
和中桔梗汤 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即吐,脉浮而洪。
桔梗(两半) 半夏曲(二两) 陈皮(去白,一两) 白术(两半) 枳实(炒) 白茯苓 浓朴(姜炒。各一两)
上咀,每服一两,煎取清汤,调木香散二钱,隔夜空腹三服之后,气渐下,吐渐止。
然后去木香末,每料中加芍药二两、黄 一两半服之,病愈即已。如大便燥硬,食不尽下,以大承气汤去硝微下之,少利为度,再服前药补之。木香散,木香、槟榔各等分为末。
茯苓泽泻汤 治反胃吐而渴欲饮水。
白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 桂枝(各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上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外台》方有小麦一升。
(《发明》)利膈丸 治胸膈不利,喘满气逆而作吐呕。(方见嗝噎门。)
谓胃承气汤(方见伤寒门。)
滚痰丸(方见痰门)并治热壅呕吐反胃,大便不通。
养胃汤 治脾胃虚寒反胃,吐逆不思食。
白豆蔻 人参 丁香 砂仁 肉豆蔻 附子(泡) 甘草 沉香 橘红 麦芽(炒) 神曲(炒,各二钱半)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姜盐汤调下,不拘时。
(《济生》)太仓丸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翻胃吐逆。
白豆蔻 砂仁(各二两) 陈仓米(一升,用黄土炒,去土不用)
上为末,姜汁和丸,小豆大。每服百丸,食后淡姜汤下。
(《百选》)安脾散 治胃气先逆,饮食过伤,忧思蓄怨,宿食痼癖,积聚冷痰,动扰脾胃,不能消磨谷食,致成斯疾。女人得之,皆由血气虚损;男子得之,多因下元虚惫。有食罢即吐,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吐醋水臭恶,或吐黄水。凡有斯矣,乃是脾败,惟当速治。迟则发烦渴,大便秘,水饮不得入口,不旋踵而毙矣。
高良姜(一两,以百年壁上土三合捣碎,用水二碗煮干,薄切成片) 南木香(磨汁)草果(面煨) 陈皮(去白) 人参 茯苓 白术 胡椒 丁香 甘草(炙。各两半)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入盐少许,煎七分,食远温服。或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盐米汤调下。
丁香煮散 治翻胃呕吐。
丁香(十四枚) 石莲肉(十四枚) 生姜(七片) 胶枣(七枚,去核) 黄黍米(半合,淘净)
水碗半,先煎药,熟去渣,次入黄米煮稀粥食之。
薤白粥治翻胃无问新久,冷热皆效。
薤白(十茎) 鸡蛋(三枚,去黄) 上 人参(一两,水一升煎三合) 白粟米(三合)
上除人参汤,三味同煮熟搅匀,然后温热人参汤相和调,不拘时顿服。如恶食,即与粟米粥饮,渐加粳米和之。
罂粟粥治翻胃不能下食。
白罂粟米(二合) 人参(为末,一钱) 生山茱(五寸,细切)
水钟半煎六分,入生姜自然汁及盐花少许搅匀,分二服,不拘时食之,亦不妨别物汤丸。
千转丹 治翻胃吐食等病。
牛涎(半斤) 蜂蜜(半斤) 木鳖子(三十枚,去壳油研)
上共一处,入砂锅内用慢火熬,以槐条七根搅成膏为度。每和白粥二匙,日进三服。
甘露汤 治翻胃呕吐不止,饮食减少,常服快利胸膈,调养脾胃进饮食。常州一富人病翻胃,往京口甘露寺设水陆,泊舟岸下。梦一僧持汤一碗与之,饮罢犹记其香味,便觉胸膈少快。早入寺,知客供汤乃是梦中所饮者,胸膈尤快,遂求其方。合数十服,后疾遂瘥。名曰观音应梦散。予得之常以待宾,易名甘露汤。又在临汀疗一人旋愈,甚勿忽之。
干饧糟(头榨者,用六分) 生姜(四分)
上和匀,捣烂作饼子,或焙或晒干,每十两入炙甘草二两同研为末。每服二钱,用沸汤入盐少许调。不拘时服。
大效散 治翻胃吐逆。
田螺壳 黄蚬壳(二件不以多少,在土中多年者尤佳,各令烧成白灰细研)
上每料用螺壳灰二两、蚬壳灰一两,用白梅肉四两同搜和作团。以砂罐合定,盐泥固济。
发顶,火 令焦黑存性,冷定取出研细。每服二钱,人参、砂仁煎汤调下,陈米饮下亦可。
化铁丸 治结肠翻胃,兼治蛊胀,紧急如鼓,妨闷气促,不能坐卧,饮食顿减,手足枯瘦,累治不效者,此妙。
五灵脂(去砂石) 青皮 陈皮(各一两) 陈秫米(一合) 巴豆(三十五粒,去壳膜)
上咀,先炒五灵脂香透,次下青皮炒,候色变,又下陈皮,又炒色变,却下秫米、巴豆,炒黄色取出。以纸摊在地上,出火毒,拣去巴豆不用,留三五粒亦可。研为细末,用好醋浸蒸饼丸,绿豆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葱汤或茶汤送下。妇人醋汤下。
丁香饼子 治脾胃虚寒,痰逆呕吐,十嗝五噎,反胃吐逆。
丁香 木香(各一两) 白豆蔻 半夏曲 神曲(各半两) 白术 白姜 陈皮(各两半)人参 荜澄茄(各三钱) 肉豆蔻(半两) 甘草(二钱)
上为细末,用姜汁煮糊和作饼子,如棋子大,每服一饼,空心嚼细,姜汤送下。
夺命回生散、紫苏饮子、苏青丸、秦川剪红丸、玉浮丸(并见嗝噎门,治反胃吐逆。)
(《病机》)紫沉丸 治中焦吐,由食积与寒相假,故吐而痛。
半夏曲 代赭石 砂仁(各三钱) 杏仁 沉香 木香 白术(各一钱) 丁香 乌梅仁 槟榔(各一钱) 陈皮(五钱) 草果(五分) 巴豆霜(五分,另研)
上为末,入巴豆霜令匀,醋糊为丸,秫米大。每服五十粒,食后柿霜汤下,吐愈即止。
(《玉机》)浓朴丸 治翻胃吐逆,饮食噎塞,气上冲心,腹中结疾。
浓朴(姜汁炒) 黄连(姜炒。各二两半) 吴茱萸(汤泡) 紫菀 菖蒲 柴胡 桔梗 茯苓 皂角(炙) 桂心 干姜(炮) 人参 川椒(炒出汗) 巴豆霜(各半两)川乌(二两,制)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令匀,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渐次加之,以利为度,姜汤下。春夏加黄连二两,秋冬加浓朴二两。
(《良方》)加味清金丹 治清浊不分,中焦气痞,心下牢大如杯,或有寒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关脉弦紧。弦则为虚,紧则为寒。虚寒相搏名曰关格,是为反胃。
水银(一两) 硫黄 木香(另研) 丁香(另研。各半两)
上先以硫黄熔化,在铁杓内入水银和匀成剂,冷研为末,次下木香、丁香研匀,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食前米饮下。
(《直指》)半夏浓朴汤 治翻胃吐痰气逆不下食,胸满、肋痛、嘈杂。
半夏(制) 浓朴(姜制) 山栀仁(炒黑) 黄连(姜炒) 陈皮(去白,八分) 茯苓(八分)甘草(三分) 黑枳实(麸炒,一钱) 苍术(制,八分) 泽泻 香附子 青皮(各五分)当归 白豆蔻(各六分)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服。
(《心统》)沉香不二丹 治翻胃转食膈气。
沉香 木香 丁香 荜茇 官桂 浓朴(姜汁炒) 桔梗 枳壳 干姜(各三钱) 陈皮 青皮 砂仁 白豆蔻 草果 神曲(各半两) 巴豆(四钱,去油)
上为末,老米饭丸,樱桃大,每服一丸。将枣一枚去核,将药包枣内煨过,临卧细嚼米饮送下。
灵砂玄明散 治翻胃膈食,肠结呕吐。
灵砂(一钱) 玄明粉(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拌豆腐吃下毕,饮酒一杯。
(《济生》)入药灵砂丸 治翻胃呕吐,饮食不下。
灵砂 丁香 木香 胡椒(各等分)
上为末,煮枣肉杵丸,梧桐子大,食远姜汁点米饮下五十丸。
青金丹 治一切吐逆。
水银(八钱) 硫黄(二钱)
二味结成砂,研为细末,用角粽杵和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姜橘煎汤下。
(《医林》)参橘汤 治翻胃。
人参 橘红 石莲肉(各半两) 明乳香(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点服。
(《和剂》)撞气阿魏丸 治翻胃嗝噎。(方见气门。)
敌痰丸 治翻胃呕逆。
半夏曲 枯矾(各一两) 大皂角(炙,去皮弦) 黑丑(取头末。各二两)
上为细末,萝卜煮熟捣烂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卫生易简方
丁附散:治翻胃呕逆粥药不下。
大附子(一枚,坐于砖石,四面着火,渐渐逼热,淬入生姜汁中浸少时,如法再淬,约尽姜汁半碗许为度,去皮焙干为末) 丁香(二钱,研)
二味和匀每服二钱,水一盏、粟米少许,煎七分服。
一方:治反胃,诸药不效,惟用驴尿热服,日二合,食后惟吐一半,晡时又服二合,吐便定。唐贞观中大内中五六人患此,奏知同服,皆愈,病深者七日。此药稍有毒,不可多服。
一方:治反胃欲发时,以鸬 嘴噙口中遂下。
一方:用野狼结喉暴干为末,每日五分,于米饮中食之妙。
一方:甘蔗(二分)、姜汁(一分),和匀,每服一碗,日三服则不吐。
一方:治反胃,粥汤入胃即吐,垂死,用人参二两、水一升煮四合,热顿服,日再进,兼以人参煮粥,遂不吐。
一方:白粱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和服之。
一方:治反胃呕逆,出食有不化者。用米粉半升,搜和成剂,丸如梧桐子大,煮熟点盐少许,空心和汁吞下。
掌中金:治反胃极虚寒者,用大附子(一枚)、姜汁一碗,煮干,母丁香一个,共为细末,以少许安掌中,不时舐服。
正胃散:用白水牛喉去两头节,并筋膜脂肉节节取下,如阿胶片。以好米醋一大盏浸,微火翻匀炙干,再蘸再炙,醋尽为度,存性,不见日,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
一方:用明信 红去烟止。用明信为末,每服二厘,温水下,用黑驴尿尤效。
一方:治反胃饮食不下,用地龙屎一两,南木香半两为细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陈皮姜汤送下。
一方:用真蛤粉、姜汁米饮食后调下一钱。
一方:干柿饼烧灰存性为末,好酒调下,每服一钱,不数次即愈。
《兵部手集》方 治反胃食不下,羸弱不能动,用母姜二斤捣取汁,煮薄粥食之,作粥熟时加蛤粉三钱和之,煮三五沸吃。
一方:用粟米粉作糊,和粉丸,梧桐子大。白水熟煮,放细醋中过,任吞之半杯。原汤点醋饮之亦妙。
《千金方》:治反胃用小苓子为末,酒调方寸匕。
一方:治吐逆反胃,暴急有火者,用田螺,不拘多少,用新水瓷盆养之,待吐泥出去螺,将泥澄下,去清水,倾泥于纸上,只下放灰食干稠即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藿香汤送下。
烧针丸:专治吐逆,此为清镇之剂。
黄丹(不拘多少),碾细,用去皮小枣肉丸,如芡实子大。每用针签于灯上烧灰为末,乳汁下。
枣肉平胃散:治反胃,开理脾胃,王道之剂。用制就平胃散一料,加红枣肉、生姜各等分,焙干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盐汤点服。
一方:治翻胃积饮,用益元散,生姜自然汁澄下白脚,搜和成丸,如绿豆大,不时服效。
灸法
上脘(一穴,在脐上五寸,灸二七壮,治反胃。)中脘(一穴,在脐上四寸,灸二七壮,治反胃。)下脘(一穴,在脐上二寸,灸二七壮,治反胃。)天枢(二穴,在脐二旁各开二寸,灸三七壮。)
卷之二十九
病机
《内经》曰:备化之纪其病痞。又云:太阴所至,马积饮痞膈。
《原病式》云:痞与否同,不通泰之谓。精神、荣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闭密而为痞也。
成无己云:伤寒心下痞满者,不经下后则有吐下之殊,若下后则有结胸、痞气之别。
未经汗下而心痞满者,当吐之下之,要在随其邪气之高下而泄之也。若邪气在表,未应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虚痞,须审别之而用后之治法。
伤寒痞满乃因寒伤荣血,心主血,邪入于本,故为心下痞。仲景泻心汤数方皆用黄连以泻心下之土邪,至于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满,亦是血证,何也?盖下多则亡阴,亡阴者则损脾胃,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故胸中之气及其血虚而下陷于心之分,故致心下痞满,宜理脾胃,以血治之。若全用气药通利,则痞益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非其治也。
《此事难知》曰:伤寒痞者,从血中来,从外之内,从无形;杂病痞者,亦从血中来,从内之外,从有形。故无形以苦泻之,有形以辛散之。《玉机》云:痞满之病患皆知气之不运也。独东垣指以血病言之,谓下多则亡阴而损血,此前人之未论也。世之用气药治痞而不效者,盖不知此理故也。
《直格》云:伤寒里之阴分已受热邪,是病发于阴也,或热微,下证未全,误下之早,则里热除去,表热乘虚入里而作痞也。故仲景攻痞,多用大黄、黄连、黄芩,寒剂中或加干姜之类者,是以辛热佐其寒药,欲令开发痞之怫热结滞也,非攻寒耳。
丹溪曰: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内胀而外亦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盖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位心下中央, 满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有因误下,里气虚,邪乘虚而入于心之分为痞者,有不因误下而得之,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有湿士太甚邪着心下为痞者。
脉候
《脉经》曰:痞脉浮坚而下之,紧反入里,因作痞,按之濡,其脉上浮,或寸沉关浮而弦,脉濡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燥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则心下痞坚。
治法
《玉机》云:古方治痞用黄芩、黄连、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温以补之,茯苓、泽泻之咸淡以渗之,随其病之所在以调之也。既痞有湿,惟宜上下分消其气。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与疏导。世人苦于痞寒,喜行利药,以求速效,临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所谓下多亡阴之意也。如结胸是实邪,大陷胸汤主之,痞是虚邪,须诸泻心汤散可也。
《保命集》云:三阴三阳之标本,治各不同,有因寒药而为热痞,大黄、黄连之类也;有因寒热药阴与阳不利而痞,大黄、黄连加附子之类也;有因辛热药多而寒药少者,阴盛阳虚而痞,半夏、甘草、生姜泻心三方之类。泻心汤者,非泻心火之热,泻心下之痞也。通而论之,其药阳多阴少,盖病发于阴而得之,大黄黄连泻心汤独为阴,心下痞而脉疾一证,桂枝从用,从太阳浮弱所变,余皆阴阳杂用。
丹溪曰:痞满之证不一,有因伤寒下早而作痞者,枳壳桔梗汤、小陷胸汤之类是也。
饮食填塞胸中而作痞者,保和丸、东垣枳实导滞丸、木香化滞汤之类是也。饮食后因胃气寒,饮食不消而作痞者,宜吴茱萸、砂仁、藿香、草豆蔻之类温以化之。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作痞者,宜白术、山楂、神曲、麦芽之类以消之。大病后元气未复,胸满气短者,补中益气汤、陈皮枳术丸、木香枳术丸之类。伤寒下多则亡阴而痞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术、升麻、柴胡,少佐以陈皮、枳壳之类。肥人心下痞满,内有湿痰留饮,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瘦人心下痞,乃郁热在上焦,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大凡心下痞满,须以黄连、枳实而参以脉证虚实而调之可也。
痞有痰挟血成窠囊者,用桃仁、红花、香附、大黄之类治之。实痞大便秘者,浓朴枳壳汤主之。
虚痞大便利者,芍药、陈皮治之。饮食倍伤而痞者,宜消导之。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因而越之。
治案
滑伯仁治一人,苦胸中痞满,愦愦若怔忡状,头目昏痛,欲吐不吐,忽善忘。时一臂偏痹,脉之关以上溜而滑沉而有力,曰积饮滞痰,横于胸膈。盖得之浓味醇酒肥腻炙爆,蓄热而生湿,湿聚而痰涎宿饮皆上甚也。王太仆云:上甚不已,吐而夺之,治法宜吐。俟春日开明,如法治之,以物探喉中,须臾,大吐黑色顽痰如胶饧者三四升,一二日更吐之,三四次则胸中洞爽矣。
《正传》一人因夏秋劳苦,冬间得痞满证。历数医皆与疏气耗散之药,皆不效。两手关脉皆浮洪而弦涩,关后脉皆沉伏。此膈上有稠痰,脾土之气敦阜,肝木郁而不伸,当用吐法,木郁达之之理也。值冬月降沉之时,未可以行此法。且先与豁痰疏肝气,泻脾胃敦阜之气,用平胃散加半夏、茯苓、青皮、川芎、草龙胆、香附、砂仁、柴胡、黄连、栝蒌等药,病退十有三四。待次年二月初旬,为行倒仓法而安。
药方
(《局方》)七气汤 治七情所伤,忧思郁结脏腑,气不和平,心胸痞闷。
半夏(制) 茯苓(各二钱) 浓朴(制,钱半) 紫苏叶(一钱)
上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东垣)大消痞丸 治一切心下痞满,及年久不愈者。
干生姜 神曲(炒) 甘草(炙。各二钱) 猪苓(二钱半) 泽泻 浓朴(制) 砂仁(各三钱)半夏(制) 陈皮(去白) 人参(各四钱) 枳实(麸炒,半两) 黄连(土炒) 黄芩(土炒。各六钱)姜黄 白术(各一两)
上为末,汤泡蒸饼丸,小豆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下。
(东垣)浓朴温中汤 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疼痛,时作时止。
浓朴(姜汁炒) 陈皮(去白。各一钱) 茯苓 草豆蔻 甘草 木香(各五分) 干生姜(一钱)
水煎温服。
(东垣)木香化滞汤(一名消痞汤)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川归 枳实(炒。各四分) 陈皮 木香(各六分) 柴胡(七分) 甘草(炙) 草豆蔻(各一钱,面包煨) 半夏(钱半) 红花(一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东垣)黄连消痞丸 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烦热喘促不安。
泽泻 姜黄(各一钱) 干姜(二钱) 甘草(炙) 茯苓 白术(各三钱) 陈皮(半两)猪苓(半两) 枳实(麸炒,七钱) 半夏(制,九钱) 黄连(一两) 木香(钱半) 黄芩(二两炒)
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拔萃》)黄连消痞丸 治心下痞满,小便不利。
黄连(炒,两半) 黄芩(炒,三钱) 枳实(一两) 干姜(二钱) 茯苓 白术(炒) 甘草(炙。各半两)猪苓(半两) 陈皮(七钱半) 泽泻(一钱) 半夏(制,一两三钱) 姜黄(钱半) 砂仁(三钱半)
浓朴(制,半两)
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汤送下。
(东垣)失笑丸(一名枳实消痞丸) 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倦怠。开胃进食。
干生姜(一钱) 甘草(炙) 麦芽 白茯苓 白术(各二钱) 半夏曲 人参(各三钱)浓朴(制,四钱) 枳实(曲炒) 黄连(各半两)
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东垣)木香顺气汤 治心腹胀满。
木香 益智 陈皮 草豆蔻(各五分) 浓朴(姜炒) 青皮(各四分) 茯苓 半夏(各六分)干姜 吴茱萸(各三分) 当归 升麻 柴胡(各一钱)
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东垣)黄芩利膈丸除胸热,利膈痰。
生黄芩 炒黄芩(各一两) 半夏 黄连 泽泻(各半两) 南星 枳壳(炒) 陈皮(去白。各三钱) 白术(二钱) 白矾 萝卜子 小皂角(各一钱)
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忌酒面鸡鱼肥腻。
(丹溪)枳术丸助胃消食,宽中去痞。
白术(四两) 枳实(二两)
上为末,荷叶包烧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汤下。
(丹溪)橘皮枳术丸 治同前。
橘皮 枳实 白术(各等分)
如前法丸服。
茱连丸 治痞满。
吴茱萸(三两) 黄连(八两)
上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汤下。
(《活人》)桔梗枳壳汤 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
桔梗 枳壳(各三两)
上咀,作三服,每服水二盏煎一盏服。
(《宣明》)槟榔散 治伤寒阴证下后成痞,满而不痛,按之虚软。
槟榔 枳壳(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黄连汤调下。
(《宝鉴》)三脘痞气丸 治三焦痞满,水饮停积。
木香 白豆蔻 青皮 三棱(炮。各一两) 槟榔(半两) 沉香 大腹子 陈皮(各一两)砂仁 沉香(各半两)
上为末,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六十丸,陈皮汤下。
(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 治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或寸沉关浮而有热者。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锉,以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
(仲景)附子泻心汤 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脉沉迟也。
大黄(二两) 黄芩 黄连(各一两) 附子(一枚,泡去皮另煮)
上锉,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渣,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仲景)半夏泻心汤 治汗下后身寒痞满而呕,饮食不下,脉征,按之不痛,非柴胡证。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水一斗煮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生姜泻心汤 治汗下后胃中不利,干噎食臭,自利肠鸣,胁下有水气,而心下痞满。
半夏(半升,泡) 黄芩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干姜(一两) 生姜(四两)
上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服,日三次。
(仲景)甘草泻心汤 治下后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再下之痞益甚。此非结热以其胃中虚,客气上逆也。
半夏(半升,泡) 黄芩 甘草(各三两) 黄连 干姜(各一两) 大枣(十二枚)
煎法同上。
(仲景)大陷胸汤 治伤寒下早而成结胸痞满,手不可按。
小陷胸汤 治伤寒小结胸而痞不痛者。(二方并见伤寒门。)
(《医林》)加味陷胸汤 治热壅痞满,胸膈痛,或两胁痛。
枳壳(麸炒) 桔梗(各四钱) 半夏(泡) 黄芩 栝蒌子 黄连(各二钱) 麦门冬(去心,二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姜五片、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服,利下即安。凡疟利病后发热留滞胸膈,及其饮酒过度胸满结痛,亦宜服此,神效。
一法只用小陷胸汤加桔梗、枳壳甚效。
栝蒌实散 治胸胁痞满,胸中微痛引背喘急妨闷。
栝蒌实(另研) 枳壳(麸炒) 半夏(泡) 桔梗(各等分)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小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煎服亦可。
破气汤 治妇人气上逆,胸膈作痛满闷。
乌药 香附子(各钱) 紫苏 陈皮 檀香 姜黄 砂仁 甘草(炙。各钱半)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葱一茎,煎八分去渣,入沉香、木香末各五分调服。
(《金匮》)栝蒌薤白饮 治胸痞之病,喘息咳唾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下紧数,薤白白酒栝蒌饮主之。
栝蒌实(一枚) 薤白 白酒(二升)
上三味同煮一升半,分二服,食后温饮。
(《医林》)开结枳实丸(一名木香利膈丸)治湿痰痰饮,胸膈痞闷,时作鸣声。
枳实(炒) 白术 半夏(制) 南星(泡) 明矾(枯) 大黄(各半两) 牵牛(头末,二两)皂角(炙,去皮弦子) 旋复花(各一两) 青皮 木香(各五钱)
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米饮下。
(《秘藏》)木香消痞丸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皮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正所谓治气不效,须如此药,加当归、红花方有效也。
木香 干姜(各半两) 甘草(炙) 半夏(各一两) 陈皮 归尾(各三钱) 柴胡(四钱)红花(五分)
上为末,酒糊丸,小豆大。每服七十丸,韭汤下。
(东垣)加味补中益气汤 治内伤心下痞。(方见虚损内伤门。)
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满硬便难,而心下痞,加柴胡、黄连、甘草。
大便秘燥,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身。心下痞控闷者,加白芍、黄连。心下痞腹胀加五味子、白芍、砂仁,如天寒少加干姜或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心下痞呕逆者,加黄连、生姜、陈皮,如天寒加黄连,少入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钱。如不能食心下痞,不可加,只根据本方服。
《斗门方》治胸膈壅滞,去痰开胃。酒食所伤,用半夏为末,以姜汁和作饼子,用湿纸包于慢火中煨,令香熟,水二盏用饼子一块入盐五分,煎一盏温服。
《经验方》治凉物过饱不消,遂成痞嗝,用马牙硝一两淬之,吴茱萸半升陈者,煮取浓汁,投硝乘热服,良久未转,更进一服,立愈。
《千金方》治胸痹气壅满,心膈不利,枳实二两麸炒为末,无时以清粥饮调下二钱。
唐韦迪《独行方》治卒得胸痛,瘥而复作者,用薤根五斤捣,绞汁饮之立止。
卷之三十
病机
《内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又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又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又云:腹满 胀,支鬲 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乃寒湿郁遏也。
又曰:诸腹胀大,鼓之如鼓,皆属于热。《原病式》云: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
《针经》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或厥气在下,荣气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抟,乃合为胀也。
阴阳应象论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愚谓胀满只是湿热饮食,劳倦内伤,脾气积滞之所始致,是为胀满。苦积损既久,脾气日亏,气凝血聚,渐着不行,由胀满而成鼓胀。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坚固难治,俗名单腹胀。以其四肢皆不肿,而惟腹中胀肿如鼓,乃气血结成蛊毒之形,而不可解释消散,故又名曰蛊。血化为虫,因字之义而命名也。生气通天论曰: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不通也。)良医弗为,此之谓也。
胀满只是腹胀中满,虽主于脾,有湿热寒暑气血之殊异,而非四肢肿胀,为水溢经络皮肤之下。治以消水,《内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者是也。水肿之病轻而易治,胀满之病重而难治。学人详之。
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则脾胃中土,主生万物,虽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凡有七情思虑伤脾,及房劳过伤,饮食失节,则脾土之阴受亏,而转输之官失职,致使心肺之阳不降,肾肝之阴不升,而成天地不交之痞。清浊相淆,而成壅塞,湿气不流,郁而为热。湿热积留,因成胀满。
经曰:脏寒生满胀。《脉经》曰:胃中寒则胀满。脾为阴中之至阴,故经曰:太阴所至为蓄满。大抵脾湿有余,无阳不能施化。如土久于雨水则为泥矣,岂能生化万物?必待和风暖日,湿去阳生,自然生长矣。若此者,宜以辛热药治之。其有外感者,如东垣所谓八益之邪自外而入,感风寒之邪,传入于里,寒变为热,作胃实,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是太阳阳明并病,大实大满者,大承气汤下之。少阳阳明微满实者,小承气汤下之。五常政大论曰:下之则胀已是也。
陈无择云:脏气不平,胜乘相因为病。如怒伤肝,肝克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名曰胜克。怒乘肺,肺气不传,必胀于大肠,名曰乘克。忧思结聚,本脏气郁,皆内所因。或冒寒暑风湿,随经络传至阳明致胀者,皆属外因。饮食饥饱,生冷甜酸,结聚不散,或作痞块,膨胀满闷,属不内外因也。
《灵枢经》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吐哕,四肢烦热,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脉候
《针经》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脉经》曰:关上脉虚则内胀。脉迟而滑者胀。脉盛而坚者胀。
严氏曰:胀脉浮者易治,虚者难治。
治法
夫胀满之病,皆因脾失健运之常,须要补脾养肺,以制肝木,俾脾无贼邪之患,滋肾以制心火,使肺气得清。兼以节饮食,戒虑念,无有不安者古方用禹余粮丸,所以实脾制肝,若善用者,以之增减,因证使之,殊为切当。
经曰:下之则胀已。此因湿热饮食有余脾胃充实者言也。如仲景治伤寒邪入三阴经,及入于里而成内实,腹满坚实,大便秘而不利者,宜以三承气汤下之可也。若因脾虚内寒不足,而气不能连化精微而成腹满者,故宜以甘温补脾为主,少佐以辛热,行其壅滞之气,庶使脾土旺健而胀营运,斯可愈矣即经所谓塞因塞用,从治之法耳。医者不察乎此,惟执下之胀已,急于获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通快殊不知暂快一时,则真气愈伤,腹胀愈甚,去死不远。俗谓气无补法者,以其痞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而不能营运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是也。
若因内伤饮食浓味,大实大满,气滞,脉洪大实者宜下之。若因过服下药泻利后所致,或脾胃素弱,不能运化者,皆宜补益助脾行湿。盖此时正气已衰矣,况积而胀乎?故云平治之。又如血蓄血瘀而致者,当以血药治之。寒者热之,热者清之,结者散之,清浊混淆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气,或消导其邪,皆宜适事为故可也。
治案
丹溪治一人,年五十,嗜酒,病疟半年患胀。诊其脉弦而涩重,则大疟未愈,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状。予教以参、术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为臣,黄连、陈皮、茯苓、浓朴为佐,生甘草些小作浓汤饮之,一日定三次。彼亦严守戒忌,一月后疟愈,又半年小便长而胀愈。
中间虽稍有加减,大意只是补气行湿。
一人年四十余,性嗜酒,大便时见血,春间患胀,色黑腹大,形如鬼状,脉涩而数重似弱,以四物汤加苓、连、木通、白术、陈皮、浓朴、生甘草作汤与之,一月而安。一补气,一补血,余药大率相出入,皆获安。或曰:气无补法,今何补气而安?曰:气无补法,俗论也。痞闷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自运。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若不补气,邪何由行?
一人年近五十,得腹胀,自制禹余粮丸服之。其脉弦涩而数。丹溪曰:此丸新制, 炼之火邪尚存,温热之药味太多,宜自加减,不可执方。病者曰:此方不可加减。服之一月,口鼻中出黑血,骨立而死。患腹胀按之不痛者为虚,按之痛者实也。腹中满不减,不惊人,此当下之。舌黄沫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以温药。
腹满口中苦干燥,腹中有水,是饮也。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大便难,两脚下疼痛。此虚气寒气从下向上,当以温药服之取瘥。腹满转痛来趣小腹,为欲自下利也。
药方
(《济生》)紫苏子汤 治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胀满,喘促呕逆,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紧而涩。
紫苏子(一两) 大腹皮 草果 半夏 浓朴 木香 陈皮 木通 白术 枳实 人参 甘草(各半两)
上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济生》)大正气散 治脾胃怯弱,为风寒湿气所伤,遂致心腹胀满,有妨饮食。
白术 陈皮(各二钱) 半夏(制) 藿香叶 浓朴(姜炒) 桂枝 枳壳(炒) 槟榔 干姜(炮。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时温服。
(《济生》)平肝饮子 治喜怒不节,肝气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胀满,头晕呕逆,脉浮而弦。
防风 枳壳 桔梗 赤芍药 桂枝(各一钱) 木香 人参 槟榔 川芎 当归 陈皮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不时服。
(《济生》)强中汤 治食啖生冷,过饮酒浆,有伤脾胃,以致腹胀。
人参 青皮 陈皮 丁香(各钱半) 白术(一钱) 附子(制) 草果仁 干姜(各七分)浓朴(姜制) 甘草(炙。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呕者加半夏。食面腹胀者加箩卜子。
(《秘方》)大异香散 治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旦食不能暮食,病名壳胀。
三棱 蓬术 青皮 半夏曲 陈皮 藿香 桔梗 枳壳(炒) 香附(炒) 益智(各一钱)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局方》)紫沉通气汤 治三焦气涩,不能宣通,腹胀便涩。
(《局方》)沉香降气汤 治中脘胀满,时复胁肋肚痛,每要噫气则快,不噫则不快,日渐面浮。磨槟榔入紫苏同煎,下保神丸尤妙。
(《局方》)木香流气饮调荣卫,利三焦,行痞气,消胀满。(三方并见诸气门。)
(《拔萃》)木香顺气汤 治浊气在上,则生 胀。
木香 草豆蔻(面包煨) 苍术(制。各二分) 浓朴(制,四分) 当归(五分) 青皮 益智仁 白茯苓 陈皮 泽泻 干姜 吴茱萸(泡 半夏(各二分) 升麻 柴胡(各一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服。忌生冷硬物,恼思房劳。
《内经》曰:留者行之,结者散之。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发散清气,营运阳分为君;以生姜、半夏、草豆蔻、益智仁辛甘大热,消散中寒为臣;以浓朴、木香、苍术、青皮苦辛大温,通顺滞气;以当归、陈皮、人参之辛甘温,调和荣卫,滋养中气。浊气不降,以苦泄之,吴茱萸之苦热泄之者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茯苓、甘草平,泽泻咸平气薄,引导浊阴之气自天而下,故以为佐。气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使清浊之气各安其位也。
范天睐夫人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气结,病心腹胀满,旦食则不能暮食,两胁刺痛,诊其脉弦而细。至夜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 胀尤甚。大抵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微,故为胀满。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又以前药助之,使浊阴之气自此而降矣。
(《拔萃》)人参芎归汤 治腹胀烦躁喘急,虚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名曰血胀。
人参 木香 辣桂 五灵脂(炒) 乌药 蓬术(煨) 甘草(炙) 砂仁(各五分)川芎(一钱半) 当归 半夏(泡。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紫苏叶四个,煎八分,食前服。
(《拔萃》)中满分消汤 治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四肢厥冷,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中寒,心下痞,躁寒厥,奔豚不收并治之。
益智 半夏(制) 木香 茯苓 升麻(各一钱) 人参 青皮 川乌(制) 当归 柴胡 干姜 荜澄茄 黄连(各六分) 黄 黄柏 吴茱萸 草豆蔻 浓朴 麻黄 泽泻(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忌戒酒色浆面,食生冷硬物。
(《拔萃》)广术溃坚汤 治胸满腹胀,内有积块,坚硬如石,令人坐卧不安,大便小水带滞,气促上喘,面色痿黄。
广术(煨) 黄连 柴胡 甘草 神曲(炒) 泽泻(各一钱) 黄芩 吴茱萸 青皮 升麻(各五分) 陈皮 草豆蔻 浓朴(制) 当归尾 益智(各五分) 红花(二分) 半夏(制,五分)干葛(二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先浸药少时,煎至一盏,禽远服。忌洒面。中满服后渐减,积块未遗,再服半夏浓朴汤。
半夏浓朴汤
半夏(一钱) 浓朴(八分) 神曲(六分) 桃仁(十四粒) 黄芩(生用) 泽泻 红花 白茯苓 橘红 苏木 青皮 吴茱萸 苍术 草豆蔻 黄连 当归尾 猪苓 三棱 升麻(各四分)干生姜 肉桂 甘草 柴胡 昆布 干葛(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服。
(《良方》)沉香散 治腹胀气喘,坐卧不得。
沉香 木香(各二钱) 枳壳 萝卜子(各三钱)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服。
(《直指》)香橘汤 治七情所伤,中脘不快,腹胁胀满。
香附子 橘皮 半夏(各二钱) 甘草(六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通口服。
(《圣惠》)木通散 治胸腹膨胀,胁肋刺痛,小便赤涩,大便不利,或肿。
木通 紫苏茎 陈皮 甘草(炙。各二钱)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灯心十茎煎一盏,不拘时通口服。
(《良方》)甘露散 治脾虚水湿不利,腹胀中满。
人参 白术 茯苓 猪苓(各半两) 滑石(六两) 泽泻(半两) 甘草(四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前滚白汤调下。
(《良方》)撞关饮子 治关格不通,气不升,胀满。
丁香(不见火) 沉香(不见火) 砂仁 白豆蔻 三棱(炮) 香附米 乌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七分,食远温服。
(《良方》)温胃汤 治忧思聚结,脾肺气凝,阳不能正,大肠与胃气不平,胀满上冲咳,食不下,脉虚而紧涩。
附子(制) 浓朴 当归 白芍药 人参 甘草(炙) 陈皮(各一钱) 干姜(一钱)川椒(去合口,炒出汗,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前服。
(《拔萃》)中满分消丸 治中满腹胀,气胀水胀热胀。
浓朴(制,一两) 半夏 枳实(炒。各半两) 黄芩 干姜 知母(各四钱) 茯苓 砂仁 泽泻 陈皮(各三钱) 猪苓 人参 姜黄 白术 甘草(各一钱) 黄连(四钱)
上为细末,汤泡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热食后热汤送。寒因热用,故焙服。
(《圣惠》)木香拓气丸 治中满腹胀,下虚损者。
木香 胡椒 草豆蔻(面包煨) 青皮(各三钱) 萝卜子(炒) 陈皮(各五钱) 蝎梢(二钱半)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忌油腻,只吃白粥百日为佳,量人大小与之。
苦阴囊肿者,以青盐白面干姜为末,水调敷上。
(《和剂》)禹余粮丸 治中满气胀喘满,及水气胀。
蛇含石(大者,三两,以铁铫盛入炭火中 ,与铁铫子一样通红钳出,将药倾入醋碗中淬之,候冷研极细末) 真针砂(五两,水淘净控干,铫内炒入禹余粮一处,用水醋二升就铫内煮令醋干为度,却用铫子同一药入炭火中 令通红钳出铫子,倾药在净砖上,候冷研极细)
禹余粮(三两,同入针砂内制。上三品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药) 木香 牛膝(酒浸)莪术(炮) 白蒺藜(炒) 桂心 川芎 白豆蔻 土茴香(炒) 三棱(炮) 羌活 茯苓 干姜(炮)青皮 附子(炮) 陈皮 当归(酒浸一宿)
上各半两。虚人老人用半两。壮实之人随意减之。共为细末拌匀,以汤泡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忌盐并咸物,犯此则发病愈甚。
(《拔萃》)木香分气丸 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胀满,胁膨喘咳,干呕,咽喉不利,饮食不化。服此最效。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三棱 莪术(炮) 干姜 姜黄 玄胡索 赤茯苓 白术 枳壳 肉豆蔻(各等分) 秋分加丁香
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忌生茄、马齿苋。
(《良方》)十全丸 治心腹痞闷,胁肋胀满食少。
丁香 木香(各一两) 枳壳(炒) 三棱 蓬术(炮) 青皮 陈皮 砂仁 槟榔(各二两)香附子(炒,四两)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饮送下。
(《集要》)荜澄茄丸 治痞满胀满壳胀气胀皆用。
荜澄茄 白豆蔻 砂仁 青皮 萝卜子 木香(各三分) 肉豆蔻 茴香(炒) 辣桂 丁香(各一分半) 陈皮(三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空心陈皮煎汤下。
(《三因》)七物浓朴汤 治腹满发热,脉浮数,饮食如故,胀满者为热。
浓朴(制,六钱) 大黄(炒,三钱) 甘草(炙) 枳实(炒。各二钱) 桂心(一钱)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枣煎,食远温服。呕者加半夏。
(《医林》)枳壳锉散 治热证胀满。
浓朴(制) 枳壳(炒) 桔梗(各二钱) 甘草(炙) 大黄(制。各一钱)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服。
(《简易》)桃溪气实丸 治心腹胀满,腰胁俱病,如抱一瓮,肌腠坚硬,按之如鼓,两脚肿满,屈膝仰卧,不能屈伸。一切气积饮食不下,腹内气走,大便秘结,寒热往来如伤寒宜服此。
黑牵牛(取头末) 槟榔 青皮(各一两) 大黄(制,一两半) 木香 茴香 羌活 陈皮 川芎 当归(各半两)
上为细末,皂角熬膏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生姜灯心汤下。
(《简易》)是斋推气丸 治三焦痞塞,气不升降,腹胀。
槟榔 陈皮 黄芩 枳实 大黄 黑牵牛(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白汤送下。
(《拔萃》)沉香交泰丸 治浊气在上而扰清阳之气,郁而不伸为腹胀。
沉香 陈皮(去白) 白术(各三钱) 枳实(炒) 泽泻 当归(酒洗) 白茯苓 吴茱萸(汤泡)青皮 木香(各二钱) 大黄(制,二两) 浓朴(制,半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白汤送下,微利为度。
(《良方》)消胀丸 治诸胀。
木香 大黄 茯苓 浓朴(姜制) 泽泻(各一两) 黑牵牛(取头末) 滑石(各六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姜汤下。
(《宣明》)鸡屎醴散 治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致成呕逆鼓胀。
鸡屎醴(干者炒) 大黄 桃仁(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服。
(《宣明》)肉豆蔻丸
肉豆蔻 槟榔 轻粉(各一钱) 黑牵牛(取头末,一两半)
上为末,糊丸,绿豆大。每服一三十丸,食后连翘汤下,日三服。
(《澹寮》)导气丸 治诸痞塞关格不通,腹胀如鼓,大便秘结,小肠肾气等疾,功效尤速。
青皮(用水蛭等分同炒赤去水蛭) 莪术(用虻虫等分同炒赤去虻虫) 三棱(干漆炒去漆) 槟榔(斑蝥同炒去蝥) 茱萸(牵牛同炒去牛) 干姜( 砂同炒去 ) 附子(青盐炒去盐) 赤芍药(川椒炒去椒) 胡椒(茴香炒去茴香) 石菖蒲(桃仁同炒去仁)
各等分锉,与所同炒药热,去水蛭等不用,只用青皮等十味为细末,酒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紫苏汤下。
(《澹寮》)三棱煎丸 治心腹坚胀,胁下满硬,胸中痞塞,喘满短气。常服顺气,消积满,除膨胀。
京三棱(生,半斤,捣为细末,以酒三升于银石器内熬成膏子)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色)干漆(炒烟尽) 麦芽(炒。各一两) 青皮(去穣) 萝卜子(炒) 神曲(炒。各二两)砂(五钱)
上为细末,三棱膏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米饮下。
(东垣)沉香海金沙丸 治一切积聚,脾湿肿胀,肚大青筋羸瘦。
海金沙(钱半) 沉香(一钱) 轻粉(一钱) 牵牛末(二两)
上为末,独蒜捣如泥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百沸汤空心通草汤下,量人虚实与之。
(《良方》)遇仙如意丹 治气积气胀, 癖水蛊与之。
白茯苓 青皮 陈皮(各一钱) 白豆蔻 白术 人参 丁香 三棱(炮) 石菖蒲 砂仁 官桂 蓬术(炮) 远志 木香(各三钱) 山药(半两) 香附子(五两) 牵牛(头末,半斤)甘草(五分)
上为细末,醋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二十丸,临睡白汤下。看老少虚实加减服,忌生冷硬物。气蛊水蛊每服三百丸,立消。若风病,加地骨皮(一两)。妇人月信不调,产后腹中有块作痛,并宜服此。服后利数行,吃冷水一口即止,服前甘露饮补之。
(《良方》)小槟榔丸 治脾虚腹胀不食,快气宽中极效。
槟榔 萝卜子(炒) 木香 牵牛(炒。各等分)
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医林》)陈橘皮丸 治虚劳坚癖,腹胀羸瘦,饮食不消,面痿黄,四肢无力。
陈橘皮(去白炒) 木香 槟榔 浓朴(制) 硫黄(另研) 大黄(炒)
上为丸,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饮或酒下。
治腹胀坚硬如石,或阴囊肿大,先用甘草煎汤一盏服之,后用此药敷肿处。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各等分)
上为末,醋糊和药涂肿胀处。
脾 (二穴,在背脊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随年壮灸之。)肝 (二穴,在九椎下两傍各开一寸半,灸百壮。)三焦 (二穴,在十三椎下两傍各开寸半,治心腹胀满,背痛,饮食吐逆,小便不利,羸瘦少气。)分水(一穴,在脐上一寸,治腹胀绕脐结痛,灸百壮愈。)
一法:蹲坐住心,卷两手发心向下,左右手摇臂,递互欹身尽转势,卷头筑肚,两手冲脉至脐下,来去三七。去腹肿急闷,食不消化。
一法:腹中若胀有寒,以口呼出气三十过止。
一法:若腹中满,饮食苦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满吐之,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一法:端坐伸腰,口内气数十,除腹满食饮过饱,寒热腹中痛。
一法:两手向身侧一向偏相极势,发顶足气散下,又似烂物解散,手掌指直舒,左右相背然,去来三三,始正身前后转动膊腰七。去腹胀,膀胱腰脊臂冷,血脉急强悸。
一法:脾主土,要暖,始得发汗,去风冷邪气。若腹内有气胀,先须暖足,摩上下并气海,不限遍数,多为佳,始得左回右转,立七扭气,如用腰身内一十五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动脉搓筋,气血布泽,二十四气和调,脏腑均气,用头摇动,振呼向上,吸气向下,分明知气去来莫御,平腰转身摩气,蹙回动尽,心气放散,送至涌泉穴,不失气之行度,用之有益。
《千金方》:治心腹胀满,以草豆蔻一两去皮为末,以木瓜生煎汤调下半钱,不拘时。
《卫生易简方》:治心腹胀,用芜青子(一合),水一升和研取汁一盏顿服,少顷得利或吐,腹中自宽,或得汗愈。
又方:治腹满不能用药,独蒜(煨熟)去皮绵裹纳下部中,冷即易。又治关膈胀满,大小便不通,亦用上法,气立通。
又方:用郁李仁(一合)捣末和面作饼吃,入口即大便通利,气便安,大治身体肿,气急卧不得。
又方:治腹内气胀满喘息不得,用葶苈(一升)炒紫色,酒浸七日研烂,每服三匙,无时酒调下大效。
又方:治腹内气胀,用槟榔(为末),每服二钱,水煎食前服。
梅师方:治腹满不能服药,用煨生姜如指大一块,绵裹乘热内下部中,冷即易之。
卷之三十一
病机
水胀篇 帝曰:水胀何如?岐伯对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胀,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肤,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帝曰:肤胀何如?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中,鼓之空然不坚,腹身大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经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肤肿。肤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故水病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也。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
又曰:肺移寒于肾,名曰涌水,如溢囊裹里浆,或遍身肿满,按腹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或喘咳不定。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经曰:下焦溢为水。王注:下焦为分水之所,气窒不泻,则溢而为水。
《原病式》曰:或云:水肿者,由脾虚而不能制其肾水,则水气妄行,而脾主四肢,故水气游走四肢,身面俱肿者,似是而实非也。夫治水肿腹胀,以辛苦寒药为君,而大利其大小便也。经曰:中满者治之于内。然则岂为脾土之虚也?此说正与《素问》相反。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云:太阴所主 肿。又曰: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 肿,皆所谓太阴脾土湿气之实甚也。又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又曰:诸 肿疼酸,皆所谓心火实热,安得言脾虚不能制肾水之实甚乎?故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如六月湿热太甚,而庶物隆盛,水肿之象明可见矣。故古人制以辛苦寒药治之。盖以辛散结而苦燥湿,以寒除热,而随其利,湿去结散热退气和而已。所以妄谓脾虚不能制其肾水者,但谓数下致之,又多水液故也。岂知巴豆热毒,耗损肾水阴气,则心火脾土自盛,湿热相抟,则怫郁痞隔,小便不利而水肿也。更宜下之者,以其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隔故也。亦由伤寒下之太早而热入以成结胸者,更宜陷胸汤丸寒药下之。又如伤寒误用巴豆热毒下之,而热势转甚,更宜调胃承气汤寒药下之者也。
若夫世传银粉之药以治水肿而愈者,以其善开怫郁痞隔故也,甚不可过度而加害耳。况银粉亦能伤牙齿者,谓毒气感于肠胃,而精神气血水谷能胜其毒,故毒气循经上行而至齿龈嫩薄之分,则为害也。上下齿缝者,手足阳明胃之经也。凡用此药,当先固济。或云:阴水遍身,而又恶寒,止是寒者,非也。
《卢氏医镜》以水肿隶于肾肝胃三经,而不及脾。下文继以肺金盛生水,水溢妄行之说,岂理也哉?夫脾土受病,肺为之子焉,固不能自盛而生水。然肺金气清而能生水,则滋长肾阴,奉行降令,为生化之源,何病肿之有?今为肿之水,乃腐浊之气渗透经络,流注溪谷,灌入隧道,血亦因之而化水,欲藉脾土以制之,导肾气以利之。殊不知脾病则金气衰,木寡于畏而来侮土,脾欲不病不可得矣。治法宜清心经之火,补养脾土,全运化之职。肺气下降,渗道开通,败浊之气,其稍清者复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其浊者在上为汗,在下为溺,以渐而分消矣。卢不明言而更曰制木燥水,得非白圭以邻为壑乎?
《直指》云:贾洛阳以病肿不治,必为痼疾,虽有扁鹊,亦莫能为。则知肿之危恶,非他病比也。夫人所以得存其性命者,水与谷而已。水则肾主之,谷则脾主之。惟肾虚不能行水,惟脾虚不能制水。胃与脾合气,胃为水谷之海,因虚而不能传化。故肾水泛滥,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其状目胞上下微起,肢体重着,咳喘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涩黄,皮薄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也。
丹溪曰:阳水者,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治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阴水者,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治以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
仲景治法谓身腰以上肿者,宜发汗;身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便。此即阴水阳水之治法也。《辨疑》谓阳水为病在上,风湿之成;阴水为病在下,寒湿之所致,治宜汗利,上下分消其湿也。其说亦通。
《金匮千金论》曰:水肿十证,其名不同。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
青水根于肝,先从面肿,渐行周身。赤水根于心,先从胸肿而起。黄水起于脾,肿从腹起。
白水起于肺,先从脚肿而喘嗽上气也。黑水起于肾,亦从足起。玄水起于胆,先从头面而致足胫肿。风水起于胃,先自四肢肿而致通身。石水根于膀胱,其状起于脐下,而腹独大者是也。
里水起于小肠,先小腹而渐致肿也。气水起于大肠,其状乍来乍去,乍盛乍虚,此其候也。
大抵上下不通,阴阳不利而致之也。
又有正水、皮水、五脏水之属,不可不审。正水者,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皮水者,其脉亦浮,外证 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又云: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黄汗风者,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或身体反重而酸,或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而无大热者,皆为风水。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也。心水者,其身肿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转侧,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脐腹大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瘦。
以上诸证见于《脉经》。大抵水肿之证虽多般,其要不出东垣仲景治法。身腰以上宜汗之,身腰以下宜利小水。此得《内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之义也。通身肿者,先须汗利之,使上下分消是也。
丹溪云: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是也。气肿者,皮浓四肢瘦削,腹胁胀膨是也。
血肿者,皮间有血缕赤痕者是也。妇人怀妊,亦有气遏水道而虚肿者。此但顺气安脾,饮食无阻,既产而肿自消,所谓子肿是也。妇人又有肠覃、石瘕之证,乃是血证,别载 瘕之门。
脉候
丹溪曰:水肿脉多沉伏,病阳水兼阳证,脉必沉数。病阴水兼阴证,脉必沉迟。脉沉而滑为风水。脉浮而迟,弦而紧者,皆为肿也。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水病胀闭,其脉浮大轻者生,沉细虚小者死。水肿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洪大者生,微细者死。
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浮而紧者死。腹胀便血,脉大时绝剧,脉小疾者死。
肿脉紧而荣卫俱绝,面浮肿者死。
【水肿危候】大凡水肿,先起于腹而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治。
掌肿无纹者死。大便滑泻水肿不消者死。唇黑唇肿齿焦者死。脐肿突出者死。缺盆平者死。
阴囊及茎俱肿者死。脉绝口张足肿者死。足 肿膝如斗者死。肚上青筋见,泻后腹肿者死。
男从身下肿上女从身上肿下皆难治。
治法
汤液醪醴论篇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生,而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亟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平治于权衡,去莞陈 ,是以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内经要旨注明,与下参看。不从皮毛生,谓病生于内者,阴气内盛,阳气竭绝,不得入于腹中,故言五脏阳以竭也。津液者水也,充郭皮中。阴蓄于内,水气胀满,上攻于肺,肺气孤危。魄者,肺神。肾为水害,子不救母,故云其魄独居也。夫阴精损削于内,阳气耗减于外,则三焦闭溢,水道不通,水满皮肤,身体浮肿,故云形不可与衣相保也。凡此类者,皆四肢脉数急而内鼓动于肺中也。肺动者,谓气急而咳也。如是者皆水气格拒于腹膜之内,浮肿施胀于身形之外。又穷标本,其可得乎?平治权衡,谓察脉浮沉,脉浮为在表,脉沉为在里。在里者泄之,在表者汗之。故云开鬼神洁净府也。去莞陈 谓去积久之水物,犹如草 之不可久留于身中也。故耳《玉机微义》云:鬼门者,幽玄之谓,有毛窍而不见其开阖。邪气感入,邪与正相搏,毛窍闭塞而寒热作焉。病客于表,故宜发汗遣邪气以门也。此亦发汗之别称,发泄诸病在表之通例也。净府者,谓膀胱,内无入孔而外有出窍,为清净津液之府。逢肾气脏气化水谷之精而渗入脬中,气约成溺出也。夫肾主下焦,司开阖关窍二阴肺脾之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化水行而自清净。否则便涩或浊或淋,为水气溢于腠理,为 肿诸病,若莞屈陈 壅滞于身中,当泄去是物而清净,宜此二法。在表者汗之,在里者泄之,权衡于治也。虽然,经云:水病本之于肺肾二经,而古今方论并不以治水浊泻肾气为说者何?盖肾阴奉行降令,为生化之源而常不足,至阴精损削于内,生气不能运化,至为 肿,其索矣,况肺弱而母气孤危者乎?故东垣曰:若治以甘淡渗泄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乎?此深撷以上治例之妙也。如积饮留饮伤脾,若土之于雨中则为泥矣。或因七情所致手足太阴则病身面浮肿似水气者,用燥脾导气之剂即愈。一则若泥土之得和风暖日,水湿去而阳化,自然万物生长;一则肺气开泄,渗导通利,水气不滞于脾矣。此正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而与阴阳为病水气机之不同,故亦不待开鬼门洁净府而已也。)
《内经》曰:经脉满则络脉溢,络脉溢则缪刺之,以调其经脉,使形容如旧而不肿,故曰缪刺其处,以复其形也。
《玉机》云:缪刺谓不分其队穴而刺之也。故此水热穴论无刺水穴,分大法水溢于表,或腹胀,或四肢虽肿而气稍实,脉浮洪者宜行此。至病气孤危,脉微弱而四肢水气盛实者,今人往往缪刺之,祸不旋踵,盖不审经言脉满络溢宜缪刺之理也。
水肿本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大抵只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用二陈汤加人参、苍白术为主,佐以黄芩、麦门冬、炒栀子制肝木。若腹胀,少佐以浓朴。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若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随病加减,必须补中行湿。二陈治湿,加升提之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产后必须大补气血为主,少佐苍术茯苓,使水自降,用大剂白术补脾。若壅满,用半夏、陈皮、香附兼之。
有热当清肺金,麦门冬、黄芩之属。
南北易地之人不服水土而肿者,宜用胃苓汤。或因饮食所伤而肿者,宜以消导散。或因气郁湿热而肿者,宜用清热分气饮、遇仙丹、木香槟榔丸。因疮洗逼毒归内而肿者,当以消风败毒散。此数条为有余之证,治法当发汗利二便以治标。或因泻痢后而肿者,宜以白术散。
或因病后久疟服药过度而肿者,宜以四苓五皮饮。或因产后败血而肿者,宜以分气补心汤。
以上皆为不足之证,宜分气养脾,脾实自能摄养肾水,其肿自消。
诸家治水肿,只知导湿利小便之说,执此一途,用诸去水之药,往往多死。又用导水丸、舟车丸、神 丸之类大下之,此速死之兆。盖脾极虚而肿,愈下愈虚,虽劫目前之快,而阴损正气,祸亦不旋踵而至。大法只宜补中宫为主,看所挟加减,不尔则死,当以严氏实脾散加减。要知从治塞因塞用之理,然后可以语水肿之治耳。
有久病气虚而浮,手足皆肿,是虚气妄行。有产后与经事过多者,皆血虚也。兼脉虚弱者,宜调补气血。
凡水肿初病,伤于酒湿面热之类,未经攻下消导,亦可以三圣散,牵牛、枳实、萝卜子三味,看大小虚实与之。实者三花神 丸、舟车丸、禹功散选用之。大忌羊肉,其性极补,水肿食之,百人不愈。
水肿朝宽暮急者血虚,暮宽朝急者气虚,朝暮急者气血俱虚。今人不论气血阴阳,只行利药,利之再三而愈甚者,多见其不知阴阳妙用也。
治案
子和治一人,因道中渴饮水过多,渐成肿满。或用三花神 丸,惮其太峻;或用五苓散分利水道,又太缓。淹延数多,终无一效。盖粗工之技,止于此耳。其后手足与肾皆肿,大小便皆秘涩,常仲明求治于戴人。戴人令仲明敷药,未及至而殁。戴人曰:病水人甚者势如长川泛溢,欲以杯杓取之,难矣。必以神禹决水之法斯愈。
又治一人,病涌水,面黄而喘,两足皆肿,按之陷而复起,行则濯濯有声,常欲饮水,不能睡卧。戴人令上涌去痰而汗之,次以舟车丸、浚川散下之,以益肾散复下之,以分阴阳利水道之剂复下之,水尽瘥。(戴人治案皆初病而实,元虚未虚者,当如此治。今人盖谓子和之法不善,岂理也哉?)
《集成》治一人,能大飧,食肉必泄,忽肿头目甚,目不能开,膈满如筑,足麻至膝,恶风,阴器挺长,脉左沉,重取不应,右短涩。令单煮白术汤空心服,探吐之后,以白术二钱、麻黄、川芎各五分、防风三分作汤,下保和丸五十丸,吐中得汗,上截居多,肿遂退,眼开气顺食进。以前方去麻黄防风,加白术三钱、木通、通草各五分煎,下保和丸五十丸,五日而安。
又治一妇人,素多怒,因食烧肉面肿不食,身倦,脉沉涩,左豁大。此体虚有痰气,为痰所隔,不得下降,当补虚利痰为主。每早以二陈汤加参术大剂与之,后探出药,辰时后用三和汤三倍术,睡,后以神 丸七丸挠其痰,一月而安。
药方
赤小豆燥湿利小便最效,人但忽略之。
土狗(身黄腰细,前二爪如锯,居土中。)焙干为末,治水肿用上半身,即消上身之水,下半身即消下体之水。分两边,左可以消左,右可以消右。方士用此特奇以诈利耳。
香薷治水肿甚捷,有彻上彻下之功。肺得之则清化行而水自下。用大叶者煎成膏丸服,可治水肿。
(《金匮》)麻黄甘草汤 治腰以上水肿者,宜此汗之。
麻黄(一两) 甘草(五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先煮麻黄三四沸,去沫入甘草再煎至八分。食远热服取汗。
有人患气喘,积久不瘥,遂成水肿,服此效。
(《金匮》)越婢汤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麻黄 石膏(各四钱) 生姜(二钱) 甘草(一钱) 大枣(二枚)
上咀,水煎服。恶风加附子。《古今录验》加白术。
(《金匮》)麻黄附子汤 治水肿,其脉沉细,属少阴。
麻黄(三钱) 附子 甘草(各二钱)
上作一帖,水煎服。
(《金匮》)防己茯苓汤 治水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
防己 黄 桂枝(各三钱) 茯苓(六钱) 甘草(一钱)
上咀,作二服,水煎。
(《金匮》)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 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脉自沉。
黄 (四钱) 芍药 桂枝(各二钱)
上咀,作一服,水煎,入苦酒相和服。
(《和剂》)小续命汤 治风肿面皮粗,麻木不仁,加麻黄。有热,去附子。法宜先服三和散,(方见气门。)一二服后用此续命汤。(方见风门。)
(《和剂》)香苏散 治上气咳喘,面目俱浮。
(《和剂》)五苓散 治肿胀湿热,小便不利。(方见湿门。)
(《澹寮》)五皮散 治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胀,上气喘急。
陈皮 桑白皮 大腹皮 茯苓皮 生姜皮(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煎。
(《经验》)大橘皮汤 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陈皮(二钱) 滑石(一两) 木香(二分) 槟榔(六分)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一钱)官桂 甘草(各四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药院》)葶苈木香散 治湿热伤脾,水肿腹胀,小便赤,大便滑。
葶苈 木香 茯苓 肉桂 猪苓 泽泻 木通(各一钱) 滑石(五钱) 白术(二钱) 甘草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食前服。
(《宣明》)白术木香散 治喘嗽肿满,欲成水病,不能卧,不能食,小便秘。
白术 赤茯苓 猪苓 泽泻 甘草 木香 槟榔(各一钱) 陈皮(二钱) 官桂(五分)滑石(五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温服。
(《济生》)疏凿饮子 治水气遍身浮肿,喘呼气急烦渴,大小便不利。
泽泻 赤小豆(炒) 商陆 羌活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 槟榔 茯苓皮(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五片煎服。
(丹溪)加味五皮散 治遍身肿满,不分阴水阳水皆可服。
陈皮 桑白皮 赤茯苓皮 生姜皮 大腹皮(各一钱) 姜黄 木瓜(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煎。一方去陈皮用五加皮、地骨皮。
(《三因》)消肿丸 治水肿喘满,小便不利。
滑石 木通 白术 黑牵牛(炒) 茯苓 茯神 半夏(制) 通草 陈皮(各二钱半)
木香(一钱) 瞿麦 丁香(各半两)
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灯心麦门冬汤下。
(《良方》)木香分气汤 治四肢浮肿,腹胀中满,胁肋膨,虚气留滞上冲,小便臭浊。
木香 槟榔 赤茯苓 猪苓 泽泻 半夏(制) 枳壳(麸炒) 紫苏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入灯心、麝少许,食远服。
(《济生》)赤小豆汤 治气血俱热,遂生疮疥,变为肿满,或烦或渴。
赤小豆(炒) 当归 商陆 泽泻 桑白皮 连翘 赤芍药 汉防己 猪苓(各五分)
上咀,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热甚加犀角。
(《经验》)茯苓散 治诸般气肿。
芫花(醋拌炒) 泽泻 郁李仁 甜葶苈 汉防己 本(各三钱半) 陈皮(去白)白茯苓 白槟榔 瞿麦(各半两) 滑石 大戟(各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桑白皮煎汤空心调下,取下碧绿水如烂羊脂为度,忌盐食百日。
(《医林》)白术泽泻散 治痰病化为水气传变水鼓,不能食。
白术 泽泻 陈皮(去白) 木香 槟榔 茯苓(各等分) 痞加枳实,肿加牵牛。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拔萃》)导气通经汤 治脾气有余,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陈皮(去白)桑白皮 白术 木香 茯苓(各一两) 雨水时加泽泻。
上咀,每服八钱,水二盏煎一盏,通口服。
(《直指》)萝卜子饮 治水病浮肿。
萝卜子(生,半两) 赤茯苓 牵牛末(炒) 葶苈(炒) 甘草 半夏(制) 川芎 槟榔 青木香 辣官桂 青皮 陈皮 白商陆(各三钱)
上咀,每服三钱,水盏半、姜四片煎服。
(《集成》)导水饮子 治水饮肿胀。
吴茱萸(三钱) 黄连 茯苓 苍术(各一两) 滑石(七钱半)
上为细末,滴水丸。每服七十丸,食前车前子灯心汤下。
(《良方》)人参木香散 治水气肿病。
人参 木香 茯苓 白术 滑石 猪苓 泽泻 甘草 槟榔 琥珀(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日进三服。
(《拔萃》)楮实子丸 治水气鼓胀,洁净府。
楮实子(一斗五升,膏) 白丁香(一两) 白茯苓(二两)
上二味为末,用膏子为丸,梧桐子大。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消为度,后服补中调养药。
(《病机》)白茯苓汤 治变水。
白茯苓 泽泻(各二两) 郁李仁(二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煎七分常服,从少至多。或煎熟入姜汁和面,或作粥饭常服,五七日后胀下再与白术散。
(《病机》)白术散
白术 泽泻(各半两)
上为细末,用茯苓三钱煎汤调下。或丸服亦可,三十丸从少至多,后治以黄 建中之类调养之,忌房室、猪鱼、盐酱、面食。
(《良方》)三白散 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
白牵牛(二两) 白术 木通 桑白皮(微炒) 陈皮(各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姜汤调下。小儿五分。
(《拔萃》)香苏饮 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陈皮(一两,去白) 紫苏 汉防己 木通(各半两)
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前通口服。
(《圣惠》)紫苏橘皮汤 治遍身肿满,脏腑自利。
紫苏 橘皮 苏子 大腹皮 香附子 茯苓(各五分) 木香(三分) 半夏(制) 槟榔 桔梗(各四分) 五味子 甘草(各二分)
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通口服。
(《索矩》)三和汤 治脾湿肿满。
陈皮 浓朴(姜炒) 白术 槟榔(各一钱) 紫苏(七分) 海金沙 木通(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良方》)加味枳术汤 治气为痰饮所隔,名曰气分胀满。
歌曰:
气分中满并胸痹,三者虽殊皆此类。
胸痹气实中满虚,气分挟饮兹为异。
趺阳微迟寸迟涩,两处推求病端的。
阴气不通则骨疼,阳气不通身冷剧。
阴气前通痹不仁,阳气前通恶寒栗。
阴阳相得气乃行,气转即散分虚实。
实则失气虚遗尿,腹满胁鸣何以治?
心下坚大似旋盘,桂附术汤为最妙。
枳壳 白术 辣桂 紫苏茎叶 陈皮 槟榔 桔梗 五灵脂(炒) 木香(各半钱) 半夏 茯苓 甘草(各一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温服。
(《圣惠》)赤茯苓丸 治水湿太过,四肢肿满,喘急风不宣通。
葶苈(四两) 汉防己(二两) 赤茯苓(一两) 木香(五钱)
上为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汤下。
(《良方》)楮白皮散 治风毒气,遍身肿满。
楮白皮 猪苓 木通(各一钱) 紫苏 桑白皮(各钱半) 陈皮(去白,五分)
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良方》)槟榔散 治石水病腹光紧急如鼓,大小便涩。
槟榔(末,半两) 商陆 生姜(各一两) 桑白皮(一两半) 甘草(炙,一分)
上除槟榔外,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渣,五更初分二服,每服调槟榔一分,平明当利。
如不利,再服。
(《良方》)大半夏汤 治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忡喘息,名水胀。
半夏(制) 陈皮 茯苓 桔梗 槟榔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温服。
(《良方》)鲤鱼汤 治卒浮肿,上气喘急,小便急涩,大便难。
鲤鱼(二斤,去肠肚鳞洗净) 赤茯苓 桑白皮 猪苓 泽泻 紫苏(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及双仁者,炒)
上咀,先用水五升煮鱼,取汁三升,去鱼内药,煮至二升。食前温服一盏,鱼亦食之妙。
(《良方》)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随手而起突,喘满倚息,不能转侧,不得卧,不得食,小便秘涩,溺出如割而绝少,虽有而如黑豆汁者,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用此即愈亦常验。其病重之人煎此药时,要如熬阿剌吉酒相似,约水一斗,止取药一盏,服后小水必行,时即渐多,直至小便变清白色为愈。
赤茯苓 麦门冬 泽泻 白术(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 桔梗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 陈皮 砂仁 木香(各七钱半)
上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灯心五根煎五分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五两,再加麦门冬二两、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至一大盏、五更空心服。渣再煎,连进三服自然水利。
沉香琥珀丸 治水肿一切急难证,小便不通者。
琥珀 杏仁(去皮尖) 紫苏 赤茯苓 泽泻(各半两) 葶苈(炒) 郁李仁 沉香(各两半)陈皮(去白) 汉防己(各七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以麝为末,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空心人参汤下。
(《三因》)复元丹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两目下肿,小便不通。
附子(炮) 木香 茴香 川椒 浓朴 白术 陈皮 吴茱萸 桂枝(各一两) 泽泻(两半)肉豆蔻(煨,半两) 槟榔(半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苏汤下。
(《百选》)葶苈丸 治腹中有湿热,目下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而足胫微肿,病在肾;肾,少阴也。标在肺;肺,太阴也。故满气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则右胁有气上冲两腋,与缺盆相牵引不快,少思饮食。
甜葶苈(另研) 牵牛(半生半炒) 白术(各半两) 桑白皮 赤茯苓 汉防己 羌活 陈皮 泽泻 郁李仁(汤泡去皮炒紫色另研。各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初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及晚食前生姜橘皮汤送,日进二服,以知为度。
(《济生》)三仁丸 治水肿喘息,大小便不通。
郁李仁 杏仁(泡去皮尖) 薏苡仁(各一两)
上为末,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饮下。
分气通心汤
大腹皮 香附子(炒) 白茯苓 桔梗(各一钱) 木通 甘草(炙) 川芎 前胡 青皮 枳壳(炒) 白术(炒。各七分) 木香(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济生》)实脾散 治阴水发肿,凡此先实脾土。
浓朴(制) 木瓜 木香 附子(制) 干姜 草果仁 大腹皮(各钱半)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一方加白术、茯苓。)
补脾藿香散 治脾受水气,吃药转了,服此药以补之。
藿香 丁香 羌活 红豆 川芎 独活 木香 草豆蔻 甘草(炙。各五分) 干姜(八分)陈皮(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三五沸,空心和滓服之。
(《济生》)加味肾气丸 治肾脾俱损,腰脚皆肿,小便不利。
白茯苓(三两) 附子(制,半两) 泽泻(去毛) 桂枝 川牛膝 车前子 山药 山茱萸肉(各一两) 牡丹皮(一两) 熟地黄(四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直指》)姜蔻散 治胸满腹肿,大泻不止,时或干呕。
人参 浓朴(制) 草果仁 良姜 诃子(煨) 白姜(生) 藿香 丁皮 苍术(制)陈皮 甘草(炙。各一分) 丁香 肉豆蔻(面包火煨) 砂仁(各分半) 茯苓(分半)
上咀,每服三钱,水煎食前服。仍以木香砂仁煎汤浓调正料,参苓白术散佐之。
(《三因》)当归散 治水肿之疾,多由肾水不能摄养心火,土无所滋,水溢泛滥,渗透经络,发为浮肿。
当归 木香 肉桂 赤茯苓 白术 陈皮 木通 赤芍药 槟榔 牡丹皮(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入紫苏五叶、木瓜一片煎服。
(《局方》)神助散 治十种水气,面目四肢浮肿,以手按之,随手而起,咳嗽喘急不得卧,小便涩,大便秘。
泽泻(一两) 椒目(两半) 猪苓(二两) 黑牵牛(头末,一两) 葶苈(三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煎入酒调服。
(《秘方》)木香塌肿散 治水肿二便秘涩。(方见胀满门。)
(《玉机》)大戟散 治水肿腹大如鼓,或遍身俱肿。
大戟 白牵牛 木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以猪腰子一对批开,擦药在内烧熟,空心食之。如食左腰子,左臂塌消,食右消右。
如肿不尽,于腹绕涂甘遂末,饮甘草水少许,其肿自消。
神助木香散 治二十四胀鼓病。
木香 沉香(各二钱) 砂仁 葶苈 益智仁 连翘(各三钱) 桑白皮 白牵牛(半炒) 陈皮 枳壳 木通 黑牵牛(半炒) 椒目 青皮 泽泻 大黄(各半两) 槟榔 胡椒(各一钱) 甘遂(四钱)
上为细末,米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钱,空心五更嚼葱白汤下,(消上。)次服橘皮汤下,(消中。)三服桑白皮汤下。(消下。)倘有余肿,沉香汤下,忌盐酱。
大腹皮散 治风水,身体浮肿,发歇不定,上气喘急,肢节疼。
大腹皮 桑白皮 川芎 汉防己 羌活 青皮 大黄 槟榔(各七分) 桂心 甘草(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煎六分,不拘时温服。
(仲景)十枣汤 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通。(方可为丸。)
三花神 丸(治前症。)
舟车丸浚川散(四方并见痰饮门。)
(《圣惠》)牵牛汤 治腹中湿热,足胫微肿,中满气急,咳嗽喘息,小便不利。
牵牛(头末,一两) 浓朴(姜制,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或水丸服。
(《圣惠》)顺气丸(一名气宝丸)治腰胁俱病,如抱一瓮,肌肤坚硬,按之如鼓,脚肿不能屈伸,脊瘦露骨,四肢无力。
木香 茴香(炒) 羌活 槟榔 木瓜 川芎 当归(酒浸。各一两) 黑牵牛 青皮 陈皮(各一两) 大黄(两半) 皂角(四两)
上为细末,熬皂角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温汤下。
(杨氏)十水丸 治十种水肿,四肢胀满,面目虚浮,以手按之,少时方起,喘急不得卧,小便赤涩。
远志 石菖蒲 椒目 羌活 大戟 肉豆蔻(面包煨。各一两) 泽泻 猪苓 胡葶苈(炒)白牵牛(炒。各半两)
上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良方》)半边散 治诸般水肿。
芫花(醋浸焙干) 甘遂 大戟 大黄(各三钱) 土狗(七枚,五月内取细腰能飞者)
上先以葱捣烂马饼摊新瓦上,将土狗摊葱上焙干去翅嘴,每个剪作两片,分左右成对记之,再焙干为末。欲退左边肿,即以左七片为末入前药二钱调服,右边如之,淡竹叶、天门冬煎汤调五更服,候左边退至四日服。右边如或未动,只以大黄三钱煎至一半助之。
如不动,茶清助之。
(《良方》)神助丸(又名葶苈丸)治十种水气,面目四肢遍身俱肿。
大戟 一青水,先从左胁肿起,根在肝。
葶苈 二赤水,舌根肿起,一云脚跟肿起,根在心。
甘遂 三黄水,腰腹肿起,根在脾。
桑白皮 四白水,从脚肿起,根在肺。
连翘 五黑水,从外肾肿起,根在肾。
羌花 (醋炒)六玄水,从面肿起,根在胆。
泽泻 七风水,从四肢肿起,根在胃。
本 八石水,从脐肿起,根在膀胱。
巴豆(去油) 九里水,从小腹肿起,根在小肠。
赤小豆 十气水,或盛或衰,根在大肠。
上十味,用所主药一两,余者各半两,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茯苓汤下,一日三服,忌盐百日及鱼虾面食、一切毒物、房事,半年病愈后更服鸭头丸。
(《济生》)鸭头丸 治湿热遍身悉肿,腹胀喘急,二便秘涩。
甜葶苈(微炒) 猪苓 防己(各一两)
上为细末,取绿头鸭血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白汤送下。
雄黄神金散 治十种水肿证候。
桑白皮 雄黄 芫花(醋炒) 甘遂 大戟 茯苓 泽泻 葶苈 椒目 巴戟
上为细末,所主药加倍,余各等分。每服二三钱,空心用井水调服,以利为度,量人虚实加减法如前。
(《良方》)防己汤 治膜外气水病,不限年月深浅,浮肿大喘。
防己 大戟 木香 赤茯苓 海蛤 椒目 白术 犀角屑 葶苈 防风 木通 诃子肉陈皮 牵牛 槟榔 郁李仁 桑白皮 紫苏(各一两) 大黄(二两) 麝香(少许,汤擂去脚)
上咀,分作二剂,以水三升隔宿浸,明日五更用文火煎减去一升,搅取饮可三盏,平旦空心先饮一盏,如人行五里又服一盏,至第三服,如药冷,用重汤暖之,不可冷服。若久病腹中虚,服至第三盏则微汗三两行。若腹中实者,至日午即转泻,宜用盆盛验之,必有污浊黄水或青黑之物出三五升,并气化为之泻。若不甚浊,困倦,切勿止之,必自住。若觉力乏,即服浆粥补之。后隔三五日又服一剂,仍根据此法服之。按徒都先生云:服第一剂则病减半,至第二剂则去根本。前后历试,重者朝及二剂而暮已瘥。根本深者服药即肿消能起,但觉小腹内有块结,则须后剂。其药滓慎勿抛弃,布囊盛悬于风中,他日或有微觉发动,则更煎,可更治两人。徒都先生云:人家有此药滓悬于户上,一家终不患疫气。此饮不独治水气,凡是气病皆治之。若患肺气,不限年月深浅,于此十二味中减去大黄及诃子,加贝母、人参,以童便煎,每日空心服之,当去病根。有患肺气困重者,因逢患水气人服此药,偶得一盏服之水瘥。有人患脚气,时时冲心,服此亦除根本。以此推之,但是气病皆治,不独治水气而已。妇人有孕服之亦无妨,小儿老人随意增减。
(《良方》)退肿集肾丸 治诸肿。
商陆 猪苓 汉防己 苦葶苈 椒目 滑石 海金沙 黑牵牛 大腹皮 赤茯苓(各一两)巴豆(二十七粒,去油) 黄连(净,一两)
上为细末,煨蒜捣烂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五更温服,两日一次。初服商陆汤下,次服赤豆汤下,三服木瓜汤下。
雄黄木香散 治男妇八十种水气,取水法。
大鲫鱼(一尾,去鳞肚,入大戟、甘遂各二钱半) 雄黄(另研) 黑牵牛 木香(各半两)土狗(一枚,另研)
上以大戟、甘遂一半入鱼内煨令焦,取出焙干,同众药研为末。每服二三钱,冷水调下。
(《宣明》)牵牛丸 治一切湿热肿满等疾。
黑牵牛 黄芩 大黄 大椒 滑石(各等分)
上为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姜汤下。
(《圣惠》)牛郎丸 治诸水肿。
槟榔 枳壳 黑牵牛 白牵牛(半生熟)
上各等分为细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商陆汤下。
(《良方》)夺命丸 治水气肿病。
大戟(麸炒) 甘遂(炒。各一分) 苦葶苈(五钱,半生半炒) 泽泻(一分半)
上为细末,煮枣肉为丸,梧桐子大。若四肢肿者,名为顺水,温浆水下三丸,星月上时服,至天晓利下恶物。若四肢瘦腹肿者,名为逆水,以苦葫芦子陈面煎汤下,二便频快是效。
商陆赤豆汤
生商陆(切如豆大) 赤小豆(各等分) 鲫鱼(二尾,去肠肚留鳞)
上将二味实装鱼腹中线缚,水三升慢火煮,豆烂去鱼,取二味空心食之,以鱼汁送下。
甚者过二日再为之,不过三剂瘥。
(《医林》)温白丸 治一切积聚,腹中有块,久久不治,变成肿胀。
川乌(制,二两半) 皂角(去皮子炙) 巴豆(炒去油。各五分) 浓朴(姜炒) 吴茱萸(泡)紫菀 茯苓 人参 桔梗 菖蒲 柴胡 干姜(炮) 肉桂 川椒(炒出汗) 黄连(各五分)
上除巴豆另研外,余为末入巴和匀,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食远姜汤下,治气肿水肿,腹中有块,用木香、木瓜、槟榔、商陆磨汤下。血肿者有赤紫纹,用苏木、桃仁、赤小豆煎汤下。
(《直指》)行水丸 治前证。
葫芦巴(炒) 破故纸(炒) 砂仁 荜澄茄 川椒(净炒出汗) 乌梅肉(各二钱半)牵牛(炒。各半两) 巴豆(略去油,钱半)
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五丸,食后姜汤下。
涂脐膏 治肿满小便少。
地龙 猪苓 针砂(各等分)
上为末,葱涎调内脐中寸高,以帛束之。
灸法
水分(一穴,在脐上一寸,灸七壮,疗腹肿不能食,若是水病宜灸。)
神阙(一穴,当脐中,灸三壮,主水肿鼓胀,肠鸣如流水之声极效。)
石门(一穴,在脐下二寸,灸七壮,主水胀水气行皮中,小便黄,气满肿。)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 外廉两筋间,灸七壮,主水腹胀皮肿。)
水沟(一名人中,在鼻下,灸三壮,主一切水肿人中平满证。)
水肿证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此明堂铜人所戒也。庸医多为人针分水,误人多矣。若其他穴或有针得瘥者,特幸焉耳。大抵水肿禁针,不可为法。
简方
一方:治水肿,用黑豆一升、水五升煮三升,去滓入酒五升,更煎取三升,分温三服,未瘥再服。
一方:用鲤鱼一个极大者,去头尾及骨,惟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合煮,取二升。以上用生布绞去滓,顿服尽,如不尽,分三服,利尽即瘥。
一方:治十种水肿,用鲤鱼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
一方:治水肿气胀不消食,用香薷不拘多少,细咀入釜中水浸上数寸煮,使味尽去滓澄清熬稠,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日三服,渐增,以小便利为度。
一方:治身体手足卒肿,用蚯蚓粪为末,腊醋调涂患处愈。
一方:治遍黄肿,用瓜蒂三四钱焙干为末,用半字吹鼻内,日一度,吹三四日如不愈,后用黄芩末五钱煎汤下。
《兵部手集》:治水病初得危急,冬瓜不拘多少,白水熟煮,任意食之,神效无比。
又方:治前症,以乌牛尿不拘多少,每日服一盏,频用效。
《肘后方》:治遍身卒肿,用皂角刺炒黄色,锉三升,酒十盏煎四盏,每服一盏,日二服效。
又方:治前证,甘遂一分为末,猪肾一枚分为七脔,渗甘遂入内,以慢火炙熟,作一服食之,觉腹胁鸣二便利为验。
又方:菟丝子一升,酒五碗渍三宿去滓,每服一盏,温服,日二进。
《千金髓方》:治水病肚胀,四肢肿,用黄瓜一根切开勿去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烂,空心顿服。
又方:用枣子一斗放锅入水 四指,用大戟连根苗放在上煮熟,去大戟,时时吃之,枣尽即愈。
又方:治男子妇人积年脚气肿痛,及肚腹蛊胀,商陆不拘多少切碎,无灰酒煮熟连渣吃。如鼓肿,同米煮粥服,忌盐酱。
又方:以杏仁去皮尖研碎,同粳米煮粥食之。
《外台秘要》:治一切水肿,用红花二两杵烂,入水半盏,取汁服之,不过三服便愈。
又方:治水肿,用苦葫芦子炒为末,每服二钱,陈皮木通煎汤下。
又方:治酒肿脾虚发肿,用醋煮香附子,焙干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又方:治脚气水肿,头面俱肿,心腹满,小便不利,以马齿苋一握和少粳米酱汁煮食之。
《太平圣惠方》:治十种水病,肿满喘促不得卧,以蛄蝼五枚晒干为末,用食前白汤下五分匕,或至一钱,小便通为效。
又方:治水气遍身浮肿,气促坐卧不得,用牵牛一两微炒,捣为末,用乌牛尿三盏浸一宿,平旦一服,葱白一握煎十余沸去滓,空心分为三服,从小便中利下。
《梅师方》:治水肿不能坐卧,头面遍身悉肿,取蒴 根刮去皮,捣汁一合,空心热服,当微吐即愈。
又方:治前症,用东引花桑枝烧灰一升淋汁,煮赤小豆一升空心食令饱,饥则食之,不可饮汤。
又方:治水肿不能服药,商陆二两锉、羊肉六两,以水五升熬取二碗,极烂去商陆留肉用葱豉作脯,如常食之。
又方:治水肿,用续随子一两去壳研,以纸裹出油研为末,分作七服,男温酒下,女荆芥汤下,三服得利即止,忌盐酱百日。
《崔氏方》:治水气,用葶苈三两,以物盛甑上蒸令熟,即捣万杵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食远姜汤下,微利则愈,不可多服,令人饮食不美。若气喘,亦服之,若气下即止。此方治水气无比。
《经验方》:治水病,用樟柳根去粗皮,薄切晒干为末,用黄颡鱼三头、大蒜三瓣、绿豆一合,以水一大碗同者煮,豆烂为度,将豆任意先吃了,却以汁调药末一钱匕,其水化为清气散去。
〔附〕阴肿门
病机
夫阴肿者,皆由膀胱蕴热,风湿相乘,或湿热水肿流注,或疝气攻作,或暴风客热,及小儿啼叫,怒气结聚,或虫蚁吹毒所致。详其所因,施以方治。
药方
三白散 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囊肿胀,二便不利。
白丑(二两) 桑白皮 白术 木通 陈皮(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姜汤调下。小儿服五分。
地龙膏 治大人小儿外肾肿,或疝气,风热暴肿及阴疮肿。
生干地龙(不拘多少)
为末,先以葱椒汤无风处洗,用津调敷外肾,或用热鸡子清调敷,或加牡蛎末尤佳。
桃仁丸 治小儿啼叫,怒气闭于下,结聚阴肿不散。
桃仁(去皮尖炒,三钱) 官桂 牵牛(炒为末) 白蒺藜 牡丹皮 大黄(各三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不拘时用青皮、木通、葱白、盐少许同煎汤送下,或煎木香流气饮。(方见气门。)
牡蛎散 治小儿阴茎肿通明。
牡蛎粉为细末,先用津调涂,次以粉擦之,桃仁研膏津调敷。
蝉蜕散 治脬囊肿,小儿坐地为风湿所袭,或蚁蚓所吹。
蝉蜕(五钱)
上水一盏煎汤洗,再温再洗,仍以五苓散加灯心煎。
易简诸方
《集验方》:治外肾肿胀,用小茴、穿山甲(俱炒)、木香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调下,痛止立效。
又方:治阴肾肿疼,用莴苣子(一合)为末,水一盏煎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三服大验。
又方:治阴肿,铁精粉敷患处。
又方:治男子妇人阴肿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用此神效。马鞭草烂捣绞汁涂之。
《遇仙方》:治小儿外肾 赤肿痛,日夜呻吟,退皮壳,愈了又发,用老杉木烧灰,入腻粉香油调敷。
又方:用葱园内蚯蚓粪,甘草煎汁调涂,生薄荷汁敷亦可。
又方:用荆芥穗一两、朴硝二两、萝卜子两半、葱白同煎汤淋洗。
《子母秘录》:治妇人阴肿坚痛,枳实(半斤)咀炒热,帛裹熨,冷易之。
《梅师方》:治卒外肾肿痛,大黄末和醋涂之,干即易之。
又方:治卒阴肾痛,牛粪烧为末,和酒敷之,干即易。
又方:治男子阴肿如斗及核痛,人所不能治者,用芜菁根捣烂,敷之立愈。
卷之三十二
病机
《易》以上下乖隔不通为蛊。夫子《系辞》以为蛊坏之极。先哲以蛊名其病证,正谓气血虚极,阴阳不通,上下不相升降。先由内伤脾胃而运用失常,遂成中满痞塞之疾。渐而虚极,上下不通,气血留积,坚聚成形,必为蛊证。药不能攻,斯坏之极而不可救。生气通天论曰: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不通也。)良医弗为。其蛊证之谓欤?
知命者是必慎其将坏之初,而必谨其履霜之戒,当于痞满肿胀之时,求良医以图治安,则无终蛊坚冰之患也。甫见今病蛊者皆弗究其将坏之初,而惟求治于既坏之后。医者不思蛊邪固如盘石,岂一擘能移?虽用利药攻之,是欲速其死也,果何益之有哉?医书多以蛊证附鼓胀、胀满门中,所以不知蛊之为病深重也。今别立一门,俾患者医者各知其所慎,不敢因循而致于坏极,虽良医弗能救,而况其下者乎!
治法
凡单腹胀肿屡经利下而不愈者,必成蛊证。治法宜于痞满、胀满、水肿三法中求治。其初则不致于坏极成蛊,一至成蛊,不能治矣。
药方
中满分消丸 治气蛊腹胀如鼓,俗呼为梭子气,又谓之单腹胀,皆因脾虚所致。且胃为水谷之海,水谷入胃,脾主运化。今胃虚不能运化,气块然不动,致水浸渍于脾,则为之胀满,不有生意,肌肉消瘦,独腹肿胀,其硬如铁,将见脐下无纹,针所不入,药所不救,坐以待毙矣。(方见胀满门。)
(《简易》)四炒枳壳丸 治气血凝滞,腹内蛊胀。
枳壳(四两去穣咀,分四制)
一分用苍术一两同炒,一分用萝卜子一协议炒,一分用干漆一两同炒,一分用小茴香一两同炒。
上各炒,枳壳黄色为度,拣出为细末,却将苍术等四味用水二碗煎至半碗,去滓,以汁搅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米饮下。
万金丸 治诸般气血积或食积,欲成蛊症者。
石菖蒲(细锉,八两) 斑蝥(八两去翅足,同菖蒲炒焦黄色,拣去蝥,用粗布袋盛起,两手牵拽去斑蝥背上衣壳净用,入菖蒲)
上将菖蒲为末,醋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远温酒或白汤送下。如蛊将成,用香附米一二钱煎汤下。
(《良方》)遇仙如意丸 治诸蛊胀虚弱。
白茯苓 青皮 陈皮(各一钱) 白豆蔻 石菖蒲 人参 丁香 三棱(炮) 白术 砂仁 官桂 莪术(炮) 远志 木香(各三钱) 山药(半两) 香附(炒,五两) 牵牛(取头末,八两)甘草(五分)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二十丸,临卧温白汤下。看老幼虚实加减服,忌一切生冷硬物。气蛊水蛊每服三百丸立消。妇人月水不调,产后腹中有恶物,并宜服之。服后利三四行,饮水一口即止。
利后胀消,可服甘露饮补之。
甘露散
人参 白术 茯苓 猪苓(各半两) 滑石(六两) 泽泻(半两) 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后滚白汤调下。
神效木香散 治二十四种蛊证。(方见水肿门。)
广术溃坚汤 治中满腹胀,内有积块,坚硬如石,生卧不安,寝成蛊胀,面色痿黄。(方见积聚门。)
(秘方)七圣君子散 治一切气血水食蛊证皆治,如患人面色青黑者肝死,两眉凸者肺死,脐中突出脾死,两手无绞心死,下注脚肿肾死。此五证内显一证者不可治。
白樟柳枝 葛根 桑白皮 甘遂 续随子(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重者五钱,绿豆汤调下,看大小虚实用之。忌一切生冷油腻荤腥盐酱面食鱼肉等发病之物,及房室一百日,宜服白粥米食淡物,服药取恶物如虫如鱼脑血块者即去根。歌曰:蛊药七圣君子,芳名著在烟霞。
白皮甘遂与干葛,商陆槟榔配合。
葶苈牵牛等分,休将各物争差。
豆汤调服胜丹砂,蛊胀诸膨消下。
(《圣惠》)槟榔丸 治水蛊。
槟榔 郁李仁(各一两) 甘遂 续随子(各半两) 茹 商陆 黑丑 大黄(各一两)木通 海金沙(各五钱) 滑石(一两)
上为细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如泻,白粥补之。常服止吃十丸至十五丸,忌盐酱生冷油腻面食。
(《宣明》)鸡屎醴散 治蛊胀痞满,能旦食不能暮食。
大黄 桃仁(去皮尖) 鸡屎醴(干者炒)
上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姜汤调食后,临卧服。
(《瑞竹》)香枣丸 治十种蛊病。
苦丁香
为细末,煮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枣汤下,三服立效。
(《百选》)水蛊商陆根治水蛊。
商陆根(赤者捣烂)
贴脐心,以帛缚定,水从小便出。
(《正传》)经验鸡屎醴 治蛊胀气胀水胀等疾。
羯鸡屎(干者一升炒焦色)
为末,出火毒再研细,百沸汤三升淋汁。每服一大盏,调木香槟榔末各一钱,日三服,空心服,以平为期。
经验桃奴丸 治妇人室女且经不通,渐成胀满,及男子坠马,跌扑损伤,以致瘀血停积,将成血蛊,并皆治之。
桃奴(桃树上干朽嫩桃十二月取用) 鼠粪(两头尖者,是雄鼠屎也) 玄胡索 肉桂 香附子 五灵脂 砂仁 桃仁(去皮尖。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河间)二气散 治水气蛊胀。
白丑 黑丑(各二钱)
上为细末,外用大麦面四两同一处拌匀做烧饼。临卧用茶清一盏下,降气为验。
(河间)三花神 丸 治诸蛊证。(方见前肿门。)
(《直指》)木香二皮丸 治水肿气蛊。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去白) 大戟 甘遂 肉豆蔻(各二钱半) 牵牛末(一两半)
上为细末水丸,或商陆汁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下。
(《直指》)水蛭丸 治血蛊气蛊,腹硬如石。
三棱(炮) 莪术(炮) 干漆(炒烟尽) 牛膝(酒洗) 虻虫(糯米炒) 琥珀 肉桂 砂 水蛭(锻石炒赤色) 大黄(各等分)
上为末,用生地黄自然汁和米醋调匀,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温酒或童便送下。
(《直指》)敷蛊法 治腹硬如石,或阴肿大,先用甘草煎汤一盏服之,后用此药敷之。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各等分)
上为末,醋糊和敷肿处。
(秘方)保命丹 治诸蛊。
肉苁蓉(三两) 皂矾(一斤) 红枣(一斤,煮熟去核) 大麦芽(炒,一斤半) 香附子(一斤)
苁蓉皂矾二味入罐火 姻尽。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好酒下,食后服,日进三服,量大小虚实与之。
人参定喘汤 治气蛊有喘。
人参(一两) 杏仁(去皮尖炒,一两) 陈皮 甘草 木香(三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食远苏木汤调下,三服喘止。
(《集成》)泄蛊丸 治一切水肿气胀。
甘遂 黑丑 大黄 茯苓 泽泻(各半两) 丁香 滑石 枳壳 木香 一扫仙 沉香(各二钱)续随子(三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雄黄为衣。
(《集成》)尊重丸 治蛊证水肿气肿喘急,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不通,一切中满单腹胀。
人参 沉香 丁香 木香 槟榔 车前子 葶苈(各四钱) 胡椒 蝎梢 滑石 海金沙 赤茯苓 白豆蔻(钱半) 萝卜子(六钱) 郁李仁(一两一钱)
上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姜汤下,日三次。
(《医林》)沉香广圣散 治十种蛊气。
木通 大戟 商陆(各半两) 芫花(醋浸一宿炒,半两) 甘遂(二钱,面煨)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蜜水调下。
(《医林》)愈蛊散
瞿麦 葛根 甘遂(各五钱) 牵牛 芫花 滑石 葶苈 胡椒(各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加至二钱,空心好酒调服。
一方:治蛊胀身干黑瘦,多渴烦闷,用马鞭草细锉晒干,勿见火,以酒或水同煮,味出去渣,温服无时,六月中旬雷鸣时采有效。
又方:治水蛊,不问年月,深者用大戟、当归、陈皮各一两,细锉,水二升煮七分顿服,利二三斗物怪,至重不通,再服。
卷之三十三
病机
《素问》《针经》云:积者,厥气生足 ,足 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则腹胀,腹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积矣。或外伤于寒,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矣。凝血蕴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皆成积矣。又曰:思则气结,久成积也。
奇病篇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运气积块皆属湿土。经曰:土太过,曰敦阜之纪,其动濡积并搐是也。
五脏生成篇曰: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脉紧。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而卧。
《难经》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阳浮而动,阴沉而伏,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又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喑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甫按:积病传其所胜,王气不受,固理也。肝积传自肺金,得于季夏,亦理也。肝欲还肺,肺不肯受,定于戊己日干,似为太凿。或木气自病,而非由于胜之所传,则亦有也,奚必拘于是?)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大如复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原病式》曰:积聚者,由阴阳不知,脏腑虚弱,或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
《巢氏病源》曰:积聚痼结者,是五脏六腑之气已积聚于内,重因饮食不节,寒温不调,邪气重沓,牢痼坚结者也。若久即成 。
《玉机微义》曰:积聚因饮食及七情而成者多。滑氏谓越人之意,盖以五行之道推其理势之所有者,演而成文。初不必论其情感,亦不必论其还不还,与其必然否也。读者但以所胜传不胜,及王者不受邪遂留结为积,治之可矣。
积者,阴气也,发有常处,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聚者,阳气也,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痛无常处。 者,腹中坚硬,按之应手,一定不移,言其形状可征验也,亦由寒温失节,饮食不消,聚结于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 也。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病虽结瘕而可推移者也。经曰:血不流而滞,故内结而为瘕也。瘕者,假物而成形,故曰瘕,血病也。此不言为聚,聚者,阳气也。小肠移热于大肠,乃为 瘕,大肠移热于小肠,谓两热相搏,则血移而为伏瘕。血不行则月闭,此 瘕之病为妇女得之多也。故女科有肠覃、石瘕之病。(详见本科。) ,边旁也。海篇云:皮浓也。此亦气血凝于肌肉之间而成 也。状类痞块之形而尤见着者也。癖者,僻也,饮食之凝滞于一隅而成内癖。内伤脾胃,外无形迹。其人面黄肌瘦,四肢困乏而精神憔悴是也。今人之所病癖诗癖者,其证亦是也。痞块之候自详本门。积与 也,乃坚硬;聚与瘕也,移散而动; 与痞也,坚硬在皮;癖之为候,病在五内,而不可以形状求也。
积也聚也, 也瘕也, 也痞块也,皆不外乎饮食气血之凝滞。在医者以意推之治之,量其虚实,权其重轻消息之而已矣。
张子和曰:积之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或伤酸苦甘辛咸之味,或停温凉寒热之饮,或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导,方寸大而去之,故不难矣。若久而延之,留滞不去,遂成五积。
夫肝积肥气者,不独气有余也,中亦有血病也,肝藏血故也。心积伏梁者,火之郁也。
以热药散之则益甚,以火灸之则弥聚,况伏粱证有二,名同而实异,不可不详,其一上下左右皆有根,在肠胃之外,有大脓血,与肠痈同。其二身体髀股 皆毒肿,环脐而痛,即是风根不可动,动则为水溺涩之病。此二者《内经》虽言不可动,止谓不可太下,非谓全不可下,恐病去而遗害。痞气者,举世皆言寒则为痞,《内经》以为湿则痞,虽因饮冷而得,其阳气为湿所搐,以热攻之则不散,以寒攻之则湿去而寒退矣。肺积息贲者,喘息贲而上行也,此旧说也。
余谓贲者,贲门也,手太阴之筋结胸里,故贯谷贲下抵季胁,其痛支转筋,痛甚则成积气而为息贲。手心主结于臂,其病胸痛息贲。又云:肺下则居贲迫肝,善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 ,谓息贲。若是言之,是积气于贲而不散。此《灵枢》说五脏处言,此贲自是多,故余发之。贲豚者,贲与奔同。《铜人》言或因读书得之,未必皆然也。肾主骨,此积最深难疗,大忌吐涌,以其在下,止宜下之。故余常以独圣散吐肥气, 以木架,必燠室中吐兼汗也。
治肝之积亦尝涌之,续以磨积药调之,治伏梁,治痞气,治息奔,皆以吐汗下三法兼行。此病不可逗遛,久则伤人而难治也。
脉候
经曰: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又曰:太阴脉涩则病积,心腹时满,厥阴涩则病小腹积气,少阴涩则病积溲血,阳明涩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涩则病积,时善颠疾,少阳涩则病积,筋急目痛。
又曰:推而内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巢氏曰:脉细沉附骨者,积也。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部处之。
脉 而紧,积聚也。脉浮而牢,积聚也。
脉弦紧而细, 也,出寸口, 在心;出关上, 在胃脘;出足中, 在脐。
脉横者,胁下有积聚。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食不下,或食吐出。
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肝积,脉弦而细;肾积,脉沉而急;脾积;脉浮大而长。
脉沉而中散者,寒食 也。
积聚脉牢强者生,虚弱沉者死。
治法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已。
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搏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洁古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成积。若遽以磨坚破结之药治之,疾虽去而人已衰矣。干漆、 砂、三棱、大黄、牵牛之类则暂快,药过则依然,气愈消,疾愈大,竟何益哉?故治积者当先养正,则疾自除。譬如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令其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
实中有积,大毒之剂治之尚不可过,况虚而有积者乎?此治积之一端也。邪正盛衰,固宜详审。(甫谓养正积除,此积之微者也。如脾胃失于健运而气积食积之不疏导者,惟养脾胃之正气,而滞积自疏矣。若夫大积大聚,如五积之久而成 病坚固不移者,若非攻击悍利之剂,岂能推逐之乎?惟虚弱之人必用攻补兼施之法也。)
经曰:留者攻之。此积之所以当攻者也。然留积既久,蒂固根深,若不攻夺之,岂能自去?
则传所谓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其亦理势之不容已也。凡正气实而积固不能为殃,正如小人潜以伺其君子之隙,而遂乘以侮之,惟积亦然。但正气稍虚,积必为害,所以不可不攻也。
既攻之后,尤当扶养正气,而不致扰乱之虞。正气不足,必先养正以自固,正既固,然后由渐而攻邪,积自渐削而不能留也,故曰攻补有序。
人之有积,则皆为身中之邪气。若君子座中之有小人也。惟其正气盛而真气营运,不失其常,则积略攻之而散溃,亦或自然消退矣。正气稍虚,则积日着而恣其欺罔之势,正气日渐为之弱矣。凡积成而形渐悴,速补真气,待荣卫充实,方可下之。或且攻且补,或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必至于邪去正复而后已。然除之不以渐,则必致于颠覆之害矣。若昔之武氏斫丧唐宗,几于改物,尚赖狄张诸君子匡扶之力,渐除党恶,兴复丕祚。惜乎中宗不鉴前辙,而留三思,驯致韦氏之祸。其犹积余之尚在者,若不亟下之,必将复起,恣害亡身者有矣。
子和云:积之在脏,如陈 之在江河。积在脏中,多留于脂膜曲折之处、区臼之中,如陈在河亦不中流,而在汀湾回迫之地,遇江流之隘,一漂而去。积之在脏,理亦如之。故予先用丸药驱逐新受之食,使无梗塞。
其积已离而未下,次以末药满胃而下横江之筏,一壅而尽。设未尽者,以药调之。坚积既久,不可遽以此法,宜以渐而攻之。或三五日一攻,或一月数攻,后渐以磨积之药调之,无伤正气,此万全也。
许学士云:大抵治积或以所恶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诱之,则易愈。如 砂、水银治肉积,神曲、麦芽治酒积,水蛭、虻虫治血积,木香、槟榔治气积,牵牛、甘遂治水积,雄黄、腻粉治涎积,礞石、海石治痰积,巴豆、大黄治坚积,盖各从其类也。须要认脏腑经络是何积聚,兼见何证,然后增减轻重,使之如兵法云: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治肠胃中一切痰积胶固,及生诸般奇形之虫食积,痰饮痞癖,腹痛痞满,恶心嗌气,嘈杂吞酸,食疟黄胖等证,行之无不应手取效。
丹溪此方得于西域之至人。凡人于中年行之一二次,可以却疾,润泽枯槁,补益虚损,亦为养寿之一助也。虽然,此法惟宜用于元气实者,其余虚损痨瘵鼓胀反胃大风,真病已成,六脉无力者,皆不可用。予见往往不善用者,杀人多矣。
其法用嫩黄牡牛肉二十斤,切成小块去筋膜,长流水煮糜烂,以布滤去滓取净汁,再入锅中,慢火熬至琥珀色则成剂矣。令病患预先断欲食淡,前一日不食晚饮,设密室一间,明亮而不通风处行之,置秽桶及木瓦盆贮吐下之物,置一瓷瓶盛所出之溺。令病患入室,以汁饮一杯,少时又饮一杯,积数十杯,寒月积重汤温而饮之,任其吐利。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下多;病在中者,及在上复在下者,欲其吐利俱多。
全在活法而为之缓急多少也,视所出之物必尽病根乃止。吐利后必渴甚,不得与汤,以所出之溺饮之,名轮回酒,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涤荡余垢。行后倦睡觉饥,先与稠米饮,次与淡稀粥,三日后方可与小菜羹,次与略浓粥软饭调养半月或一月,自觉精神焕发,形体轻健,沉 悉能痊矣。其后须忌牛肉数年。
夫牛,坤土也。黄,土之色也。以顺为性而效法乎坤以为功者,牡之用也。肉者,胃之乐也。熟而液,无形之物也,横散入肉络,由肠胃而渗透肌肤毛窍爪甲无不入也。积聚久则形质成,根据附胃肠回薄曲折处,以为栖泊之窠臼,阻碍气血津液,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割肠剖骨之神妙,可以铢两丸散窥犯其藩墙户牖乎?肉液之还溢,肠胃受之,其浓皆倍于前,有似乎肿。
其回薄曲折处,肉液充满流行,有如洪水泛涨。其浮槎陈朽者皆推遂荡涤,顺流而不可停留。
在表者,因吐而汗;其清道者,自吐而涌;浊道者,自泄而去。凡属滞碍,一洗而尽。
丹溪云:凡积在中,是为痰饮,在左为死血,在右为食积痰气。其不能作块,或聚或散者,气也。块者,乃有形之物,痰与会积死血而成。治块当降火消仓积死血,块去须大补。
治积病不可峻用下药,正气虚者愈损真气,积又不去,必先服补药数次,然后攻之,或用磨积药渐而消除融化可也。积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香附开之,兼二陈,加补气药,先须断浓味。凡积病下之不退,当用消积药融化开则消。
治案
临 女子薄吾病甚危,众医皆为寒热当死。臣意诊其脉曰蛲瘕,为病腹大,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臣意饮以芫花一撮,即出蛲可数升,病已,三十日如故。蛲得之于寒湿,寒湿气郁笃不发,化为虫。
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脉,循其尺,其尺索刺粗,而毛美奉发,是虫气也。其色泽者,中脏无邪气及重病。(《史记》)
隋有患者尝饥而吞食,则下至胞便即吐出。医作噎疾、膈气、翻胃三候治之,无验。有老医任度视之曰:非此三疾,盖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疾,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病者曰:素有大风,尝求蛇肉食,风稍愈,复患此疾矣。遂以芒硝、大黄合而治之,微泄利则愈。医皆请其验,而知蛇瘕也。
徐文伯字德秀,笃好医术。宋明帝官人患腰痛牵心,发则气绝。诸医以为肉瘕。文伯视之曰:此发瘕也。以油灌之,即吐物如发稍长,引之长三尺,头以成蛇,又能摇动。悬柱上,水沥尽,惟余一发而已,遂愈。(出《藏经》)
鳖瘕者,谓腹中瘦结如鳖状是也。有食鳖触冷不消而生者,亦有食诸杂肉得冷变化而成者,皆由脾胃气虚弱而遇冷,则不能克消所致。
瘕之为言假也,谓其有形,假而推移也。
昔曾有主共奴俱患鳖瘕,奴在前死,遂破其腹,得一白鳖仍故活。适有人乘白马来看白鳖,白马遗尿落鳖上,即缩头。乃遂以马尿灌之,鳖化为水。其主曰:吾将瘥矣。即服之,果愈。(《巢氏病源》)
昔人患 症死,遗言令开腹取之,得病块坚硬如石,有文理。人谓异物,窃取,削成刀柄。后因以刀割三棱,柄消成水,知此能疗 瘕。
显庆寺僧有沉积数年,虽不卧床枕,每于四更后心头闷硬,不能安卧,须起行。寺中习以为常,人莫知为何病。以药请于戴人。戴人令涌出胶涎一二升,如黑矾水,继出黄绿水,又下脓血数升。自尔胸中如失巨山,饮饵无算。
果菌刘子平妻腹中有块如瓢,十八年矣。经水断绝,诸法不治。戴人令一月之内涌四次,下六次。所去痰约一二桶,其中有不化之物,如葵菜煮烂鱼肠之状,觉病积如割,渐渐而平。
及积既尽,块痕如 如臼,略无少损,至是而面有童色,经水复行。
阳夏张主簿之妻病肥气,初如酒杯大,每作发寒热。十五余年后,因性悲感病益甚,惟心下三指许无病,满腹如石片,不能坐卧,针灸服药罔效。敬邀戴人,既至,断之曰:此肥气也,得之季夏,在左胁下如覆杯,久不愈,令人发 疟寒热。以瓜蒂散吐之,鱼胶黄涎一二升,至夜继以舟车丸、通经散投之。五更,黄涎脓血相半五六行,凡有积处皆觉痛。后用白术散、当归散和血流经之药,如斯涌泄三四次而方愈。此盖积之久者也。
药方
诸积体虚人不宜直攻,宜以蜡匮药,庶肠胃中能粘逐其病。
五积通用二十四味沉香流气饮,加三棱、莪术,并胜红丸常服,仍灸上中脘。
《丹溪附录》治积聚,不问何经,并宜服十味大七气汤,吞下红丸子。
又法治积聚,用蜀葵根煎汤去渣,再人参、术、青皮、陈皮、甘草梢、牛膝煎成汤,又入细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许,热饮之,二服当见积块下。如虚人病甚者,须补接二三加减再行。
治积药必须辛凉,兼破血药方能冲达而积自散。
【脾积、食积、血积简易秘方】胜红丸、金露丸、万病丸、顺气丸、秦川剪红丸、感应丸、脾积丸。
【食积、酸心、腹满】大黄、牵牛之类,甚者礞石之类。
【酒积、酒癖、口干目黄】干葛、黄连、麦芽、神曲、硼砂、雄黄之类。甚者用甘遂、牵牛。
【气积、噫气、痞塞】用木香、槟榔之类,甚者枳壳、牵牛。
【血积瘀血】干漆、桃仁、牡丹皮、榆根皮之类。甚者大黄、虻虫、水蛭之类。瓦楞子能消瘀血,次消痰积。花蕊石大消瘀血,兼气药能消血痞,人所不知。
【痰积唾涕稠粘】半夏、栝蒌之类。甚者吐之,瓜蒂之属。石碱去痰积,涤洗垢腻有功。
【痰癖胁痛】浓朴、枳实、青皮、芒硝、泽泻。甚者甘遂、芫花。
【涎积,咽如拽锯】朱砂、腻粉、明矾。甚者瓜蒂。
【水积,足胫肿】商陆、泽泻。甚者甘遂、蝎梢。
【水饮癖】治用枳壳汤加茯苓、神保丸,生五苓散下小理中丸。
【茶饮茶癖】干姜、吴茱萸、川椒、姜黄、芝麻之类。
【癖积,两胁胀满刺痛】三棱、莪术之类。
【米谷积】麦芽、神曲、砂仁、鸡内金。
【肉积】 砂、阿魏、山楂、硝石。
【五畜胎子积】连白陈皮煎汁、豆豉汁、姜汁和服之。
【五菜积】丁香、桂末、麝香。
【笋蕨硬物】荸荠、砂仁、三棱、莪术。
【粉面积】萝卜子姜酒下。
【鱼鳖积】陈紫苏、橘皮煎汤,姜汁磨木香服。
【九虫积】腹中不时作块痛,面青,口吐清水,用雄黄、锡灰、芜荑、雷丸、石榴根、榧子实。
【诸积块 癖】用海石、三棱、莪术、香附、(上药俱以醋煮。)桃仁、红花、五灵脂之类,白术汤下之。
【痰积食积有块】锻石一物能消化之。
肝积肥气
肝积名肥气,在左胁大如覆杯,似有头足,色青,两胁下痛牵引小腹,足寒转筋。男为积疝,女为瘕聚。久不愈,令人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其脉弦细。
(《三因》)肥气丸 治前证。
当归头 苍术(各两半) 青皮(一两,炒) 蛇含石(醋 淬七次) 三棱 莪术 铁华粉(各三两,与棱术同入醋内煮一伏时)
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丸绿豆大。每服四十丸,当归浸酒下。
(东垣)肥气丸 治同前。
浓朴(五钱) 黄连(七钱) 柴胡(一两) 川乌头(制,一钱二分) 椒(四钱) 干姜(炮,五分)皂角(去皮弦一钱半) 白茯苓(钱半) 甘草(炙,三钱) 人参 广术 昆布(各二钱半)巴豆霜(五分)
上件除茯苓皂角巴霜另末外,为极细末和匀,炼蜜丸梧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加服,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永类方》有本事砂丸、御院助气丸,俱治肥气积。
心积伏梁
心积名伏梁,起于脐上,至心下,大如臂,如梁之横架,腹热面赤咽干,心色烦赤,甚则吐血食少。久不愈,病烦心,髀股皆肿,环脐而痛,其脉沉而芤。
(《三因》)伏梁丸 治前证。
茯苓(去皮) 浓朴(炒) 人参 枳壳(炒) 三棱(煨) 半夏(泡) 白术(各等分)
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米汤送下。
(东垣)伏梁丸 治前证。
黄连(两半) 浓朴(炒) 人参(半两) 黄芩(三钱) 肉桂(一钱) 干姜(炮) 石菖蒲 红豆(各五分) 乌头(炮五分) 茯神 丹砂(炒。各一两) 巴豆霜(五分)
上除巴霜外为细末,另研巴霜旋入,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服如上。《永类方》有局方温白丸。
脾积痞气
脾积名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痞塞不通,色黄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疸,饮食不为肌肤,脉浮大而长。
(《三因》)痞气丸 治前证。
大乌头(一分,炮去皮尖) 附子 赤石脂(火 ,醋淬) 川椒(炒出汗) 干姜 桂心(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朱砂现下。每服十丸,米汤下。
(东垣)痞气丸 治前证。
浓朴(四钱半) 黄连(八钱) 吴茱萸(三钱) 黄芩(二钱) 白茯苓 泽泻 人参(各一钱)乌头(炮) 川椒(各五分) 茵陈(酒炒) 干姜(炮) 砂仁(各钱半) 白术 桂心(各五分)巴豆霜(四分)
上除巴霜、茯苓各另研末旋入外,同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淡甘草汤下,如上。《永类方》有局方脾积丸、杨氏姜合丸、易简胜红丸、本事枳壳散,俱治。
肺积息贲
肺积名息贲,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喘息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皮寒时痛。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效,发为肺壅,其脉浮而毛。
(《三因》)息贲汤 治前证。
半夏(泡) 桂心 人参 吴茱萸(泡) 桑白皮(炙) 葶苈 甘草(炙。各钱半)
上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一盏,食前服。
(东垣)息贲丸 治前证。
浓朴(炒,八钱) 黄连(炒,一两三钱) 干姜(炮) 白茯苓 川椒(炒) 紫菀(各两半)川乌(炮) 桔梗 白豆蔻 陈皮 京三棱(炮) 天门冬 人参(二钱) 青皮(五分) 巴豆霜(四分)
上除茯苓、巴霜各另研旋入外,为细末和匀,炼蜜丸,梧桐子大。淡汤送下,服如上。
以上东垣四方,秋冬加浓朴,减黄连四分之一。《钤方》有局方撞气阿魏丸、妙应丸、磨积丸、皆可用。
肾积奔豚
肾积名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上下无时,如豚奔走之状,色黑。饥则见,饱则减。
小腹里急,腰痛口干,目昏骨冷。久不已,令人病喘逆骨痿少气,其脉沉而滑。
(《三因》)奔豚汤 治前证。
甘李根皮(焙) 干葛 川芎 当归 桑白皮(炙) 黄芩 甘草(炙。各钱半) 半夏(炮,二钱)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远服。
(东垣)奔豚丸 治同前。
浓朴(七分) 黄连(五钱) 白茯苓 泽泻 菖蒲(各二钱) 川乌(炮) 丁香(各五分)苦楝(酒煮三钱) 玄胡索(钱半) 全蝎 附子 独活(各一钱) 肉桂(二分) 巴豆霜(四分)
上除巴霜、茯苓另末旋入外,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淡盐汤下,如上法。济生大七气汤、香棱丸俱治。
五积诸剂
(《济生》)大七气汤 治一切积聚,状如 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痛刺,上气窒塞,下腹胀满。
三棱 莪术(煨) 青皮 陈皮 桔梗 肉桂 益智仁(各钱半) 藿香 香附子(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温服。
(无择)化气汤 治息积。
砂仁 桂心 木香(各二钱半) 炙甘草 茴香(炒) 丁香皮 青皮 陈皮 干姜 蓬术(炮。各半两)胡椒 沉香(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苏盐汤调下,妇人醋汤下。
陈无择云:治息积服此药,须用导引法,随意行之皆可,或八段锦、六字气之类,以气通为效。
(《御院》)助气丸 治三焦痞塞,胸膈饱闷,气不流通,蕴结成积, 癖气块,并皆治之。
三棱(炮) 莪术(炮。各二两) 青皮 橘红(各五钱) 木香 槟榔 枳壳(各三钱) 白术(五钱)
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本事》)枳壳散 治五种积气,三焦痞塞,胸膈饱闷,呕吐痰涎,口苦吞酸。常服顺气宽中,除 癖,消积聚。
枳壳(麸炒) 益智 陈皮 京三棱 莪术 槟榔 肉桂(以上各一钱) 肉豆蔻 浓朴(制)青皮 木香 干姜(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不拘时服。
(《局方》)广术溃坚汤 治中满腹胀,内有积块,坚硬如石,令人坐卧不能,二便秘涩,上气喘促,面色痿黄,遍身虚肿。(方见气门。)
大温中丸、小温中丸俱治食积痞块,面色黄,食无味。(二方并见疸门。)
三棱煎丸 治积聚 瘕,心腹坚胀,胁下坚硬而痛,喘满短气,不进饮食。此能化痰宽气。
京三棱(生锉另为末,以酒三升石器内熬膏) 神曲(炒) 萝卜子(微炒) 麦芽(炒)砂(飞煎如盐研) 青皮 干漆(炒。各二两) 杏仁(去皮尖炒,一两)
上为细末,以三棱膏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前米饮下。加阿魏五钱,名阿魏丸。
磨积三棱丸 治远年近日诸般积聚, 癖气块,气积酒积,诸般所伤,无问男子妇人老幼,并宜服之。
木香 麦芽 莪术 杏仁(炒) 枳壳(麸炒) 石三棱(去皮) 京三棱 干漆(炒烟尽,三钱)鸡爪三棱 干葛 官桂(二钱半) 砂仁(三钱炒) 丁香 香附子 青皮(各二钱) 黑牵牛(五钱,半生半炒) 白牵牛(五钱,一半炒) 陈皮(去白,三钱)
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每日二次服之。病大者四十日消。温水送下亦可。
流气丸 治五积六聚, 瘕癖块留饮,以上之疾皆是郁气客于肠胃之间、皮肤之下,久而停留,变而为痞。此药能消导,通滞气,和阴阳,消旧饮。虽年高气弱,亦宜缓缓服之。
木香 小茴香 橘红 菖蒲 青皮 萝卜子 广术(炮) 槟榔 神曲(炒) 补骨脂(炒)枳壳(麸炒) 荜澄茄 砂仁 麦芽(炒。各一两)
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细嚼白豆蔻仁一枚,食后白汤送下。
圣散子 治一切远年积块及妇人干血气。
砂 大黄(各八钱) 麦芽(六两) 干漆(炒烟尽) 蓄 小茴香(炒) 槟榔 瞿麦(各一两)
妇人干血气,加穿山甲二两(炮)。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临卧温酒调下,仰卧良久为妙。此药只在心头,至明早大便如鱼脑为验。小儿一钱。
(《医林》)阿魏丸 治诸般积聚, 瘕痞块。
山楂肉 南星(皂角水浸) 半夏(同上) 麦芽(炒) 神曲(炒) 黄连(各一两) 连翘 阿魏(醋浸) 栝蒌仁 贝母(各五钱) 风化硝(二钱) 石碱(二钱半) 萝卜子(炒) 胡黄连(二钱半)
上为末,姜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姜汤下。
诸饮食癖积剂
(东垣)草豆蔻丸 治酒积胃口痛,咽膈不通。
草豆蔻(煨) 白术(各一两) 麦芽(炒) 神曲(炒) 黄芩 半夏(炮。各五钱) 枳实(炒,二两)橘红 青皮(各三钱) 干姜(二钱) 炒盐(五分)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百丸,煎水下。
(丹溪)阿魏丸 治肉积。
阿魏(醋煮作糊) 螗球子(各一两) 黄连(六钱) 连翘(半两)
上为末,阿魏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
保和丸 治食积。(方见食积门。)
茶癖散 治茶积。
石膏 黄芩 升麻(各等分)
上为末,砂糖水调下二钱。
(《良方》)白豆蔻丸 治积聚心腹胀满,脾胃虚寒,宿食不消,气刺 痛,泻泄善噫,呕吐酸水,手足厥冷。
白豆蔻(三分) 肉豆蔻(制,一分) 良姜 木香(各一分) 桂心 附子(制) 枳壳(炒)陈皮 人参 丁香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前木瓜生姜汤调下。
木香化滞汤 治因忧气食湿面结于中脘,腹皮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后不散,常常痞气。
木香 柴胡 橘皮 草豆蔻(各钱半) 当归 枳实(麸炒。各一钱) 半夏(制二钱)红花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宣明》)三棱散 治积聚 瘕, 癖不散,坚满痞闷,食不下。
京三棱(二两) 白术(二两,炒) 蓬术 当归(各半两) 槟榔 木香(三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沸汤调下。
丹溪方 治一切食积停滞。
山楂 萝卜子 神曲(炒) 麦芽(炒) 陈皮 青皮 香附子(各二两) 阿魏(一两,醋浸另研)
上为蒸饼,汤泡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姜汤下。
三棱丸消积聚,去米面五谷等积。
陈仓米(一两,巴豆新者五枚去壳同米慢火炒,巴豆焦色,去巴豆不用) 陈皮 三棱(煨)砂仁 麦芽(各一钱) 南木香(一钱)
上为末,酷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远姜汤下。
(《拔萃》)京蓬煎丸 治五积六聚, 瘕 癖,宿食不消,呕吐辛酸,久服效。
京三棱(二两酒浸夏一日冬三日) 枳壳(麸炒) 茴香(盐炒) 蓬莪术(二两,醋浸夏一日冬三日锉,用巴豆二十粒砂锅内慢火炒黄色拣去巴) 青皮 木香 槟榔(各一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温汤姜汤下。
(《心统》)消积阿魏丸 治年久痞块仓积兼有形者。
阿魏(三钱) 磁石( ) 牵牛 槟榔 莪术(煨。各五钱) 三棱(一两) 穿山甲(黄土炒黄,三钱) 威灵仙(五钱)
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心统》)消 去积丸 治一切 瘕积块,疼痛寒热,面黄肿胀少食。
川楝子(五钱,巴豆七粒同炒紫色去巴不用) 三棱(煨) 莪术(煨) 青皮 陈皮 川芎 当归 玄胡索 血竭 黄连 香附子 槟榔(各五钱) 木香(三钱) 阿魏(二钱半)干漆(二钱炒)
上为末,醋化阿魏,神曲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丹溪)香棱丸 治五积六聚气块。
三棱(六两醋炒) 青皮 陈皮 莪术(煨) 枳壳(炒) 枳实(炒) 萝卜子(炒) 香附子(炒。各二两)黄连 神曲(炒) 麦芽(炒。各一两) 山楂肉(四两) 干漆(炒烟尽) 桃仁 砂 砂仁(炒研)当归尾 木香 甘草(炙。各一两) 槟榔
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效。
(丹溪)枳实丸 专治食积痞块。
枳实 白术 半夏 神曲 麦茅(各一两) 苍术 陈皮(各五钱) 木香(一钱半) 山楂 (一两) 姜黄(三钱)
上为末,荷叶蒸饭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食后姜汤下。
(《医林》)金不换内消丸 治一切积聚气蛊,胸膈膨胀,肚腹满闷心紧束。
苍术(半斤,制去皮) 枳壳(一两半,麸炒) 青皮 陈皮(去白) 三棱(醋煮)蓬术(醋煮) 香附子(制) 大茴香(炒) 干漆(炒) 霍香(洗。各一两) 浓朴 杏仁(去白尖) 砂仁(各一两三钱) 猪牙皂角(二两去皮弦) 黑牵牛(二两)草果 百草霜(各一两,用乡村烧百草紫者佳)
上为细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量人虚实加减,临卧或日中不拘时好酒茶清盐汤任下。一二服便觉腹中宽快,并无泄泻之患。不拘小儿男妇皆可服之,惟妊娠禁服。
寒积聚剂
(《济生》)妙应丸 治一切中虚寒积癖瘕,时发寒热。
附子(面包煨剜空入 砂一钱,掩盖又煨熟去面) 荜茇 木香 青皮 破故纸(各三两)
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姜汤下。如泻,米汤下。
(《三因》)散聚汤 治久气积聚,状如 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绞痛攻刺,腰胁小腹 胀,二便不利。
半夏(制) 槟榔 当归(各三两) 陈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麸炒) 茯苓 甘草(炙)附子(制) 川芎 枳壳(炒) 浓朴(制) 吴茱萸(汤泡。各一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服。大便不通,加大黄。
(《简易》)胜红丸 治脾积气滞,胸膈满闷,气促不安,呕吐清水,丈夫酒积,妇人脾血积,小儿食积并治。
三棱 莪术(各醋煮) 青皮 陈皮 干姜 良姜(各一两) 香附子(炒,二两)
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本事》)枳壳散 治五种气积,三焦痞塞,胸膈饱闷,呕吐痰涎,口苦吞酸,消寒积极有效。(方见前。)
(《良方》)白豆蔻散 治前症。(方见前。)
(《秘传》)至宝丹追虫取积神效。(方见虫门。)
(子和)瓜蒂散(方见痰门。)
攻积削坚诸剂
(《圣惠》)积气丹 治一切新久气块,面黄肌瘦, 瘕积聚,口吐酸水。
槟榔(二枚) 芫花 京三棱 牛膝 蓬术 柳樟根(各一两) 肉豆蔻(二枚) 巴豆(二钱半)陈皮 石菖蒲(各三钱) 木香(二钱半) 青皮(三钱) 大戟 大黄 甘遂 白牵牛 青礞石 干漆 干姜(各半两) 砂(一钱) 黄连(姜汁炒,一两)
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临卧枣汤下。
(《圣惠》)木香通气丸 治 癖气滞,心腹痞满,呕吐咳嗽,顺气清痰。
人参 木香(各两半) 玄胡索(一两) 黑牵牛 陈皮(六两) 榔槟(一两) 丁香(五钱)三棱(炮) 莪术(炮。各三两) 半夏(制) 茴香(炒) 木通 神曲 麦芽(各二两) 青皮(三两)
上为末,滴水丸,绿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后生姜汤下,日二服。
(《圣惠》)取积丹
马蹄大黄不拘多少,为末,用好酽醋熬膏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量人虚实大小,不食晚饭,用好墨研浓好酒送下,次日当下脓血积聚。
(海藏)万病紫菀丸 治脐肠久患 癖如碗大,及诸黄病,每气起时上冲心,绕脐绞痛,一切虫咬,十种水病蛊病,反胃吐食,呕逆恶心,饮食不消,天行时病,妇人多年月露不通,或腹如怀妊多血,天阴即发。又治十二种风顽痹,不知年岁,昼夜不安,梦与鬼交,头白多屑,或哭或笑,如鬼魅所着,肠痈肠痛,服之皆效。
紫菀(去苗土) 防风 菖蒲 柴胡 浓朴(姜制。各一两) 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茯苓(各八钱) 人参(七钱) 皂角(炙去皮弦) 桂枝 桔梗 黄连(各八钱) 川椒(去子微炒出汗)干姜(炮) 川乌(去皮) 巴豆(去油炒。各三钱) 羌活 独活(各七钱)
上为细末,入巴豆和匀,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渐加至五七丸,姜汤送下,食后临卧服。初有妊者勿服。
饮食气块,面汤下。吐逆,姜汤下。痔漏肠风,酒下。赤白痢疾,诃子汤下。脓血利,米汤下。堕伤血闷四肢不收,酒下。蛔虫心痛,槟榔汤下。气噎忧噎,荷叶汤下。打扑伤损,酒下。
中毒,帚灰汤下。一切风证,升麻汤下。寸白虫,槟榔汤下。霍乱,干姜汤下。咳嗽,杏仁汤下。腰肾痛,豆淋汤下。阴毒伤寒,温酒下。时气病,井花水下。脾风,陈皮汤下。头痛,水下。心痛,温酒下。大便不通,灯心汤下。因物所伤,以本物汤下。吐水,梨汤下。气痛,木香磨汤下。小儿天风吊搐,防风汤下,防己汤亦可。小儿疳痢,葱白汤下。小儿乳食所伤,白汤下。女人月信不通,红花酒下。女人肠痛,川芎汤下。怀胎半身后漏胎,艾汤下。子气冲心,酒下。产晕头眩,温酒下。血气痛,当归酒下。产后心腹满,豆淋汤下。难产,益智仁汤下。
产后血痢,当归汤下。赤白带下,酒煎艾汤下。室女气血不通,酒下。解内外伤寒,粥饮下。
(《本事》)治 丸 治丈夫妇人小儿年深日近沉积 块,面色青黄,时心抢痛,吐水吞酸,舌生白胎。妇人积年月经不调,渐成痞块血蛊,中焦间大如杯腕,日久年深瘦瘠,寒热往来,一切脾胃不和滞闷之疾,并皆治之。
蓬术(三两) 京三棱(二两,俱用醋煮透为度) 丁香皮(二两) 木香(两半) 丁香(两半)浓朴(炒,三两) 石菖蒲(二两) 良姜(两半) 川牛膝(一两) 薏苡仁(一两) 使君子(三两,取肉) 石莲子(三两) 巴豆(五两,去油膜) 香附子(四两,制) 虻虫(两半)
上为细末,稀糊丸,如小豆大。积年 瘕成块,第一服用热水下三十丸,自后每日三丸五丸,量虚实加减与之,五日去尽积块。日近脾胃有积者,每服五丸,米饮吞下,一服取效。妇人血气成块及血瘕,每服二十丸,用苏木酒、童便各半,煎五七沸令温,空心吞下。自后每日用温酒下三丸,其血块遂消,从大小便出尽自知。小儿腹痛蜕虫不能忍,日夜叫哭,百药不效,橘皮汤下五七丸立效,诸虫皆可下。常服用姜汤或白汤下三五丸。中酒酒积,大便 臭者及噎塞,皆可用之,神效。
(《和剂》)温白丸 治心腹积聚, 瘕痞块,大如杯碗,胸胁胀满,如有所碍,十种水病痞塞心痛并治。
川乌(制,二两) 皂角(炙去皮弦) 吴茱萸 石菖蒲 柴胡 桔梗 浓朴 紫菀 人参 茯苓 黄连 干姜 肉桂 川椒(去目炒) 巴豆(去油。各五钱)
上为末,入巴豆另研匀,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姜汤下。
洁古治法:心积伏粱,温白丸加柴胡、川芎。肝积肥气,温白丸加菖蒲、黄连、桃仁。
脾积痞气,温白丸加吴茱萸、干姜。肺积息贲,温白丸加人参、紫菀。肾积奔豚,温白丸加丁香、茯苓、远志。
舟车丸(方见水肿门)治水积水肿,上气喘急。
感应丸(方见痢疾门) 治诸积聚。
丁香脾积丸(方见脾胃门)治饮食诸积结聚。
(《本事》) 砂丸 治一切积聚痰饮。
砂 三棱 干姜 白芷 巴豆(去油。各半两) 大黄 干漆(各一两) 木香 青皮 胡椒(各一钱)槟榔 肉豆蔻(各一枚)
上为末,酽醋一二升煮巴豆五七沸,复下三棱大黄末同煎五七沸,入 砂煎成膏,却入别药和匀,杵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或五丸,姜汤下。
破积导引丸 治积块坚硬,饮食不消,心下痞满。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枳壳(炒) 广术(煨) 三棱(炮) 半夏(泡) 神曲(炒)麦芽 干姜(炮) 茯苓 泽泻 甘草(炙。各半两) 牵牛(头末,六钱) 巴豆(三十粒,去油壳净)
上为末,入巴霜令匀,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医林》)香棱丸 治五积,破痰癖,消 瘕、冷热积块。
木香 丁香(各五钱) 三棱(锉酒浸一宿) 枳壳(炒) 莪术(一两,入去皮巴豆三十粒同炒黄色去豆不用) 青皮 川楝肉 茴香(炒。各二两)
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食远盐酒下。
(《医林》)保安丸 治症积,心腹内结如拳,渐上抢心,腹及脐腹痛不可忍。
大黄(三两,新水浸一宿蒸过焙干用) 干姜(一两炮) 大附子(制,五钱) 鳖甲(一两半,好醋煮一时久酥油炙黄方可用)
上为细末,用三年米醋一升先熬去四五合后,和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醋汤或米汤任下,取积如鱼肠败血烂肉青泥而下。
(《医林》)开结妙功丸 治怫热内盛, 癖 瘕,积聚疼痛,湿热肿胀,肢体麻痹走注痛。
三棱 茴香(炒) 神曲(炒) 麦芽(炒。各一两) 大黄(一两,为末,醋半升熬成膏听用)干姜(炮二钱) 川乌(炮,四钱) 半夏(五钱) 官桂(二钱) 巴豆(二钱,去油) 牵牛(取头末,三两)
上为末,用大黄膏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姜汤下。
(邓山)感应丸 治食积,化宿滞。
沉香 木香 檀香 丁香 青皮 陈皮 黄连 砂仁 香附子 半夏 三棱(炮) 莪术(炮。各一两,为细末 肥乌梅(一百个) 巴豆(三百粒,白者去衣膜)
上用瓷器一只盛巴豆,上以乌梅肉盖之,却用米醋浸过,与梅肉平坐于甑中,蒸至极熟,以巴豆红色为度,却擂二件为泥,用糯米饭和匀捣千百下,丸如萝卜子大。每服十丸,白汤下。
(二十二道)
化铁丹歌八梅十六豆,一豆管三椒。青皮各半两,醋打面糊调。每服十五颗,是铁也能消。
五积丸
大肥皂角(炙去皮弦灰火煨勿令烟出)
上为末,每两入巴霜一钱研匀,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丸,白汤下。
醉乡宝屑治酒积如神,亦治菜果积。
平胃散,加丁香、砂仁、芽曲,或香苏散,亦可并用姜枣盐煎服。
酒积麦芽丸 治酒癖不消,心腹胀满,噫酸呕逆,胁肋痛。
神曲(炒) 麦芽(炒。各一两) 黄连(五钱锉,用巴豆五粒同炒)
上为末,沸汤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姜汤下。
鱼鳖积,用香苏散,多加生姜、陈皮煎服。
鳖瘕,用白马尿一升、鸡子白三枚,煎至二合,空心顿服,不移时当吐出小鳖而愈。
又方:用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三度愈。
《千金方》:治 瘕积聚,去三尸氛气,延年却老。雄黄(二两)研为细末,九度水飞过,却入新净竹筒内,以蒸饼一块塞口蒸七度,用好粉脂一两为丸,绿豆大。酒下七丸至十丸,日三服。三年后可以成道不饥。
又方:治腹胀积聚 瘕。葶苈(一升,炒),酒五升浸七日,去渣日温三合不拘时服。
又方:治鳖瘕,取蓝叶一斤捣,水三升绞取汁一升,日二服效。
又方:治食 及生肉致胸膈不化,必成 瘕。马鞭草捣汁一升,入姜汁少许,饮之即消。
又方:治肉 ,思肉不已,食肉讫又复思。白马尿三升,空心饮之,当吐肉积出,吐不出者死。
又方:治小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能食而不消。用新安白酒曲炒香熟为细末,白水调方寸匕,日三服。
《外台秘要》:治卒暴瘕,腹中有物,坚如石,痛欲死。取蒴 根一小束洗净,沥去水细切,以酒二斗渍三宿,去渣温服五合至一升,日三服。欲速服,于灰火中煨,令药味出服之。
此药无毒,大有效。
又方:熨 法,用吴茱萸三升擂碎,以酒和煮熟,布裹熨瘕上,冷则易热,熨之 移消动乃止。
又方:疗心腹之旧 及新得之癖瘕,取朱砂细研,饭搜令匀,用雄鸡一只先饿二日,后以朱砂饭喂之,置鸡于板上,收取粪曝燥为末,温酒调服方寸匕,日三服。病困者昼夜可六服。一鸡少,更用一鸡喂之,取足服之,愈即止。
《集验方》:治鳖瘕及心腹宿瘕,卒得 瘕。以白鸡屎不拘多少,小便和炒焦为末,服方寸匕,不拘度数,瘕愈止。
《胜金方》:治膜外 及气块痛。玄胡索不拘多少为末,猪胰一具切作块子炙熟,蘸药末食之。
《肘后方》:治腹中冷癖,水谷凝结,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揉之转逆,妨害饮食。
取大蟾蛛一枚去皮及腹中物支解之,用芒硝一升,中人七合,弱人五合,以水六升煮取四升。
每服一升,后未下,更一服,得下则九日十日更进一服。
一方:治 癖 结及诸虫并马毒疮。用马齿苋和盐醋煮一碗,空心食,有虫尽出,汁涂疮。
一方:治蛇瘕,凡蛇精及液粘活菜上,人误食之,腹内成蛇,或食蛇肉亦作蛇瘕。其人常饥,食之即吐,腹中如蛇状。用赤头蜈蚣一枚为末分服,酒调下。
一方:治积聚 癖气块,大小结胸,痛不能按。南星、半夏、芫花、自然铜生用,等分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食前温汤下。
一方:治男妇远近陈积,气块水肿,小肠偏坠,脚气蛊毒,噎塞返食,心气脾疼,喘急咳嗽,肺胀吐红,肠风痔漏,左瘫右痪,丹毒疮疥,紫白血斑,痈疽肿毒,泻痢脾黄,山岚瘴气,小儿风痫。
大黄(春冬二斤,火炮熟用;秋夏一斤二两,生用) 甘草(半斤,炙) 牵牛(十二两)槟榔(十四) 三棱 木香(一两,为末)
上每服五钱,五更初面东温水一盏调下,巳时取大病根,青红赤白,或者蛇虫虾蟆蜈蚣,乱丝血块,不问四季,老弱无妨。利后用白粥补之。孕妇勿服。
灸法
久痞,背脊中(即命门穴)离开四指。痞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章门(二穴,在股大横纹外直脐季肋端,侧卧屈下足伸上足举臂取之,灸七壮。治一切积聚癖块。)
期门(二穴,在乳头垂下尽处动脉是,灸百壮,治积气上奔甚急欲绝。)
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半,灸百壮,治一切气块。)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灸百壮,治奔豚痞积癖块,气逆气冲心痛不可忍。)
卷之三十四
病机
痞,痞塞不通之义也,由气血郁滞,凝结而作块,坚硬而成形,致于寒热作痛,呕吐胀闷,甚者饮食不入,令人渐渐黄瘦。始因脾胃所伤,或因疟久而成,谓之疟母,右关脉弦而紧细者是也。
丹溪谓在中为痰饮,在左为死血,在右为湿痰气结,极是。但坚积既久,非寻常气血痰药所能消除,必须内外兼攻,《内经》所谓留者攻之,坚者削之。使愈过半,随即调理气血,然后复攻,方可保十全之效也。痞证甚者可与 积门参看施治。凡妇人有痞块,多是血块。
治法
治痞先须开郁豁痰,消坚化血,然后理脾胃,调正气。
凡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药及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先须断浓味为要。
药方
(《秘方》)化铁丸 治痞块等积。
香附米(四两,用巴豆三十粒去皮膜研细,同香附热水浸透,春二日,夏一日,秋五日,冬十日,取出洗净晒,只用一半) 三棱 莪术 半夏(各一两。醋煮过) 丁香 肉豆蔻(面包炒。各半两) 杏仁(去皮尖炒熟) 青皮 陈皮 良姜(各八钱。多年壁土炒)
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医林》)阿魏丸(方见积聚门 治诸积痞块。)
(《宣明》)积气丹(方同上门) 治痞块。
(东垣)广术溃坚汤(方见肿胀门) 治痞块积,坚硬如石,形大如盘。
(《经验》)治痞方 治一切痞块。
猪涩脾七个、新针七枚,每一针刺一脾, 为度。皮硝七钱,每一钱擦一脾,瓷器盛七日,铁器焙干。又用水红花子七钱同脾捣为细末,用无灰酒空心调下。一年以下者,一服可愈,五年以下者二服,十年以下者三服。
(《医林》)小阿魏丸 治痞块。
山楂(三两) 石碱(二钱) 半夏(一两,皂角水浸透三次晒干)
上为末,姜汁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姜汤下。
(《千金》)大硝石丸 治痞积。
硝石(六两) 大黄(八两,另研) 人参 甘草(各三两)
上为细末,以好陈醋三升置瓷器中,以竹片作准,每入一升作一刻,先入大黄,不住手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或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服后当下如鸡肝,或如米泔赤黑色等物乃效。下后忌风冷,宜软粥将息。
圣散子(方见积聚门)治痞积成块。
(《集成》)消痞方
木鳖子(二十枚,去壳) 猪腰(一对) 黄连末(三钱)
上将腰子切开煨熟捣烂,入二味,和丸如绿豆大,汤下三十丸。
(太无)神功助化散 治男子妇人腹中痞块,不拘气血食积所成。此方之妙不可尽述。
蓄(五钱) 瞿麦穗(二钱) 大麦芽(五钱) 神曲(五钱) 木香(钱半) 甘草(五钱)川大黄(三两)
上为细末,男用灯心淡竹叶等分煎汤,及无灰酒一同调服一钱,酒多于汤。妇人用红花、当归、灯心等分,及无灰酒一同调服,亦酒多于汤。忌油腻动气之物及房事一月。药须黄昏时服,次早二便见恶物为度。
(云岐)牡丹皮汤 治妇人久虚羸瘦,血块走注,心腹疼痛。
牡丹皮 桂心 当归 延胡索(各一两) 莪术 牛膝 赤芍药(各二两) 京三棱(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酒各半煎服。
没药散 治一切血气脐腹撮痛,及产后恶露不行,儿枕块痛。
没药 血竭(各研细末) 桂心 当归 蒲黄 红花 木香 玄胡索 干漆(炒) 赤芍药(各等分)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若血块冲心,痛甚至危者,以大顺散三钱热酒调下立止。
(丹溪)胎前血块方胎前血块如盘,难服峻剂,此方主之。
香附(醋煮四两) 桃仁(去皮尖,一两) 海粉(醋煮,二两) 白术(一两)
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酒下。
产后消块方产后消血块滑石(三钱) 没药(二钱) 血竭(二钱,有用丹皮一钱,无血竭)
上为细末,糊丸。恶露不下,以五灵脂为细末,陈皮汤调下一钱。
又方 消血块。
香附子(童便浸) 桃仁(去皮留尖)
上等分为末,醋糊丸服。
(《神方》)二仙膏 治痞气腹中作块。
明矾 雄黄(各二两)
研细,先将二两水糊和成膏,纸摊贴患处即效。不效,再以后二两摊贴,须看贴药之后大便如脓下,即愈。
三圣膏贴痞块,化为脓血。
用未化锻石(半斤)为末,瓦上微炒红提出,候热稍减,入大黄末一两炒热,仍提出,入桂心末五钱略炒,以米醋熬成膏,浓摊烘热,粘贴即愈。
(《经验》)四圣膏专贴痞块。
叶 独蒜 盐 穿山甲
上以好醋捣成饼,量痞大小贴之,两炷香为度。痞化为脓水,从大便中出。
琥珀膏
大黄 朴硝(各一两)
为末,以大蒜捣膏贴之。
又方以水红花或子,每一碗以水三碗,用桑柴文武火熬成膏,量痞大小,纸摊贴,以无力为度。仍将膏用酒调服,忌荤腥油腻。不饮酒者,白汤下。
长桑君针积块 瘕,先于块上针之。甚者又于块首一针,块尾一针,立应。针讫灸之。
章门 天枢 气海 通谷 上脘 中脘
上六穴皆灸积块,可按证选用。
奔豚气块攻心,胁痛满,奄奄欲绝。(先以汤洗手足之,却取下穴。)
期门 气海 关元(各灸五壮。)
医案
丹溪治一妇人,因哭子后胸否有块如杯,食减面淡黄黧黑,惫甚。脉弦虚细涩,日晡发热。知其势危,补泻兼用,以补中益气汤随时加减,与东垣痞气丸相间服之。食前用汤,食后用丸,必汤多于丸。一月寒热退,食稍进。仍服前药,二月后忽大寒热,天明退,其块加大,至晚手足下半节皆肿。遂停药数日,忽肿如失,天明胸中之块觉小。遂以二陈加白术、桔梗、枳实服半月而安,次年生子。
一妇人年四十,面白形瘦性急。因有大不如意,三月后乳房作一块,渐渐长大掩心,微痛膈闷,饮食减四之三,每早口苦,两手脉微而短涩。予知其月经水不来矣,遂与参、术、归、芎,佐以气药,作大服,一昼夜与四次,外以大琥珀膏贴块上,防其块长。经一月余,得补药百帖,食及平时之半,仍用前药。又过一月,脉气渐允,又与前药,吞润下丸百帖,月经亦来,涩脉减五分之四。时天气热,意其经行必紫色,仍以前药加醋炒三棱,吞润下丸,以抑青丸十五粒佐之。又经一月,块消食美如常矣。
一人年五十余,因饮酒醉后受怒气,左胁下与脐平,作痛。自此以后,渐成小块,或起或不起而痛,痛止则伏。面黄口干无力,食少,吃些物便嗳此气味,转恶风寒。脉之,左大于右,弦涩长。此木火甚,脾胃伤而阴血耗。且与和胃汤,以补胃气,滋养阴血。吞下保和丸,逐其糟粕。胃实血充时,却用消块和胃汤,即人参(三钱)、白术(钱半)、陈皮(一钱)、芍药、当归(各五分)、干葛、红花(各三分)作一剂煎服,吞下保和丸。
一妇人腹下有块,一男子心痛膈有块,俱用白术汤吞保和丸三十粒愈。白术(二钱)、青皮(一钱)、芍药、木通、川芎、苍术、甘草(各五分)。
一妇胁下有块,渐长大,脉数而大。询之,近已发热,食亦减,倦怠。先与补之,次攻其块,用陈皮(五钱)、白术(一两)、柴胡、当归、青皮(各五钱)、木通(三钱)、甘草(一钱),作八帖先服,次服攻块丸,用醋炒青皮(一两)、桃仁(五钱)、醋三棱(两半)、桂枝(三钱半)、海藻(八钱),神曲糊丸。
一少妇疟后左胁下有块,小便少。用浓朴、柴胡、黄木通(各二钱)、三棱、白术、青皮(各四钱)、甘草(五分)、姜一片煎,食前热服。
一妇人年五十,形气俱实,富而劳神,味浓性急,常经水过多。医每用涩药止之,后病走气,胸腹中共有大小块十余枚,遇夜痛甚,着床累月。其脉两手皆涩而弱。此因用涩药,致败血积聚不行故耳。时三月间以蜀葵根煎汤,再煎人参、白术、陈皮、青皮、甘草梢、牛膝成汤,入玄明粉少许,研桃仁调热饮之。服三帖腹痛,下块一枚。再并渣服,又下一枚。后去葵根、玄明粉,服数剂,渐消。
一婢色紫稍肥,性沉多忧,年近四十,经不来三月,小腹当中有块,初起如粟,渐如炊饼。予诊之,两手皆涩,重取稍滑。令按其块,痛。扪之,高寸许。遂与千金硝石丸下四五次,后忽自言乳头有汁,恐是孕。予曰:非,涩脉无孕之理。又与三五帖,诊之,脉稍虚。予悟曰:前药太峻。止与四物汤,倍加白术,佐以陈皮甘草,至三十帖体充完。再与硝石丸四五次,自云块消,一晕便令莫服。逾半月经行痛甚,下黑血近半升,内有椒核者数十粒,而块消去半,又求药。予晓之:不必用药,次月当尽消矣。至次月经行,又下黑血块,而又消其大半。彼又索药。予曰:再次月必尽消矣。后果然。大凡攻药,病热一退,正气自复,而邪气由渐而消。若胃气弱者,尽剂攻之,必伤胃气,又反致祸。医者不可不知也。
一人年六十,素好酒。八月间因行暑热中得病,两足冷过膝,上脘有块如掌大,牵引胁痛不可眠卧。饮食减少,却不渴。已自服生料五积散三剂。诊其脉,俱沉涩而小,按之不为弱,皆数而右为甚,大便如常,小便赤涩。遂用大承气汤减大黄之半,而热加炒黄连、芍药、川芎、干葛、甘草作汤,下栝蒌仁半夏黄连贝母丸,至十二帖,足冷退至胫,块减半遂止药。至半月饮食复旧,诸症皆除。
一人病脚气,夜半痞,绕胁有块,硬如石,痛欲死。用杉木汤服下食顷,大下三次,气通块散。方用杉木节一大节、橘叶一大升,无叶以皮代之,大腹槟榔七个,三味切,用童便三升共煮一升半,分二服。若一服得快利,则止后服。
卷之三十五
病机
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又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泻。又曰:湿胜则濡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又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泻。(此少阳壮火食气,气虚而泻泄也。)
又曰:脾病者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东垣云:运气土令不行,水为太过,金肃愈严,木虚明矣。木气既虚,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不胜者侮之。是以土来木之分,故木之清气不得出外,郁在肋下,变为飧泄。发于夏者,以其湿令当权,故治用麻黄汤。麻黄味苦,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从水中补木而泻水,发显阳于上也。
《机要》云:春宜缓形,形缓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内藏。
夏至则火盛而金去,独火木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滑泄,谷不化,重则下利脓血稠粘。《良方》云:飧泄者,始春之时,风木盛行,脾土受风木之邪,不能运化,因成积滞。夏以伏阴在内,再感暑湿风冷之气,过食生冷,复伤脾胃,不能克化饮食,水谷完出而成飧泄也。
《机要》云:夫脾胃同湿土之化,主腐熟水谷。胃气和平,饮食入胃,精气则输于脾土,归于肺,行于百脉,而成荣卫。若饮食一伤,起居不时,伤其脾胃,则不输化上升,精华之气反下降,是为飧泄,久则太阴传于少阴而为肠 。
脏腑泻利,其证多端,大抵从风湿热论,是知寒少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泻非阴,久泻非阳。大便完谷而下,有寒有热。如热者脉疾,身多动,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寒者脉沉而细,身不动,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者,姜附汤主之。若身重四肢不举,木附汤主之。
《原病式》曰:泻白为寒,青红黄赤黑为热。大抵泻利小便清利不涩为寒,赤涩者为热。又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涩者,热也。凡谷消化,无问色及他证,便为热也。寒泻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或火性急速,传化失常,谷虽不化而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云:邪热不杀谷,然热得湿则飧泄也。
陈氏《三因》云:泻泄一证,经中所谓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所因有内外不内外之殊。经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此外因也。又云:湿胜则濡泄,寒甚则为泄,暑热亦为泄。至于七情感动,脏气不平,亦致溏泄,此内因也。其余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而成泻泄者,乃脾胃有伤,此不内外因也。但停滞泻泄一证,直须积滞已消,然后用以断下药,今人往往便固止之,多成滞下。治法宜先理中焦,次分水道;治中不效,然后断下。
《难经》云:凡泻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小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要也。
肾泄者由肾虚,每于五更时溏泄一二次,而连月经年勿止者是,此多肾经湿注,饮酒之人多有之。
泻者,少腹生寒而为此证。盖阴中之至阴,脾也。脾胃虚弱,为风寒所胜,则阴气太盛,阴盛则脏寒,脏寒则糟粕不化,大便黑,状似 溏者是也。大肠有寒,证亦如之。
水泻者,脏腑虚寒,四肢厥冷,暴顿洞下者是也。有伤暑热霍乱,倾泻如水者有之。
洞泄者,手足厥冷,心腹痛,脚转筋而洞泻者是也。
其余伤食泄泻,失饥伤饱,胃不能消则胀满,所下酸臭可验,此证当疏利消导。
大抵诸泻泄证各宜以类推求,必先分利,后实脾土,益元气,无不万全。
丹溪曰:泻有气虚,有火,有痰,有食积。戴氏云:泻水而腹不痛者,湿也。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水谷不化而完出者,湿兼风也。(即飧泄是也。)渐下污积粘垢者,湿兼热也。(即溏泄是也。)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即 泄也。)体重软弱,泻下多水,湿自甚也。(即濡泄是也。)久下不能禁固,湿胜气脱也。(即滑泄也。)泻证病机不同,有如此,岂可不察所因而能治哉?
脉候
《内经》曰:脉细,皮寒,少气,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死。其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脉经》曰: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又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脓血,脉微小流连者生,紧急者死。
凡泻而脉沉细者为虚为寒,疾而数者为热为积。心脉歇至者惊泻。泻久而脉洪大急数,皆难治。
治法
丹溪曰:世俗例用涩药治泻。若泻而虚者,或可行之;初得之者,必变他证,为祸不小。殊不知泻多因湿,惟分利小水,最为上策。
张子和云:夫暴注水泻不已,即《内经》所谓注下者也。注下,水利也。暴速甚者属火,宜冷水调桂苓甘露饮、五苓益元散,或以长流水煎放冷服凉膈通圣散亦能治之,慎不可骤用罂粟壳、干姜、豆蔻之类,纵泻止亦转生他疾。只可分阴阳,利水道而已。
经曰:下者举之。久泻下陷者,用升阳益胃不效,当用吐法以提之也。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泻。此则完谷不化,宜发汗而愈,则当用麻黄桂枝汤,仲景柴苓汤之类是也。经曰:通因通用,则因食积湿热,然须因其泻而泻之,使积滞去尽而泻自止矣。若拘之以三法兼施,则执一也,而可乎哉?
子和治一僧,脏腑不调,三年不效,此洞泄也,以谋虑不决而成。肝主谋虑,甚则乘脾,脾湿不流,乃上涌痰半盆,又以舟车丸、浚川散下数行,仍使澡浴出汗。自尔日胜一日,常以胃风汤、白术散调养之。若斯疾斯治,惟子和能之。其宜三法并用者,万百一二耳。知者审之。
东垣案云: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此阴盛乘阳。加之气短精神不足,此由脉弦令虚,多言之过。阳气衰弱,不能舒伸,伏匿于阴中耳。又值淫雨阴寒,时人多病泄利。此湿多成五泄故也。一曰体重肢节痛,大便泻并下者三,时小便秘涩,思其治法。按经云:大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诸泻痢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当利其小便,多用淡味渗泄之剂利之,是其法也。
噫!圣人之法,虽布在方册,其不尽者,可以求责耳。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从以上法度,用淡渗之剂,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是阳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反助其邪也。故必用升阳风药,以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根截半钱,炙甘草根截半钱煎服大法云: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又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而知百也。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王节斋云:泄本属湿,然多因饮食不节致伤脾胃而作,须看时令,分寒热新久而施治。
治法补脾消食,燥湿利小便,亦有升提下陷之气,用风药以胜湿。亦有久泄肠胃虚滑不禁者,宜收涩之。脾泻已久,大肠不禁者,此脾脱也,宜急涩之。
泻宜汗解者,经云:久风为飧泄,若《保命集》用苍术、麻黄、防风之属是也。
泻宜吐痰而愈者,《格致余论》云:夏月患泄,百方不效,久病而神不瘁,小便赤,脉滑而颇弦,膈闷食减。此久积为所郁成湿痰,留于肺中,宜大肠之不固也。导其源则流自清,以茱萸等作汤,温服碗许,探喉中吐痰半升,利减半,再吐而安。
泻宜逐下而安者,若长沙太守言下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痢已瘥,至其时复发者,此为下未尽,更下之。
泻宜补益而愈者,若东垣《脾胃论》言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大便泻泄,宜黄建中汤。
泻宜调理脾胃而止春,若洁古老言四肢懒倦,小便不利,大便走泄,沉困,饮食减少,以白术、茯苓、芍药治之。
有宜升举而安者,若《试效方》脾湿胃弱,不能营运,食下即泄,助甲胆风胜以克之,以升阳之药,羌活、独活、升麻、防风、炙甘草之属。
泻宜燥湿而后愈者,若《脾胃论》言湿土有余,脉缓而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从平胃散合二陈汤。
泻用寒凉而愈者,若张长沙言协热自利,黄芩、芍药主之。
泻宜温补而愈者,若长沙言下利脉迟紧,痛未止,当温之。下利心痛,急当救里;下利清白,水液澄澈清冷,可与理中、四逆辈主之。
泻以分利而愈者,若刘河间言湿胜则濡泻,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益元散分导之。
泻以收涩而愈者,若东垣谓寒滑气泄不固,诃子散以涩之之类。湿胜而泻,四苓散加二术。甚者二术炒为末,米饮调服。
气虚者,用参、术、升麻、芍药,或以四君子汤加芍药、升麻。
火宜伐火,利小便,四苓散加黄芩、活石、栀子、木通。
痰宜豁痰,二陈汤加海石、音黛、黄芩、神曲、蛤粉,或用吐法。
食积宜消导之,疏涤之,用神曲、大黄、枳实,或保和丸。
泄泻水多者,必用五苓散,或用苍术、浓朴、陈皮、炒曲、泽泻、地榆、甘草等分,冬加干姜。夏月水泻,桂苓甘露饮。
脾胃不和伤食者,胃苓汤。
凡治泻药宜作丸散服。
泄泻注下如水,用生料五苓散加苍术、车前子倍白术,为末,米汤调服。
湿热甚者泻下如热汤,四苓散加滑石、黄芩、栀子、木通之类。腹中疼痛,泻下清冷,喜热手荡熨,口不燥渴,乃寒泻也,五苓散倍桂加肉豆蔻。有气加木香,病甚者更加木香、附子作丸,服之效。
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此元气下陷及大肠不行收令而然,用白术、芍药、神曲、陈皮、肉豆蔻、诃子肉、五倍子、乌梅为丸,以四君子汤加防风、升麻煎汤送下。
食积时常腹痛泄泻,先以木香槟榔丸,或束垣枳实导滞丸推逐之,而后以四苓散加浓朴、苍术、神曲、麦芽之类作丸服之,以安胃气。
泻水而腹不痛者,属气虚,宜四君子汤倍白术加黄 、升麻、柴胡、防风之类,补以提之而愈。
治案
沧州翁治一人,病下利完谷,众以洞泄中寒,服理中、四逆辈,转剧。脉两尺寸俱弦长,右关浮于左关一倍,自外皆如草滋,知肝风传脾,因成飧泄,非脏寒也,以小续命汤损麻黄加白术,服三五升利止。续命非止利之药,饮不终剂而利止者,以从本治故也。
又治一夫人,病飧泄弥年,医以休息利治之以苦坚卒燥之剂,弗效。时秋半,脉弦而浮。
曰:夫人之病盖病惊风,非饮食劳倦所致也。肝主惊,故虚风自甚,因乘脾而成泄。今者金气正隆,尚未至明春,则病将益加,法官平木之太过,扶土之不及,而泻自止。夫人曰:侬寓南闽时,平章燕公以铜符密授,因失心惧,由是疾作。公言信然。以黄 牛肝,和以攻风健脾之药愈。
张子和治一人,泻利不止如倾。众以为寒,治近二十载。脉之,两寸皆滑,予不以为寒,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调散涌寒水五七升,又以无忧散泻水数十行,次以淡剂利水道,后愈。
此通因通用法也。
丹溪治一老人,右手风挛,泻泄,百方不效。左脉洪滑,此太阴经有积,肺气壅遏,不能下降,大肠虚而作泻,当治上焦,用萝卜子擂和浆水,密探吐大块胶痰碗许,随愈。
一老人浓味伤脾,常常泻泄,亦是脾泻,用白芍酒炒白术各二两、神曲、山楂各一两、黄芩半两、炒半夏一两为末,荷叶煨饭为丸服。
一老人禀浓形瘦,夏未患泻利,至秋深治不愈。神不瘁,溺涩少不赤,脉涩颇弦,膈微满闷食减。因悟曰:必多年陈积,僻在肠胃。询知嗜鲤鱼,三年无一日缺。予曰:此痰积在肺,肺为大肠之脏,宜大肠之不固也。当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陈皮、青葱、鹿苜根、生姜浓煎和砂糖,饮一碗,探吐痰半升加胶,利减半,再饮而利止。与平胃散加白术、黄连调理。
治一富儿,面黄善啖易饥,非肉不食,泻泄一月,脉大。以为湿热,当脾困而食少;今反形健而多食不渴,此必疳虫也。验其大便,果有蛔,治虫而愈。次年夏初,复泻,不痛而口干。
予曰:昔治虫而不治疳故也。以去疳热之药白术汤下,三日而愈。后用白术为君,芍药为臣,川芎、陈皮、黄连、胡黄连入芦荟为丸,白术汤下,禁肉防再举。
药方
术茯车前子汤 治一切泻泄,用此为主。
白术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芍药 陈皮 炙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盏半加姜三片、枣一枚,灯心煎七分服。伤食泄黄或食积,加神曲、麦芽、山楂子(各八分),黄连七分以消之。腹中窄狭饱闷,再加浓朴、枳实、木香(各五分)。
小便赤涩短少,加猪苓、木通、山栀(各五钱)、湿泻者,加茵陈、苍术(各一钱)。若夏秋之间,湿热大行,暴注水泻,加炒黄连、苍术、升麻、木通(各五分)。发热燥渴,加干葛、石膏(各一钱)。口渴引饮,加葛根、人参、麦门冬(各一钱)、廾麻、乌梅肉(各一分)。
暑月泻泄,加香薷、浓朴。寒月溏泻清冷,腹痛或伤冷食,加神曲、麦芽、干姜(煨,各一钱)、砂仁、木香、益智(各五分)。胜湿须加防风、羌活、白芷、苍术、半夏。胃气下陷,加人参、黄 、升麻、柴胡,以升清气。
久泻肠胃虚滑不禁,加肉蔻(煨)、石脂( )、诃子(煨)、木香、炒干姜各五分。清晨溏泄,加破故纸(炒)、茴香(炒)、肉蔻(煨)。
(《局方》)胃苓汤 治男妇暑湿停饮泄泻,不服水土等证。
苍术(制) 浓朴(制) 陈皮 甘草(减半)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食远服。
(《局方》)平胃散 治伤湿泄泻,姜枣煎成为末,米调皆可。
(《良方》)加味五苓散 治伏暑泄泻,发烦渴,小水不利。
猪苓 白术 白茯苓 泽泻 车前子(隔纸炒研,一钱) 肉桂(五分)
上作一服,水盏半,加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
(《局方》)薷苓汤 治夏月暑泻,欲成痢疾。
香薷 黄连(姜汁炒) 浓朴(姜炒) 扁豆(炒)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六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辨疑》)倍术二陈汤 治湿痰泻泄。
白术(加倍) 陈皮 半夏(制) 白茯苓(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咀,水盏半加姜三片,煎服。
(《局方》)六一散(一名益元散)治夏伤暑水泻。
桂府滑石(水飞,六两) 炙甘草末(一两)
上和匀,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丹溪)青六丸 去三焦湿热,治泄泻,多与清化丸同用,并不单用,兼治产后腹痛或自利,能补脾裨血,亦治血痢。
六一散(七两) 红曲(炒,二两)
上为末,饭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五十丸,白汤下。
(丹溪)温六丸 泄泻而呕吐者神效。
六一散用生姜汤调服。或以末和入七分之一汤调。
(《局方》)戊已丸 治胃经受热,泻痢不止。
黄连(酒炒,四两) 吴茱萸(泡炒,二两) 白芍药(三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食前下。
(秘方)既济丸 治一切泻泄不止。
黄连(切如豆大,四两) 生姜(二两,切成粗丝,同黄连炒黄燥)
上二味为细末,醋打硬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集成》)脾泄丸 治食积酒湿等泻。
白术(土炒,二两) 苍术(炒) 半夏(制。各两半) 山楂 神曲(炒) 芍药(炒)黄芩(炒。各一两)
上为末,荷叶煨饭为丸。后重者,加木香、槟榔。
(《局方》)太平丸 治泻泄。
黄连(一味,同茱萸炒,去萸不用) 芍药(炒,减半)
上为末,老米糊丸。同干姜炒,加阿胶一半为丸,名驻车丸。
(东垣)升麻除湿汤 白下而上者,引而去之。
苍术(一钱) 柴胡 羌活 半夏 升麻 神曲 泽泻 防风 炙甘草 陈皮 麦芽曲(各五分)益智仁(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七分,空心服。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曲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非肠鸣勿用。
(东垣)茯苓汤 治因伤冷冻饮料水,泄泻注下,一夜十余次,变作白痢,或变赤痢,腹中痛,食减热躁,四肢沉困无力。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五分) 当归 生黄芩(各钱半) 白芍药(七分) 苍术 生甘草 升麻 柴胡(各一钱) 炙甘草 肉桂(各一分半)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草窗)白术芍药散 治痛泻要方。
白术(炒) 芍药(炒。各二两) 陈皮(两半) 防风(一两)
上咀,或煎或散或丸,皆可服。久泻者加升麻六钱。
(《机要》)白术芍药汤 治太阴受湿,水泻注下,水谷不化,不欲饮食,困弱无力,宜此和之。身重暴下,大势来也,亦宜和之。
白术(炒) 芍药(炒。各四钱) 甘草(二钱)
水煎服。
(《机要》)白术茯苓汤 治湿泻,又治食积,湿热作泻。
白术 茯苓(各五钱)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药,三味各等分,名白术散。为末,米汤调下。
(《机要》)苍术芍药汤 治前证。
苍术 芍药(二钱半) 淡桂(五分)
水煎服。
(《良方》)神术散 治春伤于风,夏必飧泻。
苍术(半斤) 本 川芎(各三两) 羌活(二两) 细辛 粉草(各八钱)
上为粗未,每服三钱,姜三片、葱白三寸,煎服出汗。
(《良方》)高良姜汤 治肠胃受风,久为飧泄,下痢呕逆,腹内 痛。
高良姜 木香 槟榔 赤茯苓 人参(各三分) 肉豆蔻 吴茱萸(泡炒) 陈皮(去白)缩砂仁(五分) 干姜(一分,炮)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七分,不拘时,日三服。
(《良方》)干姜丸 治肠胃风冷,飧泄注下,腹痛不止。
干姜(炮) 浓朴(去皮制) 当归 阿胶(炮成珠) 龙骨(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枣汤下。
(《机要》)防风芍药汤 治飧泄身热脉弦,腰痛微汗。
防风 芍药 黄芩(各二钱)
水煎空心服。
(《机要》)苍术防风汤 治泄泻脉弦头痛。
苍术 防风 麻黄(各一钱) 白术(二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局方》)胃风汤 治前证,及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及久泻下后如豆汁,或下瘀血如鱼脑,日夜无度,久不得愈者,三服必愈如神。(方见胃风门。)
(《宣明》)桂苓甘露饮 治水不消,暑热泄泻,呕吐或下痢。(方见暑门。)
(《和剂》)六和汤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伤暑霍乱吐泻,寒热交作,小便赤涩。(方见暑门。)
(《局方》)香薷饮 治脾泄,暑泻尤宜,水酒各一盏煎,水中沉冷服。
(仲景)五苓散 治泄泻,暑热呕吐泻泄,煎姜汤调。(方见伤寒门。)
(《局方》)来复丹 治正气不足,暑热霍乱泄泻。
硝石 硫黄(各五钱,瓦器内用柳枝搅匀,慢火炒如法用) 五灵脂 陈皮 青皮(各五钱)玄精石(三钱)
上各研为细末和匀,醋糊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用清米饮下,或淡姜汤下。《易简》云:硝石性寒,佐以陈皮,其性疏快。硫黄且能利人,苦作暖药以止泻,误矣。盖由啖食生冷,或胃暑热之气,中脘闭结,挥霍变乱。此药通利三焦,分理阴阳,服之甚验。
(丹溪)酒蒸黄连丸 治一切热泻。
黄连(半斤净,酒二斤,浸以瓦器,置甑上蒸至烂,取出晒干)
上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水下。
(《局方》)理中汤、治中丸 治脏腑停寒泄泻不已。(方见伤寒门。)
(《机要》)浆水散 治暴泻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不能语,甚者加吐,此为急病。
半夏(一两,姜制) 附子(半两,制) 干姜(炮) 肉桂 良姜(各二钱半)炙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浆水盏半煎至半盏,和渣热服。
(《机要》)白术散 治泄泻。
白术(炒) 芍药(炒) 甘草(炙。各三钱) 干姜(炮半两)
上如前法煎服,甚者加附子(三钱)。
(《百选》)大藿香散 治一切脾胃虚寒,呕吐霍乱,心腹撮痛,泄泻不已。
藿香叶(二两) 陈皮(去白) 浓朴(制) 青皮 木香 人参 肉豆蔻(面煨) 良姜(炒)大麦芽(炒研) 神曲 诃子(煨去核)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两) 白干姜(半两)
上为粗未,每服六钱,水盏半、煨生姜一块、盐一捻煎服。水泻滑泻肠风脏毒,陈米饮入盐热调下。赤白痢,甘草黑豆汤下。脾胃虚冷,宿滞酒食,痰气作晕,入盐少许,嚼姜枣汤热服,胃气呃噫,生姜自然汁一呷入盐点服。此药大能消食,顺气利膈。
(《济生》)大轮丸 治肠胃虚寒,心腹冷痛,泄泻不止。
干姜(炮) 附子(制) 肉豆蔻(煨)
上为末,每服五十丸,米糊丸,空心米饮下。
(《和剂》)肉豆蔻丸 治脾胃虚弱胀满,水谷不消,脏腑滑泄。
苍术(制) 干姜(炮) 肉豆蔻(面煨) 浓朴(制) 陈皮(各四两) 甘草(炙) 茴香(炒)肉桂 川乌(炮去皮脐) 诃子肉(各二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金锁正元丹 治肾虚泄泻,小便频数,盗汗遗精,一切虚证。(方见虚冷门。)
豆附丸 治肠胃虚弱,内受风冷,水谷不化,泻泄注下。
肉豆蔻(面煨,四两) 木香(二两,不见火) 白茯苓(四两) 干姜(炮) 肉桂 附子(制) 丁香(不见火。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良方》)茱萸断下丸 治脏腑虚寒,腹痛不止泄泻,甚效。
吴茱萸(二两,炒) 赤石脂 川姜(各两半) 艾叶(炒) 缩砂仁 肉豆蔻 附子(制。各一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饮送下。昔赵从简通判丁母忧,食素日久,苦泻不止,日七八行,岁余。每服健中不过一二日复作。得此方而愈。后数年间遇泄泻,服之即效。
(《百选》)缩脾丸 治滑泻不禁。
白术(炒) 赤石脂 肉豆蔻(面煨) 浓朴(姜制) 白姜(炮。各一两) 附子(制)荜茇 神曲(炒)
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和剂》)大已寒丸 治沉寒痼冷,脏腑虚惫,心腹 痛,胁肋胀满,泻泄肠鸣,自利自汗。
荜茇 肉桂(各四两) 干姜 高良姜(各六两)
上为末,水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丹溪)保和丸 治食积泻泄。(方见食积门。)
(《良方》)调中汤 治食滞泻泄呕吐,不思饮食。
藿香 砂仁 蓬术(炮) 干姜(炮) 肉桂 茴香 草果(各一钱) 麦芽(炒) 益智 橘红 苍术 神曲(炒) 桔梗 甘草(炙。各半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
脾积丸 因食积作泻。
青皮 陈皮 三棱 莪术(煨。各三钱) 香附子(炒) 肉果 山楂 丁香 砂仁 槟榔 姜黄 浓朴(炒。各二钱) 黄连(三钱) 木香(钱半) 檀香 麦芽(各二钱) 荜茇 白豆蔻(各一钱)
上为细末,溶蜡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
(《和剂》)木香槟榔丸 治伤食泻。(方见积滞门。)
(《宝藏》)感应丸 治食滞泻泄将成痢疾。
木香(不见火,二两半) 肉豆蔻(二十个) 丁香(一两半) 巴豆(二十粒,去膜去油)杏仁(二百四十粒,汤泡去皮尖用) 百草霜(另研细,二两)干姜(炮,一两)
上四味为末,外入百草霜二两研,与豆杏七味同和匀,用好蜡六两溶化成汁,以重绢滤去渣,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数沸倾出,待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称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铫内熬令香熟,次下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成剂,油纸裹旋丸。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经曰下者举之是也。)
(东垣)升阳除湿汤(方见前。)
升阳除湿防风汤 如大便秘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脓血,慎勿利之。利之必致重病,郁结而不通也。以故举其阳则阴气自降。
苍术(制,四两) 防风(二钱) 白术 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
上水二盏半先煎苍术,至二盏内诸药同煎,至一盏,食前热服。
(东垣)升阳益胃汤 治阳气下陷。泄泻加桔梗。(方见脾胃门。)
(东垣)补中益气汤 加豆蔻诃子 治内伤脾胃,气虚下泄。(方见内伤门。)
(《秘藏》)黄 补胃汤 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泄腹中鸣。
当归身 黄 柴胡 益智 陈皮(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 升麻(二分) 红花(少许)
上咀,作二帖,每帖水盏半煎七分,去渣食远服。
(经曰滑者涩之是也。)
(《发明》)禹余粮丸 治滑泄脱下。
禹粮石(煨) 赤石脂( ) 龙骨(煨) 荜茇 肉豆蔻(制) 诃子(煨去核)干姜(炮。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发明》)五神丸 劫泻不止。
肉豆蔻(制) 龙骨( ) 赤石脂( ) 南木香 川木通(各等分)
上为末,为梅肉捣烂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医林》)固肠丸 治泄泻及痢疾,日夜无度。
肉豆蔻(制) 附子(制) 龙骨(研) 阿胶(炒) 赤石脂(煨醋淬) 干姜(炮)木香 人参(各一两) 沉香(五钱) 白术(炒二两) 诃子肉(二两)
上为末,粳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下。
震灵丹 治肾泄滑泄不止。
禹粮石(火 醋淬不计遍次,手捻得碎为度) 代赭石(制同上) 赤石脂(煨)紫石英(各四两,杵碎入干锅内,以瓦盖口,盐泥固济,候干,用硬炭火 通红为度,出火毒二宿,研末用) 滴乳香(另研) 没药(另研) 五灵脂(各二两) 朱砂(一两,研)
上为细末,糯米粉糊丸,小鸡头大,风干。每服三丸,用炒故纸入枣煎汤,调钟乳粉少许,空心送下。
(《良方》)敛肠丸 治久泻不止。
木香 丁香 附子(制) 砂仁 诃子肉 罂栗壳(去筋穣) 川姜 没石子 白龙骨 肉豆蔻(面煨) 赤石脂( ) 梓州浓朴(姜炒) 禹余粮(醋淬七次。各一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米饮下。
(《良方》)实肠散 治泄泻不止。
苍术(二钱,炒) 诃子(炮) 砂仁 肉豆蔻 陈皮 茯苓(各一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浓朴(姜制,一钱)
上水盏半、姜五片、枣三枚,煎七分,食前服。
(《良方》)丸宝饮调理脾胃止泄泻。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诃子(去核) 茯苓 木香 藿香(去土) 炙甘草 肉豆蔻(面煨。各一钱)
上水盏半姜枣煎,食前服。
诃子皮散 治肠胃虚寒泄泻,米谷不化,肠鸣腹痛脱肛,或作脓血,日夜无度。
诃子皮(七分) 干姜(六分) 栗壳(去筋膜蜜炒) 橘皮(各五分)
《本草十剂》云:涩可以去脱。以粟壳之酸,微涩止收,固气去脱,主用为君也。以诃皮之微酸,止收固血,治其形脱。橘皮微苦温,益真气升阳,为之使。以干姜大辛热之剂除寒,为臣。上为细末,水盏半煎分,和滓热服,空心再服全愈。
枣肉丸 治脾胃虚寒,或肠鸣泄泻,腹胁虚胀,或胸膈不快,宜服。
破故纸(四两,炒) 木香(一两,不见火) 肉豆蔻(二两,面煨)
上为细末,灯心煮枣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姜汤下。
(《本事》)五味子散 治肾泄。
五味子(二两) 吴茱萸(半两)
上二味炒香熟为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一人每五更初晓时必溏泄二次,名肾泄,服此而愈。
(《发明》)白术中和汤 治脾胃虚弱,飧泄不化者。
白术(二两) 陈皮(一两) 半夏(八钱) 诃子肉(煨,八钱) 御米壳(七钱) 木香(三钱)山楂(五钱) 炙甘草(七钱) 白芍药(一两,煨) 白茯苓(半两) 干姜(炮,半两)
上咀,每服八钱,加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或米糊丸亦可。
(《良方》)橘皮散 治脾胃虚寒,洞泻不止,肠内雷鸣,气胀膨满,冷气痛。
陈皮 白术(炒。各二两) 诃梨勒(煨) 干姜(炮) 枳壳 官桂(去皮) 木香 甘草(炙) 人参(各一两) 槟榔(炮,一枚) 草豆蔻(煨,五枚) 半夏(制,三分)浓朴(姜制。各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姜枣汤调下。
(《澹寮》)四神丸 治脾泄肾泄,清晨溏泻。
肉豆蔻(二两) 破故纸(炒,四两) 木香(半两) 茴香(炒,一两)
上为末,生姜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盐汤下。
(《本事》)二神丸 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泄泻不止。
肉豆蔻(生用,二两) 破故纸(四两,炒)
上为末,以大肥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肉研膏入药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
秘方:治水泻及妇带并效。风化锻石五钱、白茯苓一两半,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下。
一方:用车前子炒焦为末,米饮调下一钱服。
一方:用生姜一块打破,入艾一把同煎汤一盏,热服。
一方:治水泻不止,用黄连、浓朴各二钱或四钱,以生姜汁拌匀炒干,仍用生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服。
《千金方》:治水泻无度,干姜末粥饮调一钱服之。
《集效方》:治吐泻不止,四肢逆厥虚风,不省人事。服此四肢渐暖,神识便省回阳,用天南星为末,每五钱姜三片枣三枚,煎七分温服,未省再服。
《衍义》云: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知益脾止泻,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治水。经曰:水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碎之,半夏汤泡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内慢火烧为熟水,时时呷,数日便已。
孙尚药:治虚气伤冷,便作水泻,日夜三二十行,泄不止。夏月行路暴泻,以此备急,名朝真丹。用硫黄二两,牛角研令极细,枯白矾半两同研细匀,蒸饼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盐汤下。蜡矾丸亦能解急止泻。(方见痈疽门。)
《经验方》:治泄验,少进饮食,用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火炒令极熟,磨细罗过如飞面,怀庆山药一两,碾末入米粉内,每日清晨用半盏,再入砂糖二茶匙、川椒末少许,将极滚汤调食,其味甚佳,且不厌人,大有资补。久服之,其精寒不能成孕者亦孕矣,盖有山药在内故也。
灸法
百会(一穴,在前顶心上中央旋毛中,治久泻下陷脱滑者,灸三壮。)
脾俞(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开寸半,治泄泻,灸三壮。)
中脘(一穴,在上脘下一寸,灸七壮。)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治泄不止可灸七壮。)
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下两傍各开一寸半,与脐平,可灸五壮,治洞泻不止。)
大肠俞(一穴,在十六椎两傍各寸半,可灸三壮,治肠鸣腹胀暴泻。)
天枢(二穴,在夹脐中两旁各二寸陷中。)
气海(一穴,在脐下。)
卷之三十六
(大便急迫欲出而不通,故曰滞下。泄俗谓之痢下,此反说也,故从古。)
病机
(夫滞下者,古之义;曰痢疾者,今之名。)
《内经》曰:溲(当有涩字。)而便脓血,(言病机也。)知气行而血止也。(言治法也。)
又曰:诸下痢皆属于湿。又曰:下痢稠粘,皆属于火。又曰:下痢脓血滞下,皆热证实证也。
《三因》陈氏云:痢疾有从外感而得者,须分六气之异。外既受伤,肠胃结郁,遂成赤白等证,当从其气血虚实以调之。有因脏气发动干犯肠胃而得者,须察其何脏相乘,以平治之。有因饮食失节而得者,则又审其何物所伤以消克之。世之感此疾者,其因诚不越乎是三者,但其受病之后,肠胃怫郁,脓血稠粘,里急后重。诸方虽有寒热虚实之论,刘河间则以为热,《内经》亦以热多而寒少。学人当察其脉证,随变而药之,庶万全也。
戴氏云:痢疾之源,皆由肠胃所受饮食之积,余不尽行,留滞于内,湿蒸热秽,郁结日深,伏而不作。时逢炎暑大行,相火司令,又以调摄失宜,复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蒸发蓄积,而滞下之证作矣。
夫泻痢不分,两证混言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泻者,水谷湿热之象也。滞下者,垢秽之物同于湿热而成。治分两歧,而药亦异。若淡渗之剂,功能散利水道,浊流得快,使泻自止。此有无之形,岂可与滞下混同论治,而用导滞可乎?其下利出于大肠传送之道,了不干于胃气。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鱼脑,或如豆汁,或便白脓,或下纯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若此者,岂可与混同论治,而用淡渗利之可乎?
《原病式》曰:或言下痢白为寒者,误也。若果为寒,则不能消谷,何由反化为脓也?所谓下痢,谷反为脓血,如世之谷内果菜,湿热甚则自化腐烂,溃发而为脓血也。其热为赤,属心火故也;其湿为黄,属脾土故也;燥郁为白,属肺金故也。经曰: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谓燥金之化也。
然诸泻痢皆兼于湿,今反言燥者,谓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郁,结而又湿至于否,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肠胃之燥,使烦渴不止也。
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热相兼,其说尤误。岂知水火阴阳寒热者,犹权衡也,一高则必一下,一盛则必一衰,岂能寒热俱盛于肠胃而同为痢乎?如热疮疡而出白脓者,岂可以白为寒乎?其热之伤于气分属肺金,故色白也;其热之伤于血分属心火,故赤也。脾为黄,肝为青,肾为黑,各随五脏之部而见五色,是其标也。本则一出于热,但分浅深而已。
大法下迫窘痛,后重里急,小便赤涩,皆属燥热,而下利白者多有之。然则为热明矣。
《机要》云:里急后重,大肠经气不宣通也,宜用木香、槟榔以宣通其气。《原病式》云:里急后重,窘急迫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玉机微羲》云:夫里急后重,其证不一。有因火热者,所谓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是也。有因气滞,此大肠经气壅而不宣通也。有因积滞壅盛者,是有物结坠也。有因气虚者,此大肠气降而不能升也。有血虚者,所谓虚坐努责是也。治法火热者寒之清之,气滞者和之,积滞者去之,气虚而降者升举之,血虚者补养之,宜各察其所因也。
《机要》云:腹痛者和之,如发热恶寒,腹不痛,药加黄芩为主,腹痛甚者加当归倍芍药。《玉机微义》云:泄利腹痛,其证甚多。有因内气结滞,有因积滞,有因寒热,有因血虚,亦宜察脉随证调理,惟和之一字可总言之。若加当归、芍药,惟血虚可用。
痢疾而呕吐呃逆者,《机要》以为胃气不和,此特其一也。《玉机》云:有因胃火阴火上冲,有因胃虚积滞所致。丹溪亦以为气自下冲上,属火之象。滞下之久而见此证,多是阴火所乘,阳虚阴脱,不相既济,为难治。
《玉机微义》云:禁口利乃胃中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塞,而成禁口之证,亦有误服涩热之药,而邪气停于胃口者。
《良方》云:有一方一家大小传染,所痢相似,是疫毒痢也。治法须当察运气之相胜,亦不可狎泥,当先视其虚实,兼运气而施治,斯为两全而当矣。
《巢氏病源》云: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习,便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谷痢是也。
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浓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
《病源》:谷道虫者,由胃弱肠虚而蛲虫下乘之也。谷道肛门,大肠之候。蛲虫者,九虫之内一虫也,在于肠间。若腑脏气实,则虫不妄动;胃弱肠虚,则蛲虫乘之。轻者或痒或虫从谷道中溢出,虫状极细,形如蜗虫;重者侵蚀肛门而疮烂也。
脉候
《内经》曰:肠 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又曰:肠 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肠之候,身不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藏期之。又曰:阴阳虚脱肠 死,泄而脱血,脉沉微,手足逆,皆难治。
《脉经》曰: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大发热者死。又肠 筋挛脉细小安静者生,浮大坚者死。
严氏曰:凡下痢之脉微小者生,浮洪者难治。肠 下脓血,滑软者生,弦急者死。
仲景云:下痢脉沉弦者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痢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脉不出者死。下痢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下痢脉微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脉紧未愈。下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宜下之。下痢脉微迟,痛未止,宜温之。
治法
夫痢疾滞下,实由湿热郁久,食积停滞,而后滞下之疾作焉。初须通因通用之法,以涤去肠胃积滞,然后调和胃气,则可愈矣。若不疏涤,便欲止之,虽愈必发。此其所以为休息痢者是也。
痢疾初起须去邪,久而虚者必是滑脱下陷,须提升涩脱,方可愈也。若初疏涤过而邪气尚未尽除,脉犹弦急,其人壮健,须再下之。
《原病武》云:或曰:白痢既非寒病,何故服辛热之药亦有愈者邪?盖辛热之药能开发肠胃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此特其一端也。甚至先曾通泻,或因凉药太多,气虚下陷,脉微沉细,四肢厥冷,即宜温补,升阳益胃汤、干姜理中汤之属是也。夫治初痢者,当以苦寒治之,或略加辛药佐之则可。盖辛能发散开郁,如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
至云概不可用热药,亦非治法通变之精妙也。故曰:治痢温补,要合时宜。
《机要》云: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剂竭之。(经云:在下者引而竭之,如大承气汤加滑石之类是也。)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如通涤太过,脾胃虚寒,脉微发厥,以理中汤加吴茱萸、木香之属。)风邪内结,宜汗之; 溏而痢,宜温之。又云:在外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下陷者举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云: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兵法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之谓也。
《秘藏》云:假令伤寒,饮食 胀,满而飧泄者,宜温热之剂以消导之。伤湿热之物,而成脓血者,宜苦寒之剂以内收之。风邪下陷者升举之,湿气内胜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除之调之,腹痛者和之。洞泻肠鸣,无力不及粘衣,其脉弦细而弱者,温之收之。脓血稠粘,至圊而不能便,其脉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
仲景云: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气等汤。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浓朴之温,善行滞气;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灌涤肠胃,滋润轻快,积行即止。《局方》用砒、丹、巴、 ,类聚成丸,其气凶暴,其体滞积,气虽行而毒气留连。纵有劫病之效,而肠胃清纯之气宁无损伤之患乎?久而可用温药者,乃用姜附温之。《局方》例用热药为主,涩药为佐,甚非理也。
故云:通剂宜早,温涩宜迟。此因时制宜之妙用也。
凡先泻而后痢者,逆也。又复通之而不已者,虚也。脉微迟者,宜温补;脉弦数者,为逆主死。
腹痛,以白芍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恶寒者加桂,恶热者加柏皮。腹痛因肺金之气郁在大肠之间,以苦梗发之,后用痢药。
初痢腹痛,切不可骤用温药补药,姜、桂、参、术之属,惟久痢气虚胃弱而后用之可也。
后重者,乃积与气堕下之故,兼升兼消,尤当和气,木香槟榔丸、保和丸之类。
身热挟外感不恶寒者,用小柴胡去人参;发热恶寒,身首俱痛,此为表证,宜微汗和解之,以苍术、川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煎服。
发热不止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兼升药温脾药。
温热为痢不渴者,建中汤加苍术、茯苓,煎下保和丸。
湿热下痢,小便涩少,烦渴能食,脉洪大而缓,腹痛后重,桂苓甘露饮送下保和丸。
湿多热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后重夜多痢下,胃苓汤送下保和丸。脾胃不和,食少腹胀痛,后重,脉弦紧,平胃散加芍药、官桂、葛根、白术、茯苓,煎下保和丸。气虚面色萎黄,或枯白色,人瘦弱,痢频并痛,后重不食,脉微细或微汗时出,黄 建中汤。
肛门痛,因热留于下也,木香、槟榔、芩、连加炒干姜。仲景治肛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若病久身冷自汗,脉沉细,宜温之。(理中汤是也。)初病身热,脉洪大,宜清之。
(黄芩芍药汤是也。)
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有风邪下陷者,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主血故也。湿热伤血者,宜行湿清热。
血痢久不愈者,属阳虚阴脱,用八珍汤加升举之药。甚有阳虚阴脱不能固,阵阵自下血,手足厥冷,脉渐微缩。此为元气欲绝,急灸气海穴,用附子理中汤,稍迟之则死。
下痢久而气血大虚,腹痛频并,后重不食,或产后得此证,用四君子汤加当归、陈皮、糯米煎服。
痢疾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为死血证,用桃仁细研及滑石行之。
下痢红多身热,益元散加木通陈皮炒芍药白术汤送下保和丸、香连丸之属。
下痢白多者,用芍药白术陈皮甘草汤送下香连丸。
下痢如豆汁者,湿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有如五色之相染,当先通利之。此迎而夺之之义也。如虚者须审之。
凡痢疾已减十之七八,秽积已尽,糟粕未实,用炒芍药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汤,下固肠丸三四十粒。此丸性燥,有去湿实肠之功。若积滞未尽者,不可遽用。
痢后糟粕未尽,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腹中作痛者,以白术、陈皮二味煎服和之自安。
如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当归身、芍药、生地黄,佐之以桃仁泥,和之以陈皮,血生自安。
如力倦气少,脾胃虚而恶食,此为挟虚证,用四君子汤加当、芍补之,虚回而利自止。
凡痢疾之证,要审患人体气浓薄,曾无通泻,及用攻积苦寒之药多寡,诊其脉有力无力,及正气邪气有余不足,对证施治,未为弗效也。今医治痢,峻用下剂及苦寒破滞太过,鲜不以为后艰,况年高与体弱者,遂致元气虚陷,反不能支。胃气既虚,其痢益甚。有脉微阳气下陷入阴中,则脱血阵阵而下者,医尚谓为血痢不已,仍用苦寒,寝至脉绝,四肢厥逆而死者,曷可胜纪?且今世之人患痢疾者,多有脾胃先虚而后积滞,通滞下剂亦惟酌量斯可矣。稍有过之,遂至虚脱,难收桑榆之效,盖有由焉。
久痢体虚气弱,滑脱而痢不止,徒知以涩药止之,诃子、豆蔻、粟壳、白矾、牡蛎固皆用之,亦有不止。殊不知元气下陷,当用升提补气,如参、 、升麻、陈皮、沉香,佐之以收涩之药,自然奏效。甚者速灸气海、天枢、百会。
禁口痢,胃口热甚故也,用黄连、人参、石菖蒲、石莲子煎服。如吐,强呷之,但得一口下咽便好,用田螺捣如泥纳脐中,引火气下行。胃口热郁,当开以降之,切不误用丁香、砂仁辛热之药,以火济火。
小儿痢疾,用黄连、黄芩、大黄、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红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一小儿八岁下痢纯血,作食积治,苍术、白术、黄芩、芍药、滑石、茯苓、甘草、陈皮、神曲煎汤,下保和丸。
凡下痢纯血者,如尘酱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开而不收,如竹筒者,唇如朱红者,俱死。如鱼脑髓者,身热脉大者,俱半死半生。
久痢六脉沉弱,诸药不效,以十全大补汤加姜枣,少入蜜煎服。
药方
(《质疑》)黄连枳壳汤 治痢疾初作,多由湿热,但下之后,即服此汤一二剂,并无再作,百发百效。
川黄连(一钱) 枳壳(八分) 当归(八分) 白芍药(一钱) 茯苓 泽泻 青皮 槟榔(各七分)木香(五分,磨汁入) 甘草(四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食前温服。湿热积滞,初作炽迫者,宜下之,加大黄、朴硝各二钱。血痢,加黄芩、地榆、川芎、桃仁各六分。白痢,加吴茱萸(泡)五分。
腹痛者,倍芍药加玄胡索、泽兰叶。赤白兼下者,加桃仁、滑石、归尾、陈皮各五分。未痢久弱下后来愈,去芩、连加归尾、芍药、川芎、熟地黄、白术、阿珠各一钱。湿甚小水少,加木通、泽泻、山栀、茯苓各五分。下后二便流利,惟后重不去,此气陷于下也,升麻、川芎提之。痢久气血两虚者,八物汤养之。痢久滑泄,二便流利,腹中清,加粟壳、诃子、阿胶之类涩之。
(《杂着》)芩连芍药汤痢疾只是湿热食积三者,起初只要下之,泻去肠胃中之湿热,开郁结之气,消化食积之滞,无过通因通用而已。下后未愈,随证调之,久则不可下,脾胃虚故也。邪气未去者,形气实,虽久亦可下。
黄芩(炒) 黄连(炒。各一钱) 白芍药(钱半,芩、连、芍药三味乃痢疾必用之药也)枳壳(二钱) 木香 槟榔(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加灯心枣子,煎八分,食前空心服。腹痛,加当归、砂仁(各八分),再加木香、芍药(各五分)。后重,加滑石、枳壳、槟榔、芍药、条芩。白痢,加白术、白茯苓、滑石、陈皮(各一钱)。红痢,加芎、归、桃仁(各一钱)。红白相杂,加芎、归、桃仁以理血,滑石、苍术、陈皮以理气。食积,加山楂、枳实。下痢纯血,加川芎、当归、槐花、生地黄。久不愈,减芩、连(各七分),去槟榔、枳壳加阿胶、侧柏叶(各钱半)、黑干姜(一钱)、白术(一钱)、陈皮(八分)。痢久后重不减者,此大肠下坠,去槟榔、枳壳,用条芩、升麻以提之。呕吐,加石膏(钱半)、陈皮(一钱)、栀子仁(五分)入姜汁缓缓呷之,以泻胃口之热。气血两虚久痢不已者,以四物汤加芩连、陈皮、阿胶之类补之自止。有虚甚下陷而滑脱者,更加龙骨、赤石脂、罂栗壳、乌梅肉等药收涩之。初痢可下之,加大黄、朴硝各三钱。
(河间)黄芩芍药汤 治泻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而不愈,脉洪数者及脓血稠粘者。
黄芩 白芍药(各二钱) 甘草(一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一盏,温服。腹痛甚,加桂二分。脓血甚者,加归、连各一钱。
(河间)芍药汤 治痢下血,调气。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和气则后重自除,此药是也。
芍药(二钱) 当归 黄连 黄芩(各一钱) 肉桂(五分) 槟榔(一钱) 炙甘草 木香(各六分)大黄(八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服。初病里急后重窘迫甚者,加朴硝(一钱),倍大黄煎服。腹中痞满,气不宣通,加浓朴、枳实(各七分)。下血者,加黄柏、地榆(各八分)。
(河间)黄连汤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
黄连 当归(各三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去渣温服。
(河间)芍药黄连汤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谓之热毒下血。
芍药 川当归 黄连(各一钱半) 大黄(三分) 桂心(一分半) 甘草(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加灯心煎八分,食前服。
(河间)益元散 治痢疾之圣药,分利阴阳,去湿热调血气,其功甚大。
桂府滑石(飞,六两) 粉草(炙,一两)
上二味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水食前调下。
(子和)芍药柏皮汤 治一切湿热恶痢,窘迫痛急,无问脓血者。
芍药 黄柏(各一两) 当归 黄连(各半两)
上咀,每服五六钱,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服,或滴水丸服。
(《拔萃》)苍术芍药汤 治痢疾痛甚者。
苍术(二钱) 芍药(钱半) 黄芩(一钱) 官桂(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拔萃》)地榆芍药汤 治痢泻脓血,乃至脱肛。
苍术(二钱) 地榆(一钱) 卷柏 芍药(各一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食前通口服。
(《保命》)加味四物汤 治下痢纯血。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生地黄 槐花 黄连 罂栗壳(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盏半煎一钟,空心温服。
(《局方》)香连丸 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黄连(十两,锉如豆,用吴茱萸五两酒拌同炒赤色,去茱萸不用) 木香(不见火,三两四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空心米饮下。
(祁门)加味香连丸 治同前。
黄连(去毛净,十两,锉如豆大,用吴茱萸五两泡去苦水煎汤二碗,泡黄连食干同茱萸干,去萸用连,炒赤色,又以十两用好酒炒赤色,又以十两醋炒赤色,又以十两童便炒赤色,四制共四十两净,方入后项药为末) 广木香(十两锉) 石莲肉(五两) 肉豆蔻(二两五钱,面包煨)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饮汤吞下八十丸。
(《局方》)驻车丸 治冷热不调下痢,无问新久赤白,日夜无度,腹痛后重。
黄连(六两,酒炒) 阿胶(蛤粉炒成珠) 当归(酒洗) 干姜(炮。各三两)
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一方就用阿胶,醋熬化调和为丸。
(《宣明》)阿胶梅连丸 治下痢,无问新久赤白青黑痛疼诸证。
真阿胶(炒珠别研末) 乌梅肉 黄连 黄柏 干姜(炮黑) 赤茯苓 赤芍药 当归(酒洗。各等分)
上为细末,入阿胶末和匀,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连夜五六服。
小儿绿豆大丸服。
(《选要》)变通丸 治赤白痢疾,脐腹疼痛,日夜无度,脓血相杂,里急后重,及肠风下血。
吴茱萸(去梗,汤泡炒干) 黄连(大者锉豆许)
上二味各等分,用好酒拌湿,过一宿同炒熟,各自拣出,研为末,各用粟米烂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赤白痢下,各十五丸,用干姜甘草汤送下。红痢,甘草汤送下黄连丸三十丸。白痢,干姜汤下茱萸丸三十丸。一方为末,米饮调下。此方乃浙西河山纯老以传苏韬光,数十年救人无数,人多求方,不敢轻授,恐以其药品之微而忽之。洪氏方亦有制,惟汤使少异。
(《和剂》)戊己丸 治脾经受湿,泻痢不止,米谷不化,脐腹刺痛。
黄连(炒) 吴茱萸(泡炒) 白芍药(各五两)
上为细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
(仁斋)保和丸 治脾虚积滞下痢不能下者,用此消导之最效。(方见饮食门。)
(丹溪)黄连滑石汤 治痢疾。
黄连 滑石 生地黄 白芍药 苍术 白术 当归 青皮 条芩(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盏半煎一盏,食前温服。重急加桃仁、槟榔。甚者大黄下之。
呕者用姜汁、半夏。
(丹溪)黄连干姜汤 治赤白痢疾,日夜无度。
黄连(一钱) 当归(二钱) 乌梅(三个) 黄柏(一钱) 干姜(五分)
上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食前服。
(丹溪)黄连大黄汤 治热血痢。
黄连 大黄 黄芩 黄柏 枳壳 当归 芍药 滑石 桃仁 甘草 白术(等分)
上为细末,或煎服丸服皆可。
(丹溪)清六丸 治血痢神效。
温六丸 治痢及水泻皆效。(以上二方并见泻门。)
(河间)大黄汤 治利初作及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或脉沉实,人不甚困者,或初得腹痛甚,窘迫不安者。
大黄(一两)
上咀,作一服,用好酒二盏浸半日,煎至一盏半,去渣,分作二服顿饮之。如痢未止,再服,服后用芍药汤和之。又再服黄芩芍药汤以彻其邪。此乃涤荡邪热之剂,用酒煎者,盖欲其上至头顶外彻皮毛也。
(仲景)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俱治初痢湿热内服,用此下之。三方并见伤寒门。)
(《和剂》)神芎导水丸 治痢疾初作,后重小便涩。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每服四五十丸,温水下。
(《局方》)感应丸、雄黄解毒丸、化滞丸(治诸积下痢,俱用五苓汤送下。三方并见积聚门。)
(《发明》)涤肠汤 治积滞下痢,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生枳壳 生大黄(各三两) 尖槟榔 黑牵牛(各半两,为末) 白朴硝(二两) 生枳实(一两)
上锉为粗未,每服一两,水盏半煎八分,空心食前服。
(《拔萃》)导气汤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芍药(二钱) 当归(一钱) 大黄(钱半) 黄芩 黄连 木香 槟榔(各一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七分,食前温服。
(秘方)红丸子 治痢疾。
木香 乳香(各四钱) 槐花米(钱半) 抚丹(一两) 黄蜡(半两) 巴豆(四十九粒,去油心)
上将黄蜡阳城罐溶开,滤净再化,却入前药末匀,入丹匀,待冷自然成膏,油纸包旋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白痢,干姜汤下。赤痢,甘草汤。水泻,煨姜饮子下。
黑丸子 治中脘有食,吞酸恶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气,腹痛中虚,积聚飧泄,下痢赤白。
乌梅(一个,去核) 百草霜(三钱) 杏仁(二十五个) 半夏(九个,泡) 巴豆(三粒,去皮油) 砂仁(二十一个)
上为末,和薄糊丸,小豆大。每十五丸熟水下。
(《医林》)立应丸 治泄痢脓血,腹中疼痛。
百草霜(一两) 干姜(一两,炮) 杏仁(一两,炒去皮尖) 巴豆(一两,微炒研如泥)
上用黄蜡四两,熔开入药,旋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甘草汤空心下。禁口痢,姜汤下。
(《宣明》)玄青丸 治下痢势恶频并,窘迫痛甚,或久不愈,诸药不效,须得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闷积滞,而使气液宣行,宜此逐之。兼治黄瘦中满,水肿腹胀,及小儿惊疳积热乳癖诸证。但泄泻者勿服。
黄连 黄柏 大黄 甘遂(煨)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五钱) 牵牛(四两,取末二两)青黛(一两) 轻粉(一钱)
上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二次服之,以通为度,数日后得食。若病未全除者,再加取利,利后却常服,以意消息,病去为度,随证止之。小儿丸如粟米大。
(《医林》)杏仁丸 治一切赤白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杏仁 巴豆(各四十九粒)
同烧存性,研细如泥,用蜡溶化和匀,旋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
(《医林》)灵砂丹 治积痢不问新久,及治食疟积疟。
砂 朱砂(各二钱半,研) 黄蜡(半两) 巴豆(二十一粒)
同于银石器内重汤煮一伏时,候巴豆紫色为度,去二七粒,止将一七粒与前二味再同研极细,再溶前蜡,和饼旋丸,小豆大。每服五七丸。白痢,艾汤下。红痢,乌梅汤下。须空心服之,忌酒,可用粥。一日疟疾于未发前头日晚,面东乳香汤下。
(《良方》)木香黄连汤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神效。
木香 黄连 川木通 川黄柏 枳壳(炒) 陈皮(各一钱) 大黄(二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食前温服。
(《医林》)浓朴枳实汤 治虚滑久不愈,多传变为痢,先用此汤防之。
浓朴(姜制) 枳实(炒。各一钱) 诃子肉(一钱,半生半熟) 木香(五分,磨)黄连 大黄(一钱) 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温服。
(《局方》)人参败毒散 治壮热下痢,及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如浊酒。
羌活 独活 人参 甘草(炙) 柴胡 前胡 茯苓 枳壳(炒) 川芎 桔梗(各等分)仓米(一撮)
上锉,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薄荷五叶热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伤湿加白术,头痛加天麻。
(丹溪)神术汤 治痢下陷泻滑已久不效者,用此升散,汗之而愈。
苍术(二钱) 本 川芎 羌活(各五分) 粉草 细辛(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加姜三片、葱白三寸,煎服出汗。
(丹溪)防风芍药汤 治前证。
防风 芍药 黄芩(各二钱)
上咀,作一服,水煎,食前热服取微汗。
(《拔萃》)升阳除湿防风汤大便秘,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白脓,或少有血。慎勿利之,举其阳则阴气自降矣。
苍术(制,四两) 防风(三钱) 白术 白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
上咀,每服一两,除苍术另作片子,水一盏半煮至一盏,内诸药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良方》)仓廪汤 治禁口痢有热,乃毒气冲心,食即吐逆。
人参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桔梗 柴胡 枳壳(炒) 陈仓米(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时热服。
《十剂》云:涩可以去脱,故滑脱者,以涩药收之。
(河间)神效三香散 治痢疾日久,秽积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后重窘迫,但滑溜不止,此收功之后药也。
罂粟壳(去穣蒂醋炒,一两二钱) 陈皮(一两三钱) 肉豆蔻(面煨,四钱) 茯苓 白扁豆(炒。各四钱) 木香 人参(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清米饮调下,食前服。
(《拔萃》)白术安胃散 治一切泻痢,脓血相杂,里急后重,腹中作痛。
茯苓 白术 车前子 五味子 乌梅(各一钱) 罂栗壳(三钱)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服。
(《局方》)真人养脏汤 治大人小儿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如脓血鱼脑,里急后重,脐腹 痛,或脱坠下,酒毒便血并治之。
肉桂(半钱) 人参 当归 诃子 木香 甘草 肉豆蔻(面煨。各一钱) 芍药 白术(各钱半)粟壳(蜜炙,二钱)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服。脏寒者加附子一钱。
(《秘方》)诃子散 治泻利腹痛,渐以泄下微少,宜此止之。
诃子皮(一两,半生半熟) 木香(半两) 黄连(三钱) 甘草(炙,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白术、芍药煎汤调下。
(《选要》)木香散 治脾胃虚弱,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腹中 痛,久痢脾滑。
木香 赤石脂 诃子肉 附子(制) 甘草(各一钱) 藿香 肉豆蔻(面炮。各一钱半) 丁香(五分) 当归(八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御米汤 治久患痢疾,或赤或白,脐腹 痛,里急后重,发渴无时,日夜无度,及下血不已,全不思食。
罂粟壳(蜜炙)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钱) 浓朴(姜制,二钱) 人参 干姜(炮。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生姜三片、枣三枚、乌梅一个,煎七分食前通口服。如年老者,每服二钱,小儿每服钱半,量人大小加减。
(《良方》)当归四圣散 治一切下痢脓血频并,脐腹绞痛不可忍。
当归 芍药(各二钱) 御米壳(二钱,蜜炒) 甘草(炙,五分) 茯苓(五分) 黄 (一钱二分)
上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香粟散 治新久诸痢。
罂粟壳(蜜炙,二钱) 木香 地榆 陈皮 干姜(炒黑)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五奇汤 治患痢疾,不问赤白,并皆治之。
诃子(二枚,半生半熟) 木香(一块,枣子大) 草豆蔻(一枚生,一枚煨) 肉豆蔻(二枚,半生半熟) 甘草(一寸,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食前下。
(《良方》)白术圣散子 治一切泻痢久不瘥,并妇人产后痢疾。
白术 肉豆蔻(煨) 砂仁 石榴皮 当归 干姜(炮) 陈皮 甘草 诃子 芍药(各等分)
上为粗未,每服五钱,水盏半,入乳香一豆大,煎八分,食前服。
(《御药》)六神散 治泻痢赤白,腹痛不可忍,痢久不止者。
罂粟壳(蜜炙,一钱) 青皮 陈皮(去白) 乌梅肉 干姜(炮。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乳香二分同煎至六分,食前服。
(秘方)斗门散 治八种毒痢,脏腑撮痛,脓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有五色相杂,日夜频并,兼治禁口恶痢,里急后重,久渴不止,全不进食,他药不能治者,立见神效。
黑豆(炒去皮,十二两) 干姜(炮,四两) 罂栗壳(蜜炒,半斤) 地榆(炒) 甘草(炙。各六两)白芍药(三两)
上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
(《选要》)水煮木香丸 治一切痢疾赤白,里急后重。
木香(不见火) 诃子(炮) 当归(六两) 青皮 甘草(各二两四钱) 罂粟壳(蜜炙,二两四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六分,空心和滓服。
(严氏)禹余粮丸 治肠胃虚寒,滑泄不禁。
禹余粮 赤石脂 龙骨 荜茇 干姜(炮) 诃子(煨) 肉豆蔻(煨) 附子(制)
上为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仲景)桃花汤 治下痢脓血。
赤石脂(一斤,半锉半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渣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则勿再服。
(东垣)诃黎勒丸 治休息痢,日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
椿根白皮 诃子肉(半两) 母丁香(三十个)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宝鉴》)南白胶香散 治脾胃虚寒,久泻痢疾,腹痛无休。
御米壳(四两,醋炒) 龙骨 南白胶香(各三两) 甘草(炙,七钱) 干姜(炮,半两)
上五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温服。
(《宝鉴》)豆蔻燥肠丸 治沉寒痼冷,泄痢腹痛后重。
附子(制) 赤石脂(各一两) 舶上硫黄 良姜(切炒) 肉豆蔻(煨) 干姜(各半两。炮)
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汤下。
(《和剂》)大断下丸 治脏腑停寒,腰腹 痛,下痢不已。
高良姜(两半) 牡蛎( ,一两) 附子(制,一两) 干姜(炮,两半) 细辛(两半) 龙骨(研)赤石脂(各一两) 枯矾 肉豆蔻(面煨) 诃子肉(各一两) 酸石榴皮(醋浸一宿炙黄用)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医林》)百中散 治一切痢,不问赤白,日夜无度,只一服便疏,三服全愈。
罂粟壳(蜜炒,四两) 浓朴(姜炒,四两)
上为末,米汤调下二钱,忌生冷有毒物。
(丹溪)固肠丸 治湿痢大便下血,曾去陈积之后,用此燥下湿,实大肠。
椿根白皮(不拘多少,细切略炒)
上一味研为细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陈米饮下。
(《正传》)和中饮 治痢疾不分赤白久近,服之无不效,但发热禁口不可用。
陈皮 白术 茯苓 芍药(各一钱) 草果仁(十分) 甘草(三分) 陈仓米(二钱) 砂糖(三钱)粟壳(醋炙,一钱半) 乌梅(一个)
上咀,作一服,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十全大补汤(方见虚损门。)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门)治一切男妇痢疾,虚甚,脉沉微而细弱者宜服此药。
上以姜枣煎成,去渣加白蜜一匙服。
(《良方》)当归黄 饮 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涩。
当归(炒) 黄 (各一两) 糯米(一合)
上咀和匀,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集成》)人参黄 汤 治痢虚惫,不能起床。食不进。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 地榆 泽泻(各五分) 砂仁(四分) 白芍药 陈皮(各一钱)
甘草(炙) 木香 升麻 白豆蔻(各三分) 粟壳(三钱)
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脉微细四肢冷者,加煨干姜、豆蔻、附子数片渐愈。
(《宝鉴》)玉粉散 治冷极泄泻,肠滑不禁,不思饮食,宜服神效。
红豆 大附子(制) 干姜(炮。各半两) 舶上硫黄(另研,二两半)
上四味为末研匀,每服二钱,空心半稀半稠粟米饮下,至晚又一服。重者十服必效,轻者三五服安。
(《良方》)如圣汤 治下痢赤白虚甚者极困者。
人参 当归(酒洗。各一钱) 滴乳香(如豆大一块) 甘草(炙,三分) 大黑枣 乌梅(各七个)罂栗壳(三个,蜜炙) 白豆蔻 砂仁 丁香(各二十一个) 生姜(二块如弹子大,湿纸包煨)
上为末,分三服,水盏半煎七分,去渣服。
(《选要》)十宝汤 治冷痢虚甚,下物如鱼脑,三服愈。
黄 (四两) 熟地黄 茯苓 人参 当归 白术 半夏 白芍药 五味子 官桂(各一两)甘草(半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乌梅一个,煎至八分,食前服。
(《局方》)木香化滞汤 治虚人患痢赤白,腹中 痛,里急后重。
木香(七分) 槟榔 人参 陈皮 泽泻 黄连(各一钱) 白术 枳壳(麸炒) 浓朴(姜制)
白芍药 茯苓(各一钱半) 甘草(七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曲 丸 治下痢数年不止,消谷下气,补虚羸。
官桂 附子(制) 黄连(炒) 当归(炒) 陈曲(炒) 干姜(炮) 麦 (炒) 吴茱萸(汤泡焙)乌梅肉 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各两半)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四十丸,食前米饮下。一方用粟糊为丸。
(《良方》)仓米汤 治小腹寒气流积成痢,日夜三四十行。
食粳(半升,用水淘洗净) 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听用效) 薤白(一握,去青细切) 羊脂(一升,熬)
上先以羊脂煎薤白今黄,并米内豉汁中,煎取四升,平旦空腹温服一升。如人行十里久,更进一升,得快痢止。若痢不止,更服如前。痢后进粳米豉粥。若复作,更服一剂永瘥。
木香豆蔻丸 治脏腑虚寒之甚,口疮不愈,下泄米谷不化,饮食无味,肌肉消瘦,心多嗔怒。妇人产后虚冷下泄及一切泄泻,脾泻痢疾。此方于苏东坡家藏方内,言用此药与人,莫不神应,备录病愈人名姓氏,兹不备述。予用此方十余年,无不取效。脾泄者即愈,泻痢者只一服见效。惟热痢热泻不用此方。
木香 破故纸 良姜 砂仁 浓朴(制。各七钱半) 赤芍药 陈皮 官桂 白术(各半两)吴茱萸 胡椒(各一钱半) 肉豆蔻(四个,面包煨) 槟榔(一两)
上为细末,煮猪肝和药搜匀,仍用此硬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白术调中丸 治脾胃不和,心下坚满,胁腹胀痛,噫宿腐气,霍乱吐泻,米谷不化,久痢赤白,脓血相杂,多日羸瘦不食。
白术 神曲(炒,四两) 人参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三钱) 木香(二钱) 官桂(钱半)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两)
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姜汤送下。
外灸膏 治一切虚寒久痢赤白,或时腹痛,肠滑不禁,可用此法。
木香 附子(炮) 蛇床子 吴茱萸 胡椒 川乌(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三钱和面二钱,用生姜汁调作饼贴脐中,上以油纸掩定,复以衣服帛盖之,以熨斗盛火熨之,痢止为度。
(《百选》)石莲散 治禁口痢甚妙。
石莲子(去壳皮,不拘多少,将肉并心微炒研为细末)
上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便觉思食。此疾盖是毒气上冲,心气不通,所以不食。服此药后心气通利,当顿下而愈。
一方用干山药锉如小豆大,一半砂锅炒,一半生用,共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米饮下,治禁口痢如神。
(《澹寮》)败毒散 治禁口痢毒气上冲心肺者。(方见前。)
败毒散末(四钱) 陈仓米(二百粒) 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丹溪)香连莲肉散 治禁口痢,胃口热甚。
香连丸(为末,一钱) 石莲肉(为末,一钱)
上二味用米汤调下。
参连菖蒲汤 治禁口痢,但得一呷,下咽便愈。
人参(一钱) 黄连(一钱,姜炒) 石菖蒲(八分) 石莲子(一钱)
上为末,水二盏煎一盏,终日细细呷之。如吐又服,但得一呷,下咽便好。要封脐引热下行,用螺肉捣碎,入麝香少许 脐上。
一法用木鳖子研雄黄少许贴脐中亦妙。
一法用东方日照壁土炒陈皮为末,每服一钱,姜枣煎汤调下。
一法用芥菜子(三钱)擂成膏贴脐上。
(《集成》)禁口丹 治禁口痢,亦治痢泻而吐食。
枇杷叶(十片,蜜炙) 砂仁(十枚)
上为末,熟蜜调抹口上。
又方白术(半两) 肉豆蔻(二两,煨) 木香(二钱)
上为末,用白面二两和药末成剂,切作细面条,水煮熟,葱白生姜盐调和之,食之妙。
(丹溪)加术二陈汤痢后腰痛,两脚无力。
陈皮 半夏(制) 白芍药(各一钱二分) 茯苓 苍术 当归 酒芩(各五分) 白术 甘草(各一钱)
上咀,作一服,加姜枣煎,食前服。
(丹溪)苍术黄柏丸 治痢后脚弱渐细者。
苍术 龟板(酒炙) 白芍药(各二两) 黄柏(酒炒,半两)
上为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四物陈皮甘草汤下。
(《良方》)茯苓汤 治痢后遍身浮肿。
赤茯苓 白术(微炒。各一两) 防己 桑白皮 黄芩 射干 泽泻(各二两) 泽漆叶
上咀,每服五钱七分,先以水三盏煮大豆一合,取二盏,去滓内药,煎取一盏,分为二服。未瘥,顿服两料。
(《良方》)消痞丸 治痢前腹胀。
陈皮(去白) 青皮(去穣。各一两) 木香(二钱) 苍术(制炒,四两)
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
仓米饮 治痢后大渴不止,欲饮水。
陈仓米(二合,水净洗)
上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食前晚下各一服。
茜根散 治血痢心神烦热,腹中痛,不纳食。
茜根 地榆 生地黄 当归 犀角屑 黄芩(各一两) 栀仁(半两) 黄连(二两,微炒)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入豉五十粒、韭白七寸,煎六分,去渣服。
郁金散 治一切热毒痢疾,下血不止。
川郁金 槐花(炒。各半两) 炙甘草(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豆豉汤调下。
伏龙肝丸 治血痢腹痛,四肢羸弱。
伏龙肝 艾叶(炒) 木香 地榆 阿胶(炒珠) 当归(焙) 黄连 赤芍药 黄芩(一两)
上为细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饮酒下。
一方:治热毒下血,痢久不已,用当归、黄连各三钱、乌梅五个,煎一盏空心服。
一方:治大热毒纯血痢,用宣黄连六两、水七升煮三升,半夜露星月下,平旦空腹顿服。
一方:治赤白痢,用艾叶醋煎服,或入生姜同煎,止一切泻痢,亦止腹痛及五脏痔血泻。
一方:治泻痢里急后重,用黄连末(一钱)、干姜末(五分),空心米饮调下。
一方:治患痢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肿口干,用冬瓜一枚,以黄土泥浓五寸煨令烂熟,去土绞汁服之。
一方:治冷热痢,用红菜头绞汁服之,又能止血生肌。人及禽兽有伤折,敷之立愈。
一方:治一切痢并腹痛,用马齿苋切细煮粥食之。
一方:治赤白痢,用酸石榴皮炙黄为末,枣肉丸如芡实子大,空腹吞三丸,日二服。
一方:治痢后气满不能食,用赤小豆煮一顿食之即愈。
一方:治痢,用龙骨为末,米饮丸。每服十丸。
一方:治肠风血痢,用鲫鱼一个滚白矾烧灰存性为末,米饮下。
一方:治下痢有血,用柏叶四两、芍药两半,二味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五分,温服无时,日三服。
一方:治白脓痢,用白石脂为末,用醋糊丸。每服十丸,米饮下。
一方:治下痢不可禁止,诸药不效殊死者,羊子肝一具,去脂切作片,掺上白矾末,缓火炙熟,空心食之。
一方:治一切恶痢,用白头翁,一名野丈人,煎汤服之愈。
一方:治血痢,用黑木耳烧灰存性。每服二钱,冷水调服,或以姜醋煮木耳,食之亦妙。
一方:治久痢水谷不消者,用枳实为末,每服二三钱,米饮调下,日三服。疗小儿痢疾尤妙。
一方:用枯白矾一两、乳香四钱、麝香少许、黄丹一两,炒过研细,净黄丹一两溶开投末药搅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服。红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泻泄,煨生姜汤下。
一方:用枯白矾同五倍子等分为末,每服三十丸效。
一方:治血痢,用盐一两湿纸裹,烧透研细,作三次粥饮调下。
一方:治痢,用鸡肠草捣汁,入蜜和服。
一方:治禁口痢,用红木槿花去蒂阴干为末,先用面煎饼两个,以末掺上食之,先以汤灌开其胃口。
一方:用盐梅一个去核,和好茶末一二钱,醋汤调服。
一方:治热病吐下水及下痢,身冷脉微,发燥不止,附子一枚去皮脐,分作八片,入盐一钱、水一升煎半升,不拘时温服立效。
一方:治男子恶痢脓血,腹痛积热毒。昔有一人患此,忽见水浸甜瓜,心酷喜之,连皮食数枚,脓血皆已。人言:下痢无正形,治痢亦无正条也。痢疾多因暑湿燥火为原,所以甜瓜亦能效也。
神效散:治新旧赤白痢疾,用盐霜梅三个,以黄泥包于慢火内煨干,研为细末,用米汤调下。
一方:治赤白痢,歌曰:
三片生姜三个枣,一个乌梅三寸草。
更加粟壳与陈皮,赤白痢疾一时扫。
一方:治赤白痢,歌曰:
时行赤痢不难医,甘草榴皮并橘皮。
蜜炙隔年罂粟壳,乌梅煎服自能除。
一方:治酒痢,歌曰:
白芷百草霜,黄 建中汤。
更加白芍药,枳壳去中穣。
同碾极细末,调服用姜汤。
《圣惠方》:治热痢不止,捣车叶取汁一盏,入蜜一合煎,分作二服。
一方:治赤白痢疾,以葱一握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
《肘后方》:治下痢积久不瘥,肠垢已出,以梅实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去渣食前分为二服。
又方:治赤白痢下,水谷不消,以曲熬粟米粥食之方寸匕,日四五服止。
又方:治赤白痢疾,名姜墨丸。干姜好墨各五两为末,以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米饮下日夜五六服妙。
又方:治赤痢热下久不止,用黄连末、鸡子白丸,米饮服十丸二十丸瘥。
《千金方》:治暴痢,小鲤鱼一枚烧为末,米饮服之立效。
又方:治痢,用薤白一握,细切煮粥食。
又方:用薤菜根叶烧灰存性为末,调服极效。
《经验方》:治赤白痢,取香椿白皮洗净日干为末,饮调二钱。
又方:治暴痢,用蒜捣烂贴两足心。
又方:治赤白痢,用甘草一尺炙劈破,以淡浆水蘸二三度,又以慢火炙之,生姜去皮半两,二味以浆水一升半煎八合服效。
《集验方》:蜀沙门传,水痢以诃梨勒三枚,面裹煨去面,取诃藜肉为末,饭丸,米饮空心下,百医百效。
葛氏方:治重下,此即赤白痢也。炒豉令小焦,捣服一合,日三服。又豉炒令焦,水一升淋取汁令服,冷则酒淋,日三服效。
又方:治卒腹痛,下赤白痢数日不止,以鸡卵一枚,取出黄去白,纳胡粉令满壳,烧成屑,以酒调一钱匕。
《外台秘要》:治痢下白脓不止,用好面炒。上一味捣筛煮米粥,内面方寸匕。此疗泻百行,师不救者也。
《本草方》:古砖热烧之,主下部久患白痢脓泄下,以物裹上坐之。入秋小腹多冷者,亦用此古砖煮汁服之。
杨氏《产宝》:治赤白痢,用KT 麻子一两炒令香熟为末,以蜜浆下一盏,不过再服。
《千金翼方》:治赤白痢积年不瘥,饮调云母粉方寸匕,两服立效。
又方:用鸡子醋煮熟,空腹食之,治久赤白痢。
又方:用干姜急于火内烧黑,不可成灰,放瓷瓶中闭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又方:治暴泻痢,百草霜末米饮调下二钱。
《斗门方》:治泻痢,用白石脂、干姜二物停捣,以百沸汤和面为稀糊,搜匀丸,如梧桐子大,暴干饮下三十丸。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霍乱者,浆水为使。
孙真人《备急方》:治久痢脐下痛,用吴茱萸一合,黑豆汤吞之效。
孟诜方:治赤白痢腹痛,用酸石榴一枚并子捣汁,顿服之。
张仲景云:治赤痢无问远近,小腹痛不可忍,出入无常,下重及痛闷,每发面青手足俱变者,黄连一两净,好胶一片手许大,蜡如弹子大,三味以水一升先煎胶令散,次下蜡又煎令散,即下连末搅和,分三服,须要热吃,冷即难吃,神效。
炙鸡散:治脾胃气虚,肠滑下痢,以黄雌鸡一只制如食法,以炭火炙之捶了,以盐醋刷之,又炙令极熟燥,空腹服之。
阿芙蓉:天方国传,治久痢不止及一切虚寒证候。打沟阴水种红罂粟花于畦上,勿令水头,至七八月间于花卸后三五日,其壳即罂粟壳,于午后壳上用大针刺开,外面青皮里面硬皮不动或三四处,次日早津出,用竹刀刮收入瓷器内阴干,每用小豆大一粒,空心温水化下,忌葱韭蒜浆水。如热渴,用蜜水解之。小儿黄米大一粒。虚寒者加后药,如阿芙蓉一钱。其药每味一钱,俱为末,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温水下瓦雀脑、荜茇、丁香、胡椒、草果、附子(炮)、胡萝卜子、肉豆蔻(煨)。
医案
丹溪治一人,饮水过多,腹膨胀,泻痢带白,用苍术、白术、滑石、浓朴、茯苓作汤,下保和丸而愈。
一人病甚窘迫,正合承气证。予曰:气口脉虚,形虽实而面黄白,必平昔过饱伤胃。
遂以人参、白术、陈皮、芍药十余帖,三日后胃气稍完,与承气汤二帖而安。若不先补,虽愈未免困惫。
一人久痢不愈,脉急促沉弦细弱,右为甚,下清涕有紫黑血丝。予曰:此瘀血痢也。或问瘀血之因。予曰:凡饱后疾走,或力叫号殴跌,多受疼痛,大怒不泄,补塞太过,火酒火肉,皆能致之。此人因非理受责故也。乃以乳香、没药、桃仁、滑石,佐以木香槟榔丸,米汤下百丸,再服大下秽物如烂鱼肠者二三升愈。
一人面白脉弦数,独胃脉沉滑,因饮白酒作痢,下淡水脓血,腹痛小便不利,里急后重。
以参、白术为君,甘草、滑石、木香、槟榔、苍术为佐,煎汤下保和丸二十丸,次日前证俱减,独小便不利,再服益元散数服而愈。
一人患痢,腹微痛,所下褐色,后重并频,食减,或微热。脉弦涩似数而长,喜不浮大,神气不减。
予曰:此忧患所致,心血亏,脾气弱耳。以参、术为君,当归、陈皮为臣,川芎、芍药、茯苓、黄连为佐使而愈。
一人年壮味浓,夏秋患痢腹大痛。或令单煮干姜与一帖,痛定,屡痛屡服屡定,八日服干姜二斤,脉弦而稍大似数。予曰:必醉饱后吃寒凉太过,当作虚寒治之。因服干姜多,以四物加参、术、陈皮、酒红花、茯苓、桃仁,去地黄煎,入姜汁饮之,一月而安。
一人年近五十,质弱多怒,暑月因大怒患痢,口渴自饮蜜水,病缓。数日后脉稍大不数。
令以参术汤调益元散服之,痢减。数日后倦甚,发呃逆之甚。久下阴虚,令守前药,利尚未止,以炼蜜食之。众欲用姜附,予谓阴虚服之必死,待前药力到自愈。又四日呃止痢除。
虞天民治一人,年五十,夏秋得痢疾月余,服药少愈,秽积已去,但食少,昼夜五六次如厕,兼脱肛,诸药不效。用池塘中鳖一个如法制用,生姜多加,再以米 作羹,入砂糖小块,不用盐酱,煮熟吃一二碗,三日不登厕,大肠自此实矣。此证因用凉药,脾肺俱虚,兹因用鳖以裨脾,姜辛以补肺,大肠亦实而收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