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医古籍,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chapter_1.xhtml}

订正仲景全书

属性: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是一书,自林亿校刊遂分为二,殊失先贤之意,后赵开美仍合为一书,今复其旧,使后学知伤寒与杂证原非有二也。

一 全书经文,诸家旧本,或字有增减,或节有分合,或重出不书衍文,或正误各不相同,是集则以仲景全书为准,而参之各家以昭画一。

一 伤寒论,金匮要略,法律本自井然,但系千载遗书,错误颇多,虽经历代注家,编次诠解,然各执己见,位置无常,难以为法,兹集伤寒分经,仍根据方有执条辨,而次序先后,则为变通,金匮门类,悉照林亿校本,而纲领条目,则详为分别,并不拘泥前人,惟在启发后学,足裨实用。

一 经中凡错简遗误,文义不属,应改补删移者,审辨精覈,皆详于本条经文之下,其有全节文义不相符合,绝难意解者,虽勉加注释,终属牵强,然其中不无可采之句,故另汇二帙,一曰正误,一日存疑,附之卷末,以备参考,金匮要略仿此。

一 书中辞精义奥,注释诚难,若徒向辞华,必支离蔓衍,无以阐发微言,是注惟期简易明显,发挥经旨,间或旁参互证,亦惟援引本经,不事虚文,用滋眩惑。

一 伤寒论,自成无己创注以来,踵之者百余家,金匮要略,自赵良衍义后,继之者十余人,各有精义,羽翼经文,然或涉浮泛,或近隐晦,醇疵并见,难以适从,兹汰其重复,删其冗沓,取其精确,实有发明者,集注于右,用资考证。

一 上古有法无方,自仲景始有法有方,其规矩变化之妙,立法成方之旨,各有精义,皆当明晰,兹于每方必审究其立方主治之理,君臣佐使之相辅,功能性味之相合,一一解于其后,即方中用水之甘澜麻沸,火之宜文宜武,煎之缓急,渍之迟速,服之频顿,莫不各有适病之宜,前人或置而不论者,必备录而详解之。

一 是集伤寒,则首六经,次合病并病,次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次坏病痉湿暍霍乱,次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次平脉辨脉法,此一书之次第也,首纲领,次具证,次出方,次因误致变,次因逆成坏,此一篇之次第也,首经文,次注释,次集注,次方药,次方解集解,其经文有缺误者,则加辨论于经文之下,以按字冒之,其与本条互相互发明,而非专论本条者,加辨论于本注之后,亦以按字冒之,此逐条之次第也,俾后学了然心目,易于融会贯通,金匮要略,序法仿此。

一 金匮二十五章,内有与伤寒文同者,十之一二,虽为重出,然亦间有义别之处,今将伤寒论中已有专注者,则不复赘释,其与本经切要者,必重加发明,以阐扬其旨。

一 古人姓氏,有传记详明者,昭昭可考,若仅书其字,则无从知其名矣,夫以其人竭虑殚精,久而泯其□,所不忍也,故于无考者,书其字,可考者书其名,以示不没其善之意。

[]{#chapter_2.xhtml}

原序

属性:伤寒杂病论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劳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悻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

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齎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搓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受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庸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被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意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木,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复,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伤寒论』后汉张机所着,发明『内经』奥旨者也。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理无不该,法无不备。盖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但世远残阙,多编次传写之误。今博集诸家注释,采其精粹,正其错□,删其驳杂,补其阙漏,发其余蕴,于以行之天下,则大法微言,益昭诸万世矣!

[]{#chapter_3.xhtml}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文蛤散方

属性:文蛤五两右一味,为散,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按】文蛤即五倍子也。

音切强群养切 恶污去声 中音众 啬音色 淅音锡 翕音吸 □音父 咀音苴
去上声滓音第 歠与啜同 覆芳救切 □音蛰 差与差同 谐音鞋 噤渠饮切 剧音屐
传音啭 为去声 识与志同 干音干 散上声 和去声 悸音季 灌音贯 更去声 痞音否
□音硬 颈音景 羸音雷 养上声 糜音迷 咽音咽 数音朔 懊影考切 □音农 燥音扫
晡布胡切 痉音泾 潠心艮切

[]{#chapter_4.xhtml}

卷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属性:太阳统摄之荣卫,乃风寒始入之两途,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气剽疾,统气而行脉外,其用疏泄而属阳,邪之犯也易,故其犯之也,则有汗,为虚邪。荣气专精,统血而行脉中,其体固密而属阴,邪之犯也难,故其犯之也,则无汗,为实邪。夫冬固寒令也,然春月余寒,秋末早寒,皆能致病,但有无汗,实邪证候显然,即可谓之伤寒,不必尽属隆冬也。然太阳经也,膀胱府也,由经视府,则经为表,而府为里矣。上篇用桂枝汤解肌,所以治风伤卫之表也,而未及卫分之里,故又立五苓散一方,佐桂枝以和卫分之里焉。此篇用麻黄汤发汗,所以治寒伤荣之表也,而未及荣分之里,故又立桃核抵当方,佐麻黄以攻荣分之里焉。至于汗下失宜,过之则伤正而虚其阳,不及则热炽而伤其阴。虚其阳、则从少阴阴化之证多,以太阳少阴为表里也。伤其阴,则从阳明阳化之证多,以太阳、阳明递相传也,此篇中所以又有四逆、承气之治也。

凡风伤卫之虚邪已列上篇,兹以寒伤荣之实邪疏为中篇,使读者先会大意于胸中,斯临证处分,自不致误矣。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注】太阳病,即上篇首条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谓也。荣,表阴也。寒,阴邪也。寒邪伤人则荣受之,从其类也。已发热者,寒邪束于皮毛,元府闭密,阳气郁而为热也。

未发热者,寒邪初入,尚未郁而为热,顷之即发热也。恶寒者,为寒所伤,故恶之也。必恶寒者,谓不论已热未热,而必恶寒也。寒入其经,故体痛也。胃中之气被寒外束不能发越,故呕逆也。寒性劲急,故脉阴阳俱紧也。此承上篇首条言太阳病,又兼此脉此证者,名曰伤寒。以为伤寒病之提纲。后凡称伤寒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集注】方有执曰:或者,未定之辞;必者,定然之谓。曰或曰必者,言发热早晚不一,而恶寒则定然即见也。

喻昌曰:仲景虑恶寒、体痛、呕逆、又未发热,恐误认为阴经之证,故早于篇首揭明此语以辨之。

程应旄曰:伤寒阴阳俱紧之脉,大不同于中风阳浮而阴弱之缓脉矣。证与脉兼得其实,然后乃得正其名曰,此太阳伤寒之病,而非中风所能混也。

魏荔彤曰: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回异矣。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注】此承上条而详言其证、以出其治也。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至足小指出其端。寒邪客于其经,则荣血凝涩,所伤之处,无不痛也。荣病者恶寒,卫病者恶风,今荣病而言恶风者,盖以风动则寒生,恶则皆恶,未有恶寒而不恶风,恶风而不恶寒者。所以仲景于中风、伤寒证中,每互言之,以是知中风、伤寒,不在恶寒、恶风上辨,而在微甚中别之也。无汗者,伤寒实邪,腠理闭密,虽发热而汗不出,不似中风虚邪,发热而汗自出也。阳气被寒邪所遏,故逆而为喘。主之以麻黄汤者,解表发汗,逐邪安正也。

【集注】成无己曰:寒则伤荣,头痛身疼腰痛,以致牵连骨节疼痛者,太阳经荣血不利也。

程应旄曰:头痛发热,太阳病皆然,而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是寒伤荣室,若风伤卫,则无是也。恶风,太阳病皆然,而无汗而喘,是阳被壅遏,若风伤卫,则无是也。

得其所同,因以别其所异也。

沈明宗曰:太阳之邪从皮毛而入,郁逆肺气,以故作喘。且寒主收歛,伤荣则腠理闭密,故用麻黄汤发之。

[]{#chapter_5.xhtml}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旋覆代赭石汤方

属性: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切)五两 代赭石一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罗天益曰: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职,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是以邪气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噫气不除也。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生姜、大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更以代赭石之重,使之敛浮镇逆;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佐人参以归气于下,佐半夏以蠲饮于上,浊降则痞□可消,清升则噫气可除矣。观仲景治少阴水气上凌,用真武汤镇之;治下焦滑脱不守,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固之,此胃虚气失升降,复用此法理之,则胸中转否为泰,其为归元固下之法,各极其妙如此。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注】伤寒大吐、大下之后,津液极虚。其人面赤,表气怫郁,渴欲引饮,复与汤水,以助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大吐、下已虚其中,又发其汗,阳从外亡,故曰胃中虚冷故也。宜以吴茱萸汤,温中降逆可也。

【按】胃主纳,下通地道。若胃病失职,则不下输大小肠,不纳而反出也。物出无声,谓之吐;声物并出,谓之呕;声出无物,谓之干呕;干呕者,即哕也,以其有哕哕之声,故名曰哕也。论中以呕为轻,以哕为重。盖以胃中有物,物与气并逆,所伤者轻;胃中空虚,惟气上逆,所伤者重故也。哕,与三阴证同见者,为虚为寒;与三阳证同见者,为实为热。虚寒者,四逆、理中、吴茱萸等汤;实热者,调胃、大小承气等汤,择而用之,勿谓哕者胃败不可下也。论中云: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是也。又世有谓哕为呃逆、吃逆、噫气者,皆非也。盖哕之声气,自胃出于口,而有哕哕之声,壮而迫急也;呃逆之声,气自脐下冲上,出口而作格儿之声,散而不续也。夫所谓呃逆者,即论中平脉篇所谓□□者,气噎结有声也。观呃逆之人,与冷水实时作格,哕则不然,自可知也。吃逆、噫气者,即今之所谓嗳气也,因饱食太急,比时作嗳,而不食臭,故名曰吃逆也。因过食伤食,过时作嗳有食臭气,故名曰噫气也。哕□嗳噫,俱有声无物,虽均属气之上逆,然不无虚实寒热,轻重新久之别也。甚至以欬逆为呃逆者,殊不知欬逆即今之喘嗽也,兹乃与呃逆混而为一,皆不考之过,而得失利害系焉!不可以不辨:干呕即哕,欬逆即喘嗽。详在『金匮要略』中。

【集注】程应旄曰:哕之一证,有虚有实。虚自胃冷得之,缘大吐大下后,阴虚而阳无所附,因见面赤,以不能得汗,而外气怫郁也。医以面赤为热气怫郁,复与水而发汗令大出,殊不知阳从外泄而胃虚,水从内搏而邪格,胃气虚弱矣。安得不哕!汪琥曰:伤寒既大吐、大下之后,已极虚矣!复极发其汗者何也?以其人外气怫郁,面上之气,恰如外来之邪怫郁于表也。此系阳明胃府虚极,浮热之气上升于面,医人认以为邪热胃燥过极,不得汗,复与之水以助其汗,因而得哕。

音切沫音末 内音纳 合音鸽 见音现 饴音怡 烊音羊 欬溪介切 眩匣绢切
振平声窒陟力切 暝音冥 □汝六切 蛭音质 □音肓 谛音帝 当去声 瘀影据切
噫乙介切 濡音软 哕于月切

[]{#chapter_6.xhtml}

卷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属性:太阳中风者,风伤于卫也;伤寒者,寒伤于荣也。其说已详上、中二篇。兹以风寒两伤,荣卫俱病者,疏为下篇。盖风寒二气,多相因而少相离,有寒时不皆无风,有风时不皆无寒。风寒并发,邪中于人,则荣卫兼病,惟其证均无汗,皆谓之实邪,故立大青龙清两解之法,发其寒邪并发,邪中于人,则荣卫兼病,惟其证均无汗,皆谓之实邪,故立大青龙汤两解之法,发其寒邪外闭,风邪内郁,不汗出而烦燥之汗也。然必审其人脉不微弱,无少阴证者,乃可与之。若误施之,则大汗淋漓,厥逆筋惕肉□,必致亡阳之变,故又立真武一汤,以救青龙之误。夫表寒里热者,大青龙固所宜也。若表里俱热,则又非大青龙之所胜任,爰立白虎一汤,以辅青龙之不逮。至于寒热轻微者,则更出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皆两解荣卫法也。合上、中二篇而熟读之,则三法了然,以之施治,庶不紊耳。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注】太阳中风,脉当浮缓,今脉浮紧,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脉也。中风当身不痛,汗自出,今身疼痛,不汗出,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证也。不汗出而烦躁者,太阳郁蒸之所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阴寒郁于外则无汗,阳热蒸于内则烦躁,此风寒两伤,荣卫同病,故合麻桂二汤加石膏,制为大青龙汤,用以解荣卫同病之实邪也。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即有烦躁,乃少阴之烦躁,非太阳之烦躁也。禁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之患生,而速其亡阳之变矣。故曰:此为逆也。

【集注】成无己曰: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今风寒两伤,故为荣卫俱实,所宜大青龙汤主之也。

喻昌曰:大青龙汤为太阳无汗而设,与麻黄汤证何异,因有烦躁一证兼见,则非此法不解。

程应旄曰:此汤非为烦躁设,为不汗出之烦躁设。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虽有烦躁证,乃少阴亡阳之象,全非汗不出而郁蒸者比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注】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身轻,邪在阳也;身重,邪在阴也;乍有轻时,谓身重而有时轻也。若但欲寐,身重无轻时,是少阴证也。今无但欲寐,身虽重,乍有轻时,则非少阴证,乃荣卫兼病之太阳证也。脉虽浮缓,证则无汗,属实邪也,故亦以大青龙汤发之。前条以脉微汗出示禁,此条以无少阴证发明,盖详审慎重之至也。此二条,承上篇首条、次条,中篇首条、次条,再揭太阳风寒两伤,以为下篇荣卫兼病之提纲。后凡称太阳中风伤寒,涉于荣卫同病者,皆指此二条而言也。

【集注】方有执曰:大青龙汤,一则曰主之,一则曰发之,何也?主之者,以烦躁之急疾,属动而言;发之者,以但重之沉默,属静而言也。

喻昌曰:无少阴证,「但重乍有轻时」,六字,早已指明。言但身重而无少阴之欲寐,其为寒因可审,况乍有轻时,不似少阴之昼夜俱重,又兼风因可审,所以力驱其在表之风寒而无疑也。若脉微弱,身重欲寐,则内顾少阴且不遑矣,敢发之乎?又曰:细玩二条文义,伤风脉本浮缓,反见浮紧;伤寒脉本浮紧,反见浮缓,是为伤风见寒,伤寒见风,两无疑矣。又当辨无少阴证相杂,则用青龙,万举万当矣。故脉见微弱,即不可用大青龙汤,以少阴病脉必微细也。方氏注:泥弱字牵入中风之脉,阳浮阴弱为解。不思中风之脉,以及误汗等证,太阳上篇已悉,此处但归重分别少阴,以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合为表里,其在阴虚之人,表邪不俟传经,早从膀胱袭入肾藏者有之。况两感夹阴等证,临病犹当细察,设少阴不亏,表邪安能飞渡而见身重欲寐等证耶!故有少阴证者,不得已而行表散,自有温经散邪,两相绾照之法,岂可径用青龙之猛剂,立铲孤阳之根乎!魏荔彤曰:身重一证,必须辨明,但欲寐而常重,则属少阴。误发其汗,变上厥下竭者,少阴热也;变筋惕肉□者,少阴寒也。其犯误汗之忌一也。

[]{#chapter_7.xhtml}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茯苓四逆汤方

属性: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表里之病,治不如法,先过汗后复过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又误,变成坏病。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阳,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条烦躁皆坏病也。烦躁,虽六经俱有,而多见于太阳、少阴者,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阳,其脉实大,其证热渴,是烦为阳盛,躁为阴虚。已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阴,其脉沉微,其证汗厥,是烦为阳虚,躁为阴盛也。夫先下后汗,于法为逆,外无大热,内不呕渴,似乎阴阳自和,而实阳虚阴盛。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故昼日烦躁不得眠;盛阴独治于阴分,故夜而安静;脉沉微,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

用干姜附子,壮阳以配阴。姜附者,阳中阳也,先用则力更锐,不加甘草,则势更猛,比之四逆为更峻,救其相离故当急也。先汗后下,于法为顺,病仍不解,遽增昼夜烦躁,亦是阴盛格阳之烦躁也,用茯苓四逆,抑阴以回阳。茯苓感太和之气化,伐水邪而不伤阳,故以为君;人参生气于乌有之乡,通血脉于欲绝之际,故以为佐;人参得姜、附,补气兼以益火;姜、附得茯苓,补阳兼以泻阴;调以甘草,比之四逆为稍缓和,其相格故宜缓也。一去甘草,一加参芩,而缓急自别,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注】太阳表病,当汗不汗,先下之而愈,因复发其汗,以此表里俱虚,因虚其人致冒,理必然也。冒家者,谓凡因病而昏冒者也。然冒家或有汗出自愈,其所以然者,非表里俱虚,乃邪正皆衰,表里自和故也。得汗出而自愈者,和于表也;得下利而自愈者,和于里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和之。由此推之,得表未和,然后汗之,当以桂枝汤和之,自在言外矣。

【集注】程知曰:冒者,神识不清,如有物为之冒蒙也。得汗出,表和而邪解矣。得表和而里未和,然后下之,明不得以其冒而认为入里之邪,遂致妄下,亦不得以其冒而认为表之未解,复妄用汗也。

汪琥曰:得里未和「里」字,诸注指二便言。窃思经文中既云然后下之,此专指大便而言,若利小便,则不言下矣。其义可不辨而自明。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注】凡病,谓不论中风、伤寒一切病也,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施治得宜,自然愈矣。即或治未得宜,虽不见愈,亦不至变诸坏逆,则其邪正皆衰,可不必施治,惟当静以俟之,诊其阴阳自和,必能自愈也。

【集注】方有执曰:阴阳以脉言,而二便在其中。两者和,则血气无相胜负,故可必自愈。

程知曰:脉以左、右三部匀停为无病。故汗、吐、下后,阴阳和者、必自愈,不须过治也。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注】脉浮而紧,邪实也;按之反芤,正虚也;正虚邪实,邪与正争,故发战汗出而解也。

脉浮而数,邪未实也;按之不芤,正不虚也;正不虚,邪未实,邪不能与正争,故不战汗出而解也。脉不芤,知不发战也;脉不浮,知不汗出也;脉自微,知曾经发汗。

若吐、若下、若亡血也,因内无津液,邪正俱衰,阴阳自和,故不发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注】脉浮而数,按之无力,当发战、汗出而解,以其人本虚故也。脉浮而数,按之有力,当不发战,但汗出而解,以其人本不虚故也。脉自微,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不发战、不汗出而解,以其人邪正皆衰,阴阳自和故也。伤寒三日,未经汗、吐、下,亡血也,脉浮数而微,病人热减身和,此谓欲解;解以夜半者,阳病至阴时则和也。盖浮、数、微三脉,虽均为可解之脉,然解之征,则不无别也。如脉浮,濈然汗出,则邪还于表而解;脉数能食,则胃和而解;脉微,必大汗出而解者,以其未经汗、吐、下,其人未虚,故均不发战,津液未伤,故汗大出而解也。

【集注】方有执曰:三日,言遍三阳也。浮数,不传阴也。微,邪气衰也。夜半,阴尽阳生之时也。濈然,和而汗出貌。能食,胃气回也。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注】太阳病未解,当见未解之脉,今不见未解之脉,而阴阳脉俱停,三部沉伏不见;既三部沉伏不见,则当见可死之证;而又不见可死之证,是欲作解之兆也。作解之兆,必先见振栗汗出而始解者,乃邪正交争作汗故也。但作解之脉,不能久停,脉之将出,必有其先。先者何?先于三部上下、阴阳、沉伏不见处求之也。若从寸脉阳部微微而见者,则知病势向外,必先汗出而解;若从尺脉阴部微微而见者,则知病势向内,必自下利而解;如不自下利,若欲下之以和里,宜调胃承气汤主之。由此推之,则可知如不自汗出,若欲汗之以和表,宜麻桂各半汤主之也。观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意甚轻活,无取于大下,俱在言外矣。

【集注】程应旄曰:振栗汗解,单指脉停者言。下边两解,不必有战汗,是指其脉渐出而言也。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注】伤寒脉浮紧,太阳表寒证也。腹满谵语,太阴、阳明里热也。欲从太阳而发汗,则有太阴、阳明之里;欲从太阴、阳明而下之,又有太阳之表,主治诚为两难,故不药而用刺法也。虽然太阴论中,太阳表不解,太阴腹满痛,而用桂枝加大黄汤,亦可法也。此肝乘脾,名曰纵,刺期门,与上文义不属,似有遗误。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注】伤寒发热,涩涩恶寒,无汗之表也。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停饮之满也。若自汗出,表可自解,小便利满可自除,故曰:其病欲解也。若不汗出,小便闭,以小青龙汤先解其外,外解已,其满不除,十枣汤下之,亦可愈也。此肝乘肺,名曰横,刺期门,亦与上文义不属,似有遗误。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注】凡病解时,必于其经气之旺。太阳盛阳也。日中阳气盛,故从巳、午、未之旺时而病解。

音切惕音踢 □日轮切 擗滂吉切 栗音栗 溲所留切 □职廉切 噎一结切
荛音饶芤苦候切 濈阻立切

[]{#chapter_8.xhtml}

卷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属性:少阳主春,其气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气亦如之,故主半表半里也。半表者,谓在外之太阳也;半里者,谓在内之太阴也。邪入其间,阴阳相移,寒热交作,邪正相持,进退互拒,此际汗、吐、下三法俱在所禁,故立小柴胡汤和解法,加减施治。

然小柴胡加减法中,又有:口不渴身有微热者,加桂枝以取汗,及下后胸□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汗之。又有柴胡证具,而反下之,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及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更有本柴胡证,医以丸药,下之微利,胸□满而呕,日晡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汤下之等法。是仲景亦有汗、下之法,惟在临证详察,因病施治,不可执一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注】少阳者,胆经也。其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挟咽出颐颔中。邪伤其经,故口苦、咽干、目眩也。口苦者,热蒸胆气上溢也;咽干者,热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热薰眼发黑也。此揭中风、伤寒邪传少阳之总纲,凡篇中称少阳中风、伤寒者,即具此证之谓也。

【集注】林澜曰:论中言少阳病,胸□痛耳聋,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痞□,半表半里之证详矣。此何以曰:口苦咽干目眩也?大抵病于经络者,此篇诸条已悉之矣,若胆热府自病,则又必有此证也。

沈明宗曰:此虽少阳总证,然偏里矣。少阳主胆,其脉循□络于耳,故胸□痛而耳聋。仲景另出手眼,以补口苦、咽干、目眩之里证,乃括少阳风伤卫、寒伤荣,风寒两伤而言也。

吴人驹曰:少阳者,一阳也。少阳之上,相火主之。若从火化,火盛则干,故口苦咽干也。少阳属木,木主肝,肝主目,故病则目眩也。

魏荔彤曰:胆府与少阳经为表里,而非半表半里之谓。半表者,对太阳之全表言;半里者,对太阴之全里言,故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总以经络之界为言。又曰:经中所谓不必悉具者,指或中余证,而少阳经胆府之主病,未有不悉具而遽可指为少阳病成者。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注】少阳,即首条口苦、咽干、目眩之谓也。中风,谓此少阳病,是从中风之邪传来也。

少阳之脉,起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循□。表邪传其经,故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也。然此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胸满而烦,非太阳证具之邪陷胸满而烦者比,故不可吐、下,若吐、下则虚其中,神志虚怯,则悸而惊也。此揭中风邪传少阳之大纲也。

【集注】程知曰:少阳惟宜和解,若吐之则虚其阳而悸,下之则虚其阴而惊。

汪琥曰:少阳有吐下之禁,只因烦满,故误行吐下之法。成注谓:吐则伤气,气虚者悸;下则亡血,血虚者惊、。不知惊悸,皆主于心,误吐且下,则津液衰耗,神志虚怯,故悸而惊也。

沈明宗曰:胸中烦满似乎可吐,但在少阳,其邪已下胸循□,吐之徒伤胸中之气,使邪内并逼迫神明,则悸而惊也。

魏荔彤曰:此条论仲景不出方。小柴胡条中有心烦心下悸之证,想可无事他求也。汗、吐、下三法既不可行,则当和解之。小柴胡为少阳对证之药,斯用之宜决耳!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注】不曰少阳伤寒,而曰伤寒,略言之也。谓此少阳病是从伤寒之邪传来也。脉弦细,少阳之脉也。上条不言脉,此言脉者,补言之也。头痛发热无汗,伤寒之证也,又兼见口苦、咽干、目眩少阳之证,故曰属少阳也。盖少阳之病已属半里,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益伤其津,而助其热,必发□语,既发□语,则是转属胃矣。若其人津液素充,胃能自和,则或可愈。否则津干热结,胃不能和,不但□语,且更烦而悸矣。此揭伤寒邪传少阳之大纲也。

【集注】王肯堂曰:凡头痛、发热俱为在表,惟此头痛、发热为少阳者何也?以其脉胘细,故知邪入少阳之界也。

喻昌曰:少阳伤寒禁发汗,少阳中风禁吐、下,二义互举,其旨益严。盖伤寒之头痛发热,宜于发汗者,尚不可汗,则伤风之不可汗,更不待言矣。伤风之胸满而烦,似可吐、下者,尚不可吐、下,则伤寒之不可吐,下,更不待言矣。脉弦细者,邪欲入里,其在胃之津液已为热耗,重复发汗,而驱其津液外出,安得不谵语乎?汪琥曰:误发其汗,□语者,夺其津液而胃干,故言乱也。此少阳之邪,已转属胃,胃和则愈者,言当用药以下胃中之热,而使之和平也。胃不和,不但□语,更加烦扰忪悸,此言胃热上犯于心,故藏神不自宁也。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此承上三条,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伤寒中风三、四日,见口苦、咽干、目眩之证,与弦细之脉,知邪已传少阳矣。若兼见耳聋目赤,胸满而烦者,则知是从中风传来也;若兼见头痛发热无汗者,则知是从伤寒传来也。今五、六日,更见往来寒热,胸□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则知是中风、伤寒兼见俱有之证也。少阳之邪,进可传太阴之里,退可还太阳之表,中处于半表半里之间,其邪:外并于表,半表不解则作寒;内并于里,半里不和则作热,或表或里无常,故往来寒热不定也。少阳之脉,下胸循□,邪凑其经,故胸□苦满也;少阳邪近乎阴,故默默也;少阳木邪病则妨土,故不欲饮食也;邪在胸□,火无从泄,上逼于心,故心烦也。邪欲入里,里气外拒,故呕,呕则木气舒,故喜之也,此皆柴胡应有之证也。其余诸证,时或有之,总宜以小柴胡汤主之,各随见证以加减治之可耳。然既分中风、伤寒之传,而不分其治者何也?盖以太阳有荣卫之分,故风寒之辨宜严,及传阳明少阳则无荣卫之分,且其邪皆化热,故同归一致也。

【集注】成无己曰:邪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伤寒中风者,是或伤寒或中风,非伤寒再中风,中风复伤寒也。五、六日,邪自表传里之时,邪在表则寒,在里则热,今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故往来寒热也。邪在表心腹不满,邪在里则心腹胀满,今言胸□苦满,亦是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呻吟不安,邪在里则内烦。经云:阳入之阴,则静默默,由邪方自表之里,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不能食,不欲食者,未至于必不能食,故亦为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呕,烦而喜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邪初入里,未有定处,所传不一,故有或见之证也。

方有执曰:五、六日,大约言也。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藏府之外,两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乃少阳所主之部位也。故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出入无常,故寒热间作也。太阳一经,有荣卫之不同,所以风寒异治;阳明切近太阳,荣卫之道在迩,风寒之辨尚严,少阳一经,越阳明去太阳远矣,风寒无异治。经以伤寒、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交互为文者,发明风寒至此,同归于一致也

[]{#chapter_9.xhtml}

卷二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

柴胡加芒硝汤方

属性:于小柴胡汤方内,加芒硝六两,余根据前法服,不解更服。

@@@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饭□,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互发其义,以详其治也。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药下其热。但上条潮热之热,热在表里,当大便不□;此条□语之热,热归胃府,法当大便□。若小便利者,大盒饭□,今大便不□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为医以丸药下之之利,非其治也。如未经丸药下之,自下利者,则为内虚,内虚之利,脉当微弱而厥,今反和而不微厥,此为内实有热,非内虚有寒也,虽下利乃热利也。仍当下其热,故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注】伤寒之邪,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此传经之次第也。今伤寒三日,三阳表邪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当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者此为里和,三阴不受邪也。然此乃『内经』以其大概而言,究不可以日数拘也。

【集注】成无己曰:表邪传里,里不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阳也。

方有执曰:阳以表言,阴以里言,能食不呕,里气和而胃气回,阴不受邪可知矣。

汪琥曰:邪在少阳,原呕不能食,今反能食而不呕,可征里气之和,而少阳之邪自解也。里既和而少阳之邪解
,则其不传三阴,断断可必,故云: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注】伤寒六、七日,邪欲入里之时也。无大热,表热微也。躁烦者,里热盛也。此为阳去入阴也。阳去入阴者,谓阳邪去表入里,传于三阴也。

【集注】成无己曰:内热为烦。谓心中郁烦也;外热为躁,谓身外热躁也。内热为有根之火,故但烦不躁,乃先烦后躁者,皆可治;外热为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不可治。

方有执曰:去,往也。言表邪去而入于里,所以外无他热,而内则烦躁也。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下满,如结胸状,□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注】妇人中风,发热恶寒,表病也。若经水不来,热必无由传于血室,今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后,脉迟热除,身凉似乎表欲解矣。若复见胸□下满,如结胸状,□语之证,则知非表解入里,乃表邪之热因经水适来,乘虚而入于血室也,法当刺期门。期门为肝之穴,肝为藏血之所,今邪入血室,故刺期门,随其血分实热而泻之也。

【集注】方有执曰:血室,为荣血停留之所,经血集会之处,即冲脉所谓血海是也。其脉起于气冲,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热入而病作,其证则如是也。期门二穴在不容两傍,各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肝之募也。肝纳血,故刺期门,所以泻血分之实热也。

汪琥曰:邪传少阳,热入血室,故作□语等证。仲景恐人误认为阳明府实证,轻用三承气以伐胃气,故特出一刺期门法以疗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注】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血与热抟,其血必结。然虽结而无胸□满,如结胸□语等证,是为结而未实也。尚有如疟状之寒热,发作有时,乃为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也。故用小柴胡汤以和表里,热自解也。

【集注】方有执曰:前经水适来者,因热入血室,血出而热遂遗也。此适断者,热乘血来而遂入之,与后血相抟,俱留而不出,故曰其血必结也。

程知曰:前证经水来,而胸□满结□语,是邪实于藏也,故用刺以泻之。此证因血结而寒热如疟,是邪发于经也,故用小柴胡汤和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注】上二条,发明风邪热入血室之证;此条发明寒邪热入血室之证。妇人伤寒,发热无汗,经水适来,则必热入血室。故昼则明了,知邪不在阳也;暮则□语,如见鬼状者,是为邪在阴也。无犯胃气及上二焦者,通谓三焦也。盖禁人汗、吐、下三法,皆不可轻用,当俟其经行,必热随血去而愈也。

【集注】方有执曰:必自愈者,言俟其经行血下,则邪热得以随血而俱出,犹之鼻衄红汗,故自愈也。盖警人勿妄攻,以致变乱之意。

林澜曰:伤寒发热者,寒已成热也。经水适来、则血室空虚,邪热乘虚入于血室。若昼日谵语,为邪客于府与阳争也。此昼日明了,暮则□语如见鬼状者。是邪不入府,而入于血室与阴争也。阳盛□语宜下,此不可下者,犯胃气也。彼热入血结寒热者,与小柴胡汤散邪发汗;此虽热入血室,而不留结,不可与发汗药、犯其上焦也。若热入胸□满如结胸者,可刺期门;此虽热入血室而无满结。不可刺期门,以犯其中焦也。必自愈者,以经行则热随血去,血下则邪热悉除而愈矣。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一云:藏府相连,其病必下,□膈中痛〕,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注】此详申上三条,妇人中风、伤寒,经水适来过多,以致血弱气尽,腠理不密,邪热之气乘虚入于血室,邪与正相抟,结于少阳之界,故邪结于□下也。邪正相争,争于阳则热,争于阴则寒,故往来寒热也;争已必衰,衰则止,故休作有时也;少阳病已入半里,将近厥阴,故默默不欲饮食也;少阳胆与厥阴肝相为表里,故曰:藏府相连也。少阳之脉,下胸中,循□表;厥阳之脉,抵少腹,循□里,故其痛必及于□下也。

少阳之邪,从胸而下□,因胸而病及于□,故曰:邪高痛下也。邪从胸循□入里,里气上拒,故使呕也。仲景重出此条,仍主之以小柴胡汤者,使知法不外少阳,不必另从厥阴血室中求治也。

【集注】喻昌曰:四条皆互文见意也。一云:经水适来,一云:经水适断。一云: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一云: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一云:胸□下满,一云: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下。一云:如结胸状,一云:邪高痛下。一云:□语。一云:昼日明了,暮则□语如见鬼状。一云:如疟状,一云: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一云:刺期门,一云:用小柴胡汤。一云:毌犯胃气及上二焦。皆互文以明大意,而自为注脚也。学者试因此而细绎全书,思过半矣。「如结胸状」四字,仲景当恐形容不尽,重以藏府相连,邪高痛下之语,畅发病情。盖血室者冲脉也,下居腹内,厥阴肝之所主也。而少阳之胆与肝相连,府邪在上,藏邪在下,,胃口逼处二邪之界,所以默默不欲饮食,而但喜呕耳。期门者。肝之募也,随其实而泻之,泻肝之实也,又刺期门之注脚也。小柴胡汤,治少阳之正法也。毋犯胃气及上二焦,则舍期门、小柴胡汤,更无他法矣。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衍文,已见太阳中篇半夏泻心汤条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注】寅、卯、辰、木旺之时也。经云: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故少阳之病,每乘气旺之时而解,经气之复,理固然也。

【集注】魏荔彤曰:病在少阳,乘其正旺,如法治之,何病不已。

音切少去声 涩音色 嗢乙骨切 腠音凑

[]{#chapter_10.xhtml}

卷二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属性:少阴肾经,水火之藏,邪伤其经,随人虚实,或从水化以为寒,或从火化以为热。水化为阴寒之邪,是其本也;火化为阳热之邪,是其标也。阴邪其脉沉细而微,阳邪其脉沉细而数。至其见证,亦各有别。阴邪但欲寐身无热,阳邪虽欲寐则多心烦。阴邪背恶寒口中和,阳邪背恶寒则口中燥。阴邪咽痛不肿,阳邪咽痛则肿;阴邪腹痛下利清谷,阳邪腹痛下利清水或便脓血也。阴邪外热面色赤,里寒大便利,小便白;阳邪外寒手足厥,里热大便秘,小便赤。此少阴标本寒热之脉证也。凡从本之治,均宜温寒回阳;从标之治,均宜攻热救阴。回阳救阴,其机甚微,总在临证详究,辨别标本寒热,以急施其治,庶克有济,稍缓则不及矣。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少阴肾经,阴盛之藏也。少阴受邪,则阳气微,故脉细也。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少阴受邪,则阴盛而行阴者多,故但欲寐也。此少阴病之提纲,后凡称少阴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集注】方有执曰:少阴肾经也,居于极下,其脉起于小趾之下。『灵枢』曰:是主所生病者,嗜卧但欲寐。盖人肖天地,天地之气行于阳则辟而晓,行于阴则阖而夜,故人之气行于阳则动而寤,行于阴则静而寐。凡病人但欲寐者,邪客于阴故也。

张璐曰:此言少阴之总脉总证也。盖少阴属水主静,即使热邪传至其经,在先之脉虽浮大,此时亦必变为沉细;在先之证虽烦热不宁,此时亦必变为昏沉嗜卧。但须辨出脉细沉数、口中燥为热证;脉沉微细、口中和为寒证,以此明辨,万无差误矣。

程应旄曰:凡阴脉皆沉,异乎太阳之浮,不必言矣。阳明脉大,微者大之反;少阳脉弦,细者弦之反,沉兼微细,阴证定矣。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注】少阴病,谓但欲寐也。脉沉者,谓脉不微细而沉也。今始得之,当不发热而反发热者,是为少阴之里寒,兼有太阳之表热也。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中发汗,顾及其阳,则两感之寒邪,均得而解之矣。

【集注】方有执曰:发热邪在表也,脉沉少阴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发热,故曰反也,以邪在表不在里,故用麻黄以发之;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细辛辛温通于少阴,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专经而为向导也。

程知曰:三阴表法与三阳不同,三阴必以温经之药为表,而少阴尤为紧关,故用散邪温经之剂,俾外邪之深入者可出,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也。

程应旄曰:一起病便发热,兼以阴经无汗,世有计日按证者,类能用麻黄而忌在附子。不知脉沉者,由其人肾经素寒,里阳不能协应,故沉而不能浮也。沉属少阴,不可发汗,而始得病时即发热,则兼太阳,又不得不发汗。须以附子温经助阳,托住其里,使阳不至随汗而越,其麻黄始可合细辛用耳!林澜曰:传邪与阴寒皆有沉脉,沉但可为病之在里,而未可专以沉为寒也。夫少阴证中,微细而沉,与细数而沉,其为寒热之殊,盖大有别矣。

[]{#chapter_11.xhtml}

卷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桃花汤方

属性:赤石脂(一半全用,一半筛末)一斤 干姜一两
糯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方解】少阴寒邪,多利清谷;少阴热邪,多便脓血;日久不止,关门不固,下焦滑脱矣。此方君以体膏性涩之石脂,养肠以固脱;佐以味甘多液之糯米,益气以滋中,则虽下利日久,中虚液枯,未有不愈者也。其妙尤在用干姜少许,其意不在温而在散火郁,借此以开脓血无由而化也。若一服愈,余勿服,以其粘涩之性甚也。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注】少阴病诸下利,用温者,以其证属虚寒也。此少阴下利便脓血者,是热伤荣也,而不径用苦寒者,盖以日久热随血去,肾受其邪,关门不固也,故以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注】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用桃花汤不止者,热瘀于阴分也,则可刺本经之穴,以泄其热,热去则脓血自止矣。

【集注】张璐曰:先下利日久,而后便脓血,则用桃花汤。若不先下利,而下利,便脓血,则可刺经穴。若刺经穴不愈,则当从事白头翁汤;设更咽干心烦不得眠,则又须黄连阿胶汤为合法也。

林澜曰:刺者泻其经气而宣通之也。下利便脓血,既主桃花汤矣,此复云可刺者,如痞证利不止,复利其小便,与五苓散,以救石脂禹余粮之穷;故此一刺,亦以辅桃花汤之所不逮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邪至少阴二三日,即口燥咽干者,必其人胃火素盛,肾水素亏,当以大承气汤,急泻胃火以救肾水。若复迁延时日,肾水告竭,其阴必亡,虽下无及矣。

【集注】成无己曰:与大承气汤急下之,以全肾何也?经云:三阴经受病已入于府者,可下而已。则是上条少阴病乃入府证也,少阴邪热已转属府胃,府实热消灼肾水,故口燥咽干,用大承气以泻府,而实热自除。且少阴之藏本肾属水,胃府属土,泻土所以救水也。

方有执曰:口燥咽干者,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邪热客于其经,而肾水为之枯竭也。然水干则土燥,土燥则水愈干,所以急于下也。

张璐曰:按少阴急下三证,一属传经热邪亢极,一属热邪转入胃府,一属温热发自少阴,皆刻不容缓之证。故当急救欲绝之肾水,与阳明急下三法,同源异派。

汪琥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者,非才得病二三日,即口燥咽干;谓少阴口燥咽干之病,已得之二三日也。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少阴病自利清水,谓下利无糟粕也。色纯青,谓所下者皆污水也。下无糟粕,纯是污水,此属少阴实热;所以心下必痛,口燥咽干,其为少阴急下之证无疑矣,故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集注】程知曰:阳邪热结,口必干燥;设系阴邪,口中和而不燥矣。故宜急下之以救阴也。

沈明宗曰:邪传阳明,必俟大便坚□而攻下者,迺未伤胃中津液之谓。此利清水,因少阴邪热炽盛,乘逼胃中津液,顷刻势已濒危,不得不以通;因通用急夺,而救胃肾将绝之阴也。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盖因其人阳气素盛,胃有宿食故也。所以传邪已入少阴,复转属阳明,而成胃实,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也。

【集注】张璐曰:少阴之证自利者最多,虚寒则下利清谷,虚热则下利脓血,故多用温补传经。阳邪内结,则自利纯青水;温热病,则自利烦渴;并宜下夺清热。此以六七日不大便而腹胀,可见邪热转归阳明,而为胃实之证,所以宜急下也。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注】少阴中风脉,若见阳浮阴弱,乃风邪传入少阴,则是其势方盛,未易言愈。今阳脉反微,阴脉反浮,阳微则外邪散而表气和,阴浮则里气胜而邪外出,故为欲愈也。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注】子丑寅阳生渐长之候也,病在少阴而解于阳生之际,所谓阳进则阴退,阴得阳而邪自解也。少阴所重在真阳,从可见矣。

音切蜷音拳

[]{#chapter_12.xhtml}

卷二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属性:伤寒有六经之证,有六经之脉,证脉井然不杂,则可直指为某经之病。若两经、三经,阴阳混淆,不可以一经名者;或一经未罢又传一经,二经、三经同病,不归并一经者,则名曰合病。或二经、三经同病,其后归并一经自病者,则名曰并病。论中所着合病、并病,虽单举阳经,未及阴经,然阳经既有合病、并病,则阴经亦必有之可知矣。如太阳病脉反沉,少阴病反发热,是少阴、太阳合病也;阳明病脉迟,太阴病大实痛,是太阴、阳明合病也;少阳病脉细而厥,厥阴病呕而发热,是厥阴、少阳合病也。是虽无合病之名,而确有合病之实。且三阳皆有发热证,三阴皆有下利证,如发热而下利,是阴阳合病也,阴阳合病,若阳盛者属阳经,则下利为实热,即论中所谓太阳、阳明,阳明、少阳,太阳、少阳,合病者是也。阴盛者属阴经,则下利为虚寒,即论中所谓少阴下利反发热不死,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不恶寒而面赤者是也。盖阳与阳合,不合于阴,为三阳合病,则不下利而自汗出,乃白虎汤证也;阴与阴合,不合于阳,为三阴合病,则不发热而吐利厥逆,乃四逆汤证也。诚以人之藏府互根,阴阳相合,三阳既有合并之病,则三阴亦有合并之病,不待言矣。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注】一经未罢,又传一经、二经、三经同病,而不归并一经者,谓之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同时均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不下利,则上呕也。治法只须先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

若利则宜葛根汤表而升之,利自可止;呕则加半夏,表而降之,呕自可除也。

【集注】成无己曰:邪气外盛,阳不主里,则里气不和。里气下而不上者,但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利,故以葛根汤以散表邪,加半夏以下逆气也。

[]{#chapter_13.xhtml}

卷二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属性: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余根据黄芩汤法【方解】里热不和,故自下利,用黄芩清热,甘草和中,得芍药、大枣其功倍焉,热清里和,而利可止。

【集解】柯琴云:因热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热已入半里,故主黄芩加芍药也。非微弱胃虚,不须人参,若兼呕者,仍加半夏、生姜可也。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阳明属土,少阳属木,二经偏里,故合病必下利也。阳明脉大,少阳脉弦,脉得大弦,是为本脉,宜黄芩汤清热和土,兼泻木邪,利自止矣。若脉单大不弦,则为土不受邪,其病易愈,名为顺也;单弦不大,则为木来克土,其病难治,名为负也。今脉不大,弦而滑数,则知非木土为害,乃宿食为病之热利也,故不用黄芩汤,而以大承气汤下之也。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表证居多,故以葛根汤发之;阳明、少阳合病下利,里证居多,故以大承气汤攻之;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半表半里居多,故以黄芩汤和之。若非合病,则桂枝汤、麻黄汤,分主太阳之表,五芩散、抵当汤分主太阳之里;葛根汤主阳明之表,三承气汤主阳明之里;小柴胡汤主少阳之表,大柴胡汤主少阳之里,是各有专司也。

【集注】张兼善曰:凡合病皆下利,各从外证以别焉。夫太阳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病,目痛鼻干,不得卧;少阳病,胸□痛,耳聋,凡遇两经病证,齐见而下利者,曰合病也。然两经但各见一、二证便是,不必悉具。

林澜曰:此节是三证在内,大承气只治得脉滑而数有宿食之证,非并治上两证也。其脉不负者,虽下利而脉未至纯弦也,不言治法。陶华谓:尝以小柴胡,加葛根白芍治之,取效如拾芥是也。负者,脉纯弦也。土败但见鬼贼之脉,不必治矣。盖虽同是阳明之合病,而有入经在府之殊,安可以在经之际,概归之承气乎?@@@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按】浮大上之「上」字,当是「弦」字,始合论中三阳合病之脉。若是「上」字,则经论中从无两寸脉,主三阳病之理。

【注】脉浮大弦,三阳合病之脉也。浮大弦皆见于关上,知三阳之热邪,皆聚于阳明也。热聚阳明,则当烦不得眠,今但欲眠睡,是热盛神昏之昏睡也,昏睡自然目合,热蒸则汗自出也。若施治得宜,使邪还于表而解,否则未可卜也,宜以柴胡、桂枝、白虎三汤,酌其所当,合而用之可也。

【集注】方有执曰: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关上乃少阳之部位,故曰:三阳合病。

魏荔彤曰:诊其脉浮为太阳,大为阳明,其长上于关上,则弦可知矣。弦又为少阳,是三阳之经同受邪,所以三阳之脉同见病。如此再谛之于证,但欲眠睡非少阴也,乃阳盛神昏之睡也。及目合则汗出,是阳胜争于阴中之汗出也。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语,遗尿,发汗则□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
,白虎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复详其证,以明其治也。三阳合病者,太阳、阳明、少阳合而为病也。必太阳之头痛、发热,阳明之恶热、不眠,少阳之耳聋、寒热等证皆具也。太阳主背,阳明主腹,少阳主侧,今一身尽为三阳热邪所困,故身重难以转侧也。胃之窍出于口,热邪上攻,故口不仁也。阳明主面,热邪蒸越,故面垢也。热结于里则腹满;热盛于胃,故□语也。热迫膀胱则遗尿;热蒸肌腠,故自汗也。证虽属于三阳,而热皆聚胃中,故当从阳明热证主治也。若从太阳之表发汗,则津液愈竭,而胃热愈深,必更增□语;若从阳明之里下之,则阴益伤而阳无根据则散,故额汗肢冷也。要当审其未经汗下,而身热自汗出者,始为阳明的证,宜主以白虎汤,大清胃热,急救津液,以存其阴可也。

【集注】江琥曰:或问白虎汤何以能解三阳之热?答云:病至自汗出,则太、少之邪总归阳明矣,安得不从阳明而专治之耶?郑重光曰:三阳合病,表里俱伤也。发汗偏攻太阳,则邪并于阳明而□语益甚。攻下偏治阳明,则额上生汗,汗出不流,手足厥冷,必成亡阳之证。然则既不宜于汗下,惟有白虎一汤,两解阳明表里之热。若无自汗,表犹未解,尚不可用此条,当与暍证参治也。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按】当解之下「熏之」二字,当是「以汗」二字,始与上下文义相属。

【注】一经未罢,又传一经,同病而后归并一经自病者,名曰并病。二阳者,太阳、阳明也。太阳初得病时发汗,汗出不彻,未尽之邪,因而转属阳明,若续自微微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始为阳明可下之证。若不微微汗出,而恶寒者,则是太阳之表犹未罢,不可下也,下之为逆矣。如已经发汗,尚有未尽之表,宜仍与麻桂各半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小发汗,以和其表,自可解也。缘缘,接连不已也,正赤,不杂他色也,谓满面接连赤色不已也。此由于汗出不彻,故阳气怫郁不得宣越,所以其人烦躁短气,脉涩,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求之而不可得也。是皆邪气壅甚于经,漫无出路,但坐以汗出不彻之故耳。当更用大青龙汤或葛根汤,发其汗则愈矣。

【按】面赤一证,劳损颧红,发于午后者,骨蒸阴虚也。格阳浮赤,兼厥利脉微者,阳虚也。赤色深重,潮热便□,里实也。赤色浅淡,恶寒无汗,表实也。短气脉涩,内因多气血虚,若外因短气,必气麤,是汗出不彻,邪气壅促胸中,不能布息之短气,非过汗伤气,气乏不足续息之短气也。外因脉涩必有力,是汗出不彻,邪气壅滞,荣卫不能流通之脉涩,非过汗伤液,液少不滋脉道之脉涩也。

【集注】王肯堂曰:因病太阳,故当汗;因病阳明,故当小汗。先字最有次第,乃仲景之枢机也。下之以大、小承气,汗之以麻黄等汤

程应旄曰:太阳既转属阳明,宜从阳明治矣。然恐转递之处,表邪去尚未尽,里邪乘其未深,两邪相持,而前后互见,是曰并病。纵使表少里多,终是带表之阳明也。太阳不应有腹痛,以邪无出路,意欲内攻,故乍在仍不知其处。

林澜曰:汗不彻者,脉必涩,非再汗邪奚自去乎?是知未汗则为并病,已汗即为转属阳明。未汗则为阳气怫郁在表,已汗则为汗出不彻。汗不彻者,必更汗之;转属者,必下除之;未汗者,可小发汗;怫郁者,可解之以汗。邪由不同,为病自不同,故施治亦不同耳。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注】二阳并病,太阳、阳明同病也。太阳证罢,尽归并于阳明,所以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语也,是皆阳明胃实之证,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喻昌曰:并病二条,皆是太阳、阳明。上条初入阳明,太阳之邪未彻,故仍宜汗之;此条已入阳明,太阳证罢,而尽归并阳明,故宜下之。

程知曰:并病者,一经证多,一经证少,有归并之势也。太阳证罢,而归并阳明,但手足□□汗出,是大便已□也,与大承气汤以下胃热可也。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语。脉弦,五、六日,□语不止,当刺期门。

【注】太阳与少阳并病,故见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之证。而曰、或曰时如者,谓两阳归并未定之病状也。病状未定,不可以药,当刺肺俞,以泻太阳,以太阳与肺通也;当刺肝俞,以泻少阳,以肝与胆合也。故刺而俟之,以待其机也。苟不知此,而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目眩胸满为少阳之邪,发其汗,两阳之邪乘燥入胃,则发□语。设脉长大,则犹为顺,可以下之,今脉不大而弦,五、六日□语不止,是土病而见木脉也,名曰负。负者,□贼也。慎不可下,当刺期门,以直泻其肝可也。

【集注】方有执曰:并,犹合也。彼此相兼合,而有轻重多寡之不同,谓之并。盖少阳间隔阳明,去太阳远,故但兼并也。

喻昌曰:少阳之脉,络□肋间,并入太阳之邪,则与结胸证似是而实非也。肝与胆合,刺肝俞所以泻胆也。膀胱不与肺合,然肺主气,刺肺俞以通其气,斯膀胱之气化行,而邪自不能留矣。发汗则□语,与合病木盛克土之意同。脉弦亦即合病内少阳胜而阳明负之互词,刺期门以泻木邪之盛也。

林澜曰:大椎即百劳穴,一椎上陷中,主泻胸中诸热气。第一间疑即商阳,在手食指内侧,主胸中气满,热病汗不出。肝俞在九椎下,肺俞在三椎下,各去脊中二寸,二穴并主泻五藏之热。期门在乳根二肋端,主伤寒,胸中烦热,过经汗不出。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

【注】此承上条,戒不可下之义也。太阳、少阳并病,心下□而眩者,少阳也;颈项强者,太阳也。当刺肺俞、肝俞,以泻太阳、少阳之邪,慎不可下也。若以心下□,而误下之,必变逆候矣。

【集注】成无己曰:慎勿下之。攻少阳之邪,太阳之邪乘虚入里,必作结胸。经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

程知曰:上言不可汗,此言不可下也。不可汗,恐其□语;不可下,恐其结胸也。

程应旄曰:此并病心下□居首,颈项强而眩次之,似尚可下,不知少阳三法有禁,只可刺而慎勿下也。

汪琥曰:大椎一穴,实合太、少而齐泻。诸家注皆不明用针之理,竟置大椎而不论,大误之极。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注】此承上条,而言误下之变也。太阳、少阳并病,不刺肺俞、肝俞,而反下之,两阳之邪,乘虚陷里,则时如结胸,竟成结胸矣。心下□,变为下利不止,水浆不入矣。上不入而下常出,则中空无物,其人心烦忙乱,而变成坏证,虽有前条刺法,亦无所用矣。

【集注】程知曰:此二阳并病,误下之变也。太阳表邪乘虚入里,则为结胸,心下□;少阳半里之邪,乘虚入里,则为下利不止。上下俱病,而阳明之居中者,遂至水浆不入,而心烦也。

喻昌曰:并病即不误用汗、下,已如结胸,心下痞□矣,况又误下乎?故比太阳一经,误下之变、殆有甚焉。其人心烦似不了之语,然经谓结胸证具,躁烦者死,意此亦谓其人心烦者,死乎?汪琥曰:太阳病在经者,不可下,少阳病,下亦在所当禁,故以下之为反也。

[]{#chapter_14.xhtml}

卷二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

烧□散方

属性:妇人中□近隐处,取烧作灰。

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烧服。

【方解】男女□裆,浊败之物也。烧灰用者,取其通散,亦同气相求之义耳。服后或汗出,或小便利则愈。阴头微肿者,是所易之毒从阴窍而出,故肿也。

音切垢音苟 沸音佛 郁音熨 挛力全切 胫胡定切 □音昆、同裤

[]{#chapter_15.xhtml}

卷二辨坏病脉证并治篇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属性:桂枝一两 甘草(炙)二两 龙骨二两
牡蛎(熬)二两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集解】汪琥曰:此方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制小其剂而用之也。火邪迫内,则生烦躁,虽烦躁似带表邪,不宜散以桂枝之辛热,而火逆既经下之,则阴血受伤,较之救逆汤,似当增芍药也。

音切灼音酌 摸未各切 痿乌魁切 唾汤卧切 炊音吹 □音讦 眴与旬同

[]{#chapter_16.xhtml}

卷二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属性:@@@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注】寸口通指三部也。脉动而弱,主惊悸病也。动即为惊,以惊为外触而动也;弱即为悸,以悸为内生而怯也。

【集注】徐彬曰:惊为外邪袭心,故其寸口脉动,动者脉来乱动也。悸乃神不自主,故其寸口脉弱,弱者脉沉无力也。邪之所袭,因心之虚,故惊悸并见。

李□曰:此寸口脉兼三部而言。盖惊自外至者也,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也,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注】浮脉主阳主表,若目睛清洁,主阳表病也;目睛晕黄,主血脉病也。盖以诸脉络于目,而血热则赤,血瘀则黄。今目睛黄晕,知其衄未止也;若黄晕去,目睛慧了,知其衄已止,故曰:衄今止也。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注】衄血阳络伤也,下血阴络伤也。太阳主外,春夏主外,故从春至夏衄血,属太阳也。

阳明主内,秋冬主内,故从秋至冬衄血,属阳明也。

【集注】李□曰:衄血出于鼻,手太阳经上□抵鼻,目下为□;足太阳经,从巅入络脑,鼻与脑通;手阳明经挟鼻孔;足阳明经起鼻交额中,四经皆循鼻分,故皆能致衄。太阳行身之表,经云:太阳为开。是春生夏长,阳气在外有开之义,故春夏衄者太阳。阳明行身之里,经云:阳明为阖。是秋敛冬藏,阳气在内,有藏之义,故秋冬衄者阳明。

尤怡曰:少阳之脉不入鼻额,故不主衄。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注】衄该吐血而言也。衄血吐血之家,阴已亡矣,若发其汗,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紧且急也。目直视,目瞪不转睛也。不能眴,目睫不合也。

亦为热灼其脉,引缩使然也。不得眠,阳气不能行于阴也。凡此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证,故衄家慎不可汗也。

【集注】赵良曰:足太阳经主表,上巅入额,贯目睛,衄则在上络脉之血已脱,若更发汗,是重竭津液,津液竭则脉枯,故额上陷中脉紧而急,牵引其目,视不能合也。无血阴虚,故不得眠。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脉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欬者,必吐血。

【按】脉沉,当是「脉浮」;脉浮,当是「脉沉」,文义始属,必传写之□。

【注】赤色血色也。面无血色,谓面白之人,纯白而无赤;面黄之人,纯黄而不红也。人有恐怖则面色脱白,其状惊骇;人有愧心;乍白乍红,其状惶怯。今无故而面无血色,则可知非惊愧致气乱血散也;且无寒热病,又可知非虚损不生血少血也,既非血散,又非血少,当询之病人,必有失血之故。诊之于脉,必有吐衄、下血之因。衄吐属阳,故脉见浮弦,按之必芤,荣血空也;下血属阴,脉见沉弱,按之欲绝,荣气微也。

且微色如斯,而证兼烦欬,是病在心肺,故必吐血也。

@@@夫吐血,欬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注】吐血欬逆,肺大伤也;上气,肺无降也;脉数有热,火烁肺金也;不得卧者,阳不入阴,故曰死也。

【集注】赵良曰:脉数有热,阳独胜也;不能卧,阴已绝也。阴既绝,阳岂独生耶?故死。

若得卧者,阴未绝,未可言死。

程林曰:吐血、欬逆、上气,则肺藏伤矣。脉数则虚热不去,火来刑金矣。阴血消亡,故不得卧,死可必矣。

@@@夫酒客欬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注】酒性大热,溃脉伤经,极饮过度,必致欬嗽吐血也。

【集注】徐彬曰:此言吐血,不必由于气不摄血,亦不必由于阴火炽盛。其有酒客而致咳,则肺伤已极,又为欬所击动,必致吐血,故曰:极饮过度所致。则治之者,当以清酒热为主也。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注】凡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也,皆不可发汗。失血之初,固属阳热,亡血之后,热随血去,热虽消而气逐血虚,阳亦微矣。若发其汗,则阳气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憟而振振耸动也。发阴虚之汗,汗出则亡阴,即发吐衄之汗也,故见不得眴,不得眠,亡阴之病也。发阳虚之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之汗也,故见寒憟而振,亡阳之病也。

【集注】李□曰:夺血者无汗,以汗与血,俱属心液,血亡液竭,无复余液作汗也。今又发表,则阴虚且更亡阳,表间卫气虚极,故寒憟而振。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注】吐血之病,热伤阳络,当清其热;劳伤阳络,当理其损。今以柏叶汤温散之品,而治吐血不止者,则必是热伏阴分,用此宣发,使热行阳分,血不为热所迫,则自止矣。

[]{#chapter_17.xhtml}

卷二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

甘草附子汤方

属性: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二枚 桂枝四两
白术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方解】风湿之治,用甘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也。去姜、枣者,畏助汗也。加白术者,燥中湿也。日三服,初服一升,不得汗解,则仍服一升。若微得汗则解,解则能食,是解已彻也,可止再服。若汗出而复烦者,是解末彻也,仍当服之,但不可更服一升,恐已经汗,多服而过汗也,服五合可也。如不解,再服六、七合为妙。似此服法,总是示人不可尽剂之意,学者于理有未解处,即于本文中求之自得矣。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 ,身热而渴也。

【注】中暑热病,亦由太阳表入,故曰: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颇似太阳温热之病。但温热无恶寒,以热从内发,故虽汗出而不恶寒。中暍恶寒者,以暑由外入,故汗出而恶寒也。究之于脉,温热之浮,必浮而实;中暍之浮,必浮而虚,以暑热伤气也。究之于渴,温热之渴,初病不过欲饮水;中暍之渴,一病即大渴引饮也。温热则传经,变病不一,中暍则不传,不愈即死也。虽同为太阳经中之病,而虚实施治不同,宜以人参白虎汤主治之。

【集注】方有执曰:蒸热谓之暑,伤暑谓之暍。汗出恶寒者,太阳表不固也。身热者,暑邪伤阳也。渴者,亡津液而内燥也。

程知曰:此辨暑热脉证也。太阳中热者,谓是太阳表证而属中热也。均是太阳表病,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为中风;汗出身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今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则是中暍。暍者、暑热之气也。不言暍而言热,以其胃热为独重也。里有热,故身热而渴,暑伤气,故汗出恶寒。

吴人驹曰:不可因恶寒而用辛温,又不可因汗出而固表,惟宜甘寒以解其暑热可也。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注】此申上条,详出证脉,戒人不可妄行汗、下、温针也。太阳中暍,无汗身重疼痛者,似伤寒也,但脉弦细芤迟,非伤寒脉也。且有小便已,而洒洒然恶寒毛耸之证,乃太阳膀胱表气为暑所伤而然也。手足逆冷者,乃暑伤气,气伤不能达四肢,则寒也。小有劳身即发热,口开前板齿燥者,乃劳则动热,暑热益烈,伤阴液也,此皆中暍危证。若以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误为伤寒之表,妄行发汗,则表气愈虚,恶寒更甚也。

若以手足逆冷,误为阳虚,妄加温针,则暑邪愈盛,发热更炽也。若以壮热齿干,误为胃火而数下之,则水源竭涩,尿淋窘甚也。凡此之证,皆中暍妄行汗、下、温针致变,惟宜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或人参汤调辰砂六一散亦可也。

【集注】成无己曰: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口开,谓喘喝也,喘喝不止,故前板齿燥。

程知曰: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竭。故暍证禁用汗、下、温针,谓汗则伤阳,下则伤阴,温针则引火内入也。

张锡驹曰:洒洒者,恶寒之像也。毛耸者,毫毛竖起也。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注】太阳中暍之证,身热疼重者,暑伤形也;脉微弱者,暑伤气也。以此证脉揆之,亦其人夏月盛暑喜贪风凉,过饮冷水,水气输行于皮中,表为邪束,不得汗泄所致也。此时即以香薷饮、大顺散汗之,可立愈也。若因循不治,则水气即不得外泄于表而作肿,势必内攻于里而喘胀矣,是又当以葶苈大枣汤或瓜蒂一物散下之也。上条戒人不可汗下,此条示人宜当汗下,仲景之法,多是如此,盖恐人固执失宜也。

【集注】方有执曰:身热疼重,而曰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者,土主肌肉而恶湿,水渗土而蒸发也。脉微弱者,热则血干而气耗也。然夏月饮水,人之常事,而曰伤何哉?良由暑迫饮之过多,或得之冷水澡洗,暑反内入也。

张璐曰:按论暍三条,首言动而得之之病,谓中暍,属外因;次言静而得之之病,虽曰中暍,实暑病也,属内因;末言因热伤冷之病,乃中暍之变证,属不内外因,不得以三者混称也。

程应旄曰:可见中暍之病,大都阳气在表,而胃中虚冷,所以身热疼重,而脉微弱。

夏月饮冷水,里阴郁住表阳,水气不得宣泄,而行于皮中,多有此证。此则开郁宣阳,又为暍证中增一义也。

音切几音殊 搏音团 掣音彻 暍音谒 洒所下切

[]{#chapter_18.xhtml}

卷二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

四逆加人参汤方

属性: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根据四逆汤方@@@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注】霍乱,吐已利断,汗出已止,脉平和者,内外俱解也,法当食,食之小烦者,以吐下后新虚,不胜谷气故也,节其饮食,自可愈矣。

【集注】郑重光曰:吐、利、发汗、脉平,阴退阳回,乃有此象,犹以新虚不胜谷气,而致小烦。盖霍乱吐、利,晬时不可便与饮食,以胃气逆反,仓廪未固,不可便置米耳!张锡驹曰:霍乱一病,夏秋最多,是风寒暑湿之邪,中人皆能病霍乱,非止一寒邪也。若吐、利过甚,损伤中焦之气,以致阴阳间隔,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不多饮水者,无分寒暑,皆宜四逆理中治之。盖邪盛而正实者,当泻其邪;邪盛而正衰者,宜扶其正。况夏月之时,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复以冷风寒其形,冷水寒其胃,内外皆寒,风暑之邪,未有不乘虚入于阴经者。所以夏月只有阴证,而无伤寒,今人患暑证死,而手足指甲皆青者,阴证也。古人以大顺治暑,良有以也。

[]{#chapter_19.xhtml}

卷二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

附伤寒刺灸等穴图

属性: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按】风池穴在颞□后,颞□脑空穴也。后者,谓侠玉枕傍,骨下发际内,大筋外陷中,按之引耳中是也。足少阳、阳维之会,宜刺三分,肌肉厚者可五分,留七呼,禁灸。风府一穴,在项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是其穴也。督脉、阳维之会,宜刺三分肌肉薄者只二分,候病人呼气即出,禁灸。太阳之邪,刺足少阳督脉者,何也?盖以风府在头部中行,风池在第三行,太阳在第二行,则风池、风府实侠太阳经而行者也,况二穴皆为阳维之会,阳维者,谓诸阳之总也。刺之,诸阳之气得泄,何患太阳之邪不去哉。

(图)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按】仲景云:针足阳明,成注未明指其穴。考之庞氏『总病论』云:补足阳明上三里穴。

推其意,得补则经气实而不传,殊不知仲景之意,针足阳明为迎而夺之,以泄其经之热,使热邪得泄,不至再传他经,故云愈也。庞氏不明用针之理,以泄为补,恐误矣。又考张氏缵论云:刺足阳明冲阳穴,冲阳者,即仲景所谓趺阳脉也,有诊法而不言刺,张氏之言,实本史氏『伤寒论注』,不足法也。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间宛宛中,坐而竖膝,低跗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即止,是其穴也,可刺五分,留七呼。

(图)伤寒,腹满□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发热,涩涩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下满,如结胸状,□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阳明病,下血□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语脉弦,五、六日□语不止,当刺期门。

【按】『图经』云:期门二穴,在不容傍一寸五分,乳直下,第二肋骨端,近腹处,是其穴也。第二肋者,从下数至第二肋也。肋骨端者,在软肋骨末之端也。刺四分,肥人量之。

(图)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语脉弦,五、六日□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按】『图经』云:督脉大椎穴,在第一椎上陷中,可刺五分,留三呼,泄五吸。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可刺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泄,肥人可刺五分。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可刺三分,留六呼。仲景太阳少阳并病,乃合邪也,故刺大椎、肺俞、肝俞,亦合泄之法也。

(图)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按】当灸之,仲景未言灸何穴。常器之云:当是足太阳鬲关二穴,专灸背恶寒。其穴在第七椎下,两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可灸五壮。盖以太阳为少阴之表,故外灸鬲关以温其表,内用附子以温其里也。

(图)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灸少阴七壮。

【按】灸少阴七壮,仲景未言灸何穴。常器之云:当灸少阴太溪二穴。经曰:肾之原出于太溪,其穴在内踝后跟骨,动脉陷中。

(图)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按】可刺,仲景未言可刺何穴。常器之云:可刺足少阴幽门、交信。郭壅曰:可灸。考幽门二穴,在鸠尾下一寸,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治泻利脓血,刺五分灸五壮。交信二穴,在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治泻利赤白,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壮。两说皆是。

(图)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按】灸之,仲景未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灸太冲。郭雍云:灸太溪。此穴皆不治呕而汗出,里急下利,惟幽门主治干哕,呕吐,里急,下利,亦当灸幽门为是。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按】灸厥阴,仲景未言当灸可穴。常器之云:可灸太冲。以太冲二穴,为足厥阴之所注,凡病诊太冲脉,可决人之生死。其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跗间陷者中,动脉应手,是其穴也,灸三壮。

(图)伤寒脉促,手足厥者 ,可灸之。

【按】可灸之,仲景未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太冲穴。前条手足厥逆,灸太冲;此条亦手足厥逆,亦当灸太冲。

2 <>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chapter_20.xhtml}

卷二痉湿病暍脉证并治第二

一物瓜蒂汤方

属性:瓜蒂二十个右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chapter_21.xhtml}

卷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升麻□甲汤方

属性: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甲(炙)手掌大一片雄黄(研)半两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chapter_22.xhtml}

卷二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蜀漆散方

属性: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右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七分。

【集注】李□曰:牝疟证多阴寒,治宜助阳温散为主。云母之根为阳起石,下有云母,上多云气,性温气升,乃升发阳气之物;龙骨属阳,能逐阴邪而起阳气;蜀漆乃常山之苗,功能治疟,不用根而用苗者,取其性多升发,能透达阳气于上之义也。温疟加蜀漆,亦取其升散之功。

[]{#chapter_23.xhtml}

卷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属性: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二两附子(炮)二枚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注】趺阳胃脉也,谷气,胃气也,浮则为风外薄,滑则为胃实热,风热蒸于肌腠之间,故汗自出。此发明黄汗,亦有因风热之义也。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

【注】少阴心脉也,心主血,心脉浮而弱,弱则为血虚,浮则为风邪,风血相抟,而交争于经络之间,故疼痛牵引如掣也。此发明历节亦有因血虚之义也。

【集注】李□曰:风在血中,则栗悍劲切,无所不至,为风血相搏。盖血主荣养筋骨者也,若风以燥之,则血愈耗而筋骨失其所养,故疼痛如掣。昔人曰:治风先养血,血生风自灭,此其治也。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注】盛人脉盛,不应涩小;盛人气长,不应气短。令盛人脉涩小,短气,是形气脉息不合也。审其证,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询其由,得之于饮酒汗出当风也。此又发明历节不止一端之义也。

【集注】徐彬曰:盛人,肥人也。肥人湿多,脉得涩小,此痹像也。于是气为湿所搏而短,因风作使而自汗,气血为邪所痹而疼痛不可屈伸。然肥人固多湿,何以脉骤涩小,岂非酒湿困之乎?何以疼痛有加而汗出不已,岂非湿而挟风乎?脉证不同,因风则一,故曰: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chapter_24.xhtml}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薯蓣圆方

属性: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神#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七分芎藭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蔹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为膏)百枚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chapter_25.xhtml}

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泽漆汤方

属性:半夏半升 紫参(一作紫苑)五两
泽漆(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三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右九味,□咀,内 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集解】李□曰:欬者,水寒射肺也。脉浮者,停水而又挟风以鼓之也。麻黄去风散肺逆,与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龙加石膏,为解表行水之剂也。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则水亦不行,故用厚朴疏敦阜之土,使脾气健运,而水自下泄矣,杏仁下气去逆,小麦入心经能通火气,以火能生土助脾,而共成决水之功也。

又云:脉沉为水,以泽漆为君者,因其功专于消痰行水也,水性阴寒,桂枝行阳气以导之。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气逆不能通调水道,故用人参、紫参、白前、甘草补脾顺肺,同为制水利水之方也。黄芩苦以泄之,半夏、生姜辛以散之也。

沈明宗曰:详『金匮』欬嗽病,本于肺则一,大纲有三:一者,热刑肺,气弱不振,欬而唾沫为肺痿;二者,风伤卫分,则病欬上气喘为肺胀;三者,邪传荣血,凝而不行为肺痈。然肺胀之中,又分风、寒、表、里,饮多、风少、风多、饮少之治。故气喘而躁,脉浮者,为心下有水,欲作风水,当以小青龙两解表里,加石膏以清风热。

目如脱状,乃风寒多而饮少,以越婢驱风,加半夏而下痰逆。风寒外束,火热内郁,喉中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宣通表里之邪。风热壅逆,津液不布,化而为涎,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以驱风郁之涎。若欬而脉浮,邪居肺气,以厚朴麻黄汤,俾从表解。欬而脉沉,邪入于荣,将成肺痈,以泽漆而破壅结。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是无外邪,治当麦门冬汤,清润滋降。若见浮肿肩息,脉浮大而下利,真气上浮下脱,则为不治。以上皆外邪兼内饮合病,微细之辨,临证又当合『内经』五藏六府,互相传乘之欬而辨之,则尽善矣。

[]{#chapter_26.xhtml}

卷二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属性:茯苓半筋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五枚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三升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数千遍,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集解】程林曰:汗后脐下悸者,阳气虚而肾邪上逆也。脐下为肾气发源之地,茯苓泄水以伐肾邪,桂枝行阳以散逆气,甘草、大枣甘温助脾土以制肾水。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全无水性,取其不助肾邪也。

[]{#chapter_27.xhtml}

卷二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属性: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集解】赵良曰:枳实、生姜,原以治气塞,况于痞乎?故较前条稍减轻分两,使痞者下其气以开之。悬痛属饮者,得生姜以散之,既足建功矣。乃去橘皮而用桂枝者,以所逆非一,或通阳气,或破结气,或散寒气,皆能去痹也。

[]{#chapter_28.xhtml}

卷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瓜蒂散方

属性:瓜蒂(熬黄)一分
赤小豆(煮)一分右二味,杵为散,以香鼓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注】转索无常,紧脉之状也。若浮紧伤寒,沉紧冷痛,冷犯胃脘,谷气不行,故曰:有宿食也。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注】脉紧头痛,是外伤风寒病也,脉紧腹痛,是内伤宿食病也。

【集注】李□曰:按此脉与证,似伤寒而非伤寒者,以身不疼、腰脊不强故也。然脉紧亦有辨浮而紧者,为伤寒;沉而紧者,为伤食。『甲乙经』曰:人迎紧甚伤于寒,气口紧甚伤于食,则寒与食又以左右手为辨已,是以知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chapter_29.xhtml}

卷二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属性: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注】肾中风寒之邪,若见浮之极坚,按之乱动有如转丸,及下入尺中,通然乱动,皆肾死真藏之脉也。

【集注】程林曰:肾藏死,浮之坚,与『内经』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同意,皆坚之象也。按之则乱如转丸,下入尺中者,此阴阳离决之状也,故死。以上真藏与『内经』互有异同。

总之脉无胃气,现于三部中,脉象形容不一也。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注】三焦竭部者,谓三焦因虚竭而不各归其部,不相为用也。上焦受气于中焦,下焦生气于中焦,互相为用则为和也。若中焦虚竭,不能消化水谷,谷气不受,则上焦不相为用而失和也,失和则谷气郁而不宣,故善噫也。下焦虚竭,不能供升生之气于中焦,则失和也。失和则肾气独沉,自不能禁,故前遗溺而后失便也。不须治,久则愈,在善噫可也。若遗溺失便,未有不治能愈者,恐是错简。

【集注】程林曰:竭虚也。『本经』云: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上焦胃上口也,中焦脾也,脾善噫,脾不和,则食息迫逆于胃口而为噫也。经云,膀胱不约为遗溺,因气不和则溲便不约。故遗失而不能自禁制也。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注】热在上焦者,篇中所谓肺痿吐涎沫也;热在中焦者,篇中所谓腹满坚痛也;热在下焦者,篇中所谓小便淋沥也。其外大肠有寒者,多清澈鹜溏,即下利溏泻也。有热者,便稠粘肠垢,即下利脓血也。小肠有寒者,下重便血,即结阴便血也。有热者,热流于大肠,蓄于肛门必病痔也。

【集注】徐彬曰:小肠为受盛之官,与心为表里。丙,小肠也。挟火以济阴,而阴不滞,挟气以化血,而血归经,有寒则气不上通而下重,血无主气而妄行矣。直肠者,大肠之头也,门为肛,小肠有热,则大肠传导其热,而气结于肛门故痔。痔者,滞其丙小肠之热于此也。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气者,□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作漀解见首篇)【注】病有积、有聚、有漀气,当别之也。积者藏病,无时不有,不移其处也。聚者府病,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也。为可治,谓府病易治也。漀深者,饮积□下痛也,按之则止,不按复痛。以水气得按暂散,故痛暂止也,此即其证而言之。然诸积大法,尤当以诊候之也,脉来沉伏附骨而细者,乃诸积之诊也。若见两寸,积在胸中也;微出近鱼际,积在喉中也;两关,积在脐傍也;上关近寸,积在心下也;微下近尺,积在少腹也;尺中,积在气冲也;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谓左右俱见,积在中央也。各以其部之处,而诊积之所在也。

【集注】徐彬曰:积者迹也,病气之属阴者也。藏属阴,两阴相得,故不移,不移者,有专痛之处,而无迁改也。聚则如市井之物,偶聚而已,病气之属阳者也。府属阳,两阳相比,则非如阴之凝,故寒气感则发,否则已。所谓有时也,既无定□,则痛无常处,故展转痛移,其根不深,故比积为可治也。

李□曰:积为藏病,深入在里,故脉细而附骨也。寸、关、尺、上下、左右,别积病之所在,皆指细而附骨之部分,即『内经』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chapter_30.xhtml}

卷二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半夏麻黄丸方

属性:半夏 麻黄等分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chapter_31.xhtml}

卷三

四诊心法要诀

属性:医家造精微,通幽显,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

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今采医经论色诊之文,确然可法者,编为四言,合崔嘉彦"四言脉诀"名曰: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使后之为医师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由是而学。熟读习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则造精微通幽显也,无难矣。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注】此明望、闻、问、切为识病之要道也。

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是以目察五色也;闻而知之谓之圣,是以耳识五音也;问而知之谓之工,是以言审五病也;切而知之谓之巧,是以指别五脉也。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

医者明斯,更能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以之疗治,自万举而万当矣。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注】此明天以五行,人以五脏,化生五色,相生如环之常德也。

木主化生青色,火主化生赤色,土主化生黄色,金主化生白色,水主化生黑色,肝主化生青色,心主化生赤色,脾主化生黄色,肺主化生白色,肾主化生黑色。

变色大要,生克顺逆。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注】此明五色生克顺逆,相兼合化之变色也。

五色相兼合化,不可胜数,而其大要,则相生之顺色有五,相克之逆色亦有五:青属木化,赤属火化,黄属土化,白属金化,黑属水化,此五行所化之常色也。

木火同化,火土同化,土金同化,金水同化,水木同化,金木兼化,木土兼化,土水兼化,水火兼化,火金兼化,此五行所化之变色也。如青赤合化,红而兼青之色。

如赤黄合化,红而兼黄之色。如黄白合化,黄而兼白,淡黄之色。

如白黑合化,黑而兼白,淡黑之色。如黑青合化,黑而兼青,深碧之色。

皆相生变色,为病之顺也。如白青兼化,青而兼白,浅碧之色。

如赤白兼化,白而兼赤之红色。如青黄兼化,青而兼黄之绿色。

如黑赤兼化,黑而兼赤之紫色。如黄黑兼化,黄而兼黑之黧色。

皆相克变色,为病之逆也。医能识此,则可推五脏主病、兼病,吉凶变化之情矣。

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注】此明色之本原出于天,征乎人,五脏不病常色之诊法也。

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食人,从鼻而入。风气入肝,暑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寒气入肾,藏于人之五脏,蕴其精气,上华于面。

肝之精华,化为色青;心之精华,化为色赤;脾之精华,化为色黄;肺之精华,化为色白;肾之精华,化为色黑也。

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注】此明四时不病常色之诊法也。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也。

四时之色,随四时加临,推迁不常,故为客色也。春气通肝,其色当青;夏气通心,其色当赤;秋气通肺,其色当白;冬气通肾,其色当黑;长夏四季之气通脾,其色当黄,此为四时常则之色也。

主色者,人之脏气之所生也。客色者,岁气加临之所化也。

夫岁气胜人气为顺,故曰客胜主为善,人气胜岁气为逆,故曰主胜客为恶。

凡所谓胜者,当青反白,当赤反黑,当白反赤,当黑反黄,当黄反青之谓也。

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

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注】此明色脉相合相反,生死之诊法也。凡病人面青脉弦,面赤脉洪,面黄脉缓,面白脉浮,面黑脉沉,此为色脉相合,不病平人之候也。

假如病人已见青色,不得弦脉,此为色脉相反,主为病之色脉也。

若得浮脉,是得克色之脉,则主死也;得沉脉,是得生色之脉,则主生也。其余他色皆仿此。

新病脉夺,其色不夺。久病色夺,其脉不夺。

新病易已,色脉不夺。久病难治,色脉俱夺。

【注】此以色脉相合,诊病新久难易之法也。脉夺者,脉微小也。

色夺者,色不泽也。新病正受邪制,故脉夺也。邪受未久,故色不夺也。

久病受邪已久,故色夺也。久病不进,故脉不夺也。若新病而色脉俱不夺,则正不衰而邪不盛也,故曰易已。久病色脉俱夺,则正已衰而邪方盛也。故曰难治。

色见皮外,气含皮中。内光外泽,气色相融。

有色无气,不病命倾。有气无色,虽困不凶。

【注】此以五色合五气之诊法也。青、黄、赤、白、黑,显然彰于皮之外者五色也,隐然含于皮之中者五气也。内光灼灼若动,从纹路中映出,外泽如玉,不浮光油亮者,则为气色并至,相生无病之容状也。若外见五色,内无含映,则为有色无气。经曰:色至气不至者死。凡四时、五脏、五部、五官百病,见之皆死,故虽不病、命必倾也。若外色浅淡不泽,而内含光气映出,则为有气无色。经曰:气至色不至者生。凡四时、五脏、五部、五官百病,见之皆生,故虽病困而不凶也。

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注】此明气色并至,容状之诊法也。缟,白罗也。

如白罗裹雄黄,映出黄中透红之色,是脾之气色并至之容状也。

如白罗裹浅红,映出浅红罩白之色,是肺之气色并至之容状也。

如白罗裹朱砂,映出深红正赤之色,是心之气色并至之容状也。

如白罗裹黑赤,映出黑中透赤,紫艳之色,是肾之气色并至之容状也。

如白罗裹蓝赤,映出蓝中扬红,石青之色,是肝之气色并至之容状也。

青如苍壁,不欲如蓝。赤白裹朱,岯赭死原。

黑重炱漆,白羽枯盐。雄黄罗裹,黄土终难。

【注】此明四时百病,五脏、五部、五官、五色生死之诊法也。

苍壁,碧玉也。蓝,蓝靛叶也。经曰:青欲如苍壁之色。

即石青色,生青色也。不欲如蓝,即靛叶色,死青色也。

血,死血也。赭,代赭石也。经曰:赤欲如白裹朱,即正赤色,生红色也。

不欲如赭,即死血赭石之色,死红色也。重漆,光润紫色也。

炱,地上苍枯黑土也。经曰:黑欲如重漆,即光润紫色,生黑色也。

不欲如负,即枯黑土色,死黑色也。白羽,白鹅羽也。枯,枯骨也。

盐,食盐也。经曰:白欲如鹅羽,即白而光泽如鹅羽之色,生白色也。

不欲如枯盐,即枯骨、食盐之色,死白色也。

经曰:黄欲如罗裹雄黄,即黄中透红之色,生黄色也,不欲如黄土,即枯黄土之色,死黄色也。

舌赤卷短,心官病常。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眦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注】此以五色合五官主病虚实之诊法也。舌者,心之官也,舌赤,心之病也。

色深赤焦卷者,邪实也;色浅红滋短者,正虚也。鼻者,肺之官也,鼻白,肺之病也。

色浅白,喘而不满者,正虚也;色深白,喘而胸满者,邪实也。目者,肝之官也,目青,肝之病也。色深青者,邪实也;色浅青者,正虚也。口唇者,脾之官也,唇黄,脾之病也。色深黄者,邪实也;色浅黄者,正虚也。耳者,肾之官也,耳黑,肾之病也。色深黑者,邪实也;色浅黑者,正虚也。所谓深浅分彰者,即下之所谓浅淡为虚,深浓为实,分明彰显也。

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

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注】此以五色合五部,主虚、实、贼、微、正,五邪之诊法也。左颊,肝之部也。

右颊,肺之部也。额上,心之部也。颏下,肾之部也。鼻者,脾之部也。

本部见本色,浅淡不及,深浓太过者,皆病色也。假如鼻者,脾之部位,见黄本色,则为本经自病,正邪也。若见白色,则为子盗母气,虚邪也。

若见赤色,则为母助子气,实邪也。若见青色,则为彼能克我,贼邪也。

若见黑色,则为我能克彼,微邪也。所谓按法推类者,谓余脏准按此法而推其类也。

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腑,面王子膀。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注】此以上部候头,下部候足,中部候脏腑,合五色主病之诊法也。

阙中者,两眉之间,谓之印堂,中部之最高者,故应候肺之疾也。

印堂之上,名曰阙上,阙上至发际,名曰天庭。天庭为上部之上,故应候头面之疾也。

阙上为上部之下,故应候咽喉之疾也。山根者,两目之间,即下极也,在肺下之部,故应候心之疾也。年寿者,下极之下,即鼻柱也,在心下之部,故应候肝之疾也。

面傍者,年寿之左右,胆附于肝,故应候胆之疾也,鼻端者,年寿之下,谓之面王,即准头鼻孔也,在肝下之部,故应候脾之疾也。鼻孔者,即方上也,脾胃相连,故应候胃之疾也。耳前之下,谓之两颊,四脏居腹而皆一,惟肾居脊而有两,故两颊应候肾之疾也;与腰脐对,故又应候腰脐之疾也。颊内高骨,谓之两颧之下,在肾下之部,故应候大肠之疾也。颧内者、即两颧之内也,小腑者,谓小肠之腑也,小肠在大肠之上,故应候之也。准头上至于庭,皆谓之明堂,准头下至于颏,皆谓之面王。

面王者、即人中承浆之部也。膀胱者、肾之腑也,子处者、即精室血海也,皆居肾之下,故面王应候子处膀胱之疾也。此脏腑上下、内外之部位也。五部以颏候肾者,以水居极下,且子处中通两肾也。以天庭候心者,以火居极上故也。以左颊候肝者,以木位居左故也。

以右颊候肺者,以金位居右故也。以鼻候脾者,以土位居中故也。当颧者,当两颧骨之部也。

颧为骨之本,而居外部之上,故应候肩之疾也。肩接乎臂,故颧骨之外,应候臂之疾也。

臂接乎手,故颧外之下,应候手部之疾也。根傍者,山根两傍,两目内之部也,而居内部之上,故应候膺乳胸前之疾也。两颊候腰肾,颊外从颊骨上引曰绳骨,故应候背之疾也。颊外从颊骨下引曰牙车骨,故应候股下膝胫足部之疾也。

此肢体上下、内外之部位也。

庭阙鼻端,高起直平。颧颊蕃蔽,大广丰隆。

骨胳明显,寿亨遐龄。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注】此明五官、五部、强弱、寿夭之诊法也。天庭阙中至鼻之端,皆高起直平,面颧、两颊、蕃蔽、耳门,皆大广丰隆,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则为骨胳明显也。

其人不但不病,且享遇龄之寿也。若天庭、颧、颊、耳门诸处,骨卑肉薄,则为骨胳陷弱也。

其人不但不免于病,且不寿也。

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

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注】此以五色随其所在五官、五部、内部、外部、上部、下部主病之诊法也。

黄赤为阳色,故为病亦阳,所以主风也,热也。青白黑为阴色,故为病亦阴,所以主寒也,痛也。若黑甚,在脉则麻痹,在筋则拘挛。

恍白者,浅淡白色也,主大吐衄
、下血、脱血也;若无衄吐下血,则为心不生血,不荣于色也。微黑者,浅淡黑色也,主肾病水寒也。痿黄者,浅淡黄色也,主诸虚病也。

两颧深红赤色者,主阴火上乘,虚损劳疾也。

视色之锐,所向部官。内走外易,外走内难。

官部色脉,五病交参,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注】此以五色传乘官部之诊法也。色之尖处为锐。凡病相传相乘,当视其色之锐处所向何官、何部,则知起自何官、何部,传乘何部、何官,生克顺逆,自然明矣。锐处向外,是内部走外部,则为脏传腑,腑传表,易治之病也。锐处向内,是外部走内部,则为表传腑,腑传脏,难治之病也。内走处走,固有难易,然更当以五部、五官、五色、五脉、五病交相推参,则又有微甚生死之别焉。凡病色从下冲明堂而上额,则为水克火之贼邪,故逆也。从上压明堂而下颏,则为火侮水之微邪,故顺也。

反,相反也。阽,危也。男子以左为主,女子以右为主。男子之色,自左冲右为从,自右冲左为逆。女子之色,自右冲左为从,自左冲右为逆。

逆者相反也,相反故危也。前以内外部位分顺逆,后以上下、左右分顺逆,不可不知。

沉浊晦暗,内久而重。浮泽明显,外新而轻。

其病不甚,半泽半明。云散易治,抟聚难攻。

【注】此以五色晦明聚散,别久、重、新、轻之病,易治、难治之诊法也。

色深为沉,主病在内,若更浊滞晦暗,主久病与重病也。色浅为浮,主病在外,若得光泽明显,主新病与轻病也。若其色虽不枯晦,亦不明泽,主不甚之病也。

凡诸病之色,如云撤散,主病将愈,易治也;抟聚凝滞,主病渐进,难治也。

上以内外、上下、左右分顺逆,此以浅深、晦明、聚散分顺逆也。

黑庭赤颧,出如拇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

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残汗粉,白色皆死。

【注】此明非常之色,诊人暴死之法也。出如拇指,谓成块成条,抟聚不散也。

黑色出如拇指于天庭,赤色出如拇指于两颧,此皆水火相射之候,故病者虽或小愈,亦必卒然而死也。病者唇面青黑,及五官忽起黑色白色,如擦残汗粉之状,虽不病,亦皆主卒死也。

善色不病,于义诚当,恶色不病,必主凶殃,五官陷弱,庭阙不张,蕃蔽卑小,不病神强。

【注】此明见其色不见其病之诊法也。善色者,气色并至之好色也,其人于理当不病也。恶色者,沉深滞晦之色也,其人即不病,亦必主凶殃也。

凶殃者,即相家所谓红主焦劳口舌,白主刑罚孝服,黑主非灾凶死,青主忧讼暴亡之类也。五官陷弱者,谓五官骨陷肉薄也。庭阙不张者,谓天庭、阙中不丰隆张显也。蕃蔽卑小者,谓颊侧耳门卑低不广也。

此皆无病而有不寿之形,若加恶色,岂能堪哉!其有不病者,必其人神气强旺素称其形也。

肝病善怒,面色当青,左有动气,转筋胁疼。

诸风掉眩,疝病耳聋,目视恍恍,如将捕惊。

【注】此下五条,皆明色病相合,本脏自病,虚实之诊法也。怒者,肝之志,故病则好怒也。青者,肝之色,故病则面色当青也。

肝之部位在左,故病则左胁有动气而胁疼也。肝主筋,故病则转筋也。

掉者,动摇抽搐也。眩者,昏黑不明也。肝主风。故病则掉眩也。

疝主肝,故病疝也。肝与胆为表里,故病耳聋也。此皆肝实之病。

若肝虚,则目视恍恍无所见,以肝开窍于目也。肝虚则胆薄,故不时而有如人将捕之惊也。

心赤善喜,舌红口干,脐上动气,心胸痛烦。

健忘惊悸,怔忡不安,实狂昏冒,虚悲凄然。

【注】喜者心之志,故病则好喜也。赤者心之色,故病则面色赤也。

心开窍于舌,故病则舌赤红也。心主热,故病则口干心烦也。

心之部位在上,故病则脐上有动气也。胸者心肺之宫城也,故病则心胸痛也。健忘、惊悸、怔忡,皆心神不安之病也。

热乘心实,则发狂昏冒也。神怯心虚,则凄然好悲也。

脾黄善忧,当脐动气,善思食少,倦怠乏力,腹满肠鸣,痛而下利,实则身重,胀满便闭。

【注】黄者脾之色,故病则面色黄也。忧思者,脾之志,故病则好忧思也。

脾之部位在中,故病则当脐有动气也。脾主味,故病则食少也。脾主四肢,故病则倦怠乏力也。脾主腹,故病则腹满肠鸣痛而下利也。

此皆k脾虚k之病也。脾主肉,故实则病身重、腹胀满、便闭也。

肺白善悲,脐右动气,洒淅寒热,咳唾喷嚏,喘呼气促,肤痛胸痹,虚则气短,不能续息。

【注】白者肺之色,故病则面色白也。悲者肺之志,故病则好悲也。

肺之部位在右,故病则右胁有动气也。肺主皮毛,故病则洒淅寒热肤痛也。

咳嗽唾痰,喷嚏流涕,喘呼气促,皆肺本病也。胸者肺之府也,故病则胸痹而痛也。肺虚则胸中气少,故喘咳皆气短不能续息也。

肾黑善恐,脐下动气,腹胀肿喘,溲便不利,腰背少腹,骨痛欠气,心悬如饥,足寒厥逆。

【注】黑者肾之色,故病则面色黑也。恐者肾之志,故病则好恐也。

肾之部位在下,故病则脐下有动气也。肾主水,故病则水蓄腹胀、肿满、喘不得卧也,肾开窍于二阴,故病则溲便不利也。肾主骨,肾与膀胱为表里,故病则少腹满,背与骨俱痛也。肾主欠,故病则呵欠也。肾邪上乘于心,故病则心空如饥也。诸厥属下,故病则足寒厥逆也。

正病正色,为病多顺,病色交错,为病多逆。

母乘子顺,子乘母逆。相克逆凶,相生顺吉。

【注】此以五色合五病顺逆生死之诊法也。假如肝病色青,是正病正色。

_芋C若反见他色,是病色交错也。若见黑色,为母乘子,相生之顺也。

若见赤色,为子乘母,相生之逆也。若见黄色,为病克色,其病不加,凶中顺也。若见白色,为色克病,其病则甚,凶中逆也。曰相克逆凶者,谓相克为凶,凶中顺尚可也。凶中逆必凶也。曰相生顺吉者,谓相生为吉,如子乘母,为吉中小逆也,如母乘子,为吉中大顺也。其余四脏皆仿也。

色生于脏,各命其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光晦神短,了了神足。单失久病,双失即故。

【注】此以色合二目之神,诊病生死之法也。五色生于五脏,各命其部而见于面。神藏于心,虽不可得而识,然外候在目,视其目光晦暗,此为神短病死之候也。若目睛清莹,了了分明,此为神足不病之候也。单失者,谓或色或神,主久病也。双失者,神色俱失,故主即死也。

面目之色,各有相当,交互错见,皆主身亡,面黄有救,眦红疹疡,眦黄病愈,睛黄发黄。

【注】此以色合二目之色,诊病之法也。面目之色,各有相当之色,如面之色,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目之色,如睛瞳黑、乌珠青、白珠白、两红也。若目青、目赤、目白、目黑,与面色但有不同,皆为交互错见,病者皆主身亡也。惟面色黄者,为土未败,五行有救,皆不死也。若伤寒两目红,则为发疹疡之兆。两目皆黄,则为病将愈之征。若两睛通黄,则为主发黄疸之候也。

闭目阴病,开目病阳,朦胧热盛,时瞑衄常,阳绝戴眼,阴脱目盲,气脱眶陷,睛定神亡。

【注】此诊目阴阳生死之法也。凡病者闭目,则为病在阴也;开目,则为病在阳也。朦胧昏不了了,非开目也,则为热盛伤神也。视而时瞑,非开目也,则为衄血之常候也。目上直视,谓之戴眼,则为阳绝之候也。

视不见物,谓之目盲,则为阴脱之候也。目眶忽陷,则为气脱之候也。

睛定不转,则为神亡之候也。

五色既审,五音当明。声为音本,音以声生。

声之余韵,音遂以名。角征宫商,并羽五声。

【注】此明五音,乃天地之正气,人之中声也。有声而后有音,故声为音本,音以声生也。声之余韵则谓之音,非声之外复有音也。

五色命乎五脏,诊人之病,既已审矣;而五音通乎五脏,诊人之病,亦当明也。角属木通乎肝,微属火通乎心,宫属土通乎脾,商属金通乎肺,羽属水通乎肾也。

中空有窍,故肺主声。喉为声路,会厌门户。

舌为声机,唇齿扇助。宽隘锐钝,厚薄之故。

【注】此明声音各有所主之诊法也。凡万物中空有窍者皆能鸣焉,故肺象之而主声也。凡发声必由喉出,故为声音之路也。必因会厌开阖,故为声音门户也。必借舌为宛转,故为声音之机也。必资之于牙齿唇口,故为声音之扇助也。五者相须,故能出五音而宣达远近也。若夫喉有宽隘,宽者声大,隘者声小。舌有锐钝,锐者声辨,钝者不真。会厌有厚薄,厚者声浊,薄者声清。唇亦有厚薄,厚者声迟,薄者声疾。牙齿有疏密,疏者声散,密者声聚。五者皆无病之声音,乃形质之禀赋不同也。以此推之,在喉、在会厌、在舌、在齿、在唇之故,当有别也。

舌居中发,喉音正宫,极长下浊,沉厚雄洪。

开口张颚,口音商成,次长下浊,铿锵肃清。

撮口唇音,极短高清,柔细透彻,尖利羽声。

舌点齿音,次短高清,抑扬咏越,征声始通。

角缩舌音,条畅正中,长短高下,清浊和平。

【注】此明五脏声音不病之常之诊法也。经曰: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故五脏各有正声,以合于五音也。如舌居中,发音自喉出者,此宫之正音也;其声极长、极下、极浊,有沉洪雄厚之韵,属土入通于脾。开口张,音自口出者,此商之正音也;其声次长、次下、次浊,有铿锵清肃之韵,属金入通于肺。

撮口而发,音自唇出者,此羽之正音也;其声极短、极高、极清,有柔细尖利之韵,属水入通于肾。以舌点齿成音者,乃征之正音也;其声次短、次高、次清,有抑扬咏越之韵,属火入通于心。

内缩其舌而成音者,乃角之正音也;其声长短、高下、清浊相和,有条畅中正之韵,属木入通于肝。此五脏不病之常声也。

者,齿本肉也。

喜心所感,忻散之声。怒心所感,忿厉之声。

哀心所感,悲嘶之声。乐心所感,舒缓之声。

敬心所感,正肃之声。爱心所感,温和之声。

【注】前以咽喉、会厌、舌、齿、口唇禀赋不同,以别非病之音。

此又复以人之情、感物成声,以明非病之声也。如为喜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忻悦以散也。怒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忿急而厉也。

哀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悲凄以嘶也。乐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舒畅不迫也。

敬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正直肃敛也。爱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温柔以和也。

医者于此比类而推不病之音,自可识有病之音也。

五声之变,变则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脾歌以漫,肺哭促声,肾呻低微。色克则凶。

【注】此以五声变而生病之诊法也。五声失正,则谓之变,变则病生也。

肝呼而声急,肝声失正,故知病生肝也。心笑而声雄,心声失正,故知病生心也。脾歌而声漫,脾声失正,故知病生脾也。肺哭而声促,肺声失正,故知病生肺也。肾呻而低微,肾声失正,故知病生肾也。

所谓色克则凶者,假如肝病呼急,得相克之白色,主凶也。余脏仿此。

好言者热,懒言者寒。言壮为实,言轻为虚。

言微难复,夺气可知。谵妄无伦,神明已失。

【注】此以声音诊病寒热、虚实、生死之法也。《中藏经》曰:阳候多语、热也,阴候无声、寒也。发言壮厉,实也;发言轻微,虚也。若言声微小不能出喉,欲言不能复言者,此夺气也。谵言妄语,不别亲疏,神明失也,皆主死候。

失音声重,内火外寒。疮痛而久,劳哑使然。

哑风不语,虽治命难。呕歌失音,不治亦痊。

【注】此明失音为病不同之诊也。失音声粗重,乃内火为外寒所遏,郁于肺也。若不粗重,且疮烂而痛,日久流连者,是因劳哑使然也。

小儿抽风不语,大人中风不语,皆谓之哑风,虽竭力治之,而命则终难挽回,以金不能制木也。讴歌失音者,是因歌伤喉,不治亦可痊也。

声色既详,问亦当知,视其五人,以知起止。

心主五臭,自入为焦,脾香肾腐,肺腥肝臊。

脾主五味,自入为甘,肝酸心苦,肺辛肾咸。

肾主五液,心汗肝泣,自入为唾,脾涎肺涕。

【注】此明五入问病之诊法也。肺主五声,肝主五色,前已详明,而问之之道,亦所当知也。经曰:治之极于一。一者,问其因而得其情也。其要在视其五入,即可以知病情之起止也。

假如心主五臭,凡病者喜臭、恶臭,皆主于心,此统而言之也。

若分而言之,则自入喜焦,病生心也;入脾喜香,病生脾也;入肾喜腐,病生肾也;入肺喜腥,病生肺也;入肝喜臊,病生肝也。

脾主五味,凡病者喜味、恶味,皆主于脾,此统而言之也。

若分而言之,则自入喜甘,病生脾也;入肝喜酸,病生肝也;入心喜苦,病生心也;入肺喜辛,病生肺也;入肾喜咸,病生肾也。

肾主五液,凡病者多液、少液,皆主于肾,此统而言之也。

若分而言之,则自入出而为唾,病生肾也;入心出而为汗,病生心也;入肝出而为泪,病生肝也;入脾出而为涎,病生脾也;入肺出而为涕,病生肺也。其声之微壮,色之顺逆,法同推也。

百病之常,昼安朝慧,夕加夜甚,正邪进退。

潮作之时,精神为贵,不衰者实,困弱虚累。

【注】此以问知精神盛衰、虚实之诊法也。凡病朝慧者,以朝则人气始生,卫气始行,故慧也。昼安者,以日中则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也。夕加者,以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也。

夜甚者,以夜半则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此百病消长,邪正进退之常也,凡病来潮发作之时,精神为贵者,以病至精神不衰,则为邪气不能胜正,正气实也;病至精神困弱,则为正气不能胜邪,正气虚也。

昼剧而热,阳旺于阳。夜剧而寒,阴旺于阴。

昼剧而寒,阴上乘阳。夜剧而热,阳下陷阴。

昼夜寒厥,重阴无阳。昼夜烦热,重阳无阴。

昼寒夜热,阴阳交错,饮食不入,死终难却。

【注】此以问知昼夜起居,诊病阴阳、气血、生死之法也。

昼,阳也;热,阳也。凡病,昼则增剧烦热,而夜安静者,是阳自旺于阳分,气病而血不病也。夜,阴也;寒,阴也。

凡病,夜则增剧寒厥,而昼安静者,是阴自旺于阴分,血病而气不病也。凡病,昼则增剧寒厥而夜安静者,是阴上乘于阳分之病也。凡病,夜则增剧烦热而昼安静者,是阳下陷于阴分之病也。凡病,昼夜俱寒厥者,是重阴无阳之病也。

凡病昼夜俱烦热者,是重阳无阴之病也。凡病,昼则寒厥,夜则烦热者,名曰阴阳交错。若饮食不入,其人之死,终难却也。

食多气少,火化新痊。食少气多,胃肺两愆。

喜冷有热,喜热有寒,寒热虚实,多少之间。

【注】此以问知饮食之诊法也。食多气盛,此其常也。若食多气少,非胃病火化,即新愈之后贪食,而谷气未足也。食少气少,此其常也。

若食少气多,则必是胃病不食,肺病气逆,两经之愆也。喜冷者,中必有热。喜热者,中必有寒。虚热则饮冷少,实热则饮冷多,虚寒则饮热少,实寒则饮热多,故曰寒热虚实,辨在多少之间也。

大便通闭,关乎虚实,无热阴结,无寒阳利。

小便红白,主乎热寒,阴虚红浅,湿热白泔。

【注】此以问知大、小二便之诊法也。大便之利不利,关乎里之虚实也。闭者为实,若内外并无热证,则为阴结便闭也。

通者为虚,若内外并无寒证,则为阳实热利也。小便之红与白,主乎里之寒热也。红者为热,若平素浅红淡黄,则为阴虚也。

白者为寒,若平素白浑如米泔,则为湿热所化也。

望以观色,问以测情。召医至榻,不盼不惊,或告之痛,并无苦容,色脉皆和,诈病欺蒙。

【注】此以色合问,诊病真伪之法也。望色只可以知病之处,非问不足以测病之情也。凡病者闻医至榻,未有不盼视而惊起者也,若不惊起而盼视者,非无病必骄恣之辈也。若病者或告之痛,医视其面并无痛苦容状,诊其色脉皆利,此乃诈病欺蒙医士也。

脉之呻吟,病者常情。摇头而言,护处必疼。

三言三止,言謇为风。咽唾呵欠,皆非病征。

【注】此以声合情,诊病真伪之法也。医家诊脉,病者呻吟,以其为病所苦,无奈之常情也。凡欲言而先摇头者,是痛极艰于发声,摇头以意示缓故也。若以手护腹,则为里痛,护头则为头痛,但有所护之处,必有所痛也。持脉之时,病人三言三止者,谓欲言不言,不言欲言,如此者三也。言謇不能言者,风病也。

若非言謇风病而三言三止者,是故为诈病之态也。或脉之而咽唾,或脉之而呵欠,皆非有病之征。以咽唾者里气和,呵欠者阴阳和故也。

举此二事,以诊别其情之真伪,则其他可推广矣,盖意在使病者不能售其欺,医者不致为其所欺而妄治也。

黑色无痛,女疸肾伤,非疸血蓄,衄下后黄。

面微黄黑,纹绕口角,饥瘦之容,询必噎膈。

【注】此以色合问,诊病之法也。黑色当主痛,询之无痛病,或为肾伤女劳疸也,察之又非女疸,其为血蓄于中,颜变于外可知,然血蓄之黑,则必或吐衄、或下血,而后即转黄色,以瘀去故也。

面微黑黄者,即浅淡之黧色也,视其寿带纹短,若缠绕口角,亦非蓄血,即相家所谓蛇入口,主人饿死,更视其人有饥饿削瘦之容,可知病不能食,询问必是噎膈也。

白不脱血,脉如乱丝,问因恐怖,气下神失,乍白乍赤,脉浮气怯,羞愧神荡,有此气色。

【注】此以色合情之诊法也。白者脱血虚色也,察之并无脱血之证,问之始知因恐怖也。恐则血随气下,故色白也。怖则神随气失,故脉如乱丝也。乍白乍赤,气血不定之色也,脉浮气怯,神气不安之象也。问之始知中心羞愧,有此气色也。羞则气收,故气怯也。愧则神荡,故脉浮也。举此情色二端,一以诊病,一以诊情,他可类推,总在临病者神而明之也。

眉起五色,其病在皮。营变蠕动,血脉可知。

眦目筋病,唇口主肌,耳主骨病,焦枯垢泥。

【注】此以色合皮、脉、肉、筋、骨,诊病之法也。

凡眉间起五色,主病在皮者,以肺主皮毛也。营变五色,蠕蠕然动,主病在脉者,以营行血脉也。目起五色,主病在筋者,以肝主筋也。唇口起五色,主病在肌者,以脾主肉也。耳起五色,主病在骨者,以肾主骨也。焦枯垢泥者,乃枯骨不泽,不能外荣也。

此下皆诊病之杂法也。

发上属火,须下属水,皮毛属金,眉横属木,属土之毫,腋阴脐腹。发直如麻,毛焦死故。

【注】此明毛发诊病之法也。发属心而上长,故属火也。须属肾而下长,故属水也。通身之毛,属肺而生皮,故属金也。眉属肝而横长,故属木也。

腋下、阴下、脐中、腹中之毫,属脾以应四维,故属土也。凡毛发虽属五脏,然皆血液所生,故喜光泽,若发直如麻,须毛焦枯,皆死候也。

阴络从经,而有常色。阳络无常,随时变色。

寒多则凝,凝则黑青。热多则淖,淖则黄红。

【注】此以色合络脉之诊法也。络有阴阳,随阴经之络为阴络,随阳经之络为阳络也。阴络深而在内,阳络浮而在外,在内者不可得而见也,惟从经常之色而治之,故曰有常色也。在外者可得而见,则随四时推迁变色而治之,故曰阳络无常也。然阳络之变色,亦不外乎诊色之寒热也。寒多则脉凝,凝则色青黑也,热多则脉淖,淖则色黄红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动左乳下,有过不及,其动应衣,宗气外泄,促结积聚,不至则死。

【注】此明宗气诊病法也。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之下,动不应衣,以候宗气。若动之微而不见,则为不及,主宗气内虚也。若动之应衣而甚,则为太过,主宗气外泄。

若三、四至一止,或五、六至一止,则主有积聚也。若绝不至者,则主死矣。

脉尺相应,尺寒虚泻,尺热病温,阴虚寒热,风病尺滑,痹病尺涩,尺大丰盛,尺小亏竭。

【注】此明诊尺之法也。尺者,谓从关至尺泽之皮肤也。

经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小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尺之皮肤亦滑,脉涩尺之皮肤亦涩。故曰脉尺相应也。

若诊尺之皮肤寒,则主虚泻也。诊尺之皮肤热则主病温也;非病温则主阴虚寒热劳疾也。凡风病则尺之肤滑也。

痹病则尺之肤涩也,气血盛则尺之肉丰盛,气血虚则尺之肉亏竭也。

肘候腰腹,手股足端,尺外肩背,尺肉膺前,掌中腹中,鱼青胃寒,寒热所在,病生热寒。

【注】此明肘臂之诊法也。肘上曰膊,肘下曰臂,膊臂之节曰肘,臂内曰尺,尺外曰臂。肘上候腰腹,手主候股足,臂主候肩背,尺主候胸膺,掌中主候腹中。手大指本节后名曰鱼,或有青色,或现青脉,主候胃中寒也。诊其寒热所在,何处主病生寒热也。

诊脐上下,上胃下肠,腹皮寒热,肠胃相当。

胃喜冷饮,肠喜热汤。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注】此明诊脐之法也。脐之上主候胃也。脐之下主候肠也。扪其上、下之腹皮寒热,则知胃肠有寒热相当之病也。胃中有病,每喜冷饮,肠间有病,多喜热汤,是其征也。然与之饮热,不可过于灼灼之热;与寒,不可过于沧沧之寒,盖恐其恣意有失,惟当适其寒温之宜也。

胃热口糜,悬心善饥。肠热利热,出黄如糜。

胃寒清厥,腹胀而疼。肠寒尿白,飨泻肠鸣。

【注】此明胃肠寒热为病之诊法也。胃中有热,则上发口糜,心空善饥。

肠中有热,则泻出之物亦热,色黄如粥。胃中有寒,面清冷厥,则腹胀而疼。肠中有寒,则小便尿白,飨泻肠鸣也。

木形之人,其色必苍,身直五小,五瘦五长。

多才劳心,多忧劳事。软弱曲短,一有非良。

【注】此下五条,皆以色合形之诊法也。木形之人,其色合青,贵乎如碧苍之润也。身直者,象木之干直也。五小者,谓头小手足小,象木之巅枝也。五瘦五长者,谓身肢象木之条细而长也。多才者,象木之用随斫成材也。多才之人,必劳于心也。多忧者,象木之性不能自静也;多忧之人,必劳于事也。

若一有形质软弱曲短,皆非良材也。

火形赤明,小面五锐,反露偏陋,神清主贵。

重气轻财,少信多虑,好动心急,最忌不配。

【注】火形之人,其色合赤,贵乎明也。五锐者,谓头、额、鼻、面、口,象火上之尖锐也。五反五露者,谓五官反外、露外也,象火之性,张显外露也。五偏五陋者,谓五官不正丑陋也,象火寄体,随物难定也。

凡此反露偏陋,皆火败形,若神清而明,是为得火之神,则反主贵也。

重气者,象火属阳,多气也。轻财者,象火之性,多散也。少信者,象火之性,易变也。多虑者,象火之明,烛物也。好动者,象火之用,不静也。心急者,象火之性,急速也。最忌神痴、气浊、色悖,则为不配,皆败形也。

土形之状,黄亮五圆,五实五厚,五短贵全。

面圆头大,厚腹股肩,容人有信,行缓心安。

【注】土形之人,其色合黄,贵乎亮也。五圆者,象土之形圆也。

五实五厚者,象土之质实厚也。五短者,象土之形敦短也。圆、实、厚、短,五者俱全,各成一形,皆为土之正形,则主贵也。面圆、头大、厚腹、美肩、美股,皆土厚实之状也。客人有信,行缓心安,皆土德性之厚也。

金形洁白,五正五方,五朝五润,偏削败亡。

居处静悍,行廉性刚,为吏威肃,兼小无伤。

【注】金形之人,其色合白,贵乎洁也。五正五方者,象金之形方正也。

五朝者,金主骨,骨胳贵内朝明堂也。五润者,象金之藏于水也。

偏则不方正,削则骨露陷,败亡之形也。居处静悍者,象金静而悍也。

行廉性刚者,象金性洁而刚也。为吏威肃者,象金之性肃杀也。

兼小无伤者,谓方正朝润,虽小无伤,金之正形也。

水形紫润,面肥不平,五肥五嫩,五秀五清。

流动摇身,常不敬畏,内欺外恭,粗浊主废。

【注】水形之人,其色合紫,贵乎润色。面肥不平者,象水之面广而有波也。五肥者,象水之形广大也。五嫩者,象水之性滋润也。五秀五清者,象水之质清彻也。肥嫩之质,发行常流动摇身,象水之流动不居也。常不敬畏者,象水之性趋下不上也。

内欺外恭者,象水之质内虚无实也。若神气粗浊,皆主废形也。

贵乎相得,最忌相胜。形胜色微,色胜形重。

至胜时年,加感则病。年忌七九,犹宜慎恐。

【注】此明得其形不得其色之诊法也。假如木形之人,法当色青,是为形色相得,不病而贵之形也。若见黄色或见白色,是为相胜,主病而最忌者也。见黄色者,则为形胜色,主病微;见白色者,则为色胜形,主病重也。然其生病,必至于胜木之时之年,加感外邪则病也。年忌者,谓五形之人,形色相胜者,凡至七岁,是为年忌。积九递加至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年忌之年也。当此之年,加感为病则甚。

故曰尤宜戒慎恐惧也。

形有强弱,肉有脆坚,强者难犯,弱者易干。

肥食少痰,最怕如绵。瘦食多火,着骨难全。

【注】此明形肉生死之诊法也。五形之人,得其纯者,皆谓之强,得其驳者,皆谓之弱。强者加感之邪难犯,弱者加感之邪易干也。

能食形肥者、强也;若食少而肥者,非强也,乃痰也。

肥人最怕按之如绵絮,谓之无气,则主死矣。食少而瘦者,弱也;若食多而瘦者、非弱也,乃火也。瘦人最怕肉干着骨,谓之消瘦,亦主死矣。

形气已脱,脉调犹死。形气不足,脉调可医。

形盛脉小,少气体治。形衰脉大,多气死期。

【注】此以形合脉,诊生死之法也。经曰:形气已脱,九候虽调犹死者,谓形脱无以贮气也。形气俱虚,寸口脉调可医者,谓形气未相失也。

形盛而肥,脉小少气者,谓气不能胜形也。形衰而瘦,脉大多气者,谓形不能胜气也。故皆主死也。

颈痛喘疾,目裹肿水,面肿风水,足肿石水。

手肿至腕,足肿至踝,面肿至项,阳虚可嗟。

【注】此明形肿生死之诊法也。视其病者,人迎颈脉大动。

主喘不得卧之疾也。目裹上、下肿者,主有水气之病也。

从面肿起者,名曰风水,阳水也。从足胫肿起者,名曰石水,阴水也。若手肿至腕,足肿至踝,面肿至项,非水也,乃阳气虚结不还之死证也。

头倾视深,背曲肩随,坐则腰痿,转摇迟回,行则偻俯,立则振掉,形神将夺,筋骨虺颓。

【注】此明形惫死候之诊法也。经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艰难,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凡此形神将夺,筋骨虺颓之形状,故皆主死候也。

太阴情状,贪而不仁,好入恶出,下意貌亲,不随时务,后动于人,长大似偻,其色黯黯。

【注】此明阴阳之人之情状,以别阴阳盛衰法也。太阴,阴盛而过柔,故贪而不仁也。好入恶出,阴性藏也。下意貌亲,阴性卑柔也。不随时务,阴喜静也。后动于人,阴性迟也。长大者,阴盛之形也。似偻者,好曲身伛偻下意之态也。其色黑黯黯,阴盛之色也。此太阴人之情状也。

少阴情状,小贪贼心,喜失愠得,伤害无恩,立则险躁,寡和无亲,行如伏鼠,易惧易欣。

【注】少阴,阴微而残忍,故贪小而贼心也。喜失愠得,阴性嫉妒也。

伤害无恩,阴性残忍也。立则险躁,阴性危险也。寡和无亲,阴性冷落也。

行如伏鼠,阴性隐伏也。易惧易欣,谓如鼠之得失,忻然而进,惧然而退也。

此少阴人之情状也。

太阳情状,自大轩昂,仰胸挺腹,足高气扬,志大虚说,作事好强,虽败无悔,自用如常。

【注】太阳,阳盛而过刚,故自大轩昂,仰胸挺腹,足高气扬也。

好志大者,阳性好刚强也。好虚说者,阳性好夸张也。作事好强,虽事败而不悔者,以其常好自用自是,亦阳过刚,果于断也。

此太阳人之情状也。

少阳情状,
谛自贵,志小易盈,好外不内,立则好仰,行则好摇,两臂两肘,常出于背。

【注】少阳,阳微而明小,故 谛小察,自贵小官,志小易盈满也。

好外交而不内附者,阳之性外也。立则好仰,阳之性上也。行则好摇,阳之性动也。两臂两肘常出于背者,亦阳之性喜露而不喜藏也。

此少阳人之情状也。

得阴阳正,平和之人,无为惧惧,无为忻忻,婉然从物,肃然自新,谦谦君子,蔼蔼吉人。

【注】此明阴阳和平人之情状也。无为惧惧者。中心有所主,而威武不能屈也。无为忻忻者,外物不能惑,而富贵不能淫也。

婉然从物者,谓豁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也。肃然自新者,谓尊严以方外,恭敬以直内也。夫如是之人,天必之,人必爱之,福禄绥之,焉得不谓之谦谦君子,蔼蔼吉人也哉!明此五者,其人之阴阳盛衰,自可见矣。

脉为血腑, 百体贯通, 寸口动脉, 大会朝宗.【注】经曰: 脉者, 血之腑也.
周身血脉运行, 莫不由此贯通, 故曰百体贯通也. 『难经』曰: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 以决死生.寸口者, 左右寸, 关, 尺,
手太阴肺经动脉也; 为脉之大要会也.故曰: 寸口动脉, 大会朝宗也.诊人之脉,
高骨上取, 因何名关, 界乎寸尺.【注】凡诊人之脉, 令仰其手,
视掌后有高骨隆起, 即是关部脉也.医者复手取之, 先将中指取定关部,
方下前后二指于寸, 尺之上.病 人长, 则下指宜疏; 病人短, 则下指宜密.
因其界乎寸,尺二部之间 , 故命名曰关.3.至鱼一寸, 至泽一尺, 因此命名,
阳寸阴尺.【注】从高骨上至鱼际, 长一寸, 因此命名曰寸.
从高骨下至尺泽,长一尺, 因此命名曰尺. 寸部候上, 故为阳也. 尺部候下,
故为阴也.4. 右寸肺胸, 左寸心膻. 右关脾胃, 左肝膈胆. 三部三焦,
两尺两肾.左小膀胱, 右大肠认.【注】右寸浮候胸中, 沉似候肺. 左寸浮候膻中,
沉以候心. 右关浮以候胃, 沉以候脾. 左关浮候膈胆, 沉以候肝. 两尺沉俱候肾,
尺浮候小肠, 膀胱, 右尺浮候大肠. 膻, 膻中即包络也. 五脏皆一, 惟肾有二,
故曰两尺候两肾也. 然『内经』言腑不及胆者, 以寄于肝也.不及大, 小肠,
膀胱者, 以统于腹中也. 不及三焦者, 以寸候胸中,主上焦也; 关候膈中,
主中焦也·尺候腹中, 主下焦也. 此遵『内经』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至伪诀以大,
小肠配于寸上, 以三焦配于左尺,以命门配于右尺, 其手厥阴包络, 竟置而不言,
悉属不经. 滑寿以 左尺候小肠,膀胱前阴之病, 右尺候大肠, 后阴之病,
可称千古只眼 也. 浮外候腑,沉内候脏之说, 详于卷末.5.命门属肾, 生气之源,
人无两尺, 必死不痊.【注】两肾之中, 名曰命门. 命门居两肾之中, 故两尺属之.
命门之少火, 即肾间动气, 是为生气之源也. 人若无两尺脉,
则生气绝矣,病者必死不能痊也.6.关脉一分, 右食左风, 右为气口,
左为人迎.【注】阴得尺中一寸, 阳得寸内九分. 一寸九分, 寸, 关,
尺脉三分分之. 今日关脉一分, 乃关上之一分也. 左关一分名人迎,
肝胆脉也.肝胆主风, 故人迎紧盛, 主乎伤风. 右关一分名气口,
脾胃脉也.脾胃主食, 故气口紧盛, 主乎伤食. 此创自叔和, 试之于诊, 每多不应,
然为后世所宗, 不得不姑存其说. 观『内经』以足阳明胃经,颈 上之动脉为人迎 ,
手太阴肺经高骨之动脉为气口, 足知其谬矣.7.脉有七诊, 曰浮中沉, 上竟下竟,
左右推寻.【注】浮者, 轻下指于皮脉间所得之脉也. 沉者,
重下指于筋骨间所得之脉也. 中者, 不轻不重, 下指于饥肉间所得之脉也. 上者,
两寸也: 竟者, 即『内经』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也. 下者, 两尺也; 竟者
,即『内经』下竟下者, 少腹, 腰, 股, 胫, 足中事也, 左右者, 左右手脉也.
此七诊者, 乃推寻取脉之法也, 非谓『内经』独大, 独小 ,独寒, 独热, 独迟,
独疾, 独陷下七诊之脉也.8.男左大顺, 女右大宜, 男尺恒虚,
女尺恒实.【注】天道阳盛于左, 地道阴盛于右. 故男左女右,
脉大为顺宜也.天之阳在南, 阴在北, 地之阳在北, 阴在南, 阳道常饶,
阴道常亏.故男寸恒实, 尺恒虚, 女寸恒虚, 尺恒实也.9.又有三部, 曰天地人,
部各有三, 九候名焉. 额颊耳前, 寸口岐锐, 下足三阴,
肝肾脾胃.【注】此遵『内经』三部九候,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之诊法也.
三部,谓上, 中, 下也. 曰天, 地, 人, 谓上, 中, 下三部, 有天, 地,人之名也.
部各有三, 九候名焉, 谓三部各有天, 地, 人, 三而三之,合为九候之名也. 额,
颊, 耳前, 谓两额, 两颊, 耳前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 当颌厌之分,
足少阳脉气所行, 以候头角者也.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 即地仓, 人迎之分,
足阳明脉气所行, 以候口齿者也.上部人, 耳前之动脉, 即和??之分,
手少阳脉气所行, 以候耳目者也. 寸口岐锐, 谓寸口岐骨锐骨也. 中部天,
乃掌后经渠之次, 寸口之动脉, 手太阴脉气所行, 以候肺者也. 中部地,
乃手大指次指岐骨间, 合谷之动脉, 手阳明脉气所行, 以候胸中者也. 中部人,
乃掌后锐骨下神门之动脉, 手少阴脉气所行, 以候心者也. 下足三阴, 谓五里,
太溪, 箕门, 肝, 肾, 脾, 胃也. 下部天, 乃气冲下三寸, 五里之动脉,
足厥阴脉气所行, 以候肝者也. 下部地, 乃内踝后跟骨傍,太溪之动脉,
足少阴脉气所行, 以候肾者也. 下部人, 乃鱼腹上越筋间, 箕门之动脉,
足太阴脉气所行, 以候脾胃者也.10. 寸口大会, 五十合经. 不满其动, 无气必凶.
更加疏数, 止还不 能. 短死岁内, 期定难生.【注】寸口动脉, 五十一止,
合于经常不病之脉也. 若四十动一止,一脏无气, 主四岁死. 三十动一止,
二脏无气, 主三岁死. 二十动一 止,三脏无气, 主二岁死. 十动一止, 四脏无气,
主一岁死. 不满十 动一止,五脏无气, 若更乍数乍疏, 止而不能即还,
则可期短死, 一 岁之内,必难生也.11.五脏本脉, 各有所管, 心浮大散,
肺浮涩短, 肝沉弦长, 肾沉滑软, 从容而和,
脾中迟缓.【注】上言五脏各有所管之本脉, 必皆不大不小, 从容而和,
始为五脏不病之脉也.12.四时平脉, 缓而和匀 , 春弦夏洪,
秋毛冬沉.【注】此言四时各有应见之平脉, 必皆不疾不徐, 缓而和匀, 始为四
时不病之脉也.13.太过实强, 病生于外. 不及虚微, 病生于内.【注】外因六气
-- -- 风, 寒, 暑, 湿, 燥, 火之邪, 脉必洪大紧数, 胘长滑实而太过矣.
内因七情 -- --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之伤, 脉必虚微细弱,
短涩濡芤而不及矣.14.饮食劳倦, 诊在右关, 有力为实,
无力虚看.【注】凡病外不因六气, 内不因七情, 为不内外因,
内伤饮食劳倦也.饮食伤胃, 劳倦伤脾, 故诊在右关. 饮食伤形为有余,
故右关脉有力. 劳倦伤气为不足, 故右关脉无力也. 三因百病之脉, 不论阴,
阳,浮, 沉, 迟, 数, 滑, 涩, 大, 小, 凡有力皆为实, 无力皆为虚.经曰:
诸阳脉按之不鼓, 诸阴脉按之鼓甚. 此之谓欤! 15.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
虚静宁神, 调息细审.【注】经曰: 常以平旦, 阴气未动, 阳气未散, 饮食未进,
经脉未盛 ,络脉调匀, 气血未乱, 乃可诊有过之脉. 又曰: 诊脉有道, 虚静为宝.
言无思无虑, 以虚静其心, 惟神凝于指下也. 调息细审者,言医 家调匀自己气息,
精细审察也.16. 一呼一吸, 合为一息, 脉来四至, 平和之则. 五至无??,
闰以太息. 三至为迟, 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 数则热证. 转迟转冷,
转数转热.【注】医者调匀气息, 一呼脉再至, 一吸脉再至, 呼吸定息, 脉来四至,
乃和平之准则也. 然何以五至无?? 乎? 人之气息, 时长时短,凡鼓三息,
必有一息之长, 鼓五息, 又有一息之长, 名为太息; 如三岁一闰, 五岁再闰也.
言脉必以四至为平, 五至便为太过; 惟正当太息之时, 始曰无??. 此息之长,
非脉之急也; 若非太息, 正合四至也.至于性急之人, 五至为平脉, 不拘太息之例,
盖性急脉亦急也. 若一息而脉三至, 即为迟慢而不及矣; 迟主冷病.
若一息而脉遂六至,即为急数而太过矣, 数主热病. 若一息仅得二至, 甚而一至,
则转迟而转冷矣. 若一息七至, 甚而八至, 九至, 则转数而转热矣. 一至,二至,
八至, 九至, 皆死脉也.17.迟数既明, 浮沉须别. 浮沉迟数, 辨内外因,
外因于天, 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 风雨晦明. 人喜忧怒,
思悲恐惊.【注】浮脉法天, 候表之疾, 即外因也. 沉脉法地, 候里之病,
即内因也. 外因者, 天之六气 : 风 ( 风淫末疾 ), 寒 ( 寒淫阴疾 ),暑(
暑淫心疾 ), 湿 ( 湿淫腹疾 ), 燥 ( 燥淫涸疾 ), 火 ( 火淫阳疾 ) 是也.
内因者, 人之七情: 喜伤心, 怒伤肝, 忧思伤脾, 悲伤肺, 恐伤肾, 惊伤心也.18.
浮沉巳辨, 滑涩当明. 涩为血滞, 滑为气壅.【注】此上六脉, 为诸脉之提纲.
以浮沉统诸浮上沉下之部位也, 以迟数统诸三至, 六至之至数也,
以滑涩统诸滑流涩滞之形状也. 脉像虽多, 然不属部位, 则属至数, 不属至数,
则属形状, 总不外此六脉, 故为诸脉之提纲也.19. 浮脉皮脉, 沉脉筋骨,
肌肉候中, 部位统属.【注】皮脉取之而得者, 谓之浮脉. 筋骨取之而得者,
谓之沉脉. 此以上, 下部位而得名也. 凡脉因部位而得名者, 皆统乎浮沉,
故曰部位统属也. 心肺俱浮, 以皮毛取之而得者, 肺之浮也; 以血脉取之而得者,
心之浮也. 故曰浮脉皮脉. 肝肾俱沉, 以筋平取之而得者, 肝之沉也;
以至骨取之而得者, 肾之沉也. 故曰沉脉筋骨. 肌肉在浮沉之间,
故曰候中也.20.浮无力濡, 沉无力弱, 沉极力牢,
浮极力革.【注】浮而无力谓之濡脉, 沉而无力谓之弱脉,
浮而极有力谓之革脉,沉而极有力谓之牢脉.21.三部有力, 其名曰实. 三部无力,
其名曰虚.【注】浮, 中, 沉三部俱有力, 谓之实脉. 浮, 中,
沉三部俱无力,谓之虚脉.22.三部无力, 按之且小, 似有似无,
微脉可考.【注】浮, 中, 沉二部极无力, 按之且小, 似有似无,
谓之微脉.23.三部无力, 按之且大, 涣漫不收, 散脉可察.【注】浮, 中,
沉三部极无力, 按之且大, 涣漫不收, 谓之散脉.24.惟中无力, 其名曰芤,
推筋着骨, 伏脉可求.【注】浮, 沉有力, 中取无力, 谓之芤脉. 推筋着骨,
按之始得, 谓之伏脉. 以上十脉, 皆以部位而得名者,
故皆统于浮沉也.25.三至为迟, 六至为数.【注】一呼一吸, 谓之之一息.
一息三至, 谓之迟脉. 一息六至, 谓之数脉. 此以脉之至数而得名也.
凡脉因至数而得名者, 皆统乎迟数也.26.四至为缓, 七至疾脉.
一息四至谓之缓脉, 一息七至谓之疾脉.27.缓止曰结, 数止曰促. 凡此之诊,
皆统至数. 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至数不乖, 代则难痊.【注】四至缓脉,
时而一止, 谓之结脉. 六至数脉, 时而一止, 谓之促脉. 结促之脉, 动而中止,
即能自还. 若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须臾复动, 或十至或二, 三十至一止,
其至数不乖, 谓之代脉. 难痊,谓不满五十动而止, 合经难痊之死脉也. 以上五脉,
皆以至数而得名者, 故皆统于迟数也.28.形状如珠, 滑溜不定. 往来涩滞,
涩脉可证.【注】形状如珠, 滑溜不定, 谓之滑脉. 进退维艰, 往来滞涩,
谓之涩脉. 此以脉之形状而得名也. 凡脉以形状而得名者, 皆统乎滑涩也
.29.弦细端直, 且劲曰弦. 紧比弦粗, 劲左右弹.【注】状类弓弦, 细而端直,
按之且劲, 谓之弦脉. 较弦则粗, 按之且劲, 左右弹指, 谓之紧脉.30.来盛去衰,
洪脉名显. 大则宽阔, 小则细减.【注】上来应指而盛, 下去减力而衰, 谓之洪脉.
脉形粗大阔然, 谓之大脉. 脉形细减如丝, 谓之小脉, 即细脉也.31. 如豆乱动,
不移约约. 长则迢迢, 短则缩缩.【注】其形如豆, 乱动约约, 动摇不移,
谓之动脉. 来去迢迢而长,谓之长脉. 来去缩缩而短, 谓之短脉. 以上八脉,
皆以形状而得名者,故皆统于滑涩也.32.浮阳主表, 风淫六气, 有力表实,
无力表虚. 浮迟表冷, 浮缓风湿, 浮濡伤暑, 浮散虚极, 浮洪阳盛, 浮大阳实,
浮细气少, 浮涩血虚, 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 浮弦风饮, 浮滑风痰.【注】浮,
阳脉主表. 风邪六气外因之病, 皆从表入, 故属之也. 浮而有力, 表实风病也;
浮而无力, 表虚风病也. 迟, 寒脉也, 故曰表冷. 缓, 湿脉也, 故曰风湿. 濡,
气虚脉也, 气虚则伤暑, 故曰浮濡伤暑也. 散, 气散脉也, 气散则虚极,
故曰浮散虚极也. 浮洪, 阳盛脉, 故曰阳盛也. 浮大, 阳实脉, 故曰阳实也. 细,
气少脉, 气少不充, 故曰气少也. 涩, 血少脉, 血少枯滞, 故曰血虚也. 数,
热脉也,故曰风热. 紧, 寒脉也, 故曰风寒. 弦, 饮脉也, 故曰风饮. 滑,痰脉也,
故曰风痰.33.沉阴主里, 七情气食. 沉大里实, 沉小里虚, 沉迟里冷, 沉缓里湿,
沉紧冷痛, 沉数热极, 沉涩痹气, 沉滑痰食, 沉伏闭郁, 沉弦饮疾.【注】沉,
阴脉主里. 七情气食内因之病, 皆由里生, 故属之也. 大,有余脉也, 故曰里实.
小, 不足脉也, 故曰里虚. 迟, 寒脉也, 故曰里冷. 缓, 湿脉也, 故曰里湿. 紧,
寒脉也, 故曰冷痛. 数, 热脉也, 故曰热极. 涩, 血滞脉, 故曰痹气. 滑,
痰食脉, 故曰痰食. 伏, 痛甚不得吐泻脉也, 故曰闭郁. 弦, 饮脉也,
故曰饮疾.34.濡阳虚病, 弱阴虚疾, 微主诸虚, 散为虚剧.【注】濡,
为阳分无力脉, 故主诸阳虚之病. 弱, 为阴分无力脉, 故主诸阴虚之病. 微,
为阴阳血气不足脉, 故主诸虚. 散, 为元气散之 脉, 故曰虚剧也.35.革伤精血,
半产带崩. 牢疝症瘕, 心腹寒疼.【注】革, 内空之脉, 故主男子亡血, 伤精之病,
妇人半产, 崩. 带之疾. 牢, 内坚之脉, 故主诸疝, 症瘕, 心腹寒冷,
疼痛之病也.36.虚主诸虚, 实主诸实, 芤主失血, 随见可知.【注】虚,
为三部无力脉, 故主诸虚. 实, 为三部有力脉, 故主诸实.芤, 为营空之脉,
故主失血. 然此三脉, 皆随所见之部位, 可知其上下, 内外之病也.37.迟寒主脏,
阴冷相干, 有力寒痛, 无力虚寒.【注】迟, 阴脉也, 脏属阴, 故主之.
凡阴冷之病, 皆属之也. 有力为寒实作痛, 无力为寒虚痛也.38.数热主腑,
数细阴伤, 有力实热, 无力虚疮.【注】数, 阳脉也, 腑属阳, 故主之.
凡阳属之病, 皆属之也. 数为阳盛, 细为不足, 故曰伤阴. 有力为实热,
无力为虚热. 数亦主疮, 故曰虚疮.39.缓湿脾胃, 坚大湿壅. 促为阳郁,
结则阴凝.【注】缓, 脾胃脉, 又主湿邪, 故缓主湿邪脾胃之病.
若搏指坚大,则为湿邪壅胀之病. 促, 为阳盛而郁之脉, 结,
为阴盛而凝之脉也.40.代则气乏, 跌打闷绝, 夺气痛疮, 女始三月.【注】代者,
真气乏而求代之脉也. 若不因跌打气闷, 暴病夺气, 痛疮伤气, 女胎气阻者,
而无故见之, 则必死也.41.滑司痰病, 关主食风, 寸候吐逆, 尺便血脓.【注】滑,
阳脉, 阳盛为痰, 故司痰病. 右关候胃, 故主痰食. 左关候肝, 故主风痰.
寸候上焦, 故主吐逆. 尺候下焦, 故主便血脓也.42. 涩虚湿痹, 尺精血伤,
寸汗津竭, 关膈液亡.【注】涩, 血少滞涩脉也, 六脉见之, 则主营虚受湿痹之病.
若两尺见之, 则主伤精伤血之病. 两寸见之, 则主汗多津伤之病. 两关见之
,则主噎膈反胃, 液亡结肠之病也.43.弦关主饮, 木侮脾经, 寸弦头痛,
尺弦腹疼.【注】弦, 阴脉, 阴盛为饮; 弦, 木脉, 木旺侮土,
土虚不能制湿,故饮病生焉. 寸弦, 阴乘阳也, 故主头痛. 尺弦, 阴乘阴也,
故主腹 疼.44.紧主寒痛, 洪是火伤. 动主痛热, 崩汗惊狂.【注】紧, 寒实脉,
故主寒痛. 洪, 热实脉, 故主火伤. 动, 为阴阳相搏之阳脉, 故主诸痛;
阳动主发热, 主惊狂, 阴动主汗出, 血崩也 .45.长则气治, 短则气病, 细则气衰,
大则病进.【注】长者, 气之畅也, 故曰气治. 短者, 气之缩也, 故曰气病. 小者,
正气衰也. 大者, 邪病进也.46.脉之主病, 有宜不宜, 阴阳顺逆,
吉凶可推.【注】病有阴阳, 脉亦有阴阳. 顺应则吉, 逆见则凶.
此以下至其死可测句, 凡二十七节, 详分某病见某脉吉,
某病见某脉凶也.47.中风之脉, 却喜浮迟, 坚大急疾,
其凶可知.【注】中风虚见虚脉, 以浮迟为顺. 若反见坚大急疾为逆,
决无生理.48.伤寒热病, 脉喜浮洪, 沉微涩小, 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 身凉则安,
汗后脉躁, 热甚必难. 阳证见阴, 命必危殆, 阴证见阳, 虽困无
害.【注】此节皆言伤寒之顺逆也. 伤寒热病传里属热, 脉以浮洪阳脉为吉;
若见沉, 微, 涩, 小阴脉, 是证与脉反, 故凶. 汗后邪解, 盒饭脉静身凉,
若躁而热, 所谓汗后不为汗衰, 名曰: 阴阳交, 必难治矣. 阳证而见沉, 涩, 细,
微, 弱, 迟之阴脉, 则脉与证反, 命必危殆; 阴证而见浮, 大, 数, 动, 洪,
滑之阳脉, 虽脉与证反, 在他证忌之, 独伤寒为阴邪还阳, 将解之诊, 病虽危困,
无害于命也.49.劳倦伤脾, 脉当虚弱, 自汗脉躁, 死不可却.【注】劳倦伤脾,
脉当虚弱, 为顺也. 若自汗出而脉反躁疾, 则逆矣.安得不死?50.疟脉自弦,
弦迟多寒, 弦数多热, 代散则难.【注】疟为寒热之病, 弦为少阳之脉.
少阳主病寒热往来, 凡寒热之病, 多属少阳半表半里之界, 故疟脉自应得弦象也.
迟多寒, 数多热,理自然也. 若得代, 散二脉, 邪尚未解, 正气巳衰,
命则难生矣.51.泄泻下痢, 沉小滑弱, 实大浮数, 发热则恶.【注】泻痢里虚,
宜见沉小滑弱之脉为顺. 若反见实大浮数之脉,
则身必发热而成恶候也.52.呕吐反胃, 浮滑者昌, 沉数细涩,
结肠者亡.【注】呕吐反胃, 脾虚有痰也. 浮为虚, 滑为痰, 是为顺脉, 故曰昌也.
若沉数细涩, 则为气少液枯, 遂致结肠, 粪如羊屎, 死不可救矣 .53.霍乱之候,
脉代勿讶, 舌卷囊缩, 厥伏可嗟.【注】霍乱之诊, 阳脉为佳, 若见代脉,
因一时清浊混乱, 故脉不接续, 非死候也. 如脉伏不见, 四肢厥逆, 舌卷囊缩,
为阴寒甚, 则有 可嗟之变也.54.嗽脉多浮, 浮濡易治, 沉伏而紧,
死期将至.【注】嗽乃肺疾, 脉浮为宜, 兼见濡者, 病将退也.
若沉伏与紧则相反而病深矣. 不死何待?55.喘息抬肩, 浮滑是顺, 沉涩肢寒,
切为逆证.【注】阳喘多实, 风与痰耳, 故脉以浮滑为顺. 阴喘多虚,
寒与虚也,故脉沉涩, 四肢寒者, 均为不治逆证.56.火热之证, 洪数为宜,
微弱无神, 根本脱离.【注】热证而得洪数, 乃正应也. 若见微弱, 证脉相反,
根本脱离,药饵不可施矣.57.骨蒸发热, 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
必殒其躯.【注】骨蒸者, 肾水不足, 壮火僭上, 虚数二脉, 是正象也.
若涩小之脉, 所谓发热脉静, 不可救耳.58.劳极诸虚, 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
火炎细数.【注】虚证宜见虚脉, 若两关脉胘, 谓之双弦. 弦乃肝脉,
右关见之,是肝木乘脾, 故曰土败. 劳证之脉, 若见细数, 乃阴虚火盛, 上刑肺金,
便不可治.59.失血诸证, 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 数中堪忧.【注】芤有中空之像,
失血者宜尔也. 缓小亦为虚脉, 顺而可喜, 若数且大, 谓之邪胜,
故可忧也.60.蓄血在中, 牢大却宜, 沉涩而微, 速愈者稀.【注】蓄血者,
有形之实证, 见牢大之脉, 脉证相宜. 倘沉涩而微,是挟虚矣. 既不能自行其血,
又难施峻猛之剂, 安望速愈也?61.三消之脉, 数大者生, 细微短涩,
应手堪惊.【注】渴而多饮为上消, 消谷善饥为中消, 渴而便数为下消.
三消者,皆燥热太过, 惟见数大之脉为吉耳. 细微短涩, 死不可救也.62.小便淋闭,
鼻色必黄, 实大可疗, 涩小知亡.【注】鼻头色黄, 必患小便难. 六脉实大者,
但用攻病之剂必愈. 若逢涩小, 为精气不化, 死亡将及矣.63.癫乃重阴,
狂乃重阳, 浮洪吉象, 沉急凶殃.【注】癫狂二证, 皆以浮洪为吉, 取其病尚浅也.
若沉而急, 病巳入骨, 虽有扁仓, 莫之能救矣.64.痫宜浮缓, 沉小急实,
但弦无胃, 必死不失.【注】痫本风痰, 脉见浮缓, 自应然也. 若沉小急实,
是病深也, 或但弦无胃; 则肝之真脏脉见矣, 安望其更生耶?65.心腹之痛,
其类有九, 细迟速愈, 浮大延久.【注】九种心腹之痛, 皆宜迟细, 易于施疗,
如浮而大, 是为中虚邪盛, 不能收捷功也.66.疝属肝病, 脉必弦急, 牢急者生,
弱急者死.【注】肝主筋, 疝则筋急, 故属肝也. 肝脉弦急, 是其常也.
疝系阴寒之咎, 牢主里寒之脉, 亦其常也. 如且弱且急,
必有性命之忧矣.67.黄疸湿热, 洪数便宜, 不妨浮大, 微涩难医.【注】湿蒸热瘀,
黄疸生焉, 洪数浮大, 皆所宜也. 一见微涩, 虚衰巳甚, 必食少泻多,
无药可疗矣.68.肿胀之脉, 浮大洪实, 细而沉微, 岐黄无术.【注】水肿胀满,
有余之证, 宜见有余之脉, 浮大洪实是矣. 沉细而微,谓之证实脉虚,
难言生矣.69.五脏为积, 六腑为聚, 实强可生, 沉细难愈.【注】积聚皆实证也,
实脉强盛, 是所当然. 沉细为虚, 真气败绝,不可为矣.70.中恶腹胀, 紧细乃生,
浮大为何? 邪气巳深.【注】中恶者, 不正之气也. 紧细则吉,
浮大则凶也.71.鬼祟之脉, 左右不齐, 乍大乍小, 乍数乍迟.【注】鬼崇犯人,
左右二手, 脉象不一, 忽大忽小, 忽数忽迟, 无一定之脉形也.72.痈疽未溃,
洪大脉宜, 及其巳溃, 洪大最忌.【注】未溃属实, 洪大为正脉也. 溃后则虚,
若仍见洪大, 则为邪脉,最所忌也.73.肺痈巳成, 寸数而实. 肺痿之证, 数而无力.
痈痿色白, 脉宜短涩,数大相逢, 气损血失. 肠痈实热, 滑数相宜, 沉细无根,
其死可 期.【注】肺痈而寸口数实, 知脓巳成矣. 肺叶焦痿, 为火伤也,
是以数而无力. 肺痈, 肺痿得白色者, 肺之本色, 得短涩者, 肺之本脉,
均相宜也. 若逢数大, 是火来克金, 贼邪之诊, 故气损血失也.
肠痈实也,滑数相宜; 沉细虚也, 证实脉虚, 死期将至矣.74.妇人有子, 阴搏阳别,
少阴动甚, 其胎巳结. 滑疾而散, 胎必三月,按之不散, 五月可别左男右女,
孕乳是主, 女腹如箕, 男腹如斧 .【注】此一节明女科胎前之脉也. 阴搏阳别者,
寸为阳, 尺为阴, 言 尺阴之脉,搏指而动, 寸阳之脉, 则不搏指, 回然分别,
此有子之诊 也. 或手少阴心脉独动而甚者,盖心主血, 血主胎, 故胎结而动甚也 .
动者, 谓往来流利之动而滑,非厥厥摇动为病之动也. 疾即数也 , 滑而且数,
按之而散, 三月之胎也;按之不散, 五月之胎也. 左为阳 , 故左疾为男胎;
右为阴, 故右疾为女胎.五六月后, 孕妇之乳房有 核, 吮之有乳者, 则主有子也.
女胎腹形,状如箕之圆也. 男胎腹形 , 状如斧之上小而下大也.75.欲产离经,
新产小缓, 实弦牢大, 其凶不免.【注】此一节明产中之脉也. 欲产脉离经者,
谓见离乎经常之脉也. 盖胎动于中,脉乱于外, 势所必然也. 产后气血两虚,
见小缓之虚脉 为吉, 若见实大弦牢, 其凶不免矣.76.经脉病脉, 业巳昭详,
将绝之形, 更当度量.【注】经常之脉, 主病之脉, 皆明于前矣. 而死绝之脉,
亦不可不察 也, 分列于后.77.心绝之脉, 如操带钓, 转豆躁疾,
一日可忧.【注】经曰: 脉来前曲后居, 如操带??, 曰心绝. 前曲者, 谓轻取则
坚强而不柔.后居者, 谓重取则牢实而不动. 如持革带之??, 全失冲 和之气, 但??
无胃,故曰心死.??, 即洪脉也. 转豆者, 即经所谓如 循薏苡子, 累累然,
状其短实坚强,真脏脉也. 又曰: 心绝, 一日死 .78.肝绝之脉, 循刃责责,
新张弓弦, 死在八日.【注】经曰: 真肝脉至, 中外急如循刃. 又曰: 脉来急溢,
劲如新张 弓弦, 曰肝死,又曰: 肝绝, 八日死.79.脾绝雀啄, 又同屋漏,
覆杯水流, 四日无救.【注】旧诀曰: 雀啄连来四五啄, 屋漏少刻一点落. 若杯覆,
若水流 , 皆脾绝也.经曰: 脾绝, 四日死.80.肺绝维何? 如风吹毛, 毛羽中肤,
三日而号.【注】经曰: 如风吹毛, 曰肺死. 又曰: 真肺脉至, 如以毛羽中人肤 .
皆状其但浮而无胃气也.又曰: 肺绝, 三日死.81.肾绝伊何? 发如夺索, 辟辟弹石,
四日而作.【注】经曰: 脉来如夺索, 辟辟如弹石, 曰肾死. 又曰: 肾绝, 四日
死. 旧诀云:弹石硬来寻即散, 搭指散乱如解索. 正此谓也. 石, 即
沉脉也.82.命脉将绝, 鱼翔?? 游, 至如涌泉, 莫可挽留.【注】旧诀云:
鱼翔似有又似无,?? 游静中忽一跃. 经曰: 浑浑革至 如涌泉,绵绵其去如弦绝.
皆死脉也.83.脉有反关, 动在臂后, 别由列缺, 不干证候.【注】反关脉者,
脉不行于寸口, 出列缺络, 入臂后手阳明大肠之经 之.
以其不顺行于关上,故曰反关. 有一手反关者, 有两手反关者, 此得于有生之初,
非病脉也.令病人侧立其手, 诊之方可见也.84.岐黄脉法, 候病死生, 太素脉法,
阴阳贵清. 清如润玉, 至数分 明, 浊脉如石,模糊不清. 小大贫富, 涩滑穷通,
长短寿夭, 详推错综.【注】脉法倡自岐黄, 所以候病死生. 至杨上善为风鉴者流,
托名「 太素脉法」,以神其说, 每多不验. 然其中有近理可采者, 如论六阳
六阴之脉, 以清主贵,以浊主贱. 清脉之状, 似玉润净, 至数分明; 浊脉之状,
如石粗涩, 至数模糊.小脉主贫, 大脉主富, 涩脉主穷, 滑脉主通, 长脉主寿,
短脉主夭. 如质清脉浊,贵中贱也; 质浊脉清 , 贱中贵也. 清脉兼大, 贵而富也;
兼滑, 贵而通也; 兼长,贵而寿 也. 浊脉兼小, 贱而贫也; 兼涩, 贱而穷也;
兼短, 贱而夭也. 清脉 兼小,贱而贫也; 兼涩, 贵而穷也; 兼短, 贵而夭也.
浊脉兼大, 贱 而富也; 兼滑,贱而通也; 兼长, 贱而寿也. 详推错综者, 即详推此
质清脉清, 质浊脉浊,质清脉浊, 质浊脉清, 错综等说之理耳. 附:
订正『素问·脉要精微论』一则备考85.尺内两傍, 则季胁也. 尺外以候肾,
尺里以候腹中. 中附上, 左 外以候肝, 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 内以候脾.
上附上, 右外以候肺 , 内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 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
后以候后. 上 竟上者, 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 少腹, 腰, 股, 膝, 胫,
足中事也 .【注】「内, 外」二字, 前人有以尺部一脉, 前半部脉, 后半部脉为
训者; 有以内侧曰内,外侧曰外为训者, 皆非也. 盖脉之形, 浑然纯 一,
并不两条, 亦不两截. 若以前半部,后半部为是, 则视脉为两截 矣. 若以尺内侧,
尺外侧为是, 则视脉为两条矣.故佑二说皆非也. 熟玩通章经文,
自知其为传写之讹. 岂有独于脾胃, 则曰:右外以候 胃, 内以候脾者耶?
盖外以候腑, 内以候脏, 『内经』脉书, 确然可 考,故当以「外以候胃,
内以候脾」之句为正. 其尺外之「外」字 , 当是「里」字;尺里之「里」字,
当是「外」字. 中附上, 左右之「 内」, 「外」字, 上附上,左右之「内」,
「外」字, 皆当改之. 故 不循旧图所列, 以符外候腑, 内候脏之义也.前以候前,
谓关之前寸 也; 后以候后, 谓关之后尺也. 上竟上者, 谓上尽鱼际也;下竟下者 ,
谓下尽尺泽也.

[]{#chapter_32.xhtml}

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属性:茯苓四两 半夏半升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杏仁(去皮、尖)半升
大黄三两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chapter_33.xhtml}

卷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茯苓戎盐汤方

属性:茯苓半筋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

【注】小便不利及淋病,皆或有少腹弦急,痛引脐中之证。然小便不利者,水道涩少而不痛,淋则溲数水道涩少而痛,有不同也。小便溺出状如粟米者,即今之所谓石淋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注】淋家,湿热蓄于膀胱之病也。若发其汗,湿从汗去,热则独留,水府告匮,热迫阴血从小便出,即今之所谓血淋也。

【集注】高世栻曰:淋家之膀胱津液先虚,故不可发汗,若发汗更夺其津液,则膀胱气竭,胞中并虚,故必便血,便血溺血也。

[]{#chapter_34.xhtml}

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桂枝加黄耆汤方

属性:桂枝 芍药各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耆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按】此条文义不属,不释。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按】此条必有脱简,不释。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欬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则为水,紧则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下急痛。医以为流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圆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苦痛,状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欬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欬,欬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按】此条文义不属,不释。

[]{#chapter_35.xhtml}

卷三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猪膏发煎方

属性: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诸黄,腹满而呕者,宜柴胡汤。

【注】呕而腹痛,胃实热也,然必有潮热便□,始宜大柴胡汤两解之。若无潮热便软,则当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和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久则愈。今黄家腹痛而呕,应内有实邪,当是大柴胡汤以下之。若小柴胡,则可止呕,未可疗腹痛也。

[]{#chapter_36.xhtml}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紫参汤方

属性:紫参半筋
甘草三两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chapter_37.xhtml}

卷三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王不留行散方

属性: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十分 蒴藋细叶(七月七日采)十分
桑东南根(白皮,三月三日采)十分 甘草十八分
川椒(除目,及闭口,去汗)三分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厚朴二分右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集解】徐彬曰:此乃概治金疮方也。盖王不留行,性苦平,能通利血脉,故反能止金疮血、逐痛;蒴藋亦通利气血,尤善开痹,周身肌肉肺主之;桑根白皮最利肺气,东南根向阳,生气尤全,以复肌肉之主气,故以此三物,甚多为君。甘草解毒和荣,尤多为臣。椒、姜以养其胸中之阳,厚朴以疏其内结之气,芩、芍以清其阴分之热为佐。若有风寒,此属经络客邪,桑皮止利肺气,不能逐外邪,故勿取。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注】浸淫疮者,浸谓浸浸,淫谓不已,谓此疮浸淫留连不已也。从口流向四肢者轻,以从内走外也,故曰可治;从四肢流走入口者重,以从外走内也,故曰不可治。浸淫者,犹今之癞疠之类。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按】此承上条以明其治,黄连粉方脱简。

【集解】尤怡曰:黄连粉方未见大意,以此为湿热浸淫之病,故取黄连一味为粉粉之,苦以燥湿,寒以除热也。

[]{#chapter_38.xhtml}

卷三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

乌梅圆方

属性: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筋 当归四两 附子(炮)六两
川椒(去汗)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蘖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圆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圆,日三服,稍加至二十圆,禁生冷滑臭等食。

【集解】李□曰:乌梅味酸,黄连、黄柏味苦,桂枝、蜀椒、干姜、细辛、味辛以蛔得酸则止,得苦则安,得甘则动于上,得辛则伏于下也。然胃气虚寒,人参、附子以温补之,吐亡津液,当归以辛润之,则蛔厥可愈矣。

[]{#chapter_39.xhtml}

卷三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白术散方

属性:白术 芎藭 蜀椒(去汗)三分
牡蛎右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藭;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按】文义未详,此穴刺之落胎,必是错简,不释。

[]{#chapter_40.xhtml}

卷三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属性: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蘖皮各三两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chapter_41.xhtml}

卷三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小儿疳虫蚀齿方

属性:雄黄
葶苈右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镕,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

[]{#chapter_42.xhtml}

卷三杂疗方第二十三

治坠马及一切筋骨损方

属性:大黄(切,浸汤成汁)一两 绯帛(烧灰)如手大 乱发(烧灰用)如鸡子大
久用炊单布(烧灰)一尺 败蒲一握三寸 桃仁(去皮、尖、熬)四十九个
甘草(炙、锉)如中指节右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汤成,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

先锉败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盖覆,斯须通利数行,痛处立差。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注】外浴以散其瘀,内服以下其瘀,斯两得之矣。

【集注】徐彬曰:从高坠下,法当救损伤筋骨为主。然顿跌之势,内外之血必无不瘀,瘀不去,则气不行,气不行,则伤不愈,故以桃仁、大黄,逐瘀为主,绯帛红花之余,乱发血之余,合童便以消瘀血。汤浴能活周身气血,然筋骨瘀血必有热气滞郁,故以炊单布受气最多而易消者,以散滞通气,从其类也。加少炙甘草,补中以和诸药也。

[]{#chapter_43.xhtml}

卷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食蟹中毒治之方

属性:紫苏煮汁饮之三升。紫苏子捣汁饮之亦良。冬瓜汁饮三升,食冬瓜亦可。

【方解】紫苏、冬瓜,俱能解蟹毒,故用之。

@@@凡蟹未遇霜多毒,其熟者乃可食之。

【注】蟹未经霜有毒,不可生食,经霜则毒无。

@@@蜘蛛落食中,有毒,勿食之。

【注】蜘蛛有毒,凡落食上不可食,有毒故也。

@@@凡蜂蝇虫蚁等多集食上,食之致□。

【注】虫类有毒,凡虫集食上者,食之则致□。

[]{#chapter_44.xhtml}

卷三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治之方

属性:盐一升 水三升右二味,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便差。

【方解】盐咸能软坚,又能涌泄,坚满自除。

@@@矾石生入腹,破人心肝,亦禁水。

【注】矾性酸涩,无故用之,伤心肝,矾得水则化,物性相畏,故亦禁水。

@@@商陆以水服,杀人。

【注】商陆大毒,能行水而忌水服,物性相恶而然。

@@@葶苈子傅头疮,药气入脑杀人。

【注】葶苈大寒,虽能敷疮杀虫,然药气善能下行,则疮毒亦内攻入脑矣,故杀人。

@@@水银入人耳及六畜等皆死,以金银着耳边,水银则吐。

【注】水银大毒,入耳则沉经坠络,皆能死人。以金银着耳门,引之则吐出,此物性感召之理,犹磁石之引针也。

@@@苦楝无子者,杀人。

【注】苦楝有雌雄两种,雄者无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微毒,可入药用。

@@@凡诸毒多是假毒,以投无知时,宜煮荠苨、甘草汁饮之,通除诸毒药。

【注】凡诸毒多借饮食以投毒,而服毒之人,原自不知,若觉之,则时时煮甘草、荠苨汤饮之,以二物能解草石百毒也。

[]{#chapter_45.xhtml}

卷三藏府经络先后第一

果实菜谷禁忌第二十五

属性:食躁「或」〔式〕躁方【按】食躁式躁之「式」字,当是「或」字,应改之。

[]{#chapter_46.xhtml}

卷三金匮要略存疑

杂疗第二十三

属性:退五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

[]{#chapter_47.xhtml}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炙甘草汤

属性: 治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者. 又治肺痿, 咳吐多, 心中温温液液者.甘草 (
炙 ) 四两 生姜 ( 切 ) 三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子仁半升 大枣 ( 擘
) 十二枚 人参一两 阿胶二两 生地黄一斤,右九味, 以清酒七升, 水八升,
先煮八味, 取三升, 去滓, 纳胶,烊消尽, 服一升, 日三服.【集注】柯琴曰:
仲景于脉弱阴弱者, 用芍药以益阴, 阳虚者, 用桂枝以通阳, 甚则加人参以生脉,
未有用地黄, 麦冬者. 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 抑阴无骤补之法欤?
此以心虚脉结代, 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 峻补真阴, 开后学滋阴之路也. 地黄,
麦冬, 味虽甘而气则寒, 非发陈, 蕃莠之品, 必得人参, 桂枝以通阳脉, 生姜,
大枣以和卫营, 阿胶补血, 酸枣安神, 甘草之缓, 不使速下, 清酒之猛捷于上行,
内外调和, 悸可宁而脉可复矣. 酒七升水八升, 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
此虚家用酒之法. 且知地黄, 麦冬得酒最良. 此证当用酸枣仁,
肺痿用麻子仁可也. 如无真阿胶, 以龟板胶代之. 桂枝人参,
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太阳外证未解, 而数下之, 遂协热而痢, 痢下不止,
表里不解, 脉微弱, 心下痞硬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证, 医反下之, 痢遂不止,
其脉促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chapter_48.xhtml}

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十枣汤

属性: 治太阳中风表解,???? 汗出而不恶寒, 里有水气, 小便不利, 呕逆短气,
心下至胁痞满硬痛者. 此治水之急方也.大枣 ( 擘 ) 十枚 甘遂 大戟 芫花 (
熬 ) 各等分, 右三味, 各别捣为散, 以水一升半, 先煮大枣肥者十枚, 取八合,
去滓, 纳药末,强人一钱, 羸人服半钱, 平旦温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
明日再服,加半钱. 得快下后, 糜粥自养.【集注】柯琴曰: 仲景治水之方,
种种不同, 此其最峻者也. 凡水气为患, 或喘或咳, 或悸或噎, 或吐或痢,
病在一处而止. 此则水邪留结于中, 心腹□下痞满硬痛, 三焦升降之气阻隔难通.
此时表邪已罢,非汗散之法所宜, 里饮实盛, 又非淡渗之品所能胜,
非选逐水至峻之品以折之, 则中气不支, 束手待毙矣. 甘遂, 芫花, 大戟三味,
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 并举而用之, 气味相济相须, 故可夹攻水邪之巢穴,
决其渎而大下之, 一举而患可平也. 然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以毒药攻邪,
必伤及脾胃, 使无?? 和甘缓之品为主宰, 则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 然此药最毒,
参术所不能君, 甘草又与之相反, 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 一以顾其脾胃,
一以缓其峻毒. 得快痢后,糜粥自养, 一以使谷气内充, 一以使邪不复作.
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尽美又尽善也. 眛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 而不敢用,
岂知承制之理乎?

[]{#chapter_49.xhtml}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茵陈蒿汤

属性: 阳明病发热, 但头汗出, 身无汗, 小便不利, 渴饮水浆, 此为瘀热在里,
身必发黄, 腹微满者, 本方主之.茵陈蒿六两 栀子 ( 擘 ) 十四枚 大黄二两,
右三味, 以水二斗,先煮茵陈, 减六升, 纳二味,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温三服.
小盒饭利,如皂角汁状, 色正赤, 一宿腹减, 黄从小便去也.【集注】柯琴曰:
太阳, 阳明俱有发黄证, 但头汗出而身无汗, 则热不外越; 小便不利,
则热不下泄, 故瘀热在里. 然里有不同, 肌肉是太阳之里, 当汗而发之,
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 心胸是太阳阳明之里, 当寒以胜之,
用栀子柏皮汤, 乃清火法. 肠胃是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 故立本方, 是逐秽法.
茵陈禀北方气, 经冬不凋,傲霜凌雪, 偏受大寒之气, 故能除热邪留结,
率栀子通水源, 大黄以调胃实, 令一身内外瘀热, 悉从小便而出, 腹满自减,
肠胃无伤, 乃合引而竭之之法, 此阳明利水之圣剂也. 又曰:
仲景治阳明渴饮有四法:本太阳转属者, 五苓散微发汗以散水气;
大烦燥渴小便自利者,白虎加参清火而生津; 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滋阴而利水; 小便不利腹满者, 茵陈蒿汤以泄满, 今黄从小便出,
病情治法, 胸有成竹矣. 每思仲景利小便必用气化之品, 通大便必用承气之品.
故小便不利者, 必加茯苓, 甚者兼用猪苓, 因二苓为气化之品,
而小便由于气化也. 兹小便不利, 不用二苓者何? 本论云: 阳明病,
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 以汗多胃中燥, 猪苓汤复利小便故也.
斯知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 不可用, 则汗不出而渴者, 津液先虚,
更不可用明矣.此以推陈致新之茵陈, 佐以屈曲下行之柝子, 不用枳,
朴以承气,与芒硝之峻利, 则大黄但可以润胃燥, 而大便之不遽行可知.
故必一宿而腹始减, 黄从小便去而不由大肠去, 仲景立法神奇, 匪夷所思耳.

[]{#chapter_50.xhtml}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白头翁汤

属性: 治厥阴热痢, 下重, 脉沉弦,
渴欲饮水者.白头翁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四味,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 去滓, 温服一升, 不病更服一升.【注】三阴俱有下利证,
自利不渴者, 属太阴也; 自利而渴者, 属少阴也.. 惟厥阴下利属于寒者,
厥而不渴下痢清谷; 属于热者, 消渴下重, 下利脓血. 此热利下重, 乃火郁湿蒸,
秽气奔迫广肠魄门, 重滞而难出, 『内经』云暴注下迫者是矣.
君以白头翁寒而苦辛, 臣以秦皮寒而苦涩. 寒能胜热, 苦能燥湿, 辛以散火之郁,
涩以收下重之利也. 佐黄连清上焦之火, 则渴可止. 使黄柏泻下焦之热,
则痢自除也.治厥阴热利有二, 初痢用此方, 以苦燥之, 以辛散之,
以涩固之,是谓以寒治热之法; 久痢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 佐以苦寒, 杂以温补,
是谓逆之从之, 随所痢而行之, 调其气使之平也.

[]{#chapter_51.xhtml}

卷四

伤寒心法要诀

属性:伤寒一证, 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 一百一十三方, 神明变化,
可谓既详且尽矣. 其治杂证也, 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
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 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
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 融会贯通, 然后再玩味全书, 则易读易解, 有会心之乐,
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 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 昭如日月, 不致尘封 ,
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chapter_52.xhtml}

卷四运气要诀

运气当审常变歌

属性:47.未达天道之常变, 反谓气运不相应, 既识一定之常理, 再审不定变化情,
任尔百千杂合病, 要在天时地化中, 知其要者一言毕,
不得其旨散无穷.【注】近世医者, 皆谓五运六气与岁不应, 置而不习,
是未达天道之常变也. 时之常者, 如春温, 夏热, 秋凉, 冬寒也. 日之常者,
早凉,午热, 暮温, 夜寒也. 时之变者, 春不温, 夏不热, 暑不蒸,
秋不凉,冬不寒也. 日之变者, 早温, 午寒, 暮凉, 夜热也.
但学医者,欲达常变之道, 当先识一定主客之理, 次审不定变化猝然之情,
然后知百千杂合之气为病, 俱莫能逃天时地化之理也. 虽或有不应,
亦当审察与天时何时, 地化何化, 人病何病相同, 即同彼时, 彼化,
彼病而施治之, 乃无差谬. 此知其要者, 一言而终也.
为医者可不于运气中一加意耶? 附: 冲阳诸脉穴位: 冲阳穴──在足跗上五寸,
去陷骨二寸骨间动脉. 太渊穴──在掌后内侧, 横纹头动脉中.
太溪穴──在足内踝后五分, 跟骨上动脉陷中.
太冲穴──在足大指本节二寸间,动脉应手陷中. 神门穴──在掌后锐骨端陷中..附:

[]{#chapter_53.xhtml}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阴毒

属性:35. 阴毒寒极色青黑, 咽痛通身厥冷寒, 重强身疼如被杖,
腹中纹痛若石坚, 或呕或痢或烦躁, 或出冷汗温补先, 无汗还阳退阴汗,
急灸气海及关元.【注】阴毒, 谓阴寒至极之证也. 血脉受阴毒邪, 故面色青黑也.
阴毒内攻于里, 故咽痛腹中绞痛也. 阴毒外攻于表, 故厥冷通身,
重强疼痛如被杖也, 独阴无阳不化, 故阴凝腹若石之坚硬也. 或呕吐、 或下痢,
或烦躁, 或冷汗出, 皆阳虚不足或有之证, 均以温补为先, 宜四逆汤倍加人参.
若有是证, 其人无汗, 宜还阳散, 退阴散, 温而汗之,使寒毒散而阳伸也.
凡遇此证, 俱宜急灸气海, 关元二, 三百壮,随服药饵, 未有不生者也.

[]{#chapter_54.xhtml}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房劳复阴阳易

属性:49.房劳复与阴阳易, 二病情异证则同. 病后犯色复自病, 病传不病易之名.
男女俱主烧?? 散, 少腹急痛引阴中, 身重少气头眩晕,
拘挛热气上冲胸.【注】男女新愈交接, 因而复病, 名曰房劳复. 男女新愈交接,
病男传不病之女病女传不病之男, 名曰阴阳易, 即交易之义也.
犯是病者,男以女之?? 裆, 女以男之?? 裆烧灰, 白汤或酒,
日三服之则愈.少腹急痛牵引阴中, 身重少气, 头目眩晕, 四肢拘挛, 热气冲胸,
是其证也.

[]{#chapter_55.xhtml}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河间解利后法

属性:32.汗下已通仍不解, 皆因不彻已传经, 内热烦渴甘露饮, 甚用白虎解毒清,
有表热烦柴葛解, 表实大热三黄宁, 里热尿赤凉天水,
胃实不便大柴承.【注】服双解散, 汗下已通而仍不解者, 皆因汗之不彻,
或已传经治之不及也. 若表已解而里有微热烦渴者, 用桂苓甘露饮,
以和太阳之里.若内热太甚, 大热, 大烦, 大渴者, 用白虎汤和黄连解毒汤,
以清阳明之里. 若表未解又传阳明, 身热而烦, 用柴葛解肌汤, 以解两阳之邪.
若表实无汗, 大热而烦, 用三黄石膏汤以清表里之热. 若里有热, 尿赤而涩者,
用凉膈散合天水散以清利之. 若胃实潮热不大便有微表者, 用大柴胡汤下之,
无表者三承气汤下之. 桂苓甘露饮, 白虎汤, 大柴胡汤, 三承气汤,
已详伤寒要诀. 六一散, 凉膈散,
详在『杂病要诀』.防风通圣散33.防风通圣治风热, 郁在三焦表里中,
气血不宣经络壅, 栀翘芩薄草归芎, 硝黄芍术膏滑石麻黄桔梗共防荆,
痢减硝黄呕姜半, 自汗麻去桂枝增.【注】此方治一切风火之邪,
郁于三焦表里经络, 气血不得宣通. 初感发热头痛, 肤疹传经, 斑黄抽搐,
烦渴不眠, 便秘尿涩, 皆可服之,功效甚奇,
用之自知其妙也.柴葛解肌汤34.四时合病在三阳, 柴葛解肌柴葛羌,
白芷桔芩膏芍草, 痢减石膏呕半姜.【注】此方陶华所制, 以代葛根汤.
凡四时太阳, 阳明, 少阳合病轻证,均宜以此汤增减治之. 增减者,
谓如无太阳证者, 减羌活, 无少阳证者, 减柴胡也. 即柴胡, 葛根, 羌活, 白芷,
桔梗, 赤芍, 石膏,黄芩, 甘草也. 下痢减石膏, 以避里虚也. 呕加半夏, 生姜,
以降里逆也.黄连解毒汤 栀子金花汤 三黄石膏汤35.阳毒热极疹斑呕,
烦渴呻吟谵语狂, 下后便软热不已, 连芩栀柏解毒汤, 里实便硬当攻下,
栀子金花加大黄, 表实膏麻葱豆豉, 下痢除膏入葛良.【注】阳毒热极等证,
或下后便软, 壮热不已, 宜黄连解毒汤, 即黄连,黄芩, 黄柏, 栀子也.
若里实便硬当攻下者, 宜加大黄, 名栀子金花汤. 若表实无汗, 当发汗者,
宜加石膏, 麻黄, 淡豆豉, 葱白,名三黄石膏汤. 下痢者, 减石膏加葛根,
避里不实也.消毒犀角饮36.消毒犀角表疹斑, 毒壅咽喉肿痛难, 犀角牛蒡荆防草,
热盛加薄翘芩连.【注】消毒犀角饮, 即消毒饮之防风, 荆芥, 牛蒡子, 甘草,
加犀角也.热盛加连翘, 薄荷, 黄芩, 黄连也.消斑青黛饮37.消斑青黛消斑毒,
参虎柴犀栀地元, 黄连热实减参去, 苦酒加入大黄煎.【注】消斑青黛饮, 即青黛.
参虎, 谓人参白虎汤, 即人参, 石膏,知母, 甘草, 柴胡, 犀角, 山栀, 生地,
元参, 黄连, 用苦酒与水煎也.热甚便实者,
减去人参加大黄可也.普济消毒饮38.普齐大头天行病, 无里邪热客高巅,
芩连薄翘柴升桔, 蚕草陈勃蒡蓝元.【注】普济消毒饮, 治天行传染, 大头瘟疫,
无里可下者, 是其邪热客于高巅. 即黄芩, 黄连, 薄荷, 连翘, 柴胡, 升麻,
桔梗, 僵蚕,甘草, 陈皮, 马勃, 牛蒡子, 板蓝根,
元参也.连翘败毒散39.连翘败毒散发颐, 高肿焮红痛可除, 花粉连翘柴胡蒡,
荆防升草桔羌独, 红花苏木芎归尾, 肿面还加芷漏芦, 肿坚皂刺穿山甲,
便燥应添大黄疏.【注】连翘败毒散, 治时毒发颐, 高肿焮红疼痛之阳证也.
即连翘,天花粉, 柴胡, 牛蒡子, 荆芥, 防风, 升麻, 甘草, 桔梗, 羌活,
独活,红花, 苏木, 川芎, 归尾. 两颐连面皆肿, 加白芷漏芦. 肿坚不消,加皂刺,
穿山甲. 大便燥结, 加酒炒大黄.都气汤 橘皮竹茹汤40.呃逆肾虚都气汤,
六味肉桂五味方, 橘皮竹茹虚热主, 橘竹参草枣生姜.【注】都气汤,
即六味地黄汤加肉桂、五味子也. 橘皮竹茹汤, 即橘红,竹茹, 人参, 甘草, 大枣,
生姜也.葳蕤汤41.风温浮盛葳蕤汤, 羌麻葛芷青木香, 芎草石膏葳蕤杏,
里实热甚入硝黄.【注】风温初起, 六脉浮盛, 表实壮热汗少者, 宜葳蕤汤,
以发表风邪也. 即羌活, 麻黄, 葛根, 白芷, 青木香, 川芎, 甘草, 石膏,
葳蕤,杏仁也. 里实热甚多汗者, 加芒硝, 大黄,
以攻里热也.桂枝白虎汤42.风温虚热汗出多, 难任葳蕤可奈何, 须是鼾睡而燥渴,
方宜桂枝虎参合.【注】风温初起脉浮有力, 汗少壮热, 宜与葳蕤汤.
若脉虚身热汗多,难用葳蕤汤者, 合与桂枝白虎加人参汤. 如不鼾睡,
口中和而不燥不渴, 身热汗多脉浮盛者, 乃亡阳之证, 非风温也,
即桂枝白虎加人参汤亦不可用也.泻心导赤各半汤43.越经无证如醉热,
脉和导赤各半汤, 芩连栀子神参麦, 知滑犀草枣灯姜.【注】越经, 病名也. 无证,
谓无表里证也. 无表里证, 脉和而身热不解, 形如醉人者, 是越经证也.
宜泻心导赤各半汤治之, 即黄连,黄芩, 栀子, 茯神, 人参, 麦冬, 知母, 滑石,
犀角, 甘草, 灯心,生姜, 大枣也.大羌活汤44.两感伤寒病二经, 大羌活汤草川芎,
二防二术二活细, 生地芩连知母同.【注】两感, 伤寒病名也. 二经,
谓一日太阳少阴, 二日阳明太阴,三日少阳厥阴同病也. 张洁古制大羌活汤治之,
即甘草, 川芎, 防风,防己, 苍术, 白术, 羌活, 独活, 细辛, 生地, 黄芩, 黄连,
知母也. 详在『伤寒要诀』.还阳散 退阴散 黑奴丸45.阴毒还阳硫黄末,
退阴炮乌干姜均. 阳毒黑奴小麦疸, 芩麻硝黄釜灶尘.【注】还阳散, 即石硫黄末,
每服二钱, 新汲水调下. 良久寒热汗不出,再服之, 汗出愈. 退阴散,
即炮变色川乌, 微炒干姜, 等分为末,每服一钱, 盐汤滚数沸服, 四肢不温,
连服三次即温. 热服若吐,冷服亦可. 黑奴丸, 即小麦成黑疸者, 名曰小麦奴,
黄芩, 麻黄, 芒硝,大黄, 釜底煤灶突烟梁上尘也. 为末, 蜜丸, 重四钱,
新汲水下.服后若渴欲饮冷水者, 令恣意饮之, 须臾自当寒振汗出,
腹响微痢而解也. 若不渴者, 恐是阴极似阳,
服之反为害耳.九味羌活汤46.九味羌活即冲和, 四时不正气为□. 洁古制此代麻桂,
羌防苍细芷芎合, 生地早芩喘加杏, 无汗加麻有桂多, 胸满去地加枳桔,
烦渴知膏热自瘥.【注】此汤即冲和汤. 张洁古制此以代麻黄, 桂枝二汤. 即羌活,
防风,苍术, 细辛, 白芷, 川芎, 生地, 甘草, 黄芩也. 喘加杏仁. 无汗加麻黄.
有汗加桂枝. 胸膈满闷, 去生地加枳壳, 桔梗, 快膈气也.烦渴引饮加知母, 石膏,
热自瘥也.十神汤47十神外感寒气病, 功在温经利气殊, 升葛芎麻甘草芍,
姜葱香附芷陈苏.【注】此汤即升麻, 葛根, 川芎, 麻黄, 甘草, 芍药, 香附,
白芷,陈皮, 苏叶, 生姜, 葱白也, 能外发寒邪, 内舒郁气,
故曰寒气病.较之他剂,
有温经利气之功殊也.人参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 仓廪散48.人参败毒虚感冒,
发散时毒疹痢良, 参苓枳桔芎草共, 柴前薄荷与独羌, 时毒减参加翘蒡,
血风时疹入荆防, 表热噤痢加仓米, 温热芩连实硝黄.【注】人参败毒散,
治气虚感冒时气之病. 即枳壳, 桔梗, 川芎, 茯苓,人参, 甘草, 柴胡, 前胡,
薄荷, 独活, 羌活也. 时毒, 谓受四时不正之气, 或肿两腮两颐, 或咽喉肿痛,
根据本方减人参加牛蒡, 连翘治之. 时疹, 谓初病即有之疹. 血风,
谓遍身骚痒之疹. 俱根据本方减人参, 加荆芥, 防风治之, 名荆防败毒散.
表热无汗, 噤口痢疾,根据本方加仓米治之, 名仓廪散. 温病, 热病热甚,
俱加黄连, 黄芩.胃实便硬, 俱加芒硝, 大黄也.五积散49.内伤生冷外感寒,
五积平胃半苓攒, 麻桂枳桔归芎芍, 姜芷加附逐阴寒, 腹痛呕逆吴萸入,
有汗除麻桂枝添, 虚加参术除枳桔, 妇人经痛艾醋煎.【注】五积散, 即苍术,
陈皮, 厚朴, 甘草, 半夏, 茯苓, 麻黄, 官桂,枳壳, 桔梗, 当归, 川芎, 白芍,
干姜, 白芷也. 表重用桂枝.里重用官桂. 阴寒肢冷加附子. 腹痛呕逆加吴茱萸.
有汗除去麻黄加桂枝. 气虚加人参, 白术, 除去枳桔. 妇人经痛加艾叶,
醋煎服之.升麻葛根汤50.升葛芍草表阳明, 下痢斑疹两收功, 麻黄太阳无汗入,
柴芩同病少阳经.【注】升麻, 葛根, 白芍, 甘草, 即升麻葛根汤也.
阳明表邪不解,或数下痢, 及斑疹不透者, 均宜主之. 若兼太阳无汗之表证,
入麻黄.若兼少阳口苦耳聋, 寒热往来, 半表里之证, 加柴胡,
黄芩也.二圣救苦丹51.初起时疫温热病, 救苦汗吐下俱全, 热实百发而百中,
大黄皂角水为丸.【注】此丹即大黄四两, 皂角二两为末, 水为丸也. 每服三钱,
无根水下. 弱者, 老者, 幼者, 量减服之. 此药施治于初起时疫,
传染伤寒,温病热病, 热盛形气俱实者, 百发百中. 服后或汗, 或吐,
或下,三法俱全, 其病立解.温胆汤52.伤寒病后液津干, 虚烦呕渴不成眠,
乃是竹叶石膏证, 胆经饮热此方先, 口苦呕涎烦惊悸, 半苓橘草枳竹煎,
气虚加参渴去半, 再加麦粉热芩连.【注】伤寒病后燥渴虚烦, 乃竹叶石膏汤证,
非温胆汤证, 详在伤寒要诀. 若少阳胆经饮热, 则口苦、呕烦、惊悸,
是温胆汤证也, 即半夏,茯苓, 橘皮, 甘草, 枳实, 竹茹也. 形气俱虚, 或因汗,
吐, 下后及气虚者, 均加人参. 渴去半夏加麦冬, 花粉, 以生津也. 有热加黄芩,
黄连, 以清热也.医宗金鉴 三十九卷《杂病心法要诀》

[]{#chapter_56.xhtml}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消渴治法

属性:竹叶黄耆汤3.便硬能食脉大强, 调胃金花斟酌当, 不食渴泻白术散,
竹叶黄耆不泻方, 黄耆黄芩合四物, 竹叶石膏减粳姜, 气虚胃热参白虎,
饮一溲二肾气汤.【注】谓胃, 谓调胃承气汤. 金花, 谓栀子金花汤.
方俱在伤寒门,酌其所当用可也. 不食而渴, 巳属胃虚, 兼之泄泻, 胃虚无热矣.
故用七味白术散, 方在虚损门. 若不食而渴, 亦不泻者, 是虽虚而犹有燥热也,
宜用竹叶黄耆汤, 即黄耆, 黄芩,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竹叶, 石膏, 人参,
炙草, 麦冬, 半夏也. 若气虚胃热盛者, 宜用人参白虎汤. 若下焦虚寒,
饮一溲二者, 宜用肾气汤.

[]{#chapter_57.xhtml}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诸疝治法

属性:3.治疝左右分气血, 尤别虚湿热与寒, 寒收引痛热多纵,
湿肿重坠虚轻然.【注】疝病, 凡在左边阴丸属血分, 凡在右边阴丸属气分.
凡寒则收引而痛甚, 热则纵而痛微. 凡湿则肿而重坠, 而虚亦肿坠,
但轻轻然而不重也.当归温疝汤 乌桂汤4.中寒冷疝归芍附, 桂索茴楝泽萸苓,
外寒入腹川乌蜜, 肉桂芍草枣姜同.【注】当归温疝汤, 即当归, 白芍, 附子,
肉桂, 延胡索, 小茴香,川炼子, 泽泻, 吴茱萸, 白茯苓也. 乌桂汤, 即川乌,
蜂蜜, 肉桂,白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也.乌头栀子汤5.外寒内热乌栀炒,
水酒加盐疝痛安,?? 疝不问新与久, 三层茴香自可痊.【注】此茴香丸,
方在『医宗必读』.十味苍柏散6.醇酒厚味湿热疝, 不谨房劳受外寒,
苍柏香附青益草, 茴索查桃附子煎.【注】此散, 即苍术, 黄柏, 香附, 青皮,
益智, 甘草, 小茴香, 南山查, 元胡索, 桃仁,
附子也.茴楝五苓散 大黄皂刺汤7.膀胱水疝尿不利, 五苓茴楝与葱盐,
瘕硬血疝宜乎下, 大黄皂刺酒来煎.【注】大黄皂刺汤, 即大黄, 皂刺各三钱,
酒煎服也.羊肉汤8.血分寒疝女产后, 脐腹连阴胀痛疼, 羊肉一斤姜五两,
当归三两水八升.夺命汤9.冲疝厥疝痛上攻, 脐悸奔豚气上行, 吴茱一味为君主,
肉桂泽泻白茯苓.青木香丸10.气疝诸疝走注痛, 青木香附吴萸良,
巴豆拌炒川楝肉, 乌药荜澄小茴香.【注】青木香丸, 即青木香五钱,
酒醋浸炒吴茱萸一两, 香附醋炒一两,荜澄茄五钱, 乌药五钱, 小茴香五钱,
巴豆仁二十一粒, 研碎拌炒川楝肉五钱, 为末合均, 葱涎为小丸, 每服三钱,
酒盐任下立愈.及能医一切疝痛神效.茴香楝实丸11.楝实狐疝一切疝,
楝肉茴香马蔺芫, 三萸二皮各一两, 仍宜急灸大敦安.【注】茴香楝实丸,
治狐疝及一切诸疝, 即川楝肉, 小茴香, 马蔺花,芫花醋炒变焦色, 山茱萸,
吴茱萸, 食茱萸, 青皮, 陈皮各一两,为末, 醋糊为小丸, 酒送二钱.【按】大敦,
肝经穴, 在足大指甲后有毛处, 诸疝均宜灸之即安.

[]{#chapter_58.xhtml}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三卷

结燥治法

属性:温脾汤 握药法2.热实脾约三承气, 寒实备急共温脾, 大黄姜附桂草朴,
寒虚硫半握药医, 虚燥益气硝黄入, 血燥润肠与更衣, 气燥四磨参利膈,
风燥搜风顺气宜.【注】温脾汤, 即大黄, 干姜, 附子, 肉桂, 甘草, 厚朴也.
硫半丸,即硫黄, 半夏也. 握药, 即巴豆仁, 干姜, 韭子, 良姜, 甘遂, 白槟榔,
各五分, 为末合均, 饮和分二粒, 先以花椒汤洗手, 麻油涂手心握药, 移时便泻,
欲止则以冷水洗手. 益气, 即补中益气汤, 加大黄,朴硝. 润肠丸, 即当归, 生地,
枳壳, 桃仁, 火麻仁, 各等分为末,蜜丸, 米饮早服. 更衣丸, 即生芦荟,
朱砂末等分, 饭丸, 酒服.四磨汤, 即人参, 乌药, 沉香, 槟榔也. 参利膈,
即人参利膈丸也.搜风顺气, 即搜风顺气丸也.

[]{#chapter_59.xhtml}

卷四调经门

调经门汇方

属性:1.四君子汤人参 白术 ( 土炒 )  茯苓各二钱 甘草一钱上锉, 姜,
枣水煎服.2.异功散人参 白术 ( 土炒 )  茯苓各二钱 甘草 ( 炙 ) 五分
陈皮二钱上锉. 加生姜水煎服.3.六君子汤人参 白术 ( 土炒 )
茯苓 半夏 陈皮各一钱 甘草 ( 炙 ) 五分上锉, 姜,
枣水煎服.香砂六君子汤即本方加藿香叶, 砂仁.4.七味白术散人参 白术 ( 土炒
)  茯苓各一钱五分 甘草 ( 炙 ) 五分 藿香 木香 干葛各一钱上锉,
水煎服.5.参芩白术散人参 白术 ( 土炒 )  茯苓 山药 ( 炒 )  甘草 莲肉
( 去心) 白扁豆 ( 姜汁炒 ) 各一钱五分 薏苡仁 ( 炒 )
砂仁 桔梗各八分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 姜, 枣汤调服.6.归脾汤人参 黄耆 (
炙 )  白术 ( 土炒 )  茯神 当归 龙眼肉 远志(去心 )  枣仁 ( 炒 )
各一钱 木香 甘草 ( 炙 ) 各五分上锉,姜, 枣水煎服.7.逍遥散当归 ( 酒洗 )
白芍 ( 酒炒 )  白茯苓 柴胡各一钱 甘草 (炙) 五分 白术 ( 土炒 )
一钱上锉散, 水一盏半, 加薄荷煎服.8.八珍汤人参 白术 ( 土炒 )
茯苓 甘草 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各等分上加姜,
枣煎服.9.十全大补汤人参 白术 茯苓 黄耆 当归 熟地 白芍 川芎各一钱 肉桂 甘草
( 炙 ) 各五分上,姜, 枣水煎服.10.双和饮即十全大补汤去人参, 白术,
茯苓.11.人参养荣汤即十全大补汤去川芎,
加陈皮.12.理中汤白术 人参 干姜 甘草 ( 炙 ) 各一钱上锉,
水煎服.13.四物汤熟地二钱 川芎一钱 白芍 ( 炒 ) 二钱 当归二钱上为粗末,
水煎服.14.芩连四物汤即本方加黄芩, 黄连.15.芩术四物汤即本方加黄芩,
白术.16.桃红四物汤即本方加桃仁, 红花.17.羌桂四物汤即本方加羌活,
桂枝.18.柴胡四物汤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各一钱五分 柴胡 人参
黄芩各二钱 甘草五分 半夏 ( 制 ) 二钱上为末, 每五钱,
水煎服.19.玉烛散当归 川芎 熟地 白芍各二钱 大黄 芒硝 甘草各一钱上锉,
每服八钱, 水煎,
食前服.20.地骨皮饮当归 生地各二钱 白芍一钱 川芎八分 牡丹皮 地骨皮各二钱水煎服.21.胶艾四物汤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阿胶
( 蛤粉末炒成珠 )  艾叶各一钱 甘草 ( 炙 ) 五分上锉, 水, 酒各半煎,
空心服.22.桂枝四物汤当归 熟地 川芎各二钱 白芶 ( 炒 )
三钱 桂枝 三钱 甘草 (炙)
一钱姜,枣煎服.23.麻黄四物汤当归 熟地 白芍 川芎各二钱 麻黄 桂枝各一钱 杏仁二十粒 甘草一钱姜,枣煎服.24.当归补血汤当归三钱 黄耆
( 蜜炙 ) 一两上水煎服.25.圣愈汤熟地 ( 酒拌蒸半日 )  白芍 ( 酒拌 )
川芎 人参各七钱五分 当归 ( 酒洗 )  黄耆 ( 炙 )
各五钱上水煎服.26.姜芩四物汤当归 熟地 赤芍 川芎 姜黄 黄芩 丹皮 延胡索 香附
( 制)各等分水煎服.27.佛手散又名芎归汤川芎二两 当归三两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酒二分, 煎七分, 温服.28.过期饮熟地 白芍 ( 炒 )
当归 香附各二钱 川芎一钱 红花七分 桃仁泥六分 蓬莪术 木通各五分 甘草
( 炙 ) 肉桂各四分 木香八分上水二钟, 煎一钟,
食前温服.29.加味地骨皮饮生地 当归 白芍各二钱 川芎八分 牡丹皮 地骨皮各三钱 胡连一钱上水煎服.30.六神汤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黄耆 地骨皮各等分上??
咀, 水煎.31.小建中汤白芍 ( 炒 ) 三钱 桂枝一钱 甘草 ( 炙 ) 八分上姜,
枣水煎服.32.黄耆建中汤黄耆 ( 炙 )  肉桂各一两 白芍 ( 炒 ) 二两 甘草 (
炙 ) 七钱上每服五钱, 姜枣水煎服, 日二三服.
如虚甚者加附子.33.当归建中汤当归一两 白芍 ( 炒 ) 二两 肉桂一两 甘草 (
炙 ) 七钱上?? 咀, 每服三钱, 加生姜, 枣水煎, 空心服.34.
加味乌药汤乌药 缩砂仁 木香 延胡索 香附 ( 制 )
甘草 槟榔各等分上细锉, 每服七钱, 生姜三片,
水煎温服.35.琥珀散三棱 莪术 赤芍 当归 刘寄奴 丹皮 熟地 官桂 乌药 延胡索各一两上前五味,
用乌豆一升, 生姜半斤切片, 米醋四升, 同煮, 豆烂为度,焙干, 入后五味,
同为末. 每服二钱, 温酒调下, 空心食前服.36.大温经汤吴茱萸 ( 汤泡 )
丹皮 白芍 人参 肉桂 当归 川芎 阿胶 (碎炒 )  甘草 ( 炙 )
各一钱 麦冬 ( 去心 ) 二钱 半夏 ( 制)二钱半上加生姜水煎,
食前服.37.吴茱萸汤当归 肉桂 吴茱萸 丹皮 半夏 ( 制 )
麦冬各二钱 防风 细辛 ?? 本 干姜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一钱水煎服.38.三黄四物汤当归 白芍 川芎 生地 黄连 黄芩 大黄上锉,水煎服.
大黄量虚实用.39.犀角地黄汤芍药七钱半 生地半斛 牡丹皮 ( 去心净, 酒浸 )
一两 犀角 (如无, 以川升麻代 ) 一两上?? 咀, 每服五钱, 水煎服.
有热如狂者, 加黄芩二两.

[]{#chapter_60.xhtml}

卷四经闭门

经闭门汇方

属性:1.三和汤当归 川芎 大黄 朴硝 白芍 地黄 栀子 连翘 薄荷 甘草各等分上锉,
每服八钱,
水煎服.2.六味地黄汤熟地八钱 山萸肉 山药各四钱 丹皮 泽泻 茯苓各三钱上清水煎服.3.劫劳散白芍六两 黄耆
( 炙 ) 四两 甘草 ( 炙 ) 人参 ( 去芦 ) 当归 (去芦酒洗 ) 熟地 ( 洗净焙干
) 五味子 阿胶 ( 炒珠 ) 各一两上?? 咀, 每服三钱. 水一盏, 生姜七片,
枣三枚, 煎至九分, 温服,无时, 日三服.4.芩心丸用黄芩心枝条者三两 (
米泔浸七日, 炙干, 又浸又炙, 如此七次 ).上为末, 醋丸如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心温服送下, 日进二服.5.益阴煎生地三钱 知母 黄柏各二钱 龟板 ( 醋炙 )
四钱 缩砂仁 甘草(炙 ) 各一钱上锉,
水煎服.6.大黄??虫丸大黄 赤芍 生地 桃仁 杏仁 干漆 甘草 ??虫 ??虫 蛭虫 蛴螬 黄芩各等分上末,
炼蜜丸. 每服丸数,
量虚实增减.7.泽兰叶汤泽兰叶三两 当归 白芍各一两 甘草五钱上为粗末,
每服五钱. 水二盏, 煎一盏, 温服.8.柏子仁丸柏子仁 ( 炒, 另研 ) 牛膝 ( 酒洗
) 卷柏各五钱 泽兰叶 续断各二两 熟地 ( 酒浸半日, 石臼内杵成膏 )
三两五钱上为细末, 炼蜜丸如桐子大. 空心米饮下三十丸.

[]{#chapter_61.xhtml}

卷四崩漏门

崩漏门汇方

属性:1.补中益气汤黄耆 人参 白术 甘草 ( 炙 )
各一钱 当归 陈皮各七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上八味均锉, 加入姜,
枣水煎服.2.益胃升阳汤黄耆二钱 人参 ( 有嗽去之 ) 一钱 神麴 ( 炒 )
一钱五分 白术三钱 当归 ( 酒洗 )  陈皮 甘草 ( 炙 )
各一钱 升麻 柴胡各五分 生黄芩 ( 秋凉不用 ) 二钱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或五钱. 如食添, 再加之; 如食减, 只服三钱,或更减之, 不可多服.
水煎, 去滓 , 热服.3.升阳除湿汤黄耆 苍术 羌活各一钱五分 防风 ??
本 升麻 柴胡 甘草 (炙) 各一钱 独活五分 蔓荆子七分上?? 咀, 水五大盏,
煎至一大盏, 去滓, 稍热服. 空心服毕,
待少时,以早膳压之.4.失笑散五灵脂 蒲黄各等分上为末, 先用酽醋调二钱,
熬膏, 入水一盏, 煎至七分, 食前热服,良验.5.地榆苦酒煎地榆一两醋煎,
露一宿, 次早温服立止. 止后随证调治之. 苦酒, 即醋也.

[]{#chapter_62.xhtml}

卷四带下门

带下门汇方

属性:1.清白散当归 黄柏 ( 盐水泡 )  白芍 ( 炒 )  樗根皮 ( 酒炒 )
生地 川芎 贝母各一钱 炮姜 甘草各五分上锉, 生姜三片,
水煎服.2.导水丸牵牛 ( 头末 )  滑石 ( 水飞 )  黄芩 川大黄上末,
蒸饼为丸, 量虚实服.3.万安丸牵牛 ( 头末 )  胡椒 木香 小茴香 ( 焙 )
各等分焙上末, 水泛为丸, 量虚实服.4.威喜丸白茯苓 ( 去皮作块,
用猪苓二钱半, 同于磁器内煮二十余沸出, 晒干,不用猪苓 )
四两 黄蜡四两上以茯苓为末, 炼黄蜡为丸, 如弹子大. 空心细嚼, 满口生津,
徐徐咽服, 以小便清为度. 忌米醋, 只吃糠醋. 忌动气.5.固精丸牡蛎 (?? 粉 )
菟丝子 ( 酒蒸, 焙 )  韭子 ( 炒 )  龙骨 五味子 白茯苓 桑螵蛸 ( 酒炙
)  赤石脂各等分上为末, 酒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心盐汤下.

[]{#chapter_63.xhtml}

卷四症瘕□癖诸证门

症癖积痞血蛊门汇方

属性:1.大七气汤三棱 莪术 ( 各煨, 切 )  青皮 ( 去穣 )  陈皮 ( 去白 )
木香 藿香 益智仁 桔梗 肉桂 甘草 ( 炙 ) 各七钱半上?? 咀, 每服五钱.
水二盏, 煎至一盏, 食前温服.2.乌药散乌药 莪术 桂心, 当归 ( 炒 )
桃仁 青皮 木香各等分上为末, 每服二钱, 热酒调下.3.血竭散真血竭 (
如无, 紫矿代 ) 当归 赤芍 蒲黄 延胡索上等分, 研细频筛, 再研, 取尽为度.
每服一钱, 用童便合好酒半大盏, 煎一沸,温调下. 方产下时一服, 上床良久再服,
其恶血自循经下行, 不致冲上,免生百病.4.助气丸京三棱 蓬莪术 (
二味各用湿纸包, 灰火中煨透. 切片 ) 各二斤 青皮 ( 去白 )  陈皮 ( 去白 )
白术各十五两 枳壳 ( 麸炒,去穣 )  槟榔 木香各十两上为末, 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滚水下.5.开郁正元散白术 陈皮 青皮 香附 山查 海粉 桔梗 茯苓 砂仁 延胡索 麦芽
( 炒 )  甘草 ( 炙 )  神麴 ( 炒 ) 各等分上锉, 每服一两, 生姜三片,
水煎服.6.桃奴散桃奴 ( 炒 )  雄鼠粪 ( 炒, 两头尖者是 )
延胡索 肉桂 五灵脂 香附 ( 炒 )  砂仁 桃仁各等分上为末. 每服三钱,
酒调下.7.葱白散当归 熟地 赤芍 川芎 人参 茯苓 枳壳 肉桂 厚朴 干姜 木香 青皮 莪术 三棱 茴香 神麴 麦芽 苦楝子各等分上末,
加葱白三寸, 食盐五分, 煎服三钱. 大便结燥,
去盐加大黄.便自利加诃子.8.当归散当归 川芎各二钱 鳖甲 ( 醋炙 )
三钱 吴茱萸 桃仁十五粒 赤芍 肉桂各一钱 槟榔 青皮各八分 木香 莪术 川大黄各七分上为末,
每服一钱. 水一盏, 入干燕脂一钱, 同煎六分, 食后服.

[]{#chapter_64.xhtml}

卷四嗣育门

嗣育门汇方

属性:1.加味地黄丸 治妇人经水不调, 必不能受孕, 即使受之,
亦不全美,宜常服此方.熟地四两 山萸肉 山药各二两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一两五钱 泽泻 香附
( 童便浸三次 ) 各一两上为末, 炼蜜丸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
白沸汤送下.2.涤痰汤 治妇人肥盛者, 多不受孕.
以身中有脂膜闭塞子宫也,以此汤送后丸药.当归一两 茯苓四两 川芎七钱五分 白芍药 白术
( 土炒 )  半夏( 制 )  香附米 陈皮 甘草各一两上作十贴, 每贴姜三片,
水煎吞后丸子.3.涤痰丸 白术 ( 土炒 )
二两 半夏麴 川芎 香附米各一两 神麴 ( 炒 )
茯苓各五钱 橘红四钱 甘草二钱上为末, 粥丸. 每服八十丸. 如热者,
加黄连, 枳实各一两.4.大补丸 治妇人瘦弱, 多由血少不能受孕.
宜常服此方.天冬 ( 去心 )  麦冬 ( 去心 )
菖蒲 茯苓 人参 益智仁 枸杞子 地骨皮 远志肉上为细末, 炼蜜丸,
如桐子大, 空心酒下三十丸.5.苁蓉菟丝子丸 此方不寒不热,
助阴生子.肉苁蓉一两三钱 复盆子 蛇床子 川芎 当归 菟丝子各一两二钱 白芍药一两 牡蛎
( 盐泥固?? )
乌贼鱼骨各八钱 五味子 防风各六钱 条芩五钱 艾叶三钱上为末, 炼蜜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 四十丸. 盐汤下, 早晚皆可服.6.调经丸 理气养血,
调经种子.香附 川杜仲 ( 姜汁炒 ) 八两 大川芎 白芍药 当归 ( 去尾
)怀生地 陈皮 小茴香 ( 酒炒 )  延胡索 ( 略炒 )  肉苁蓉 (酒炒 )
旧青皮 ( 麸炒 )  台乌药 ( 炒 ) 枯黄芩 ( 酒炒 ) 乌贼鱼骨 ( 酥炙 )
以上各四两上十四味称足, 真正好醋, 和面打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百丸,空心好酒送下. 一方无陈皮, 地黄, 有人参, 黄耆各二两.

[]{#chapter_65.xhtml}

卷四胎前诸证门

胎前门汇方

属性:1.保生汤人参 甘草各二钱半 白术 香附子 乌药 橘红各五钱上锉,
每服三钱. 姜五片, 煎服.2.加味六君汤人参 白术 ( 土炒 )
茯苓 陈皮 半夏 ( 制 ) 各一钱五分 甘草( 炙 ) 五分 藿香叶 枇杷叶 (
炙 ) 各一钱 缩砂仁 枳壳 (炒) 各八分上锉,
加生姜煎服.3.加味温胆汤陈皮 半夏 ( 制 )  茯苓各一钱 甘草 ( 炙 )
五分 枳实 竹茹 黄苓各一钱 黄连八分 麦冬二钱 芦根一钱上锉 , 姜,
枣煎服.4.加味平胃散厚朴 ( 姜汁炒 )  苍术 ( 米泔浸炒 )  陈皮 甘草 ( 炙
)  人参各一钱上为末,
每服三钱 加姜煎服.5.延胡四物汤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各七钱五分 延胡索
( 酒煮 ) 二两上锉,
水煎服.6.加味胶艾四物汤当归 熟地 阿胶 白芍各二钱 杜仲一钱五分 川芎 蕲艾各八分上加葱白三寸,
大豆淋酒煎服.7.蜜硝煎蜂蜜 芒硝上煎,
溶化服.8.加味芎归饮川芎二钱 当归五钱 人参一钱 吴茱萸五分 阿胶二钱 蕲艾八分 甘草
( 炙 ) 五分上锉, 水煎服.9.导赤散生地三钱 木通二钱 甘草梢一钱灯心一团,
煎服.10.五苓散白术 ( 土炒 )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二钱半 肉桂三分上锉,
作一服,
水煎服.11.茯苓导水汤茯苓 槟榔 猪苓 缩砂 木香 陈皮 泽泻 白术 木瓜 大腹皮 桑白皮 苏梗各等分上加姜煎服.
胀, 加枳壳; 喘 , 加苦葶苈子;
腿脚肿加防己.12.知母饮知母 麦冬 甘草各五钱 黄耆 子芩 赤苓各七钱五分上??咀,
每服四钱.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滓,
入竹沥一合温服.13.紫苏饮当归 川芎 白芍各二两 陈皮 苏茎叶 大腹皮各一两 甘草
(炙) 五钱 人参 ( 量虚实用 )上?? 咀, 每服五钱. 水二盏, 生姜五片,
煎至一盏, 去滓服, 日进二服. 有热, 加黄芩竹茹; 心烦, 加羚羊角; 有食,
加神麴, 山查.14.羚羊角散羚羊角 ( 镑 )
独活 酸枣仁 五加皮 防风 薏苡仁 杏仁 当归( 酒浸 )  川芎 茯神 (
去木 ) 各五分 甘草 木香各二分上??咀, 加生姜五片,
水煎服.15.钩藤汤钩藤钩 当归 茯神 人参各一两 苦桔梗一两五钱 桑寄生五钱上为粗末,
每服五, 六钱.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滓温服, 无时. 忌猪肉, 菘菜. 烦热,
加石膏二两半; 临产月,
加桂心一两.16.枳桔二陈汤陈皮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甘草 ( 炙 )
五分 枳壳 桔梗各一钱上锉末, 加生姜水煎服.17.桔梗汤天冬 ( 去心 )
赤苓各一钱 桑皮 桔梗 紫苏各五分 麻黄 ( 去节) 三分 贝母 人参 甘草
( 炙 ) 各二分上锉, 加生姜, 水煎服.
一方有杏仁无贝母.18.举胎四物汤当归 白芍 熟地 川芎 人参 白术各二钱 陈皮 升麻各一钱上锉,
水煎服.19.麦味地黄汤熟地四钱 山萸肉二钱 山药二钱 泽泻 茯苓 丹皮各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 五味子十二粒上锉,
水煎服.20.五淋散赤芍 山栀子各二钱 赤茯苓一钱二分 当归一钱 子芩六分 甘草五分上水煎服.21.阿胶汤阿胶
( 炙燥 ) 熟地 ( 焙 ) 艾叶 ( 微炒 ) 芎藭 当归 ( 切, 焙) 杜仲 ( 去粗皮,
炙, 锉 )  白术各一两上?? 咀, 每服四钱. 水一盏半, 枣三枚, 擘破,
同煎至八分, 去滓,食前温服.22.黄耆汤糯米一合 黄耆二两 川芎一两上细锉,
水二大盏, 煎至一盏, 温服. 一方无川芎.23.银苎酒苎麻根 ( 锉 )
二两 纹银五两 清酒一盏上以水二大盏, 煎至一大盏, 去渣,
分温二服.24.十圣散人参 黄耆 白术 熟地黄 砂仁各五分 甘草 ( 炙 )
当归 川芎 白芍 ( 炒 ) 各一钱 川续断八分上锉,
水煎服.25.独参汤用好人参二两或四两上水煎, 徐徐服.26.益母丸益母草 (
五月五日, 或六月六日采之, 阴干, 忌铁器 )上一味, 以石器碾为细末,
炼蜜丸弹子大. 每用一丸, 童便好酒各半,研化服之.27.六味地黄丸熟地 (
蒸晒九次 ) 八两 山药四两 茯苓 ( 乳拌 ) 三两 山萸肉(酒浸 )
四两 丹皮三两 泽泻三两炼蜜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钱.28.桂附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附子.29.黄连煎黄连上一味煎汤,
调空房中鼠穴内土服.30.甘麦大枣汤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上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温分三服. 亦补脾气.31. 香棱丸木香 丁香各半两 枳壳 ( 麸炒 )
三棱 ( 酒浸一夕 ) 莪术 ( 细锉,每一两用巴豆三十粒去壳同炒, 待巴豆黄色,
去巴豆不用 )  青皮 ( 炙 )  川楝子肉 蘹香 ( 炒 ) 各等分上为末, 醋煮,
面糊丸如桐子大, 朱砂为衣. 每服三十丸, 姜盐汤送下,或温酒下, 无时.

[]{#chapter_66.xhtml}

卷四生育门

难产

属性:10.难产之由不一端, 胎前安逸过贪眠, 惊恐气怯用力早,
胞破血壅血浆干.【注】妊娠难产之由, 非只一端. 或胎前喜安逸不耐劳碌,
或过贪眠睡,皆令气滞难产; 或临产惊恐气怯, 或用力太早,
则产母困乏难产;或胞伤血出, 血壅产路; 或胞浆破早, 浆血干枯,
皆足以致难产.临证之工, 不可不审也.

[]{#chapter_67.xhtml}

卷四产后门

产后门汇方

属性:1.开骨散当归五钱 龟板 ( 醋炙, 研 )
三钱 川芎二钱 妇人发一团水煎服.2.夺命散没药 血竭各等分, 上研为细末.
才产下, 便用童便细酒各半杯, 煎一两沸, 调下二钱, 良久再服. 其恶血自下行,
便不冲上,
免生百疾.3.清魂散泽兰叶 人参各二两 川芎五钱 荆芥穗一两 甘草 ( 炙 )
二钱,上为末. 用温酒热汤各半杯, 调一钱灌之, 下咽, 眼即开,
气定即醒.4.大岩蜜汤当归 熟地 白芍各二钱 干姜 肉桂各一钱 吴茱萸 独活 远志(炙
)  细辛 甘草 ( 炙 ) 各八分, 上水煎服.5.香桂散当归 肉桂 川芎各等分,
上为末,
酒调服.6.延胡索散当归 赤芍 生蒲黄 桂心 琥珀 红花 延胡索各等分,
以上以好醋浸一宿, 焙干为末. 每服二钱,
酒调.7.趁痛散当归 官桂 白术 黄耆 独活 牛膝 生姜各五钱 甘草 ( 炙
) 薤白各三钱半, 桑寄生五钱, 上嚼咀, 每服五钱,
水煎服.8.丁香豆蔻散公丁香 白豆蔻仁 伏龙肝各等分, 上为末,
生姜汤点服.9.茹橘饮竹茹 橘红各三钱 干柿一枚, 水,
姜煎服.10.参附汤人参一两 附子 ( 炮 ) 五钱, 上作一服, 姜, 枣水煎,
徐徐服. 去人参加黄耆, 名耆附汤.11.二味参苏饮人参 ( 为末 )
一两 苏木二两, 上以苏木煎汤, 冲人参末服.12. 枳术汤枳实 ( 炒 )
二两 白术 ( 土炒 ) 二两, 水,
姜煎服.3.小调中汤茯苓 当归 白芍 陈皮各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上作一剂,
煎汤服.14.小调经散白芍 当归 没药 琥珀 桂心各一钱 细辛 麝香各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 姜汁,
温酒各少许调服.15.更生散当归 川芎 人参 生地各二钱 荆芥穗三钱 干姜 (
炮 ) 八分,水煎服.16.当归六黄汤当归 熟地 ( 自制 )  黄耆 ( 炙 )
各二钱 生地 黄柏 ( 炒黑) 黄芩 ( 炒黑 )  黄连 ( 炒黑 ) 各一钱,
上水煎服.17.黄耆汤黄耆 ( 炙 ) 三钱 牡蛎粉二钱 白术 ( 土炒 )
二钱 茯苓一钱 麦冬二钱 熟地三钱 防风一钱 甘草 ( 炙 ) 七分,
上加浮小麦一合,煎服.18.七珍散人参 石菖蒲 生地 川芎各一两 细辛一钱 防风 辰砂
( 另研)各五钱. 上为细末, 每服一钱. 薄荷煎汤调服.19. 茯神散茯神 ( 去木 )
一两 人参 黄耆 ( 炙 )  赤芍 牛膝 琥珀 龙齿( 研 )
各一钱五分 生地一两五钱 桂心五钱 当归二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
水煎服.20.妙香散甘草 ( 炒 ) 五钱 远志 ( 制, 去心 )  山药 ( 姜汁炙 )
茯苓 茯神 ( 去木 )  黄耆 ( 炙 ) 各一两 人参 桔梗各五钱 辰砂(另研
) 三钱 麝香 ( 另研 ) 二钱 木香一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 当归,
熟地煎汤调下.21. 参麦饮人参 麦冬,
上水煎服.22.人参当归汤人参 当归 熟地 麦冬 白芍各二钱 五味子三分 桂枝一钱,
上锉,水煎服.23.竹叶归耆汤人参 白术 ( 土炒 )  当归 黄耆 ( 炙 )
各二钱 竹叶二十片 甘草 ( 炙 ) 五分, 上锉,
水煎服.24.旋覆花汤旋覆花 赤芍药 荆芥穗 半夏麴 前胡 甘草 ( 炙 )
茯苓 五味子 杏仁 ( 去皮尖, 麸炒 )  麻黄各等分. 上?? 咀,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 生姜三片, 枣一枚, 煎至七分, 去滓, 食前温服.
有汗不宜用.25.人参泽兰叶汤人参五钱 泽兰叶 丹皮 牛膝各二钱 生地三钱 熟地五钱
藕节五枚, 煎, 冲童便服.26.槐连四物汤当归 川芎 赤芍药 生地 槐花 黄连
( 炒 ) 各一钱 御米壳 (去蒂, 蜜炙 ) 五分, 上锉, 水煎服.27.芍药汤芍药 (
炒 )  当归 黄连 ( 炒 ) 各半两 槟榔 木香 甘草 (炙)
各二钱 肉桂二钱五分 黄芩 ( 炒 ) 三钱, 上每服半两, 水煎.如不减, 加大黄.
此证又有因中气虚弱, 脾气郁结者,
治当审察.28.真人养脏汤人参 白术 白芍药各二钱 肉桂 肉豆蔻 诃子 ( 煨
) 各一钱 木香 甘草 罂粟壳各八分, 上锉, 姜,
枣煎服.29.人参败毒散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各一钱五分 枳壳 桔梗 人参 茯苓各一钱 川芎八分 甘草五分,
上锉, 姜, 葱煎服.30. 香连丸黄连 ( 净 ) 十二两 吴茱萸 ( 去枝梗 ) 十两,
上先将二味用热水拌和, 入磁器内, 置热汤炖一日, 同炒至黄连紫黄色,
去茱用连为末,每末四两, 入木香末一两, 淡醋米饮为丸, 梧桐子大, 每服二,
三十丸, 滚汤下. 久痢中气下陷者, 用补中益气汤下; 中气虚者, 用四君子汤下;
中气虚寒者, 加姜,
桂.31.藿香正气散藿香一钱五分 桔梗 大腹皮 紫苏 茯苓 白术 ( 炒 )
白芷 半夏麴 陈皮 厚朴 ( 炙 ) 各一钱 甘草 ( 炙 ) 五分, 上锉,
加姜,枣,
水煎服.32.三合散当归 白芍 茯苓 熟地各一两 柴胡 人参各一两五钱 黄芩 半夏(
制 )  甘草各六钱 川芎一两, 上为粗末, 每服一两. 水一钟半,煎服,
日三.33.黄耆当归散人参 白术 ( 土炒 )
黄耆 当归 白芍各三钱 甘草八分, 上锉,姜,
枣水煎服.34.桂附地黄汤熟地四钱 山萸肉 山药各二钱 丹皮 泽泻 茯苓各一钱五分 附子(
制 )  肉桂各一钱, 上锉, 水煎服.35.回生丹锦纹大黄 ( 为末 ) 一斤 苏木 (
打碎, 用河水五碗, 煎汁三碗听用) 三两 大黑豆 ( 水浸取壳, 用绢袋盛壳,
同豆煮熟, 去豆不用,将壳晒干, 其汁留用 ) 三升 红花 ( 炒黄色, 入好酒四碗,
煎三,五滚, 去渣, 取汁听用 ) 三两 米醋 ( 陈者佳 ) 九斤. 将大黄末一斤,
入净锅, 下米醋三斤, 文火熬之, 以长木筋不住手搅之成膏,再加醋三斤熬之,
又加醋三斤, 次第加毕, 然后下黑豆汁三碗, 再熬,次下苏木汁, 次下红花汁,
熬成大黄膏. 取入瓦盆盛之, 大黄锅粑亦铲下, 入后药同磨: 人参 当归 ( 酒洗
)  川芎 ( 酒洗 )  香附 ( 醋炒 )  延胡索 ( 酒炒 )  苍术 ( 米泔浸炒 )
蒲黄 (隔纸炒 )  茯苓 桃仁 ( 去皮, 尖, 油 ) 各一两 川牛膝 (
酒洗)五钱 甘草 ( 炙 )  地榆 ( 酒洗 ) 川羌活 广橘红 白芍 (酒炒 )
各五钱 木瓜 青皮 ( 去穣, 炒 )
各三钱 乳香 没药各二钱 益母草三两 木香四钱 白术 ( 米泔浸炒 )
三钱 乌药 (去皮 ) 二两五钱 良姜四钱 马鞭草五钱 秋葵子三钱 熟地 (
酒浸,九次蒸晒, 如法制就 ) 一两 三棱 ( 醋浸透, 纸裹煨 ) 五钱 五灵脂 (
醋煮化, 焙干, 研细 ) 五钱 山萸肉 ( 酒浸, 蒸捣 )五钱, 上三十味,
并前黑豆壳, 共晒为末, 入石臼内, 下大黄膏拌匀,再下炼熟蜜一斤, 共捣千杵,
取起为丸. 每丸重二钱七, 八分, 静室阴干须二十余日. 不可日晒, 不可火烘,
干后只重二钱有零. 铄蜡护之, 即蜡丸也. 用时去蜡壳, 调服.

[]{#chapter_68.xhtml}

卷四乳证门

乳证门汇方

属性:1.消毒饮青皮 白芷 当归 柴胡 淅贝母 僵蚕 花粉 金银花 甘草节各等分,
上锉, 水煎服.2.栝蒌散栝蒌 乳香 没药 当归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 酒煎服.
加皂角刺,名立效散.3.十六味流气饮当归 白芍 人参 黄耆各二钱 川芎 防风 苏叶 白芷 枳壳 桔梗各一钱 甘草 槟榔各五分 乌药 厚朴 官桂 木通各八分,上锉,
每服五钱, 水煎服.4.青皮甘草散青皮 甘草各一钱, 上为末,
煎浓姜汤调服.5.鹿角散鹿角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 鸡子黄调铜器内,
炙敷之.6.连翘散防风 元参各二钱 白敛 芒硝 大黄 射干各一钱 升麻五分 白芍一钱 甘草五分 杏仁二十粒,
上锉, 姜水煎服.7.加味四物汤当归 白芍 熟地 川芎 花粉 王不留行 ( 炒 )
木通各二钱,以上猪蹄熬汤,
煎药服.8.涌泉散白丁香 王不留行 花粉 漏芦各一钱,
上猪蹄汤煎服.9.兔怀散红花 赤芍 归尾 牛膝各二钱, 上锉, 水煎服10.
麦芽煎麦芽三两, 上一味, 水煎作茶饮.

[]{#chapter_69.xhtml}

卷四前阴诸证门

前阴诸证门汇方

属性:1.龙胆泻肝汤生地二钱 木通 车前子各一钱五分 泽泻 黄芩各二钱 当归 二钱 黑栀仁 龙胆草各一钱 生甘草五分,
加灯草一团, 水煎服.2.洗方防风三钱 蕲艾一团 大戟一钱,
上熬汤熏洗.3.腾方枳实 广皮各等分, 上为末, 炒热腾之.4.敷方四物汤一料,
乳香一钱, 上捣饼, 纳户中, 其痛即定.5.桃仁雄黄膏桃仁 ( 研膏 ) 五钱 雄黄
( 末 ) 三钱, 上二味研匀, 用鸡肫肝切片,蘸药纳户中, 其虫即钻入肝,
而痒自止.6.阴挺洗法蛇床子五钱 乌梅九枚, 上二味, 熬汤乘热熏洗.7.敷方藜芦
( 为末 ), 上用猪脂油调敷自收.8.阴痔熏法乌头,
上用酽醋熬熏自消.9.温中坐药方远志 干姜 吴茱萸 蛇床子各等分, 上为末,
绵裹纳户内, 一日二次换.10.膏发煎妇人发乱一团, 上用猪膏熬化服之,
小便利则愈.11.桂心釜墨散桂心 釜底墨各等分, 上二味为末, 酒服方寸匕.

[]{#chapter_70.xhtml}

卷四杂证门

杂证门汇方

属性:1.半夏厚朴汤半夏 厚朴 苏叶 茯苓各二钱,
上生姜煎服.2.清热行血汤桃仁一钱 红花一钱 丹皮 五灵脂 生地各二钱 甘草五分 穿山甲 赤芍各一钱,
上水煎服.八珍汤
方见首卷妇科心法要诀 附方索引【本索引是按首字笔画多少顺序排列的.
】二画十六味流气饮......六七二十圣散......六二三十全大补汤......五五九七珍散......六六一七味白术散......五五八二味参苏饮......六六○丁香豆蔻散......六五九八珍汤......五五九人参泽兰叶汤......六六三人参养荣汤......五五九人参当归汤......六六二人参败毒散......六六三三画三黄四物汤......五六三三和汤......五七二三合散......六六四大补丸......六○○大温经汤......五六三大七气汤......五九○大黄□虫丸......五七三大岩蜜汤......六五八小调中汤......六六○小调经散......六六○小建中汤......五六二四画六神汤......五七二六君子汤......五五七六味地黄汤......五七二六味地黄丸......六二三五淋散......六二二五苓散......六二○升阳除湿汤......五七八五画半夏厚朴汤......六八八玉烛散......五六○甘麦大枣汤......六二四四君子汤......五五七四物汤......五五九加味归脾汤......六八五加味六君汤......六一八加味温胆汤......六一八加味平胃散......六一九加味二陈汤......六五二加味十全大补汤......六五四加味五淋散......六○九加味圣愈汤......六一二加味芎归饮......六一九加味芎藭汤......六一二加味芩连四物汤......六五六加味地黄丸......五九九加味地黄汤......六五六加味地骨皮饮......五六二加味异功散......六四○加味四物汤......六七三加味小柴胡汤......六八一加味小调经散......六八四加味逍遥散......六八六加味八珍汤......六四四加味生化汤......六五二加味胶艾四物汤......六一九加味乌药汤......五六三加味佛手散......六四九失笑散......五七八生化汤......六四○六画竹叶归耆汤......六六二地榆苦酒煎......五七八地骨皮饮......五六○回生丹......六六五血竭散......五九○七画劫劳散......五七二延胡索散......六五九延胡四物汤......六一九芍药汤......六六三吴茱萸汤......五六三更生散......六六一助气丸......五九○佛手散......五六一妙香散......六六二乳香四物敷法......六七五八画芩心丸......五七三芩术四物汤......五五九芩连四物汤......五五九阿胶汤......六二二阿胶五苓散......六○九青皮甘草散......六七二固精丸......五八三知母饮......六二○羌桂四物汤......五六○九画枳术汤......六六○枳桔二陈汤......六二一柏子仁丸......五七三星连二陈汤......六四五威喜丸......五八二兔怀散......六七三柴胡四物汤......五六○香连丸......六六四香桂散......六五丸香棱丸......六二四香砂六君子汤......五五○保生汤......六一八十画消毒饮......六七二益阴煎......五七三益胃升阳汤......五七八益母丸......六二三桂心釜墨散......六八一桂枝四物汤......五六○桂附地黄丸......六二三桂附地黄汤......六六五桔梗汤......六二一茯神散......六六一茯苓导火汤......六二○茹橘饮......六五九桃奴散......五九一桃仁雄黄膏......六八○桃红四物汤......五五九乌药散......五九○栝蒌散......六七二真人养脏汤......六六三十一画羚羊角散......六二一清热行血汤......六八八清魂散......六五八清白散......五八二鹿角散......六七二麻黄四物汤......五六一旋覆花汤......六六二理中汤......五五九连翘散......六七二逍遥散......五五八紫苏饮......六二○参麦饮......六六二参附汤......六六○参苓白术散......五五八阴庤熏法......六八○阴痛敷方......六八○阴挺洗方......六八○阴挺敷方......六八○阴肿洗方......六八○阴肿腾方六八○麦芽煎......六七三麦味地黄汤......六二二异功散......五五七十二画温中坐药方......六八一趁痛散......六五九琥珀散......五六三黄连煎......六二三黄耆汤......六二二黄耆建中汤......五六二黄耆当归散......六六四犀角地黄汤......五六三涌泉散......六七三开郁正元散......五九一开骨散......六五八钩藤汤......六二一补中益气汤......五七八不十三画圣愈汤......五六一万安丸......五八二当归散......五九一当归六黄汤......六六一当归补血汤......五六一当归建中汤......五六二过期饮......五六一葱白散......五九一十四画蜜硝煎......六一九涤痰丸......六○○涤痰汤......五九九膏发煎......六八一槐连四物汤......六六三夺命散......六五八银苎酒......六二二十五画苁蓉菟丝子丸......六○○胶艾四物汤......五六○调经丸......六○○十六画导赤散......六二○导水丸......五八二独参汤......六二三泽兰叶汤......五七三十七画龙胆泻肝汤......六七九举胎四物汤......六二一姜芩四物汤......五六一十八画归脾汤......五五八双和饮......五五九二十画藿香正气散......六六四

[]{#chapter_71.xhtml}

卷四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二四

虎口三关部位脉纹形色

属性:初生小儿诊虎口,男从左手女右看,次指三节风气命,脉纹形色隐隐安,形见色变知有病,紫属内热红伤寒,黄主脾病黑中恶,青主惊风白是疳,风关病轻气关重,命关若见病多难,大小曲紫伤滞热,曲青人惊走兽占,赤色水火飞禹扑,黄色雷惊黑阴痫,长珠伤食流珠热,去蛇吐泻来蛇疳,弓里感冒外痰热,左斜伤风右斜寒,针形枪形生痰热,射指射甲命难全,纹见乙字为抽搐,二曲如□伤冷传,三曲如虫伤硬物,水纹咳嗽吐泻环,积滞曲虫惊鱼骨,形似乱虫有蛔缠,脉纹形色如参合,医者留神仔细观。

[注]凡初生小儿有疾病者,须视虎口叉手处脉纹之形色,以决病之死轻重,男先看左手次指内侧,女先看右手次指内侧,指之三节,初节日风关,次节日气关,三节日命关,其纹色红黄相兼,隐隐不见,则为平安无病,若纹色紫属内热,红属伤寒,黄为伤脾,黑为中恶,青主惊风,白主疳证,纹在风关主病轻,气关主病重,若过命关主病危难治,又当视其纹形大小曲弯,色紫者主伤食内热,色青者主人惊及走兽惊,色赤者主水火飞禽所惊,黄主雷惊,黑主阴痫,如指上纹形一点红色,名曰流珠纹,主内热,圆长者名曰长珠形,主饮食伤,上尖长下微大者,名日去蛇形,主伤食吐泻,上大下尖长者,名日来蛇形,主湿热成疳,弓反里者,形弯向中指,主感冒寒邪,弓反外者,形弯向大指,主内热痰盛,纹斜向左者,其纹斜向中指,主伤风,纹斜向右者其纹斜向大指,主感寒,针形者,直若悬针微短,枪形者,直射如枪微长,皆主痰热透,关射指射甲者,其纹直射指甲指端,主脾气大败,病危不起,二者俱属不治,乙字纹似乙字,主惊风抽搐,二曲如□,主伤生冷,三曲如虫,主伤硬物,水纹形似水字,主咳嗽,环形联系如环,主疳病,曲虫纹如弯虫,主积滞鱼骨,纹如鱼刺,主惊热,纹形如乱虫者,主蛔虫缠扰,习幼科者,必以此形色合参,留衶诊察,始不误矣。

%

[]{#chapter_72.xhtml}

卷五初生门

变蒸

属性:万物春生夏热长,儿生同此变形神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日一蒸,变长百骸生藏府,蒸璔智能发聪明,十八五百七十六,变蒸即毕形神成,变蒸之状身微热,耳尻骨冷无病情。

[注]天地生化万物,必以春温夏热,儿之初生,变生形神亦同此理,自生之日至三十二日,日一变,至六十四日日一蒸,变则长其百骸,生其藏府,蒸则璔其智能,发其聪明也,日十八五百七十六者,谓十变五蒸之,外又有三大蒸,合计五百七十六日也,变蒸即毕,形神俱足,此后则不复变蒸矣,然每变蒸之时,其状惟身微热、耳冷、尻骨冷而无他病情状,盖以阴阳和变,生化神气,故无他病情状也,身微热者,以阴阳氤氲变蒸之气而然也,耳尻冷者,耳尻属阴,以阳不伤阴,而与阴和之象,故不热也。

[按]变蒸即口生五藏六府次序,又曰包络三焦二经俱无形状,故不变不蒸,夫包络乃周身脂膜联系百骸藏府者,三焦乃躯壳内气充满百骸藏府者,变蒸时岂独不及之耶,其说不经,细阅灵素自知,附辨以俟识者。

%

[]{#chapter_73.xhtml}

卷五惊风门

慢脾风

属性:肝盛脾衰金气弱,金失承制木风生,每因吐泻伤脾胃,闭目摇头面唇青,额汗昏睡身肢冷,舌短声哑呕澄清,温中补脾为主剂,固真理中随病情.[注]慢脾风一证,多缘吐泻即久,脾气大伤,以致土虚不能生金,金弱不能制木,肝木强盛,惟脾是克,故曰脾风,闭口摇头,面唇青黯,额汗昏陲,四肢厥冷,舌短声哑,频呕清水,此乃纯阴无阳之证,逐风则无风可逐,治惊则无惊可治,惟宜大补脾上,生胃回阳为主,吐泻亡阳者,温中补脾汤主之,大病后成、固真汤主之,四肢厥冷者,理中汤加附子主之。

(温中补脾汤)人参 黄耆蜜炙 白术土炒干姜 附子制 半夏姜制 陈皮 茯苓
砂仁肉桂去粗皮研 白芍炒焦 甘草炙 丁香 引用煨姜水煎服。

(方歌)慢脾温中补脾汤,参耆白术共干姜,陈半附苓缩砂桂,白芍甘草共丁香(固真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肉桂去粗皮 白茯苓 山药炒 黄耆蜜炙甘草湿纸里透
附子去皮脐汤泡浸 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固真汤治慢脾风,人参白术桂茯苓,山药黄耆煨甘草,附子浸泡最宜精。

(理中汤) 方见不乳。

%

[]{#chapter_74.xhtml}

卷五痫证门

风痫

属性:风痫汗出风袭经,二目青黯面淡红,十指屈伸如数物,化风羌活牛黄功。

[注]风痫因汗出脱衣,腠理开张,风邪乘隙而入,发时目青面红,手如数物,治法先宜疏风解表,轻则化风丹主之,重则羌活桂枝汤主之,风兼痰者,牛黄丸主之。

(化风丹) 胆星二钱 羌活 独活 天麻 防风 甘草炙 荆芥穗人参 川芎各一钱
以上共为细末,炼蜜丸皂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化开服。

(羌活桂枝汤) 羌活 防风 麻黄 桂枝 天麻 大黄 甘草生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羌活桂枝治风痫,疏风泻热难妙言,羌防麻桂天麻草,大黄煎服自然痊。

(牛黄丸) 胆星 全蝎去毒 蝉退各一钱半 防风 牛黄 白附子生僵蚕炒
天麻各一钱五分麝香五分
以上为细末,煮枣去核皮,取肉和丸,如菉豆大,每服三五丸,生姜汤化服。

%

[]{#chapter_75.xhtml}

卷五疳证门

哺露疳

属性:乳食不节伤脾胃,羸瘦如柴哺露成,吐食吐虫多烦渴,头骨开张哺热蒸,先用集圣消积滞,继用肥儿甚有灵,若还腹大青筋现,人参丸服莫从容。

[注]哺露者,因乳食不节大伤脾胃也,其证羸瘦如柴,吐食吐虫,心烦口渴,头骨开张,日哺蒸热,先用集圣丸消其积滞,再用肥儿丸清理其脾,若哺露日久,肚大青筋者,又宜清补兼施,以人参丸主之。

(集圣丸) 芦荟微炒 五灵脂炒 夜明沙淘洗焙干 缩砂 木香 陈皮 莪术史君子肉
黄连 川芎酒洗炒 干蟾各二钱炙 当归一钱五分
青皮二钱制以上为细末,用雄猪胆二个,取汁和面糊为丸,每服一钱,米饮送下。

(肥儿丸) 方见脾疳。

(人参丸) 人参 麦冬去心 半夏姜制 大黄微炒 黄耆炙 茯苓柴胡 黄芩
炙甘草 川芎 诃黎勒煨 □甲炙
以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以粥饮下,量儿大小用之。

%

[]{#chapter_76.xhtml}

卷五吐证门

热吐

属性:食入即吐因胃热,口渴饮冷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赤,加味温胆汤可痊。

[注]热吐之证,或因小儿过食煎燇之物,或因乳母过食厚味,以致热积胃中,遂令食入即吐,口渴饮冷,呕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赤色,治宜清热为主,加味温胆汤主之。

(加味温胆汤) 陈皮 半夏姜制 茯苓 麦冬去心 枳实麸炒生甘草 竹茹
黄连姜炒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热吐须用温胆汤,陈皮半夏茯苓良,麦冬枳实生甘草,竹茹黄连水煎尝。

%

[]{#chapter_77.xhtml}

卷五泻证门

水泻

属性:脾胃湿盛成水泻,懒食溏泻色多黄,清浊不分溺短涩,胃苓升阳除湿汤。

[注]水泻者,皆因脾胃湿盛,以致清浊不分,变成水泻之证,其候小便短涩,懒食溏泻色黄,宜用胃苓汤以除湿,若泻久不止,则用升阳除湿汤治之,其证自愈。

(胃苓汤) 苍术炒 陈皮 厚朴姜炒 白术土炒 茯苓 炙甘草 肉桂 泽泻
猪苓姜红枣水煎服。

(方歌)湿泻胃苓汤堪行,苍术陈皮厚朴同,白术茯苓炙甘草,肉桂泽泻共猪苓。

(升阳除湿汤)苍术炒 陈皮 防风 神麴炒 麦芽炒 泽泻 炙甘草 升麻 羌活
柴胡猪苓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升阳除湿泻不停,苍术陈皮共防风,神麴麦芽泽甘草,升麻羌活柴猪苓。

%

[]{#chapter_78.xhtml}

卷五感冒门

感冒夹惊

属性:感冒病时触惊异,心惊胆怯睡不安,身热烦躁面青赤,疏解散与凉惊丸,和以柴胡温胆剂,宁神定志效通仙.[注]小儿感冒邪气未解,复为惊异所触,故见心惊胆怯,睡卧不安,身热烦躁,面色青赤之证,先以疏解散疏散之,再以凉惊丸清镇之,如病虽退,尚觉心惊不寐者,宜用柴胡温胆汤和解之。

(疏解散)羌活 苏叶 防风 枳壳麸炒 桔梗 前胡 赤芍药 杏仁炒去皮尖
僵蚕炒甘草生 黄连酒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疏解散治感冒惊,羌活苏叶及防风,枳前胡黄连芍,杏仁僵蚕甘草同。

(凉惊丸) 方见急惊风(柴胡温胆汤)柴胡 陈皮 半夏姜制 茯苓 甘草生 竹茹
枳实麸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柴胡温胆感冒惊,病后余邪尚未宁,柴胡陈半茯芩草,竹茹枳实姜用生。

%

[]{#chapter_79.xhtml}

卷五瘟疫门

瘟□疹痧

属性:伤寒疹□失汗下,时气初感即其然,表邪覆郁荣卫分,外泛皮脉痧疹□,疳白疹红如肤粟,□红如豆片连连,红轻赤重黑多死,淡红稀暗是阴□,未透升麻消毒治,热盛三黄石膏煎,已透消□青黛饮,痧疹表裹双解先。

[注]伤寒发□疹痧,皆因汗下失宜,外邪覆郁,内热泛出而成也,惟时气传染,感而即出,亦犹疫之为病,烈而速也,发于卫分则为痧,卫主气,故色白如肤粟也,发于荣分则为疹□,荣主血,故色红,肤浅为疹,深重为□,□形如豆,甚则成片连连,□疹之色红者轻,赤者重,黑者死,此以色辨热之浅深验死生也,若其色淡红,稀暗者,皆因邪在三阳已成,□疹由外入里,邪从阴化,或过服凉药所致,是为阴□阴痧阴疹,法当从阴寒治也,□出未透,表热轻者,宜升麻葛根汤合消毒犀角饮治之,表热重者,宜三黄石膏汤发之,已透者,用消□青黛饮加减清之,疹痧初起,表裹不清,用双解通圣汤先通表里,余法同前。

(升麻葛根汤合消毒犀角饮)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生 牛蒡子 荆芥防风 犀角
引用芫荽水煎服。

(方歌)升麻消毒表□疹,升葛芍草蒡荆防,偣加犀角急煎服,表实热盛另有方。

(三黄石膏汤) 黄连 黄芩 栀子 黄蘖 豆豉 麻黄 石膏 引用生葱水煎服。

(方歌)三黄石膏发□疹,表实热盛有奇功,连芩枙蘖与豆豉,麻黄石膏生用葱。

(消□青黛饮)石膏煆 知母 犀角 甘草生 栀子生 川连生 青黛 元参 柴胡 生地人参
大黄 引用姜枣水煎,临服人苦酒一匙和服。

(方歌)消□青黛消毒□,石知犀角草栀连,青黛元参柴生地,人参大黄斟酌添。

(双解通圣汤) 方见伤寒。

%

[]{#chapter_80.xhtml}

卷五暑证门

暑厥

属性:暑厥昏眩不知人,气虚挟痰上冲心,虚者清暑益气治,挟痰益元抱龙均。

【注】暑厥之证,昏昧不省人事,因其人元气素虚,暑热冲心,或挟痰上冲,以致精神昏愦,虚者以清暑益气汤治之,实者以辰砂益元散合抱龙丸治之。

(清暑益气汤)人参 黄者炙 当归酒洗 白术土炒 陈皮 麦冬去心 五味子 青皮炒
苍术炒 黄蘖酒炒 升麻 葛根 泽泻 神麴炒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清暑益气虚受暑,参耆归术草陈皮,麦味青皮苍术蘖,升葛泽泻衶麴宜。

(辰砂益元散)辰砂三钱水飞 滑石六两水飞 甘草一两末
每用一钱,姜灯心汤,调匀合抱龙丸服。

(抱龙丸)黑胆星四两九转者佳 天竺黄一两 雄黄水飞
辰砂各半两另研麝香一钱另研以上为细末煮甘草膏,和丸皂荚子大,温水化下。

%

[]{#chapter_81.xhtml}

卷五霍乱门

干霍乱

属性:欲吐泻之不吐泻,腹中绞痛不能堪,烦渴大饮甘露饮,肢厥不渴理中煎。

[注]干霍乱者,乃寒暑凝结,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腹中绞痛,俗名绞肠痧病也,治者当分寒暑,如烦渴大饮者为热,以桂苓甘露饮主之,若厥逆不渴者属寒,以理中汤主之,因证调治,其病自愈。

(桂苓甘露饮) 白术土炒 茯苓 泽泻 猪芩 肉桂少许 石膏滑石水飞
寒水石水煎服。

(方歌)寒暑凝结霍乱成,桂苓甘露莫从容,白术茯苓猪泽桂,膏滑寒水石相同。

(理中汤) 方见不乳。

%

[]{#chapter_82.xhtml}

卷五痢疾门

噤口痢

属性:火毒冲胃成噤口,脉大身热不能食,舌赤唇红惟饮冷,参连开噤散奇功。

[注]噤口痢一证,乃火毒冲胃而成,其证脉大身热,不能饮食,舌赤唇红,惟喜饮冷,急宜参连开噤散救之。

(参连开噤散) 人参 川连姜炒 莲子肉各等分 共为细末,米饮调下。

%

[]{#chapter_83.xhtml}

卷五疟疾门

疟痰疟饮

属性:疟疾痰饮多呕逆,面黄目肿胸膈膨,痰盛清脾加橘半,饮盛加苍倍人苓。

[注]小儿素有痰饮,复因外邪凝结脾胃,故呕逆也,若疟疾或经汗下之后,表裹无证,宜用清脾饮以和之,痰盛者,本方加橘红倍半夏,饮盛者,加苍术倍茯苓,若儿气已虚弱,更当加人参以扶其正。

(加减清脾饮) 柴胡 黄芩 半夏姜制 甘草炙 厚朴姜制 青皮醋炒槟榔 茯苓
草果人参 白术土炒 橘红 南苍术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清脾治疟兼痰饮,柴苓半朴青榔,苓果气虚参术入,痰盛加橘饮盛苍。

%

[]{#chapter_84.xhtml}

卷五咳嗽门

风寒咳嗽

属性:风寒咳嗽频嚏涕,鼻塞声重唾痰涎,疏风参苏金沸散,散寒加味华盖痊。

[注]小儿脱衣偶为风冷所乘,肺先受邪,使气上逆冲塞咽膈,发为咳嗽,嚏喷流涕,鼻塞声重,频唾痰涎,先以参苏饮疏解表邪,再以金沸草散清其痰嗽,若寒邪壅蔽,当以加味华盖散治之,则风邪解而气道通,气道通而咳嗽止矣。

(参苏饮) 苏叶 干葛 前胡 陈皮 半夏姜制 甘草生 枳壳麸炒桔梗 赤茯苓
水煎服(方歌)参苏饮治风寒嗽,苏叶干葛前胡从,陈皮半夏生甘草,枳壳桔梗配赤苓。

(金沸草散) 方见伤风。

(加味华盖散) 麻黄 杏仁去皮尖炒 苏子炒 前胡 橘红 甘草生 桑皮炒桔梗
赤茯苓 水煎,食后温服。

(方歌)华盖散治风寒盛,气促胸满咳嗽频,麻杏苏子前橘草,桑皮桔梗赤茯苓。

%

[]{#chapter_85.xhtml}

卷五喘证门

马脾风

属性: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扇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方最灵。

[注]马脾风俗得之名,即暴喘是也,因寒邪容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故胸高气促,肺张喘满,两□掮动,陷下作坑,鼻窍握张,神气闷乱,初遇之急服五虎汤,继用一捻金下之,倘得气开,其喘自止,如儿生百日内见此者病多不救。

(五虎汤) 麻黄蜜炒 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生 白石膏研为末
细茶引用生姜水煎,临时用药冲石膏服。

(方歌)五虎汤治马脾风,麻黄蜜炒杏仁从,甘草石膏细茶叶,煎服之后喘自松。

(一捻金) 方见不大便。

%

[]{#chapter_86.xhtml}

卷五痰证门

湿痰

属性:湿痰脾湿懒饮食,倦怠嗜卧面色黄,痰多枳桔二陈剂,饮多桂苓甘术汤。

[注]湿痰者,因小儿过食生冷油腻之物,有伤脾胃,遂致脾土虚湿,不能运化而成湿痰,滑而易出,脾虚不运,故懒食,脾主四肢,故倦怠嗜卧,脾属土,故面色多黄,痰多者,宜用枳桔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除湿化痰,饮盛者,须用桂苓甘术汤,扶阳散饮,调治合宜,而痰自化矣。

(枳桔二陈汤) 方见□乳。

(桂苓甘术汤) 茯苓 桂枝 甘草生 自术土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桂苓甘术湿痰饮,除湿利饮更扶阳,茯苓桂枝生甘草,白术土炒引生姜。

%

[]{#chapter_87.xhtml}

卷五疝证门

小肠气

属性:痛引腰脊小肠气,加味香苏温散宜,上冲心痛失笑散,有形胡卢巴丸医。

[注]小肠气一证,其受病与疝气等,亦因湿气在内,而寒气又束于外也,发时少腹胀,控睾丸引腰脊,上冲心痛而不肿是也,治宜分别形状,如引腰而痛者,加味香苏散温散之,痛而冲心气者,加味失笑散主之,如少腹中有形如卵,上下往来,痛不可忍者,宜胡卢巴丸主

(加味香苏散)苍术米泔水浸 陈皮 川楝肉 甘草 苏叶
香附酯炒引用连须葱白水酒兑煎服。

(方歌)加味香苏散苍术,广陈皮与川楝肉,甘草苏叶香附同,连须葱白共煎服。

(加味失笑散) 五灵脂 蒲黄隔纸炒 元胡索各等分醋炒
共为细末,每服一二钱,水酒调下(胡卢巴丸) 胡卢巴炒 川楝子各四钱蒸去皮核焙
川乌去皮脐巴戟肉各一钱五分 茴香三钱
吴茱萸二钱五分半酒半醋浸一宿焙牵牛二钱炒
以上共为细末,酒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数丸,空心温酒下。

%

[]{#chapter_88.xhtml}

卷五淋证门

血淋

属性:血淋心热伤血分;尿血同出茎中疼,清利须用小蓟饮,茎中痛甚五淋从。

[注]血淋者,盖因心热伤于血分,热气传入于胞,日久则尿血同出,遂成血淋,茎中不时作痛,须以小蓟饮子治之,若茎中痛甚者,五淋散主之。

(小蓟饮子) 通草 滑石 淡竹叶 当归 小蓟 栀子炒 甘草生 生地蒲黄 藕节
水煎空心服。

(方歌)小藕饮子治血淋,通草滑石淡竹叶,当归小蓟山栀甘,生地蒲黄合藕节。

(五淋散) 当归 赤芍 苦葶苈 黄芩炒 木通 栀子 车前子淡竹叶 滑石 葵子 甘草生
赤茯苓 引用荵白水煎服。

(方歌)五淋血淋茎中疼,归芍葶苈芩木通,栀子车前淡竹叶,滑石葵子草赤苓。

%

[]{#chapter_89.xhtml}

卷五头痛门

内热头痛

属性:内热头痛属阳明,鼻干目痛齿颊疼,清热加味茶调治,便柲加入大黄攻。

[注]胃热头痛,病在阳明,因小儿肥甘无节,胃火上炎,故发时鼻干目痛,上至头下至齿,颊痛无定时,宜加味茶调散清之。

(加味茶调散)荆芥穗 薄荷 黄芩 青茶叶 石膏生 自芷 川芎 引用生姜水煎服。

便秘者加川大黄。

(方歌)加味茶调治头疼,胃经积热上攻冲,荆穗薄荷芩茶叶,石膏生用芷川芎。

%

[]{#chapter_90.xhtml}

卷五腹痛门

内食外寒腹痛

属性:内伤乳食外感寒,发热恶寒腹痛兼,恶食呕吐多啼叫,藿香和中可急煎。

[注]小儿内伤乳食,外感寒邪,遂致食寒凝结,腹中作痛,其候发热恶寒,而更兼腹痛恶食,呕吐啼叫不已者,以藿香和中汤治之。

(藿香和中汤) 藿香 砂仁研 羌活 苍术米泔水浸 陈皮 厚朴姜炒甘草生 山查
香附炙 白芷 苏叶 川芎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藿香和中治腹疼,内伤食滞外寒风,藿砂羌苍陈朴草,山查香附芷苏芎。

%

[]{#chapter_91.xhtml}

卷五黄疸门

阴黄

属性:阴黄多缘转属成,脾湿肾寒两亏生,温脾茵陈理中治,温肾茵陈四逆灵。

[注]阴黄者,乃脾湿肾寒,两虚而成,此最为危候,温脾去黄,以理中汤加茵陈主之,温肾去黄,以茵陈四逆汤主之。

(茵陈理中汤) 方见不乳(茵陈四逆汤) 附子制 干姜 茵陈蒿 甘草炙 水煎服。

(方歌)茵陈四逆汤,附子共干姜,茵陈炙甘草,黄消病渐康。

%

[]{#chapter_92.xhtml}

卷五水肿门

阴水

属性:阴水便利不烦热,须服实脾肾气丸,若服温补俱无验,攻补兼施病始痊。

[注]阴水者,因脾肾虚弱也,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主水,以致外泛作肿内停作胀,若二便不实,身不热心不烦者,宜用实脾散,金匮肾气丸,若服温补之药而无效验者,则是虚中有实也,欲投攻下之剂,恐小儿难堪,若不攻之,又岂可坐以待毙,须攻补兼施,或一补一攻,或三补一攻,或九补一攻,审其进退,俟有可攻之机,以意消息,药与元气相当,始能逐邪而不伤正也,必须忌盐酱百日,方可收功。

(实脾散) 草果仁研 大腹皮 木瓜 木香研 厚朴姜炒 干姜 附子制白术土炒
茯苓甘草炙 以上引用枣二枚,水煎服。

(方歌)实脾散治阴水肿,草叶大腹木瓜香,厚朴姜附术苓草,虚者仍兼肾气方。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一两 山药八钱炒 山茱萸八钱 牡丹皮五钱茯苓一两
泽泻五钱 肉桂五钱 淡附子五钱 车前子五钱
牛膝八钱以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钱半,白滚水送下。

%

[]{#chapter_93.xhtml}

卷五腹胀门

实胀

属性:饮食过度内伤胃,停滞腹胀便不通,潮热烦渴形气壮,平胃承气施治灵。

[注]小儿饮食过度,则胃中停滞,以致腹胀,大便不利,身体潮热,心烦口渴,形气壮实,此实胀也,轻者平胃散主之,重者小承气汤主之。

(加味平胃散) 南苍术炒 厚朴姜炒 大腹皮制 甘草生 陈皮 莱菔子焙山查
麦芽炒 神麴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加味平胃治实胀,苍术厚朴大腹皮 甘草陈皮莱菔子,山查麦芽炒神麴。

(小承气汤) 方见食痛。

%

[]{#chapter_94.xhtml}

卷五发热门

实热

属性:实热积热午潮热,腹胀尿红大便难,烦渴口疮腮颊赤,凉膈大柴效通仙。

[注]小儿有余积热,以致午后潮热,蒸蒸有汗,肚腹胀满小便赤,大便难,烦渴啼叫,口舌生疮,腮颊红赤,脉洪数有力,法宜清热通利,时时热者,凉膈散主之,午后潮热者,大柴胡汤主之。

(凉膈散)方见急惊风(大柴胡汤)方见伤寒%

[]{#chapter_95.xhtml}

卷五积滞门

食滞

属性:小儿食滞任意餐,头温腹热便脓酸,嗳气恶食烦作渴,大安承气审宜先。

[注]小儿恣意肥甘生冷,不能运化,则肠胃积滞矣,其证头温腹热,大便酸臭,暧气恶食,烦不安眠,口干作渴,滞轻者,宜木香大安丸消导之,滞重便秘者,宜小承气汤攻下之。

(木香大安丸) 木香 黄连 陈皮 白术土炒 枳实麸炒 山查肉各三饯连翘二钱去心
神麴炒 麦芽各三钱炒 砂仁
莱菔子各二钱焙共为细末,神麴糊为丸,每服一钱,陈仓米汤下(小承气汤)方见食痛。

%

[]{#chapter_96.xhtml}

卷五癖疾门

癖疾证治

属性:癖疾潮热渴饮冷,肚大青筋坚硬疼,内服消癖木香效,外贴红花膏最灵。

[注]癖疾之始作也,午后潮热,口渴饮冷,肚大青筋,渐至坚硬成块,不时作痛,内以千金消癖丸治之,外贴红花膏,内外兼治,其癖自消,若无热渴者,先以木香丸治之,外亦以红花膏贴之.(千金消癖丸)
芦荟 阿魏另为糊 青黛 木香 厚朴姜炒 槟榔 陈皮甘草各一钱生 史君子去壳
胡黄连 山查肉 香附酯炒 三棱醋炒莪术各二钱醋炒 水红花子 神麴炒
麦芽各四钱炒 人参 白术土炒茯苓各三钱
以上为细末,将阿魏一钱,白水和面,打糊为丸,菉豆大,米饮下,量儿大小服之。

(木香丸) 木香 蓬莪术 缩砂仁 青皮
朱砂各二钱研细以上为细末和匀,飞白面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乳伤乳饮下,食伤以所伤物熬汤饮下。

(红花膏) 没药五钱 血竭 麝香 阿魏各三钱 当归
赤芍各一钱水红花料一捆煎汁去渣 熬膏一碗
以上为细末,入膏内揽匀,以青布摊贴患处。

%

[]{#chapter_97.xhtml}

卷五汗证门

盗汗

属性:心虚盗汗睡多惊,酸枣仁汤服即宁,心火伤阴必烦热,当归六黄汤奏功。

[注]盗汗有二,虚实两分,心虚者阴气不敛也,睡则多惊,以酸枣仁汤主之,心热者,火伤于阴也,身多烦热,以当归六黄汤主之。

(酸枣仁汤) 当归 白芍炒 生地 茯苓 酸枣仁炒 知母炒 黄蘖炒五味子 人参
黄耆炒 水煎服。

(方歌)酸枣仁汤治盗汗,阳不能藏阴本虚,归芍生地茯苓枣,知蘖五味共参耆。

(当归六黄汤)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芩 黄蘖 黄连 黄耆炙 引用浮麦水煎服。

(方歌)当归六黄治盗汗,阳盛伤阴液自流,生熟二地芩连蘖,归耆浮麦汗能收。

%

[]{#chapter_98.xhtml}

卷五失血门

溺血

属性:溺血多缘精窍病,尿血分出茎或疼,牛膝四物汤调治,急宜煎服效从容。

[注]溺血为精窍之病,乃尿与血先后分出者也,宜用牛膝四物汤治之,其证自愈。

(牛膝四物汤)牛膝 木通 郁金 甘草梢 瞿麦 当归 川芎 生地 赤芍药 水煎服。

(方歌)小儿溺血精窍病,宜用牛膝四物汤,牛膝郁金通瞿草,归芎赤芍生地黄。

%

[]{#chapter_99.xhtml}

卷五杂证门

中恶

属性:小儿神气末充实,触恶何能自主持,目闭面青惊闷乱,苏合皂角功效奇。

[注]小儿神气末充,一为邪恶所触,何能主持,自然神魂离舍,目闭面青,闷乱不省人事,内以四合香丸除其邪,外以皂角末开通其闭,嚏出则气通而苏矣。

(苏合香丸) 方见肛门内合。

%

[]{#chapter_100.xhtml}

卷五痘疹心法要诀

结痂落痂证治

属性:痂厚光泽如粟色,痂落瘢红润满平,干燥不落血分热,过痂浸淫湿所乘,半掀半连肌表热,瘢紫黑焦毒末清,色赤凸起为风热,色白凹陷是虚形。

[注]痂厚光润如粟色者,谓结痂厚而不薄,不干不湿,不黑不白,如粟壳色,痂落瘢红润满平者,谓痂落瘢痕色红润泽,平满不凸不凹,皆结痂落痂顺痘也,痂干燥不落者,乃血分热也,围痂浸淫,乃湿邪也,半掀半连,乃肌表热也,瘢紫黑焦,乃毒末清也,若赤而凸起,乃风热盛也,白而凹陷,乃气血虚也,治者须详辨之%凉血解毒汤结痂干燥不润泽,难落须知血分热,凉血解毒归地紫,丹红翘芷连甘枯。

[注]痘至结痂之后,当落不落者,现证干燥不润,根色红艳,渴欲饮冷,烦急不宁,此毒热郁于血分故也,宜用凉血解毒汤主之,热清而痂自落矣。

(凉血解毒汤) 当归 生地黄 紫草 丹皮 红花 连翘去心 白芷川黄连 甘草生
枯梗 引加灯心水煎服。

%五苓散结后根脚漏水浆,甚则溃烂乃湿伤,五苓散中猪泽桂,茯苓白术更相当。

[注]痘当已结未落之时,根脚浸漏水浆,甚则过身溃烂,小水短涩,大便溏泄,此湿胜浸淫之故也,宜用五苓散分利之,湿除而痂自落矣。

(五苓散) 猪苓 泽泻 肉桂 茯苓 白术土炒 引加灯心水煎服。

%荆防解毒汤半掀半连因表热,似落不落势缠绵,荆防解毒芍地草,金银通桔骨翘攒。

[注]痘当落痂之后,宜落不落,其痂一半掀起,一半咬紧,现证身热干燥,肌肤红赤,此热在肌表之证,宜荆防解毒汤主之。

(荆防解毒汤)荆芥 防风 赤芍药 生地黄 甘草生 金银花 木通 桔梗地骨皮
连翘去心 引加生姜水煎服。

%黄连解毒加味汤痂落瘢紫黑与焦,毒热郁结未曾消,解毒芩连栀子蘖,加丹生地草金翘。

[注]痘当落痂之后,其瘢或紫或焦或黑,现证通身壮热,烦渴不宁,皆因灌溉时浆未充足,毒气未尽化故也,均宜黄连解毒汤加生地,连翘,丹皮,金银花,甘草主之。

(黄连解毒加味汤)黄连 黄芩 栀子 黄蘖 丹皮 生地黄 甘草生 金银花
连翘去心引加灯心水煎服。

%解毒防风汤落后瘢赤作肿形,内热未解复受风,解毒黄芩生地草,翘蒡荆防金芍升。

[注]痘当落痂之后,瘢凸不干,色赤而艳,或发热或作痒,皆血有余热,复外感于风故也,宜解毒防风汤主之。

(解毒防风汤)黄芩 生地黄 甘草 连翘去心 牛蒡子炒研 荆芥 防风 金银花
赤芍升麻 引加生姜水煎服。

%十全大补汤落痂凹陷最可虑,色白形羸气血虚,大补参苓白术草,归芎芍地桂黄耆。

[注]痘当落痂之后,其瘢凹而不起,色白不红,现证精神倦软,饮食懒少,此气血两虚之证也,宜十全大补汤主之。

(十全大补汤) 人参 茯苓 白术土炙 甘草炙 当归 川芎 白芍炒熟地黄 肉桂
黄耆蜜炙 引加煨姜水煎服。

%

[]{#chapter_101.xhtml}

卷五

编辑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属性:夫痘胎毒也,伏于有形之始,因感而发,为生人所不能免,然其发也,或染时气,或感风寒,或因饮食,或由惊恐,以病引病,为患多端,更改莫测,且其间顺吉者少,险逆者多,有千方百计而不能冀其愈于万一者,此其所以为难也,古有种痘一法起自江右,达于京畿,究其所源,云自宋真宗时,峨眉山有神人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而愈,遂传于世,其说虽似渺茫,然以理揆之,实有参赞化育之功,因时制宜之妙,盖正痘感于得病之后,而种痘则施于未病之先,正痘治于成病之时,而种痘则调于无病之日,自表传裹,由里达表,既无诸证夹杂于其中,复有善方引导于其外,熏蒸渐染,胎毒尽出,又何虑乎为患多端,更改莫测,以致良工束手于无可如何之地耶,此诚去险履平,避危就安之良法也,然种痘一科,多口传心授,方书未载,恐后人视为虚诞之辞,相沿日久,无所考稽,使至理良法,竟置无用之地,神功湮没,岂不大可惜哉,今将种痘一法,细加研究,审度精详,纂辑成书,永垂千古,庶为种痘之津梁,咸登赤子于寿域也。

[]{#chapter_102.xhtml}

卷五面部吉凶论

挑痘疔法

属性:条文:116痘疔须用针挑拨,转重徐急贵合宜,破顶伤肌俱深忌,上浆急挑莫迟疑。

[注]凡用针挑痘疔时,以二指拏针,平平入痘,拨断痘中筋络,众痘即发,但挑时轻重疾徐之间,贵乎得宜,不可挑破痘顶,亦不可重入伤肌,须待三四五六日上浆之际,痘能含针,方可挑拨,过七日则无用矣,治者宜详识之。

(煮针法) 甘草生 甘遂 川岛 草乌各等分
用水一钟,入砂罐内,以水干为度,每次可煮四五针,煮完入鹅翎筒内,黄蜡塞口收之%

[]{#chapter_103.xhtml}

卷五痘中杂证

水痘

属性:水痘皆因湿热成,外证多与大痘同,形圆顶尖含清水,易胀易靥不装脓,初起荆防败毒散,加味导赤继相从。

[注]水痘发于脾肺二经,由湿热而成也,初起与大痘相似,面赤唇红,眼光如水,咳嗽喷嚏,唾涕稠粘,身热二三日而始出,其形尖圆而大,内含清水,易胀易靥,不作脓浆,初起荆防败毒散主之,继以加味导赤散治之。

(荆防败毒散) 方见夹□(加味导赤散) 生地 木通 生甘草 连翘 黄连 滑石 赤芩
麦令去心引用灯心水煎服(方歌)加味导赤除湿热,生地木通甘草协,翘连滑石苓麦冬,引加灯心称妙诀。

%

[]{#chapter_104.xhtml}

卷五男妇年长出痘门

产后出痘

属性:产后如逢出痘疮,惟凭补益莫惊慌,十全大补全功效,勿用寒凉致损伤。

[注]妇人产后气血已伤,又遇出痘,则气血之供用难给,不能领载其毒,惟宜大补气血,以十全大补汤治之,切不可妄用寒凉之剂,致伤生发之机也。

(十全大补汤) 方见结痂落痂证治。

%

[]{#chapter_105.xhtml}

卷五疹门

瘟疹

属性:心火灼肺风湿毒,隐隐疹点发皮肤,疏风散湿羌活散,继用消毒热尽除。

[注]瘾疹者,乃心火灼于肺金,又兼外受风湿而成也,发必多痒,色则红赤,隐隐于皮肤之中,故名曰瘾疹,先用加减羌活散,疏风散湿,继以加味消毒饮,清热解毒,表裹清而疹愈矣。

(加味羌活散) 羌活 前胡 薄荷叶 防风 川芎 枳壳麸炒 桔梗 蝉蜕连翘去心
生甘草 赤苓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瘾疹羌活散相当,羌活前胡薄荷防,川芎枳桔净蝉蜕,连翘甘草赤苓姜。

(加味消毒饮) 方见盖痘疹。

%

[]{#chapter_106.xhtml}

卷五编辑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治法

属性:种痘乃引毒达表,乘儿安宁无病之时,事属顺吉,又何言治,然恐痘家过于溺爱,起居不谨,饮食不节,此病所由生也,故治法亦所不免,当悉照治正痘之法治之可也。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

[]{#chapter_107.xhtml}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生肌类方

属性:属性:凡大毒溃烂,内毒未尽,若骤用生肌,则外实内溃。重者逼毒内攻,轻者反增溃烂。虽即收口,其于旁处,复生大疽,是知毒未尽,不可骤用生肌药也。只以贝叶膏贴之,频换,俟生肉珠时,方用生肌药。如元气弱者,须当大补,以培元气。

方剂:生肌定痛散主治:此散治溃烂红热,肿痛有腐者;用此化腐、定痛;、生肌。

组成:生石膏(为末,用甘草汤飞五、七次,一两)辰砂(三钱)
冰片(二分)硼砂(五钱)上四味,共为末,撒患处。

【方歌】生肌定痛治溃烂,肿疼红热实相宜,石膏飞过辰砂用,共入冰硼细撒之。

又方:轻乳生肌散主治:此散治溃烂红热,肿痛腐脱者,用此定痛生肌。

组成:石膏(〔火段〕,一两) 血竭(五钱)乳香(五钱)
轻粉(五钱)冰片(一钱)上为末撒之,有水加龙骨、白芷各一钱,不收口加鸡内金(炙)一钱。

【方歌】轻乳生肌治腐脱,石膏血竭乳轻冰,若然有水加龙芷,收口须添鸡内金。

又方:姜矾散主治:此散治一切诸疮发痒者,用此撒之甚效。

组成:枯矾
干姜上等分为末,先用细茶、食盐,煎汤洗之,后用此散撒之。冷疮不收口者,用干姜一味为末,撒患处,觉热如烘,生肌甚效。

【方歌】姜矾最治诸疮痒,先用盐茶煎洗之,若是冷疮不收口,干姜一味撒生肌。

又方:腐尽生肌散主治:此散治一切痈疽等毒,诸疮破烂不敛者,撒上即愈。

组成:儿茶 乳香没药(各三钱) 冰片(一钱)麝香(二分)
血竭(三钱)旱三七(三钱)上为末撒之。

有水加龙骨(〔火段〕)一钱。欲速收口加珍珠一两、蟹黄(法取团脐蟹,蒸熟取黄,晒干取用)二钱。

或用猪脂油(去渣)半斤,加黄蜡一两,溶化倾碗内。稍温加前七味调成膏,摊贴痈疽破烂等证。若杖伤则旱三七倍之。

一用鲜鹿腿骨,纸包灰内煨之,以黄脆为度。如黑焦色则无用矣。为细末撒之,生肌甚速。

【方歌】腐尽生肌疮不敛,儿茶乳没冰麝香,血竭三七水加骨,收口珍珠共蟹黄。或用猪油溶黄蜡,调前七味贴之良,一用火煨鹿腿骨,为散生肌效甚长。

又方:月白珍珠散主治:此散治诸疮新肉已满,不能生皮,及汤火伤痛,并下疳腐痛等证。

组成:青罐花(五分) 轻粉(一两)珍珠(一钱)

上为末撒之,  下疳腐烂,用猪脊髓调搽。

一用鸡子清倾瓦上,晒干取清,为末撒之。

【方歌】月白珍珠皮不长,并医汤火下疳疮。青缸轻粉珍珠共,猪髓调搽真妙方,一用鸡清倾瓦上,晒干为末撒之良。

又方:五色灵药主治:此五色灵药,治痈疽诸疮已溃,余腐不尽,新肉不生,撒之最效。

组成:食盐(五钱) 黑铅(六钱)枯白矾 枯皂矾水银
火硝(各二两)先将盐、铅溶化,入水银结成砂子,再入二矾、火硝同炒干,研细入铅、汞再研,以不见星为度。入罐内泥固济,封口打三炷香,不可太过不及。一宿取出视之,其白如雪,约有二两,为火候得中之灵药。

如要色紫者,加硫黄五钱。要色黄者,加明雄黄五钱。要红色者,用黑铅九钱、水银一两、枯白矾二两、火硝三两、辰砂四钱,明雄黄三钱。升炼火候,俱如前法。

凡升打灵药,硝要炒燥,矾要〔火段〕枯。

一方用烧酒煮干,炒燥,方研入罐。一法凡打出灵药,倍加石膏和匀,复入新罐内打一枝香,用之不痛。

【方歌】五色灵药白用盐,黑铅硝汞皂枯矾,欲成紫色硫黄入,黄者雄黄加五钱,红去皂盐铅重用,朱砂飞尽必须添。

又方:生肌玉红膏主治:此膏治痈疽发背,诸般溃烂,棒毒等疮,用在已溃流脓时。先用甘草汤,甚者用猪蹄汤淋洗患上,轻绢挹净,用抿〔木霸〕挑膏于掌中捺化,遍搽新肉上,外以太乙膏盖之,大疮洗换二次。内兼服大补气血之药,新肉即生,疮口自敛,此外科收敛药中之神药也。

组成:当归(二两) 白芷(五钱)白蜡(二两) 轻粉(四钱)甘草(一两二钱)
紫草(二钱)瓜儿血竭(四钱)
麻油(一斤)上将当归、白芷、紫草、甘草四味,入油内浸三日,大杓内慢火熬微枯色,细绢滤清;将油复入杓内煎滚,入血竭化尽;次下白蜡,微火亦化。用茶钟四个,预放水中,将膏分作四处,倾入钟内,候片时方下研极细轻粉各投一钱,搅匀,候至一日、夜用之极效。

【方歌】生肌玉红膏最善,溃烂诸疮搽即收,归芷蜡轻甘紫草,瓜儿血竭共麻油。

又方:莹珠膏主治:此膏治溃疡,去腐、定痛、生肌,并杨梅疮、杖、〔月廉〕疮、下疳等证。

组成:白蜡(三两) 猪脂油(十两)轻粉(末,一两五钱)
樟冰(末,一两五钱)  先将白蜡脂油溶化,离火候温,入轻粉樟冰搅匀候稍凝;再入冰片末一钱,搅匀成膏,罐收听用。凡用先将甘草、苦参各三钱,水煎,洗净患处,贴膏。

杖疮用荆川纸摊极薄贴之,热则易之,其疔瘀即散,疼痛立止。杨梅疮加红粉二钱。顽疮、乳岩,加银朱一两。〔月廉〕疮加水龙骨三钱,或龙骨四钱。

【方歌】莹珠膏用治溃疮,定痛生肌力效强,白蜡猪脂樟冰粉,杨顽乳杖并〔月廉〕疮。

又方:吕祖一枝梅主治:此药治男、妇、大人、小儿新久诸病。生死难定之间,用芡实大一饼,贴印堂之中,点官香一枝,香尽去药。

已后一时许,视贴药处有红斑晕色,肿起飞散,谓之红霞捧日,病虽危笃,其人不死;如贴药处,一时后,不肿不红,皮肉照旧不变,谓之白云漫野,病虽轻浅,终归冥路。小儿急、慢惊风,一切老幼痢疾,俱可贴之。

凡病用之,皆可预知生死也。

组成:雄黄(五钱) 巴豆仁(不去油,五钱)朱砂(三分)
五灵脂(三钱)银朱(一钱五分)
蓖麻仁(五分)麝香(三分)上各研细,于端午日净室中,午时共研,加油燕脂为膏,磁盒收藏,勿经妇人之手。临用豆大一圆捏饼贴印堂中,其功立见,用过饼送入河中。

【方歌】吕祖一枝梅验病,定人生死印堂中,红斑肿起斯为吉,无肿无红命必终。药用五灵蓖麻子,砂银巴豆麝香雄。

[]{#chapter_108.xhtml}

外科卷上头部

头风伤目

属性:【方歌】头风引目眉棱痛,风火寒痰有四因,或由杨梅毒攻顶,或因产后被风侵。

【注】此证畏寒、恶风,其痛走注不定,得暖少减者,风痛也;寒热口苦,大渴,二便秘,不眠者,火痛也;手足厥冷,面青唇白,气逆不渴,小水白者,寒痛也;身重肢酸,胸烦作呕,口吐痰沫者,痰痛也。以上四证,旧有古方羌活冲和汤倍川芎加菊花,随经形证,加引治之。

倘若因循失治,风攻眉棱酸痛,眼皮跳动,渐攻睛珠,起蓝云遮睛,多致损目。若只眉棱酸痛,以碧云散常吸之甚效。

方剂:羌活冲和汤组成:防风 白芷(各一钱)细辛 甘草(生,各五分)生地
苍术黄芩(各一钱)
羌活(一钱五分)川芎(二钱)引加葱头三根,生姜一片,红枣肉二枚,水煎食远服。

痛由项后起,属膀胱经,倍羌活加〔高〕本。

痛由耳后起,属胆经,加柴胡。

痛由太阳牵引头额两目,属胃经,倍白芷加葛根、〔火段〕石膏。

头痛兼有腹痛身重,属脾经,倍苍术。

头痛兼有足冷,气逆,属肾经,倍细辛;甚者加麻黄、生附子,减黄芩。

头痛兼有呕涎沫者,手足厥冷,属肝经,加吴茱萸。

头痛有火热渴,倍酒洗黄芩,加生石膏。便秘者加生大黄。

头痛吐痰涎,四肢不冷者,加半夏。

【方歌】冲和头风风伤目,风火寒痰四因生,日久眉棱酸痛跳,遮睛损目此能清。防风白芷细辛草,生地苍芩羌活芎,详在随加引经药,葱姜红枣水煎成。

又方:碧云散组成:川芎 鹅不食草(各一两)细辛 辛荑(各二钱)青黛(一钱)

共为细末,患者口噙凉水,令人以芦筒吹入左右鼻孔内,取嚏为效。每用少许,鼻常吸之,其效缓。

【方歌】碧云散去头风证,眉棱酸痛更堪医,鹅不食草辛荑黛,芎细同研不时吸。

又方:贴两太阳穴法主治:治头痛如破。

组成:雀脑 川芎白附子(各等份)研末,葱汁调稠,纸摊贴左右太阳穴效。

产后风寒侵脑,头痛不可发汗,宜用四物汤,倍川芎加荆芥穗服之,其效缓。

杨梅毒入脑髓,以致头痛者,治在本门。

又方:四物汤(见溃疡门)

[]{#chapter_109.xhtml}

外科卷上面部

黧黑皯〔黑曾〕

属性:【方歌】皯〔黑曾〕如尘久始暗,原于忧思抑郁成,大如莲子小赤豆,玉容久洗自然平。

【注】此证一名黧黑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赤豆,大者似莲子、芡实,或长、或斜、或圆,与皮肤相平。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宜以玉容散早晚洗之,常用美玉磨之,久久渐退而愈。戒忧思、劳伤,忌动火之物方剂:玉容散
白牵牛团粉 白蔹白细辛 甘松白鸽粪 白芨白莲蕊 白芷白术
白僵蚕白茯苓(各一两) 荆芥独活 羌活(各五钱)白附子
鹰条白白扁豆(各一两)
防风(五钱)白丁香(一两)共研末,每用少许,放手心内,以水调浓搽搓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日用二次。

【方歌】玉容散退黧皯〔黑曾〕,牵牛团粉蔹细辛,甘松鸽粪及莲蕊,芷术僵蚕白茯苓,荆芥独羌白附子,鹰条白扁豆防风,白丁香共研为末,早晚洗面去斑容。

[]{#chapter_110.xhtml}

外科卷上项部

钮扣风

属性:【方歌】钮扣风生胸颈间,风湿结聚搔痒难,延及成片浸汁水,因地而名当癣看。

【注】此证生于颈下天突穴之间。因汗出之后,邪风袭于皮里,起如粟米,搔痒无度,抓破津水,误用水洗,浸淫成片。轻者外敷独胜散、冰硫散,甚者宜服消风散即愈。

方剂:独胜散组成:芥菜花一味,研细醋调患上。

【方歌】独胜散治钮扣风,已破未破用俱灵,内只芥菜花一味,止痒消肿有奇功。

又方:冰硫散组成:硫黄(一两) 潮脑川椒
生白矾(各二钱)共为细末,先用白萝卜一个,掏空将药填满,用萝卜皮盖之,纸包三、四层,炭火内煨半时许,待冷将药取出,同熟猪脂油调稠,搽患上自愈。

【方歌】冰硫散内首硫黄,潮脑椒矾用最良,萝卜掏空药填满,油调专搽钮扣疮。

又方:消风散主治:治钮扣风,骚痒无度,抓破津水,亦有津血者。

组成:荆芥 防风当归 生地苦参 苍术(炒)蝉蜕 胡麻仁牛蒡子(炒,研)
知母(生)石膏(〔火段〕,各一钱)
甘草(生)木通(各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消风止痒散风湿,木通苍术苦参知,荆防归蒡蝉膏草,胡麻生地水煎之。

[]{#chapter_111.xhtml}

外科卷上背部

黄瓜痈

属性:【方歌】黄瓜痈在背旁生,脾火色红黄瓜形,肿高寸余长尺许,四肢麻木引心疼。

【注】此证生于背旁,一名肉龟,由脾火积毒而成。皮肉色红,状若黄瓜,肿高寸余,长可尺许,四肢麻木,疼痛引心。红活速溃者顺;紫陷脉微,自汗谵语,坚硬溃迟者逆。初起宜服仙方活命饮,加羌活、柴胡或夺命丹治之。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方剂: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夺命丹(见阴阳二气疽)

[]{#chapter_112.xhtml}

外科卷上腰部

缠腰火丹

属性:【方歌】缠腰火丹蛇串名,干湿红黄似珠形,肝心脾肺风热湿,缠腰已遍不能生。

【注】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其间小疱,用线针穿破,外用柏叶散敷之;若不速治,缠腰已遍,毒气入脐,令人膨胀,闷呕者逆。

方剂: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 连翘(去心)生地 泽泻(各一钱)车前子
木通黄芩 黄连当归 栀子(生研)甘草(生,各五分)
生军(便秘加之,二钱)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龙胆泻肝火丹生,形如云片粟多红,芩连栀胆车归尾,生地军翘泻木通。

又方:除湿胃芩汤组成:苍术(炒) 厚朴(姜炒)陈皮 猪苓泽泻
赤茯苓白术(土炒) 滑石防风 山栀子(生研)木通(各一钱)
肉桂甘草(生,各三分)水二钟,灯心五十寸,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除湿胃苓火丹疮,脾肺湿热疱白黄,胃苓汤用通栀子,滑石防风共作汤。

又方:柏叶散组成:侧柏叶(炒黄为末) 蚯蚓粪(韭菜地内者佳)黄柏
大黄(各五钱)雄黄
赤小豆轻粉(各三钱)上为细末,新汲水调搽,香油调搽更效。

【方歌】柏叶散搽火丹方,大黄赤豆柏雄黄,柏叶轻粉蚯蚓粪,研末香油调更良。

又方:柴胡清肝汤(见头部鬓疽)

[]{#chapter_113.xhtml}

外科卷上眼部

目中努肉

属性:【方歌】目中努肉心火成,实火大眦色深红,小眦红丝淡虚火,努肉时觉或胀疼。

【注】此证生于目两眦,瘀肉努出,时觉疼痛,总属心火所成。然火有虚实,如大眦红肉色深红者,心经实火也,宜黑参汤服之;小眦红丝色淡红者,心经虚火也,宜决明散主之。外俱用清凉圆泡洗,久久自愈。

方剂:黑参汤组成:黑参 苦参栀子 菊花黄连 枳壳(麸炒)草决明 车前子防风
大黄(炒)升麻(各二钱)  水煎,食后服。

【方歌】黑参汤治大赀疼,内生努肉实火成,苦参栀菊黄连壳,草决车防大黄升。

又方:决明散组成:玉竹 黄连枳壳(麸炒) 川芎甘草(生)
羚羊角(镑,各一两)车前子
青葙子草决明(各五钱)共研细末,每服三钱。食后服,卧时再用一服。

【方歌】决明努肉虚火攻,玉竹黄连枳壳芎,车前青葙羚羊草,研末水调最有功。

又方:清凉图(见菌毒)

[]{#chapter_114.xhtml}

外科卷上鼻部

旋耳疮

属性:【方歌】旋耳疮生耳后缝,疮延上下连耳疼,状如刀裂因湿热,穿粉散搽即成功。

【注】此证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津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然此疮月盈则疮盛,月亏则疮衰,随月盈亏,是以又名月蚀疮也。宜穿粉散搽之,即可成功。

方剂:穿粉散组成:轻粉(研,隔纸微炒) 穿山甲(炙)铅粉
黄丹(水飞过,各三钱)共研极细末,香油调敷。

【方歌】穿粉散敷旋耳疮,清热渗湿油调良,轻粉研细隔纸炒,穿山甲共铅粉黄。

[]{#chapter_115.xhtml}

外科卷上口部

口糜

属性:【方歌】口糜阴虚阳火成,膀胱湿水溢脾经,湿与热瘀薰胃口,满口糜烂色红疼。

【注】此证由阳旺阴虚,膀胱湿水泛溢脾经,湿与热瘀,郁久则化为热,热气薰蒸胃口,以致满口糜烂,甚于口疮,色红作痛,甚则连及咽喉,不能饮食。初起宜服导赤汤。口臭、泻泄脾虚湿者,宜服连理汤;糜烂延及喉咽,日轻夜重者,服少阴甘桔汤;便秘者服凉膈散。外俱以姜柏散搽之有效。

方剂:导赤汤组成:木通
生地(各二钱)甘草(生,一钱)竹叶二十片,水一钟,煎半钟,温服。

【方歌】导赤汤医口糜证,脾湿化热薰胃成,木通生地生甘草,竹叶煎服热自平。

又方:加味连理汤组成:白术(土炒,二钱) 人参白茯苓 黄连干姜(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水煎,热服。

【方歌】连理胃热脾虚湿,口糜臭气泻泄俱,参芩白术炙甘草,干姜黄连脾胃宜。

又方:少阴甘桔汤组成:桔梗(二钱) 甘草(生,一钱)川芎 黄芩陈皮
元参柴胡(各六分) 羌活升麻(各四分)葱白一根,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少阴甘桔治口糜,芎芩羌活桔陈皮,元参柴草升麻共,葱白水煎神效奇。

又方:姜柏散组成:干姜
黄柏(末,各等分)各研末,共合一处研匀,干搽口内,温水漱口。

【方歌】姜柏散搽口糜烂,黄柏干姜各细研,等分兑匀搽患处,温水漱口效如仙。

又方:凉膈散(见面部面发毒)

[]{#chapter_116.xhtml}

外科卷上唇部

唇风

属性:【方歌】唇风多在下唇生,阳明胃经风火攻,初起发痒色红肿,久裂流水火燎疼。

【注】此证多生下唇,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初起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无皮,如风盛则唇不时〔目闰〕动。俱内以双解通圣散服之,外以黄连膏抹之自愈。

方剂:双解通圣散组成:防风 荆芥当归 白芍(酒炒)连翘(去心)
白术(土炒)川芎 薄荷麻黄 栀子(各五钱)黄芩
石膏(〔火段〕)桔梗(各一两)
甘草(生,二两)滑石(三两)共研粗末,每用五钱,水一钟半,煎八分,澄渣,温服。

【方歌】双解通圣胃火风,疏表清里膏防荆,归芍连翘芩术桔,麻黄栀草薄滑芎。

又方:黄连膏(见鼻部鼻疮)

[]{#chapter_117.xhtml}

外科卷上齿部

齿龋

属性:【方歌】齿龋风热客阳明,牙龈肿痛出臭脓,遇风痛甚久宣露,白马悬蹄塞入灵。

【注】此证由风热客于手、足阳明二经而成。初起牙龈宣肿觉痛,遇风痛甚,常作金口吸气之状,牙龈腐孔,时出臭脓,久则龈齿宣露。初宜服清胃汤加羌活,外用白马悬蹄少许,以绵裹之,塞入脓孔甚效。

又方:清胃汤(见牙衄)

[]{#chapter_118.xhtml}

外科卷上舌部

舌疳(附:瘰历风)

属性:【方歌】舌疳心脾毒火成,如豆如菌痛烂红,渐若泛莲难饮食,绵溃久变瘰历风。

【注】此证由心、脾毒火所致,其证最恶,初如豆,次如菌,头大带小,又名舌菌。疼痛红烂无皮,朝轻暮重,急用北庭丹点之,自然消缩而愈。若失于调治,以致焮肿,突如泛莲,或有状如鸡冠,舌本短缩,不能伸舒,妨碍饮食言语,时津臭涎,再因怒气上冲,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延及项颔,肿如结核,坚硬〔兴〕痛,皮色如常,顶软一点,色暗木红,破后时津臭水;腐如烂棉,其证虽破,坚硬肿痛,仍前不退,此为绵溃,甚至透舌穿腮,汤水漏出是以又名瘰历风也。盖舌本属心,舌边属脾,因心绪烦扰则注火,思虑伤脾则气郁,郁甚而成斯疾。其证外势,颇类喉风,但喉风咽喉常肿,汤水不能下咽;此证咽喉不肿,可以下咽汤水,胃中亦思饮食,因舌不能转动,迭送硬食,故每食不能充足,致令胃中空虚而怯证悉添,日渐衰败。初起宜服导赤汤加黄连,虚者服归脾汤,热甚者服温凉甘露饮合归脾汤,便溏者服归芍异功汤。颔下肿核,初起宜用锦地罗蘸醋磨浓敷之,溃后宜水澄膏贴之。自古治法虽多,然此证百无一生,纵施药饵,不过苟延岁月而已。

方剂:清溪秘传北庭丹组成:番硵砂 人中白(各五分)瓦上青苔
瓦松溏鸡矢(各一钱)用倾银罐二个,将药装在罐内,将口封严,外用盐泥封固,以炭火煆红,待三炷香为度;候冷开罐,将药取出,入麝香、冰片各一分,共研细末。用磁针刺破舌菌,用丹少许点上,再以蒲黄盖之。

【方歌】北庭丹点舌菌生,瓦松溏鸡矢人中,瓦上青苔番硵末,罐封火煆入麝冰。

又方:归芍异功汤组成:人参 白术(土炒)广陈皮
白芍(酒炒)当归(身)(各一钱)
白茯苓(二钱)甘草(炙,五分)灯心五十寸,水煎空心服。

【方歌】归芍异功扶脾气,健胃又能止泻利,四君归芍广陈皮,引加灯心是良剂。

又方:水澄膏组成:朱砂(水飞二钱) 白蔹白芨 五倍子郁金(各一两)
雄黄乳香上为细末,米醋调浓,以厚纸摊贴之。

【方歌】水澄膏贴溃核验,水飞朱砂末二钱,及敛郁金雄黄乳,五倍同用研醋摊。

又方:导赤汤(见口部口糜)归脾汤(见乳部乳中结核)清凉甘露饮(见唇部茧唇)

[]{#chapter_119.xhtml}

外科卷上喉部

喉瘤

属性:【方歌】喉瘤郁热属肺经,多语损气相兼成,形如元眼红丝裹,或单或双喉旁生。

【注】此证由肺经郁热,更锭多语损气而成。形如元眼,红丝相裹,或单或双,生于喉旁。亦有损大蒂小者,不犯不痛,或醇酒炙搏,或因怒气喊叫,犯之则痛。忌用针刀,宜服益气清金汤以消瘤,碧玉散点之即效。

方剂:益气清金汤组成:苦桔梗(三钱) 黄芩(二钱)浙贝母(去心,研)
麦冬(去心)牛蒡子(炒,研,各一钱五分)人参 白茯苓陈皮 生栀子(研)薄荷
甘草(生,各一钱)紫苏(五分)竹叶三十片,水三钟,煎一钟,食远服。滓再煎服。

【方歌】益气清金肺热攻,注喉成瘤元眼形,陈蒡芩苏苦桔贝,麦冬栀薄草参苓。

又方:消瘤碧玉散组成:硼砂(三钱)
冰片胆矾(各三分)共研细末,用时以箸头蘸药,点患处。

【方歌】消瘤碧玉点喉瘤,开结通喉热可搜,君以硼砂冰片兑,胆矾末入患皆瘳。

[]{#chapter_120.xhtml}

外科卷上胸乳部

乳岩

属性:【方歌】乳岩初结核隐疼,肝脾两损气郁凝,核无红热身寒热,速灸养血免患攻。耽延续发如堆栗,坚硬岩形引腋胸,顶透紫光先腐烂,时流污水日增疼,溃后翻花怒出血,即成败证气不灵。

【注】此证由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自乳中结核起,初如枣栗,渐如棋子,无红无热,有时隐痛。速宜外用灸法,内服养血之剂,以免内攻。若年深日久,即潮热恶寒,始觉大痛,牵引胸腋,肿如覆碗坚硬,形如堆粟,高凸如岩,定透紫色光亮,肉含血丝,先腐后溃,污水时津,有时涌冒臭血,腐烂深如岩壑,翻花突如泛莲,疼痛连心。若复因急怒,暴流鲜血,根肿愈坚,斯时五脏俱衰,即成败证,百无一救;若患者果能清心涤虑,静养调理,庶可施治。初宜服神效栝蒌散,次宜清肝解郁汤,外贴季芝鲫鱼膏,其核或可望消。若反复不应者,疮势已成,不可过用克伐峻剂,致损胃气,即用香贝养荣汤。或心烦不寐者,宜服归脾汤;潮热恶寒者,宜服逍遥散,稍可苟延岁月。如得此证者,于肿核初起,即加医治,宜用豆粒大艾壮,当顶灸七壮,次日起疱,挑破,用三棱针刺入五、六分,插入冰螺散捻子,外用纸封糊,至十余日,其核自落,外贴绛珠膏、生肌玉红膏,内舒服肝、养血、理脾之剂,生肌敛口自愈。

又方:季芝鲫鱼膏组成:活鲫鱼肉
鲜山药(去皮,各等分)上共捣如泥,加麝香少许,涂核上,觉痒极,勿搔动,隔衣轻轻揉之,七日一换,旋涂将消。

【方歌】鲫鱼膏贴乳岩疾,肿如覆碗似堆栗,山药同研加麝香,涂于患处七日易。

又方:冰螺捻组成:硵砂(二分)大田螺(去壳,线穿晒干,五枚)冰片(一分)白砒(即人言,面果煨熟,去面用砒)将螺肉切片,同白砒研末,再加硵片同碾细,以稠米糊搓成捻子,磁罐蜜收。用时将捻插入铁孔,外用纸糊封,贴核上勿动,十日后四边裂缝,其核自落。

【方歌】冰螺捻消诸核历,硵砂螺肉煨白砒,再加冰片米糊捻,孔岩坚硬用之宜。

又方:神效栝蒌散(见乳劳)香贝养荣汤(见项部上石疽)清肝解郁汤、归脾汤(俱见乳中结核)逍遥散(见背部上搭手)绛珠膏、生肌玉红膏(俱见溃疡门)

[]{#chapter_121.xhtml}

外科卷下腹部

缓疽

属性:【方歌】缓疽脾经气积凝,少腹旁生坚又疼,数月不溃生寒热,食少削瘦效难成。

【注】此证由太阴脾经,气滞寒积而成。生于少腹之旁,坚硬如石,不红不热,痛引腰腿,数月不溃;若兼食少削瘦者属败证,但不可弃而不治。初宜服山甲内消散,不应不可强消,徒损胃气,以十全大补汤加乌药、附子、胡卢巴温补之,外用木香并熨之,兼用独头蒜捣烂,铺于患上艾壮灸之,以知热为止,次日再灸,以或消或溃为效。若溃后,即按痈疽溃疡门治法。

方剂:山甲内消散(见中脘疽)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木香饼(见乳部乳中结核)

[]{#chapter_122.xhtml}

外科卷下腋部

黯疔

属性:【方歌】黯疔藏于腋下生,肝脾火毒痒而疼,寒热拘急色紫黑,急按疔门治即宁。

【注】此证生于腋下,由肝、脾二经火毒而成。坚硬势若钉头,痒而且痛,寒热往来,四肢拘急,其色紫黑,烦躁作呕,痛引半身,宜服麦灵丹。其次内外急按疔门治之即愈。

方剂:麦灵丹(见肿疡门)

[]{#chapter_123.xhtml}

外科卷下肋部

胁痈(附:疽)

属性:【方歌】胁痈焮红高肿疼,疽坚塌漫冷不红,皆属肝胆怒火结,迟溃败浆冷虚凶。

【注】此证生于软肋,有硬骨者为肋,肋下软肉处为季胁。痈疽二证,皆由肝、胆怒火凝结而成,多生于体虚之人,初如梅李,渐长如碗如盆,色红,焮痛,高肿,二七溃破,脓稠为痈。若坚硬平塌,漫肿木痛,不红不热,月余溃破稀脓为疽。若失治,届期不消,攻击成脓,肿如鼓胀,破出败浆,腥臭脓者逆。痈疽二证,初肿时俱宜急服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如已成者,服托里透脓汤;脓熟胀痛,俱用卧针开之;已溃,以排余脓、补气血为要。余按痈疽溃疡门治法。投补不应者,难治。

方剂:柴胡清肝汤(见头部鬓疽)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chapter_124.xhtml}

外科卷下内痈部

验内痈法

属性:属性:凡遇生内痈之人,与生黄豆五粒,嚼之口中无豆味者,是其候也。

[]{#chapter_125.xhtml}

外科卷下肩部

乐疽

属性:【方歌】乐疽肩前腋上生,骨缝开合凹陷中,坚如鹅卵痛入骨,包络血热气郁成。

【注】此证生于肩前腋之上,骨缝开合空凹陷中。初起如椒子,渐肿坚硬,大如鹅卵,按之疼痛入骨,属包络经,血热气郁而成。其证届期溃破,出稠脓,肿消者顺;月余不溃,既溃,出清水,肿硬不退者逆。初宜服神授卫生汤,若恶风太过,倍加葱白汗之,次服托里透脓汤),溃迟者十全大补汤。溃后,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方剂:神授卫生汤(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

[]{#chapter_126.xhtml}

外科卷下臑部

肘痈

属性:【方歌】肘痈发于肘围绕,高肿焮热赤红疼,心肺稽留风邪火,势小为疖大为痈。

【注】此证生于肘之围绕,暴风高肿,焮热,色红,疼痛,由心肺风火之邪,稽留凝滞而成。形势小者为疖毒,形势大者为痈。初服荆防败毒散汗之,次服白芷升麻汤清托之,外敷二味拔毒散。将溃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方剂:白芷升麻汤组成:黄芩(半生、半酒炒)
连翘(去心,二钱)黄耆(三钱) 白芷(八分)升麻
桔梗(各五分)红花(酒洗)
甘草(炙,各三分) 酒、水各一钟,煎八分,食远热服。

【方歌】白芷升麻医肿痛,解热除烦托肘痈,芩翘桔梗红花草,黄耆酒水各一钟。

又方: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二味拔毒散(见肿疡门)

[]{#chapter_127.xhtml}

外科卷下臂部

蝼蛄串

属性:【方歌】蝼蛄串生臂内中,患伤脾气包络凝,筋骨如中流矢痛,内溃串孔似漏形。

【注】此证生于臂内中廉,属包络经。由思虑伤脾,脾伤则运化迟,故生浊液,流于肌肉,脾气滞郁不舒,凝结而成。此患初起,筋骨如中流矢,疼痛渐增,漫肿坚硬,不红不热,连肿数块,臂膊不能转动,日久其肿块渐次溃破,孔孔时流白浆,内溃串通诸孔,外势肿硬不消,脓水淋沥如漏,虚证悉添,如面黄、食少、削瘦,甚则午后寒热交作,而成败证也。初起宜服逍遥散,外敷太乙紫金锭;次服人参养荣汤,调和气血,扶助脾胃,十中可保二三。溃,按痈疽溃疡治法,若投药不效者属逆。

方剂:逍遥散(见背部上搭手)太乙紫金锭(见胸部脾发疽)人参养荣汤(见溃疡门)

[]{#chapter_128.xhtml}

外科卷下手部

鹅掌风

属性:【方歌】鹅掌风生掌心间,皮肤燥裂紫白斑,杨梅余毒血燥热,兼受风毒凝滞源。

【注】此证生于掌心,由生杨梅余毒未尽,又兼血燥,复受风毒,凝滞而成。初起紫白斑点,叠起白皮,坚硬且厚,干枯燥裂,延及遍手。外用二矾散洗之,三油膏擦之,内用袪风地黄丸料,加土茯苓、白鲜皮、当归为佐,作丸服之甚效。若年久成癣,难愈。又有不因杨梅后,无故掌心燥痒起皮,甚则枯裂微痛者,名掌心风。由脾胃有热,血燥生风,血不能荣养皮肤而成。宜服袪风地黄丸,外用润肌膏,久久擦之即愈。

方剂:袪风地黄丸组成:生地 熟地(各四两)白蒺藜
川牛膝(酒洗,各三两)知母 黄柏枸杞子(各二两)
菟丝子(酒制)独活(各一两)共研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黄酒送下,夏月淡盐汤送下。

【方歌】袪风地黄除血热,鹅掌风生服即瘥,知柏蒺藜牛膝菟,独杞同研炼蜜和。

又方:二矾散组成:白矾 皂矾(各四两)茶儿(五钱)
侧柏叶(八两)水十碗,煎数滚听用。先以桐油搽患处,再用纸捻桐油浸透,火点向患处薰片时,次用前汤,乘热贮净木桶内,手架桶上,以布将手连桶口盖严,汤气薰手勿令泄气。待微热,将汤倾入盆内,蘸洗良久,一次即愈。

七日切不可见水。

【方歌】二矾掌起紫白斑,矾与儿茶柏叶煎,先以桐油搽患处,油捻燃薰后洗痊。

又方:三油膏组成:牛油 柏油香油 银朱(各一钱)官粉
麝香(研细,各二钱)将三油共合火化,入黄蜡一两,溶化尽,离火;再入朱、麝、官粉等末,搅匀成膏。搽患处,火烘之,以油干滋润为度。

【方歌】三油膏润鹅掌风,初斑渐裂燥痒攻,牛柏香油朱粉麝,蜡熬擦患火上烘。

又方:润肌膏(见头部白屑风)

[]{#chapter_129.xhtml}

外科卷下下部

妇人阴疮

属性:【方歌】妇人阴疮系总名,各有形证各属经。阴挺如蛇脾虚弱,阴肿劳伤血分成,阴蚀胃虚积郁致,阴脱忧思太过生,阴〔颓〕气血双虚损,随证施治诸证平。

【注】此证俱生于阴器,如阴中挺出一条如蛇形者,名为阴挺。由脾经虚弱,或产后遇怒受风所致。初宜服逍遥散加荆芥、防风,次宜朝服补中益气汤倍用升麻,晚服龙胆泻肝汤;外以蛇床子煎汤薰洗之。如阴户忽然肿而作痛者,名为阴肿,又名蚌疽,由劳伤血分所致。宜四物汤加丹皮、泽泻、花粉、柴胡服之,或服秦艽汤;外用艾叶一两,防风六钱,大戟五钱,煎汤薰洗。如阴器外生疙瘩,内生小虫作痒者,名为阴蚀,又名〔匿〕疮,由胃虚积郁所致。值四物汤加石菖蒲、龙胆草、黄连、木通服之;若寒热与虚劳相似者,虫入脏腑也,宜逍遥散吞送芦荟丸,早晚各一服,外以湿痒汤薰洗,次以银杏散塞入阴中,杀虫止痒。如阴户开而不闭,痒痛出水者,名为阴脱,由忧思太过所致。宜逍遥散或归脾汤俱加柴胡、栀子、白芍、丹皮服之;由产后得者,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醋炒白芍服之,外俱用荆芥、枳壳、诃子、文蛤,大剂煎汤薰洗。如子宫脱出,名为阴〔颓〕,俗名〔颓〕葫芦,由气血俱虚所致。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倍用升麻加益母草服之,外以蓖麻子肉,捣烂贴顶心,再用枳壳半斤煎汤薰洗。由思欲不遂,肝气郁结而成者,必先于小便似有堵塞之意,因而努力,久之随努而下。令稳婆扶正葫芦,令患妇仰卧,以枕垫腰,吹嚏药收之。收入即紧闭阴器,随以布帛将腿缚定,内仍服补中益气汤自愈。

方剂:秦艽汤组成:秦艽(六钱)
石菖蒲当归(各三钱)葱白五个,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服。

【方歌】秦艽汤治蚌疽生,肿痛能除效可征,石菖蒲与当归片,食前葱白水煎成。

又方:〔塌〕痒汤组成:苦参 狼毒蛇床子 当归尾威灵仙(各五钱)
鹤虱草(一两)用河水十碗,煎数滚,滤去渣,贮盆内,乘热先薰,待温投公猪胆汁二、三枚,和匀洗之甚效。

【方歌】湿痒杀虫疗阴蚀,熬汤薰洗不宜迟,苦参狼毒床归尾,猪胆威灵鹤虱施。

又方:银杏散组成:轻粉 雄黄水银(铅制)
杏仁(生用,各一钱)上各研,共和一处再匀,每用五分,枣肉一枚和丸,用丝绵包裹,绵扎紧,将药入阴内,留线头在外,如小解时,将药取出,解完复入内。一日一换,四、五个自愈。

【方歌】银杏散医热下侵,轻粉雄黄制水银,杏仁枣肉绵包裹,阴痒生疮用有神。

又方:逍遥散(见背部上搭手)归脾汤(见乳部乳中结核)补中益气汤(见溃疡门)龙胆泻肝汤(见腰部缠腰火丹)四物汤(见耳部耳疳)芦荟丸(见齿部牙衄)

[]{#chapter_130.xhtml}

外科卷下臀部

坐板疮

属性:【方歌】坐板疮在臀腿生,形如黍豆痒焮疼,暑湿热毒凝肌肉,初宜烫洗油拈烘。

【注】此证一名风疳,生于臀腿之间,形如黍豆,色红作痒,甚则焮痛,延及谷道,势如火燎。由暑令坐日晒几凳,或久坐阴湿之地,以致暑湿热毒,凝滞肌肉而成。初宜芫花、川椒、黄柏熬汤烫洗即消;或毒盛痒痛仍不止者,宜用油缸青布三指宽一条,香油调雄黄末一钱,摊于布上,拌之燃着,吹灭焰头,向疮烘之,其痒痛即止,甚效。

[]{#chapter_131.xhtml}

外科卷下股部

青腿牙疳

属性:【方歌】青腿牙疳何故生,只缘上下不交通,阳火炎炽阴寒闭,凝结为毒此病成。青腿如云茄黑色,疲顽肿硬履难行,牙疳龈肿出臭血,穿破腮唇腐黑凶。

【注】此证自古方书罕载其名,仅传雍正年间,北路随营医官陶起麟颇得其详。略云军中凡病腿肿色青者,其上必发牙疳;凡病牙疳腐血者,其下必发青腿,二者相因而至。推其原,皆因上为阳火炎炽,下为阴寒闭郁,以至阴阳上下不交,各自为寒为热,各为凝结而生此证也。相近内地,间亦有之,边外虽亦有不甚多,惟内地人初居边外,得此证者,竟十居八九。盖中国之人,本不耐边外严寒,更不免坐卧湿地,故寒湿之痰生于下,至腿青肿,其病形如云片,色似茄黑,肉体顽硬,所以步履艰难也。又缘边外缺少五谷,多食牛、羊等肉,其热与湿合,蒸瘀于胃,毒火上薰,致生牙疳,牙龈腐肿,出血,若穿腮破唇,腐烂色黑,即为危候。边外相传,仅有令服马乳之法。麟初到军营诊视,青腿牙疽之证,亦仅知投以马乳;阅历既久,因悟马脑之力,较马乳为效倍速,令患者服之,是夜即能发出大汗,而诸病减矣!盖脑为诸阳之首,其性温暖,且能流通故耳。兼服活络流气饮、加味二妙汤,宣其血气,通其经络,使毒不得凝结。外用砭法,令恶血流出,以杀毒势;更以牛肉片贴敷,以拔出积毒,不数日而愈。盖黑血出,则阴气外泄,阳气即随阴气而下降,两相交济,上下自安也。由是习为成法,其中活者颇多,因不收自私,着之于书,以公于世,并将所着应验诸方,备详于后。

方剂:服马乳法主治:治青腿牙疳。

组成:用青白马乳,早、午、晚随挤随服,甚效。如无青、白马,杂色马亦可。

又方:服马脑法主治:治青腿牙疳。

组成:用马脑子一个,用竹刀挑去筋膜,放在碗内,先将马脑搅匀,再用滚黄酒冲服,或一斤或半斤俱可。倘一次不能服尽,分作二次冲服亦可。

又方:活络流气饮组成:苍术 木瓜羌活 附子(生)山查肉 独活怀牛膝
麻黄(各二钱)黄柏 乌药干姜 槟榔枳壳(麸炒,各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黑豆四十九粒,生姜三片,水四钟,煎一钟服,渣再煎,水三钟,煎八分。

如牙疳盛,减去干姜、附子,加胡黄连二钱,龙胆草二钱,如牙疳轻而腿疼重,加肉桂二钱。如寒热已退,减去羌活、麻黄,加威灵仙二钱,五加皮二钱。

【方歌】活络流气去风强,青肿牙疳初服良,除湿清胃通经络,加减临时莫执方。苍术木瓜羌附子,山查独膝柏麻黄,乌药干姜槟枳草,引加黑豆与生姜。

又方:加味二妙汤组成:黄柏(生) 苍术(米泔水浸,炒)牛膝(各三钱)
槟榔泽泻 木瓜乌药(各二钱)
当归尾(一钱五分)黑豆四十九粒,生姜三片,水三钟,煎一钟;再煎渣,水二钟半,煎八分。

【方歌】加味二妙行步难,青腿牙疳龈肿宣,柏苍牛膝归榔泻,木瓜乌药豆姜煎。

又方:砭刺出血法方法:用三棱扁针,形如锥挺者,向腿之青黑处,勿论穴道,量黑之大小,针一分深,或十针、二十针俱可,务令黑血流出;外以牛肉割片,贴针眼并黑处。次日再看,如黑处微退,仍针仍贴。如无牛肉,当顶刺破,用罐拔法。

又方:搽牙牛黄青黛散组成:牛黄 青黛(各五分)硼砂(二钱)
朱砂人中白(〔火段〕)
龙骨(〔火段〕,各一钱)冰片(三分)共研细末,先以甘草汤将口漱净,再上此药。

【方歌】牛黄青黛散硼砂,冰片朱砂中白加,龙骨共研为细末,牙疳肿腐此药搽。

又方:一方用煮马肉汤烫洗。

一方用羊肝割片,贴黑处。

一方用芥菜子捣面,烧酒调敷黑肿处,。

不治:一、形气衰败,饮食不思者不治。

一、牙齿俱落,紫黑流血,腐溃秽臭者不治。

一、腿大肿腐烂,或细干枯者不治。

[]{#chapter_132.xhtml}

外科卷下膝部

人面疮

属性:歌诀;膝肘疮生如人面,自古传来系孽因,流气苦参敷贝母,从善改恶自察心。

【注】此证自古传来,乃奇病也。多生两膝或生两肘,肿类人形,眉目口鼻皆具。《本事方》云:疮口能饮食,施治诸药,绝无所苦,惟敷贝母,其疮皱眉闭口,自此日用贝母末和水敷灌,数日疮消结痂而愈。又诸书皆以为素积冤谴,须自清心忏悔。初宜服流气饮,日久宜用大苦参丸。今据所用之药,俱系辛热疏散之品,其证或因风、寒、湿三气,凝合之所化,亦未必尽由冤谴之所致也,根据古施治,谅可奏效。

方剂:大苦参丸组成;苦参(二两) 蔓荆子赤茯苓 山药白芷 荆芥防风
白附子川芎 山栀(生)何首乌 白蒺藜皂角 川乌(炮)黄耆 赤芍独活
羌活(各五钱)草乌(炮,一钱五分) 上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黄酒送下,不饮酒者,以茶代之。

【方歌】大苦参丸人面疮,蔓苓山药芷荆防,白附芎栀何蒺皂,川草乌耆芍独羌。

又方:流气饮(见背部痰注发)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一编辑外科心法要诀胫部

[]{#chapter_133.xhtml}

外科卷下胫部

风疽

属性:【方歌】风疽生胫曲凹中,痒搔皮损津汁脓,风邪留于血脉内,烦热昏冒肌肿疼。

【注】此证生胫骨及曲凹之处,痒搔皮损,津黄汁,极其粘浓。由风邪留于血脉相搏而成。因其根深,故有疽名。甚则身体烦热,昏冒,而肌肉透红,更增肿疼。宜服防风汤,外抹青竹大豆油,即效。

方剂:防风汤组成:防风 附子(制)麻黄(蜜炙) 白芷木通 柴胡当归(焙)
桔梗甘草(炙)
羌活(各五分)共为粗末,水一钟半,煎八分,澄去滓,食后服,临睡再用一服。如欲出汗,俟空心,头煎落滓,并一服之;后食稀粥、生姜,食毕被覆卧取汗,避风。

【方歌】防风汤疗风熬搏,留于血脉津汁破,附子麻黄芷木通,柴胡归桔甘羌活。

又方:青竹大豆油组成:青竹筒截三尺长,径一寸半,筒内装黑豆一升,以谷糠、马粪二物烧火,当竹筒中炙之,以磁碗两头接取油汁。先以清水泔水和盐热洗患处,拭干,即涂豆油,不过三度极效。

【方歌】青竹筒截三尺长,径要寸半黑豆装,谷糠马粪烧炙筒,风疽搔痒油涂良。

[]{#chapter_134.xhtml}

外科卷下足部

肉刺

属性:【方歌】肉刺证由缠脚生,或着窄鞋远路行,步履艰难疼痛甚,玉簪根捣贴涂灵。

【注】此证生在脚指,形如鸡眼,故俗名鸡眼。根陷肉里,顶起硬凸,疼痛步履不得。或因缠脚,或着窄鞋远行,皆可生之。法宜贴加味太乙膏滋润之,或用紫玉簪花根,捣烂贴涂,以油纸盖之。又地骨皮、红花等分研细,香油调敷俱效。

方剂:加味太乙膏(见溃疡门)

[]{#chapter_135.xhtml}

外科卷下发无定处

诸疮生蝇蛆

属性:【方歌】夏月诸疮臭腐烂,蝇众生蛆治勿慢,蝉花散服可除之,蛆化为水蝇畏散。

【注】夏月诸疮溃烂腐臭,或孤单及懒惰之人,失于洗浴,积脓污秽,苍蝇闻秽丛聚,以致生蛆。宜急服蝉花散,蛆尽化水而出,蝇亦不敢近疮。婴儿痘烂生蛆者,亦服前药,外用寒水石细末掺之,又治疮脓忽臭。有冬月溃疮生蛆者,系阴湿之所化也。宜海参为末撒之,或皂矾飞过为末撒之,其蛆亦化为水。

方剂:蝉花散组成:蛇蜕(火烧存性,研末,一两)蝉蜕
青黛(各五钱)细辛(二钱五分)上为末,每服用三钱,黄酒调服,日用二服。

【方歌】蝉花散疗诸疮秽,夏月生蛆蝇近围,蛇蜕细辛蝉蜕黛,酒调蛆化蝇畏飞。

[]{#chapter_136.xhtml}

外科卷下杂证部

百虫入耳

属性:【方歌】虫偶入耳勿惊慌,烧肉香气近耳旁,独坐夜灯引虫出,麻油滴耳使虫殃。

【注】百虫偶然误入耳中(如蝇、蚊小虫),以麻油数点滴入耳窍,虫即死取出。如蜒蚰等物入者,以肉炙香,置于耳旁,虫闻香自出。夜间暗入者,切勿惊慌响叫,逼虫内攻,宜端坐点灯光向耳窍,其虫见光自出。若对面有人,其虫不出,人皆旁避方效。

[]{#chapter_137.xhtml}

外科卷下婴儿部

九宫尻神歌

属性:【方歌】尻神所在有根由,坤内外踝圣人留,震宫牙口〔月专〕宜记,巽位还居乳口头,中宫肩骨连尻骨,面目从干上游,手膊兑宫难砭灸,艮宫腰项也须休,离膝肋胁针难下,坎肘还连肚脚求,为医精晓尻神歌,万病无干禁忌忧。

方剂:升打灵药固罐法组成:宜用阳城罐,将罐〔槁〕热,捣大蒜于罐外遍擦之,再〔槁〕再擦,如是三四次;次以姜醋入罐内荡之煮之,以干为度;次用黄土二分、煤灰二分,以马毛以盐水合之,固罐一指厚,阴干,裂缝再固,必要完固听用。

又方:升打灵药封罐口法组成:入药毕,盖铁盏,用铁丝〔金攀〕毕;用石膏、无名异等分,食盐减半俱〔火段〕过,为极细末,醋调成膏;次加炭火二三块于盏内,烧盏热,以笔蘸药周围涂之,随干随涂,以口平为率。一用石膏生、白矾、食盐三味等分为末,水调涂之如前。

又方:炼金顶砒法组成:用铅一斤,小罐内炭火煨化,投白砒二两于化烊铅上,炼烟尽为度,取起冷定,打开,金顶砒结在铅面上,取下听用。

又方:制寒食面法组成:用白麴一斤,外再以面半斤,水调稠厚,赶成薄片二块,将前面包合于内,周围捏紧;于清明正日蒸熟,挂透风处阴干,用面包藏,勿经女手,愈久愈效。

[]{#chapter_138.xhtml}

外科卷下总纲

□疮入眼歌

属性:条文:小儿□疮入眼中,赤肿难开涩泪疼,久生云翳如银色,肝经余热上冲睛,   红花散用草归地,赤芍军翘紫草红。

方剂:红花散方   甘草 当归尾 生地黄 赤芍药 大黄 连翘 紫草 红花各五分   右为粗末,灯心草十茎,竹叶十片为引,以水一盏半,煎至五分,食远去   渣温服。

【注】[1]小儿□疮之证,因患痘时疮生眼中,赤肿难开,涩泪羞明疼痛,久则
生翳如银色,此乃痘后,肝经余热上攻睛瞳所致。

[2]宜用红花散,清热散瘀,其证自愈。

%

[]{#chapter_139.xhtml}

外科卷下补遗

瞳神缩小歌

属性:条文:瞳神缩小如针簪,劳伤精血损肾肝,视不甚昏微隐涩,清肾抑阳黄柏连,   草决芩归生地芍,独活知母枸杞寒。

方剂:清肾抑阳丸方   黄柏(盐水制)二两 黄连(酒炒)二两 草决明(炒)一两 白茯苓二   两 当归(酒洗炒)一两 生地黄二两 白芍药(酒炒)一两 独活八钱   知母(盐水制)二两 枸杞子二两 寒水石(另研)二两   右为细末,炼
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注】[1]瞳神缩小者,谓瞳神渐渐缩小如簪脚,其则如针。

[2]乃淫欲劳伤精血,亏损肾、肝二经所致。

[3]其证视物不甚昏,惟觉羞明隐涩,宜用清肾抑阳丸,壮水以制阳也。

%

[]{#chapter_140.xhtml}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周身名位骨度

属性:股【注】[1]股者,下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小腿。

中节上、下交接处,名曰膝。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
膝下之骨曰胻骨,胫之大骨也。

髀骨【注】[1]髀骨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于髀枢,下端如锤,
接于胻骨也。

胻骨【注】[1]胻骨者,俗名□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
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内侧之小骨也。

伏免【注】[1]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兔。

膝解【注】[1]膝解者,膝之节解也。

膑骨【注】[1]膑骨者,膝上盖骨也。

连骸【注】[1]连骸者,膝外侧二高骨也。

%e周身名位骨度腘【注】[1]腘者,膝后屈处,俗名腿凹也。

□【注】[1]□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肠,俗名小腿肚。

踝骨【注】
[1]踝者,胻骨之下,足附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在外为外踝,
在内为外踝也。

足【注】[1]足者,下体所以趋走也,俗名脚。

%

[]{#chapter_141.xhtml}

外科卷下

补遗

属性:属性:[1]颠扑损伤入于肺者,纵未即死,二七难过。

[2]左胁下伤透至内者。

[3]肠伤断者。

[4]小腹下伤内者。

[5]证候繁多者。

[6]伤破阴子者。

[7]老人左股压碎者。

[8]血出尽者。

[9]肩内、耳后伤透于内者。

[10]脉不实重者。

以上皆不必用药。

按、方剂:注:%

[]{#chapter_142.xhtml}

外科卷下骨度尺寸

煮针药方

属性:条文:麝香五分 胆矾一钱 石斛一钱 穿山甲三钱 朱砂三钱 没药三钱 郁金三钱 川芎三钱 细辛三钱 甘草节五钱 沉香五钱 磁石一两以上诸药气味,能引入针内。

%

[]{#chapter_143.xhtml}

外科卷下正骨心法

地阁骨

属性: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头面部属性:[1]地阁骨,即两牙车相交之骨,又名颏,俗名下巴骨,上载齿牙。

[2]打扑损伤者,□唇肿痛,牙车振动虚浮,饮食不进,目闭神昏,心热

神乱,气弱体软。

[3]用布兜裹系缚顶上

<1>内服大神效活络丹消瘀散,止痛和血,理气健脾。

<2>再噙化人参紫金丹。

<3>搽固齿散,口漱荜拨散,以去牙根肿痛。

<4>外贴万灵膏

<5>忌风寒冷物,戒气恼。

按、方剂:[1]大神效活络丹

此丹宣畅气血,通利经络,并风湿诸痹,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行步

艰难,筋骨拘挛,手足疼痛等证。

白花蛇(酒浸,焙) 乌梢蛇(酒浸,涪) 麻黄(去节) 防风

灸草 官桂 草豆蔻 羌活 元参 天麻 藿香 何首乌 白芷

川连黄 老耆 熟地黄 川大黄各二两 辽细辛 赤芍药 砂(水飞)

没药(去油) 乳香(去油) 直僵蚕(去黑嘴,炒) 天竺黄

败龟板(酥炙) 丁香 虎胫骨(稣炙) 乌药 青皮 黑附子

白蔻仁(炒) 骨碎补 白茯苓 于白术(土炒) 当归(酒洗)

沉香各一两 金蝎(去毒) 葛根 威灵仙(酒浸)各二两五钱

瓜儿血竭 犀角各七钱五钱 麝香五钱 地龙(去土)五钱

净松香五钱 两头尖 川芎各二两 京牛黄二钱五分 片脑二钱五分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金铂为衣,每丸重一钱,以蜡皮封裹,温酒送

,随病上下,食前后服。

[2]人参紫金丹:见山角骨伤

[3]固齿散:见齿伤

[4]荜拨散:见两颧伤

[5]万灵膏:见颠顶伤注:%

[]{#chapter_144.xhtml}

外科卷下头面部

凫骨

属性: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胸背部属性:[1]凫骨者,即胸下之边肋也。

[2]上下二条,易被损伤,左右皆然。自此以上,有肘臂护之,难以着伤

。在下近腹者,用手提之易治,盖其肋近边,可以着手,则断肋能复

其位也。

[3]其人必低头伛腰,痛苦呻吟,惟侧卧不能仰卧,若立起,五内皆痛,

或头迷神昏,饮食少进:

<1>宜内服正骨紫金丹。

<2>洗以八仙逍遥汤。

<3>贴万灵膏及散瘀等药可愈。

[4]若在上之第二肋,或有断裂垫伤,塌陷不起,因位居膈上,难以入手

,虽强为之,亦难完好。其所伤之血留于膈上,若不随药性开行,必

结成包囊,其包轻者系黄水,硬者系血块,则成痼疾矣。

按、方剂:[1]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2]八仙逍遥汤:见玉梁骨伤

[3]万灵膏:见囟骨伤注:%

[]{#chapter_145.xhtml}

外科卷下内治杂证法

补遗方

属性:属性:按、方剂:[1]补损续筋丸

治跌打扑坠,骨碎筋断肉破,疼痛不息。

当归(酒洗)五钱 川芎 白芍(炒) 熟地各三钱 广木香 丹皮

乳香(去油净) 没药(去油净)各五钱 骨碎补 自然铜 红花

瓜儿血竭各三钱 朱砂五钱 丁香一钱 人参一两 虎骨(酥油炙)

二两 古铜钱三文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淡黄酒、童便化服。

[2]补损接骨仙丹

治证同前。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炒) 熟地 补骨脂 五灵脂 广木香

地骨皮 防风各五钱 乳香(去油净) 没药(去油净) 瓜儿血竭各

一钱

以上锉一处,用夜合花树根皮五钱,同入大酒壶内,加烧酒同煮,

一炷香,取出温服。

[3]止血定痛生肌散

治伤损等证,失血过多,或因克伐致血气耗损,恶寒发热烦躁。

乳香(去油净) 没药(去油净) 龙骨各三钱 血竭二钱 黄丹(飞过)

五钱 香白芷二钱五分 软石膏(□去火毒)一两 潮脑少许

共为细末,磁器盛之,每以糁患处,止痛生肌。

[4]敷跌打青肿方

生栀子同飞罗面捣涂之,以布缠裹,拔出青毒即消。

[5]回阳玉龙膏

专敷跌打损伤,气虚寒冷。

草乌(炒)二钱 南星(煨)一两 军姜(煨)一两 白芷一两 赤芍(炒)

一两 肉桂五钱

共为末,葱汤调搽,热酒亦可。

[6]太乙膏

治伤口不收,贴之生肌长肉。

香麻油 当归 生地 生甘草

三味入油内熬枯,去渣,再以丝棉滤净,再入净锅,熬至滴水不散,

入炒飞黄丹八两,又用慢火,熬至滴水成珠,取起少倾,入白蜡、黄

蜡,各一两,微火再熬,取起少定,入去油净乳香、没药各五钱搅匀

,收磁器内,过三宿可贴。

注:%

分享精品书籍资源~
最后更新于 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