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阴符七术1 min read

发布于 2025-06-20 15 次阅读



鬼谷子

简介

《本经阴符七术》是一部源自古代的兵家经典之作,深刻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决策之间的微妙关系。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为后世兵法家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指导。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详细阐述了七种关键的谋略与技巧,这些策略不仅适用于军事斗争,也对政治、商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掌握这些策略,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chapter_1.xhtml}

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

【原文】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译文】

要使精神旺盛,应该效法五龙。旺盛的精神中包含着五气,精神是五气的统帅,心是精神的依托,德是精神的空间。精神修养到家了,就能归于"道"了。所谓"道",是天地的本源,是宇宙开始的纪纲,是万物的创造者,是天地的缔造者,它包容万物而又化生出气。在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可是没人能见到它的形体,也没人能了解它的名称,只得叫它"神灵"。所以,"道"是神明的本源,是宇宙变化之开端。人们的德能养五气,心能得一,就有了道术。道术是使心气按"道"的原则运行而能有所得的方法。所谓"九窍",是指人体的各个器官;"十二舍",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感念与知觉。这些都是气进出的门户,都是心所主宰的。

【原文】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译文】

人的生命受之于天,这就称为真人。所谓真人,就是能与天合一的人。通过内心的修炼而领悟的人,称为圣人。圣人,是通过类推的方法来认识世界的。所以,人与生俱来就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出于世物的教化而不能顺应天性。人的认识作用是由九窍产生的,若有所疑惑不解,就要运用心术来推究;如果心术上运用不当,那认识就一定有不通达的地方。要使认识通达,必须使五气得到滋养,而关键在于集中精神,这就是所说的"化"。促使五气变化的,是志、思、神、心、德等五种精神因素,而神是它们的统帅。人只有在静心和顺之中才能养气,养气才能使五气合和。五气合和,则志、思、神、心、德等五种精神因素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其周围也就能形成强大的威力,威势形成而又能很好地加以运用,这就叫"神化"。神化归之于身,就是真人。所谓真人,就是与天合一而合于"道"的人,他能够坚守"一"而化生出万物的精气,怀着上天赋予人的本心,施行德养之术,不用费心劳神去考虑、谋划,而能行使威力的人。士人只有通达"道"的真谛,精神旺盛,才能培养志向。

[]{#chapter_2.xhtml}

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

【原文】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译文】

培养志向,是由于心气得不到通畅。有志向,就会有欲望,欲望多则心气就会分散,心气分散则志向衰弱,志向衰弱则思想无法通达。所以,心气专一,欲望就不会杂乱;欲望不杂乱,志向与意念就不会衰弱;志向与意念不衰弱,思路就会畅达。思路畅达,则心气和顺;心气和顺,则乱气不会在胸中烦乱。所以,从内心来讲,要培养志气;从对外来讲,要了解他人。培养志气,就会心思畅通;了解他人,就会识人明理。如果要用人,就必须先知道他的养气功夫和志向如何。了解一个人的气盛气衰,就可以培养他的志气;观察他的志趣爱好,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

【原文】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译文】

如果不培养志向,心气就不稳固;心气不稳固,思考就不能畅达;思考不能畅达,意志就不坚定。意志不坚定,应对就不得力;应对不得力,就会丧失志向,心气就会衰弱;丧失志向,心气衰弱,就会精神颓丧。精神颓丧,人就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就无法集中精神去应付各种事情。所以,培养志向的开始,一定要先使心气安宁;心气安宁,意志就会坚定;意志坚定,威势就不会分散,精神就能经常保持旺盛,就能对付各种事情。

[]{#chapter_3.xhtml}

本经阴符七术·实意法腾蛇

【原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会,听之候也。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寄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故寄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译文】

要使思想充实,必须效法螣蛇。使思想充实,在于使意气专一。要使思想充实,必须心气平静,考虑深远。心气平静,精神就舒畅;考虑深远,计谋就能成功。精神舒畅,志向就不会被扰乱;计谋成功,业绩就不可磨灭。思想坚定,心气就平和,心气平和,行为就不会有过失。精神自得,就能保持专一。如果思想活动不安定而游离在外,奸邪之徒就能趁虚而入,欺诈之术就能得逞,于是说出话来就不是出于内心的真意。所以,要使心术真诚专一,不为外界所动,必须等待对方真意与我的诚意自然交会的时候,才能听取和接受。给予别人计谋,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专一,听到的情况就不真切;接受的情况不真切,作出的计谋就会失算,那么思想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变得虚假而不实在。所以,给予计谋的考虑,务必在于思想充实;思想充实,必须从心气平静开始。

【原文】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译文】

要自然而然地求取,使五脏之气安定,六腑之气通畅,精神、魂魄固守不动,这样才可以向内反视自己的心灵,向外倾听别人的言谈,使志向坚定,使思虑平静,不受外界干扰,让精神往来于空虚之境,等待它们自动到来。以观察天地的开辟,了解万物的造化,看清阴阳的终始,探究人世间治乱的道理。这样,不出门户就能了解天下大事,不望窗外就能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没有看见就能叫出事物的名称,没有行动就能达到目的;这就叫做"道知"。凭借"道知"就可以通达神明,应付各种情况,而精神也可以永存了。

[]{#chapter_4.xhtml}

本经阴符七术·分威法伏熊

【原文】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译文】

发挥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准备出击的熊。隐蔽自己的意图,而显示给别人的假象。所以,要使自己心志安静,意志坚定,精神集中,威力隐蔽而不显露,那么,就能使敌人威势减弱。威势减弱,则我方的内部实力就能充实;内部实力充实,则敌人就不能抵挡了。敌人不能抵挡,那么,我们就可以分化敌人的威势,动摇敌人的气势,像天一样居高临下,压制敌人。用我方充实的实力,攻击敌方空虚的弱点,用我方已有的有利条件,攻击对方的无利条件,这就好像用千钧之力压一铢那样轻而易举。所以,只要我方的行动一出,敌人就不得不跟着应付;我方有所举动,敌人就不得不跟着响应。我方只要牵动敌人一指,就可以观察敌方的其他情况,只要看到敌人的一个行动,就可以预测敌人的下一个行动。敌方虽有变化,但不会有出我意料之外的情况。认真观察敌人对行动的响应和回声,就能发现敌人的弱点,敌人的弱点暴露,我方就能乘机而动,我方威势就能压倒对方。将要有所行动时,必须先培养自己的意志,观察敌人的漏洞。了解敌人内部稳固程度,我方才能自我养护。善于使自己处于不得已的境地,才能去驾驭别人。所以,从表面上看,我方精神集中,兵力分散,但就能使敌人不知我方的虚实所在。

[]{#chapter_5.xhtml}

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

【原文】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可神肃察也。

【译文】

散发威势。即利用权威和有利形势采取行动,要效法鸷鸟。所谓散势,就是运用精神的力量,将气势发散出去。运用散势,必须抓住敌人的间隙行动。威力收敛集中,内部精神旺盛,善于利用间隙采取行动,那么,气势就能发散出去。运用散势的原则是,要使思想虚静,从而精神专一,志向充实。如果意志衰颓,精神涣散,那么,其言辞就必然游离不定,变化无常。所以,要观察敌人的思想意志,分析敌人的谋虑计划,再观察敌人的行动表现,从各方面加以比较,考虑周到,再因势应变,以求计划周全。没有间隙就不能发散气势,必须等待间隙出现,才能采取行动,一行动,气势也就随之发挥了。所以,善于利用间隙采取行动的人,必须内心精通五气的变化,对外能观察虚实。善于使气势发散,又能很好地集中使用气势,那么,就能抓住敌人的间隙采取行动,从而了解敌人的意图,知道敌人的计谋。气势,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是权力变化的威势。所以,在形势有利时,要趁势而行,一举攻克敌人;在形势不利时,就要隐藏自己的意图,不要轻举妄动。

[]{#chapter_6.xhtml}

本经阴符七术·转圆法猛兽

【原文】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译文】

所谓"转圆",是指运用无穷的智慧来制定计谋。能运用无穷智慧的人,必然有圣人的胸怀,以洞察一切不可测度的智慧;用这种不可测度的智慧来通晓心术,就能使精神与道境混同合一。用变化无穷的智慧来谈论万事万物,其说辞也是无穷无尽的。智慧与谋略,各有各的表现形式,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其运用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圣人运用智慧,总是遵循"转圆"的规律,以求得与事物的情理相符合。从创造化育万事万物开始,各种行动无不符合自然之道,从而能观察研究神妙的领域。

【原文】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译文】

天地没有终极,人事没有穷尽,它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变化而形成不同的类别。看到一种计谋,就能知道它的吉凶成败的结局。所谓"转圆",是指有的计谋转向吉利,有的计谋转向凶兆。圣人运用智慧,能预先了解事物的存亡之理,才能依据"转圆"之理,使计谋有方有圆地灵活运用。所谓"圆",是为了使彼此语言融合;所谓"方",是为了正确地处理事务。能随机应变,是为了观察对方的计谋;善于待人接物,是为了观察别人进退的意图。所有这些都要能见到事物的联系,才是抓住了要领,从而可以与对方进行游说,以求得彼此意见一致。

[]{#chapter_7.xhtml}

本经阴符七术·损悦法灵蓍

【原文】

损悦者,几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悦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悦者,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译文】

所谓减损增益,是事物发生危险的征兆。事物发展有偶然,也有成败,对于事物危险的征兆,不可不察。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世事,用合宜的言辞来观察、应对世事,辨别其是否合于事理。所谓"悦",就是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所谓"损",就是能实行事物的法则。能减损增益,使事物发展合于规律,但也存在行不通的情况,这时,圣人也不强为之辩。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因为自己的主张而排斥别人的言论,因此,能做到言辞简练而内心不虚妄,志向坚定而意图无邪。先确定事情的难易,再为此制定谋略;依据自然之道,作为实际可行的措施。如果运用圆略不能成功,就改用方略;如果运用方略仍不能成功,就改用圆略。这就是所说的"大功"。不论是减损还是增益,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运用分威散势的权谋,观察对方是否心悦诚服,如果对方势力仍很强大,就需重新作出决断。善于减损增益的人,他的决策就像决开千丈大堤的河水一样势不可挡,又像从万丈高山上滚下的圆石一样锐不可当。之所以能够这样,是由于形势的发展不得不如此。

分享精品书籍资源~
最后更新于 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