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是对经典内容的颂扬与总结,凝聚了消灾护命的智慧。颂词通常以简洁而富有韵律的方式,表达对道教理念的崇敬,强调内心的纯净与修行的重要性。通过朗朗上口的形式,使人们更易于记忆和实践,激励信徒在生活中保持德行,以求得上天的庇护与安宁。这部颂文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chapter_1.xhtml}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序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司马承祯)
经名: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唐道士司马承祯(字子微)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
天尊示见三界,慈悯四生,开众妙之门,救无极之苦,是以垂文玄教,曲奏妙音,俾未闻者闻,令未悟者悟。此经者,盖太上玄元老君之所作也。其旨也,即妙性之本,万法之宗焉。文虽简略,理实渊深,一毛吞四海之波,巨黍纳无鞅之众,神明莫测,智识难诠,不可以声求,不可以色见,远而无外,近而无亲,追之不见其前,伺之不来其后,无上之上,不可阶而升也。玄之又玄,不可得而闻也。混先天而不古,历浩劫以长存,尊而无名,贵而无位,逡巡万变,倏忽无边,照耀则日月有亏,覆载则乾坤不普;随机化导,对境忘心,诀疑网以入玄宗,引轮回而归觉路,散余一气,毓彼群生,失我则逝水以俄倾,保我则后天而不老。毁之者持巨帚以扫昆仑,究之者类鸿鹄之饮沧海。所以玄言莫畅,圣道难彰,纵有修行,徒多读诵,朝闻夕死,未见其人,不揆斐然,辄为颂云。
[]{#chapter_2.xhtml}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
太上本来真,虚无中有神。
若能心解悟,身外更无身。
假名元始号,元始虚无老。
心源是元始,更无无上道。
七宝爲林苑,五明宫殿宽。
人身皆备有,不解向心观。
三世诸天圣,相因一性宗。
一身无万法,万法一身同。
放出光明照,无央世界中。
乾坤明表里,日月觉朦胧。
妙观无尽苦,自性不能知。
妄想随缘去,何时有出期。
生灭何时尽,相因浩劫来。
似环蝼蚁转,如毂碾尘埃。
谁言河海阔,深浅尚能知,
爱欲情无底,何年有出时。
水鸟及风林,咸归一法音,
如何颠倒性,自起万般心。
虚无含有象,有象复归无,
心若分明了,知权呼有无。
无空空不空,无色色不色,
若能知色空,色空皆自得。
有有兼无有,无无及有无,
虚心能不动,妙道自来居。
如人入黑暗,目睹又何曾,
若要分明见,须凭浩劫灯。
有相兼无相,迷惑终不知,
未能明觉性,安得决狐疑。
众生情行劣,迷失道根源,
特谓宣宗旨,教令入妙门。
物向无中有,道从有里无,
莫生无有见,迷执自消除。
空色互相生,相缠如纠墨,
要知空色理,自莫分空色。
道性本虚无,虚无亦假呼,
若生无有见,终被法来拘。
不空是真空,不色是真色,
空色便为真,真法何曾得。
是空及是色,究竟总非干,
要认真空色,回心身己观。
空色宜双泯,不须举一隅,
色空无滞碍,本性自如如。
妙音喻虚性,虚心非妙音,
认他毫发事,难得自由心。
一心观一切,一切法皆同,
若能如斯解,方明智慧通。
了悟性根源,名为入妙门,
妙门方便法,是法勿留存。
决破疑惑网,有无都不干,
正心长自在,如准入云盘。
心静六根清,六根随性行,
性能无著物,邪障那边生。
妙经无碍性,权立妙经名,
故为众生说,令教悟此经。
一真度一切,如檝济横流,
真性随身有,勿於身外求。
传教虚无理,世间散布行,
诵经能万遍,其义自分明。
真性号神王,飞天无定方,
破邪能自外,坚固喻金刚。
灵童即正性,无染号真人,
威猛喻师子,名殊一法身。
诸天诸圣众,无一亦无二,
性不逐波流,是名真侍卫。
语默及游息,无生一念思,
忘形归恍惚,神鬼不能窥。
正法度邪法,众生见处偏,
若生无有见,即被染心田。
天尊重说偈,直为指心源,
汲引迷惑者,令归解脱门。
道非干视听,视听转生疑,
应物临机用,虚心即可知。
心疑随万境,随境认心田,
道非有为有,方名离种边。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竟